雲計算的增值服務與“私有云際存儲雲”

一提到雲計算,SaaS, PaaS, IaaS等名詞,許多人也許都會說這些都是各種提供和使用IT服務的省錢妙招。的確,服務器虛擬化與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IT資源的使用也可以採用象“羣租”和“拼車”類似的做法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的目的。雲服務上的“羣租” 和“拼車”可以比現實生活中的版本做的更精細高質量。首先可以對每一個租客拼客按資源的使用量和使用時間進行精確收費。其次可以對“客房”的大小做出有彈性可擴大縮小的動態調整。既然雲計算的主要任務是在異地執行(off-premises execution)的,計算所需容量就不必受某地具備的計算處理資源量所限制,彈性可擴展也就自然成爲雲計算的一大特點。這個彈性可擴展特點非常有用。去年奧運會網上購票網站在開通服務的第一時間崩潰,那個不幸事件恰恰是因爲當時在後端數據中心支撐購票網站的服務器硬軟件架構沒有搞成有彈性可擴展的那樣一種工作方式,當服務請求數量大大超過服務器所能夠提供的工作負荷時,購票網站只好“罷工”。
雲計算作爲服務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是向用戶提供增值服務(value added service)。什麼是雲上的增值服務?讓我們來想象這樣一個雲存儲的例子。假如存在着這樣一個服務提供商,它擁有非常高效的數據壓縮算法和重複數據刪除算法。只要其算法足夠有效,這個服務商就可以向終端用戶提供規模雲存儲服務,卻居然無需自己配備相應規模的存儲硬件設備。因爲它可以自己對用戶數據先作一番處理——充分壓縮或者重複刪除——然後將處理後的結果再轉包給其它雲存儲服務提供商比如亞馬遜的S3。所以這個比較聰明的雲存儲服務商是自身又作爲一個用戶來租用其它雲存儲服務商的服務。相對於後者它的優勢是接入大包轉發小包,除了這個大小之差,它還省掉了自己配備硬件存儲資源所需的成本。這兩方面合起來就構成了這個比較聰明的雲存儲服務商相對於其它第三方雲存儲服務商的明顯優勢,可以成爲它提供存儲服務的盈利空間。這個比較聰明的雲存儲服務商其實就是在做一種增值存儲服務。從這個例子我們還可以看到爲什麼雲計算/存儲又常常被叫做第三方服務。
業界普遍認爲企業私有云會在公用雲之前得到廣泛應用。什麼是企業私有云?大致就是對企業內部的IT資源做一番合理化重新組合整理後的結果。歷史上發展起來的企業內部IT系統不僅在資源上存在着巨大的浪費(比如每個員工都配備有一整套既厚重的前端硬件設備又昂貴的軟件使用執照,絕大多數應用只不過是爲處理office桌面辦公事務之用),而且在每一臺前端機器上還必須操作屬於本地執行(on-premises execution)的管理維護,爲此又要搭上日益增高的人力成本。在雲安全問題上,企業私有云的實現要比較之公用雲的簡單容易的多,所以企業私有云會率先於公用雲發生。
企業私有云是不是真正的雲計算?我個人認爲,如果一個企業私有云採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做法配備有自家的存儲災備和冗餘備份系統(按照網絡存儲行業SNIA標準,冗災備份必須要配備在至少三個不同的地理位置),那麼這樣的私有云不應該被看作爲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因爲它在IT資源合理化重組上做的不到位,不徹底,仍然具有本地厚重配置,高成本,缺乏彈性之類典型的非雲計算性質。
更合理更徹底的私有云做法應該是讓多個私有云共享一個公用的雲存儲服務。這個共用公用的雲存儲服務將其資源處置於許多私有云之間,因此可以叫做“私有云際存儲雲”。它不僅能爲企業私有云提供具有冗災備份功能的專門存儲服務,而且還能爲雲計算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搬家”服務,以防止所謂的“用戶被鎖入服務商”(vendor lock-in)現象發生。在硬件架構上,這樣一個“私有云際存儲雲”由於雲際雲不要求實時高速數據處理,無須採用很高端的存儲技術如用光纖通道連接的磁盤陣列,用iSCSI通道連接的磁盤陣列綽綽有餘。然而在軟件架構上“私有云際存儲雲”需要有高度智能化,以策略爲基礎的SaaS服務水準和信息管理功能,特別是必須實現很強的安全數據隔離保護技術。以一名純技術員的視點來看,我認爲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一款雲存儲方案能夠提供“私有云際存儲雲”所需品質的雲存儲服務,主要是在軟件架構的安全服務上還差一把勁。EMC的Atmos onLine應該在軟件架構上具備最早升格到位的潛力。
本文結論:“私有云際存儲雲”其實也是在爲用戶提供一種增值存儲服務:企業私有云與它一起配置就增值爲真正的雲計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