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職場--如何獲得影響力、權力和晉升

 

笑傲職場--如何獲得影響力、權力和晉升-序言- -
                                      
序言:不走彎路就是捷徑
相信這個年代沒有看過周星馳電影的朋友已經不多了,這位“無厘頭”的代表人物,以誇張的搞笑風格,出人意外的情節,跌打二十年,由“宋兵乙”晉身爲“星爺”,其代表作《大話西遊》更有“後現代主義”傑作之稱,本身就夠傳奇兼無厘頭。
在我看來,周星星同學的電影,其誇張甚至有時變態的風格背後,隱藏着現實主義的寫真,和對傳統電影倫理觀的嘲諷。從他的影片,實際可以學到不少爲人處世之道。當然,不要象他那樣在工作場所仰天怪笑三聲。
在《算死草》中,周星星同學演的是一個訟師,他的徒弟何某忍受不了他的自私,氣憤之下出走香港,不料因爲是何爵士的私生子而被其同父異母哥哥陷害。周星星爲了救他,和老婆莫文蔚趕到香港做他的律師。期間,由於周星星犯規不得開口,由莫文蔚發表庭上演說辯護詞。莫文蔚一反周星星的搞怪風格,演說非常精彩,無論說理還是用情都非常到位。在美國諸多社會倫理片中,主人翁面臨失敗時,往往一番入情入理的精彩演說,震撼所有在場羣衆,更使先前持中立或反對態度的陪審團甚至法官大人,都會轉而支持,在一片掌聲中,主人翁的命運大逆轉。莫文蔚的演說,幾乎就是美國電影中類似場景的翻版。她講得如此之好,連周星星都誇獎:你看,(陪審團坐的)瞎子都感動得流淚了!電影觀衆到此,也期待着象美國影片那樣,人性中的真善美終於被喚醒被激發,陪審團一定會全體同意何某無罪當庭釋放。
這時,“無厘頭”的情節出現了,陪審團上那名起先自稱正直公民的瞎子舉手,對法官說:“法官大人,由於我眼疾復發流膿,要求暫時休庭。”接下來更具戲劇性,在周星星等人目瞪口呆中,陪審團一致通過,何某有罪,判處絞刑。
最終,還是周星星同學抓住法庭執行絞刑時的一個語言漏洞,成功地解救了何某,但諷刺的是,何某獲釋,並非他被證明無罪,而僅僅因爲法官語言歧義。也就是說,使何某得救的,不是善良的人們想象中的正義、道德、人性的光輝等等,而僅僅是法官大人的口誤。
這部影片由於整體風格非常“無厘頭”,或許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個情節的現實性。對照美國電影,其實可以說,美國電影更具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在現實中,有多少人僅僅因爲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就使法律對你網開一面呢?有多少人就因爲一番入情入理感人至深的心靈獨白,就使羣衆對你的誤解全然冰釋併成爲你的忠實支持者呢?在敵對勢力和羣衆的要求下,殺人犯可以被釋放,但耶穌卻被處死;在盲目的輿論引導下,民族英雄袁崇煥被一刀刀凌遲處死,每一片肉都被狂熱的羣衆吃掉。這些或許太血腥也太極端。但活在現實中,我們要明白,人性也許是光輝偉大的,但也是靠不住的。或許只有聖人才能引導和發揮羣衆人性偉大的那一面吧。
在周星星另一部名片《九品芝麻官》中,當週星星由一個一兩銀子也要貪的替補知縣,因爲良心的發現與私心的激情(他愛慕張敏所扮演的那個被陷害的女犯),決意做一個清官好人,回家向父親求救時,父親給他一本《清官密笈》,並在臨死時留下一句至理名言:“要做清官,就得比奸官還奸!”我想不少觀衆當時都想知道《清官密笈》裏寫的是什麼,但是周星星讓它被燒掉了,而周星星老爹的這句話,其實就是精髓所在。此後,周星星同學上京求助,卻被他爹當年好友陷害,流落妓院,無意中練得一張好利嘴。最終,在逛妓院的皇帝的支持下,周星星以欽差大臣身份把案子擺平,原兇伏法,其餘貪官污吏輕輕放過,周星星也抱得美人歸。結局皆大歡喜。
好在周星星的影片,都是打着搞笑搞怪的旗號,沒有誰會認真去對待他所想傳達的實質內容。否則,按照傳統道德觀念,這部影片一定會招來罵聲一片。周星星突然想做好人好事,居然第一是想做貪官污吏而不得,更被對手愚弄兼往死路上弄,第二居然是因爲暗戀女犯,想在她的眼裏做一個好人,第三才是他本性的善良;而周星星能夠成功,居然不是因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因爲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而是因爲皇帝欠他一個人情才爲他撐腰;最終冤案得以平反,原兇得以伏法,居然是因爲原兇兇性大作自取滅亡,按影片邏輯,如果原兇老老實實聽候發落,未必即死;而其他所有貪官污吏、**精、小人,還有雖清廉卻無能的八府巡按,在周星星經典而狂放的大笑聲中統統高高舉起輕輕放過,實在令觀衆不夠爽。
在我看來,這部《九品芝麻官》可以稱得上真正現實主義的力作,當然周星星同學能用如此怪誕的手法表現出來,不能不讓人佩服。或許清朝已經跟現在的社會有根本的不同,但我相信人性是不會有多少改變的。現實就是這樣,一個好人,未必就一定要大公無私,專門利人毫不利已,把自己的私心雜念轉化爲對他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同時也順便滿足個人一些合理的欲求,是一件最正當不過的事情。一個想做“好人”的人,未必一定要“存天理、滅人慾”。而一個人,如果想做一些真正有益於別人有益於社會的事,就一定要“會做好人”,否則魯迅先生所謂:“老實是無用的別名 ”就不幸而言中。歷史上爲什麼那麼多奸臣得道,忠臣遭殃的故事,忠臣不會自我保護,缺乏鬥爭的藝術,只知一味不管對方接受得了接受不了死纏死諫,除了激勵跟他一樣不怕死又無用的後來者,於國於民,又有多少實際意義呢?難道非要後來者嘆惜:“好人不長命,壞人享天年”纔是硬道理嗎?管仲、孔明,輔佐齊桓、阿斗,君主一樣吃喝玩樂,身邊一樣有大批奸邪小人,但管仲、孔明在世之時,政治清明,國盛民富,至今傳誦。難道他們就沒有那些死難忠臣面臨的困難嗎?區別在於,管仲孔明,真正的職業經理人也。
如今不少人說,一切的不公正現象,在於制度的不完善,只要制度完善了,種種社會醜惡現象就會大量減少。正由於制度的不完善,所以管仲孔明一死,國家都趨於滅亡。這話自然有理,對於制度的重要性,我舉雙手雙腳贊成。但我們不能忘記,制度還沒有完善的時候,該怎麼辦?就算制度再完善,執行它的還是人,何況世間事有多少是制度根本無法一一照管的?其三,制度的完善,必須由願意爲理想獻身的人去推動,而一個不懂爲人處世之道,不懂政治藝術的人,或許還未出師,即已“身先死”。如果你無法救自己於水火之中,你又如何解天下人於倒懸?
所以我寫這本書,本意絕非教人奸詐,教人狡猾。而僅僅是想給那些胸懷大志,有理想有熱情,希望在職場乃至社會中打拼出一片天地,希望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希望能爲企業和社會做更多事更多貢獻的朋友一些啓示。幾何學告訴我們,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而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乃是阻力最小的路。我的書,希望能幫助朋友們找到屬於自己那條阻力最小的路。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大可不必做一個天真浪漫者,也大可不必做一個憤世嫉俗者,還是讓我們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或者一個理想的現實主義者。或許我們不會有想象中那種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炫麗人生,但卻可以藉助時間與複利的力量堅定而執着地實現夢想。
成功有沒有捷徑?成功有沒有祕訣?或許有,但我並不知道。從我和許多人的親身經歷,我只能說:不走彎路就是捷徑。本書想做的,就是幫助朋友們少走一些彎路。
是爲序。
笑傲職場--如何獲得影響力、權力和晉升-職場定位- -
                                      
