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創客文化”

創客,最近是一個很火的熱詞,更是隨着Chris Anderson的新書《創客:新工業革命》的火爆而進一步大火特火了一把。不知道是爲何,兩年前我發現國內將英語Hacker翻譯成了“創客”而不是翻譯Maker,同時將Hackerspace翻譯成了“創客空間”! 原先覺得這個翻譯實在是很貼切,將***倫理和創客文化有機結合,只是因爲一個簡單的翻譯!可是隨着一年多的觀察,以及入職DFrobot以後的行業觀察:國內所謂的“創客”以及其秉承的“創客文化”實在是偏離***精神太遠太遠了,完全沒有一點開放的影子了,瞬間感覺非常失望。 本文所討論的事先約定俗成如下:Maker表示“創客”,Hacker特指那些熱愛編程,善於改造計算機的“***”,而不是在網絡上盜取個人信息或者破壞網絡的“駭客”。駭客不在討論之列,而***和創客還是分開的,不會混爲一談。

***倫理及其文化背景

首先談***倫理,***倫理是伴隨“***”(Hacker)一詞誕生來的,最早的Hacker一詞表示五十多年前,在麻省理工(MIT)的一些學生,業餘喜歡鼓搗一些計算機編程,且技術很強的人,也就是現在說的“老鳥”或者“大牛”,可以簡單概括爲一句話——要想稱得起“hacker”,它必須有創新、有風格、有技術含量(摘自Steven Levy的《***:計算機革命的英雄》)。後來成立了一個著名的“鐵路模型技術俱樂部”(Tech Model Railroad Club,縮寫爲 TMRC),世界上最早的“***”羣體就此誕生,從這裏走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程序員。包括有“人工智能之父”之稱的John McCarthy(約翰·麥卡錫)和“自由軟件之父”Richard Stallman(理查德·斯托曼)。四十年前,互聯網的原型ARPAnet也誕生在這裏! 隨着ARPAnet連接了主要的高校,這樣的文化氛圍也逐漸被大家接受,並最終形成了“***倫理”。***倫理和***文化緊密關聯,其核心精神是“開放、共享、分權和對技術的崇拜”。而正是由於有這樣的精神內涵存在,***文化開始廣泛傳播,並最終***到了全球互聯網的每個角落。 而自由軟件也正是這種精神的延續和“實例化”。當1984年Richard Stallman深刻的感受到自由開放正在遠離這個世界,***倫理正在被商業化的拜金主義所取代的時候,深感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並最終發起了GNU計劃和自由軟件運動。可以說自由軟件運動是現在一切開放、開源以及CC(Creative Commons,創作共用)的理論基礎,隨着自由軟件的傳播發展,促生了帶有商業化傾向的開放源代碼軟件,開源軟件的誕生進一步拓展了自由軟件的發展道路,迎來了開源大發展的二十一世紀。既然軟件已經開源了,那麼硬件呢? 由此,開源硬件也就呼之欲出了!開源硬件特別是以Arduino爲首的硬件產品催生了一個新的羣體——創客。

創客文化的本源是***文化

Chris Anderson的《創客:新工業革命》書中非常推崇互聯網引發的社會變革,可是互聯網最早是APARnet,而APARnet則誕生在MIT的TMRC——正是***的發源地!因此互聯網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文化,或者說現在的互聯網文化其本質不正是***文化的現代體現麼?!互聯網的開放共享爲***精神的大幅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併產生了一種新的開發模式,一種不同於傳統“大教堂”式集中開發的分散互聯開發模式——市集模式(參見Eric Raymond的《大教堂與市集》),這種開發模式直接導致了Linux的大跨步發展和廣泛應用。而開源硬件和創客羣體也藉着互聯網和“市集模式”,僅用五年時間就快步發展成熟。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創客羣體的產生得益於於開源硬件,而開源硬件繼承自開源軟件,開源軟件脫胎於自由軟件,而自由軟件則凝聚了“***文化”;所以簡單說——“創客文化”的本源與實質就是“***文化”!,***文化的核心價值也依然適用於創客文化,“開放,共享,分權和對技術的崇拜“也應該順理成章的引入到創客羣體中來,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去發展,將Hacker一詞翻譯成“創客”實在是一種討巧又明智的舉動!

開放是一切的靈魂

“開放”是***精神的靈魂,沒有開放就沒有共享,沒有開放也就沒有分權,沒有開放就更別提對技術的崇拜!因此無論是自由軟件、開源軟件、開源硬件還是是CC(Creative Commons,創作共用)都把“開放”當作協議的第一條,並且很多都強制要求開放。因爲有開放,開源軟件才能發展到現在的程度,正是有了開放,開源硬件才能催生出創客羣體,而得益於創客羣體的開放共享才讓這種創客文化如此快的進入到流行文化領域。 國內創客運動的創始人李大維提出一種叫“新山寨”的概念,其實仔細想想山寨不就是是因爲缺乏開放麼?以前的山寨手機不都是仿照的封閉系統麼?開源的Android系統出來以後山寨廠立馬紛紛倒閉或者乾脆生產Android手機。因爲開放,山寨沒有了活路,但是創新卻找到了生機。有創新就沒有山寨,那麼“新山寨”從何而來?

國內創客文化——跨越式發展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沒有產生***文化的土壤,也沒有接受這種意識形態的思想基礎,但是人們卻發現創客是可以帶來經濟收益的一種“金飯碗”,於是國內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拿來主義”。一年多的時間,創客空間在全國主要的一線、二線城市遍地開花,“創客羣體”和“創客文化”很快就佔領了了流行文化領域,甚至在央視新聞裏也出現了“創客”身影,可謂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這種畸形的“跨越式發展”,跨過了***文化傳播帶來的文化普及,跨越了開放和共享的實質內涵,跨過了創新的***價值觀——“***文化”開放的靈魂被剝離,“創新”的精神被棄置,只留下可以產生經濟利益的皮囊。而無奈的是,如果不跨越發展又能如何呢?讓現在的人們接受開源?普及自由開放的意識形態?可謂難於上青天啊! 於是“自由開放”不得不棄之,改而使用“分享”、“免費”這樣討巧和具有實用主義的詞彙,於是充滿***精神實質和厚重計算機歷史文化的創客文化,在中國就剩下單純一副“免費分享”的皮囊,何其悲哉啊!

雞肋的“文化創意產業“

很幸運的是,我參觀或者協助北京創客空間參加了兩次以“文化創意產業”爲背景的活動。通過我的觀察,北京提出的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實在是雞肋的可以!國內國外這麼多歷史文化名城,從陝西西安到河南洛陽,從巴黎到伊斯坦布爾,有哪個提出過類似的“文化創意產業”?!那些城市幾乎每個都是“吃老本”,厚重的歷史文化的本身就是一大產業,哪裏像北京,將原本的歷史文化拆除,再人工建成仿古的“文化”,這樣的產業不是雞肋又是什麼?! 國內某些所謂人發現“文化創意產業”和“創客”都帶有漢字“創”,再加上有人利用開源硬件產品進行藝術創作(比如3D打印的藝術品),於是將這倆生生的聯繫在一起,這樣做不僅是自降身份,更是徹底背離以開放共享爲實質的***精神。這裏要注意到,國內的幾大創客空間其中很多有藝術背景,從去年4月在世紀壇舉行的北京創客嘉年華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我也參加了,別說什麼"藝術和技術結合不是更好"這樣的論調!真正的結合也不是這樣的“結合”啊!!我不禁要問,“開放”去哪了?“共享”去哪了?“分權”去哪了?“技術崇拜”去哪了?!這不叫“結合”,這分明就是“閹割”,或者準確說“揮刀自宮”!!這些人爲了賺錢不僅低三下四的爲症腐的“文化創意產業”舔菊,更是將其精神內涵徹底抽離,將***文化和人類崇高的自由開放技術共享置於強權和拜金實用主義之下,我非常鄙視這樣沒有信仰的人!

創客=Maker+Hacker

那麼最佳的創客是什麼樣的呢?從上文就能看出來,很簡單就是***+創客的結合,也就是“創客“這個詞的中文翻譯要同時對應兩個英文詞——Hacker和Maker。同時在精神上,創客羣體要具備***文化的開放、共享和分權,可以沒有技術崇拜,但是要尊重技術人才,可以走入流行文化,卻不能丟掉自我,只有這樣創客文化才能在現在社會生存下來。總之,創客及其創客文化只是自由開放的技術世界這棵“大樹”中的一個“小枝杈”,是從屬於***文化這個“分枝”的,如果脫離了***文化,創客文化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麼難成大器,要麼畸形發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