第一章 職場定位
初入職場也好,老江湖也好,要想在職場乃至社會中順風順水,最重要就是先要有個自我定位。職場上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情況多如牛毛。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要什麼,幾個轉轉下來東南西北都分不清,世界不拋棄你,自己也沉淪。
爲什麼自我定位重要呢?最簡單的道理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終點是什麼,如何知道該上哪一班車?每次我到那些神廟,總能看見不少年輕人在磕頭許願,聽到他們喃喃禱告:菩薩保佑我得到財富,得到權力,得到幸福,得到好愛人……我總是要想:什麼是財富?什麼是權力?什麼才叫幸福?什麼樣的人稱得上好愛人?等等。就算是真有神仙,如果你不能明確地說出自己想要什麼,神仙也不知道該給你什麼啊。
爲什麼自我定位重要呢?因爲你不爲自己定位,並不代表你就沒有定位。只是這個定位權已經被自己拱手相讓。如果一個應聘者這樣對企業說:“我什麼都能做,您就看着辦給個職位吧。”他多辦不會被錄用,因爲企業不知道該如何給他定職位。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不給自己定位,別人就會按其理解給你定位。爲什麼那麼多人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那麼多人覺得自己不被人理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到底明不明白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他有沒有主動去與人溝通,與上司溝通,主動讓自己被人理解?
魯迅先生有段話非常經典,大意就是中國人有三種,一種是坐穩了奴才位子的,一種是做了奴才而位子還不穩的,一種是想做奴才而不可得的。有一次我拿這個嘲諷某哥們,說他是第三種,恨不能天天扒着總經理的衣角讓他回頭看一眼就興奮半天,偏偏總經理鳥都不鳥他一眼。他反脣相譏:那你也不過是個坐穩了位子的奴才。我哈哈大笑,說爲什麼?他回答一句話巨經典:打工的都是奴才!我正色相告: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人,自己爲自己負責的人,就不是奴才。正由於你在心底裏,對打工者的定位都是奴才,所以你才拼命想做一個好奴才,可惜你連做奴才都不知道怎麼做,故而只能是魯迅先生所說的第三種人。在這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時代,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價值觀和使命,沒有明確的自我定位和目標,不淪爲奴才希望渺茫。
第一節  你不能永遠同時走兩根鋼絲
打工創業?
看過雜技走鋼絲的朋友都知道,雜技演員都是雙腳走一根鋼絲,沒有同時兩根鋼絲橫在半空,一腳走一根的。爲什麼?因爲兩根鋼絲比一根更不容易保持平衡,摔下來是必然的。
可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卻同時在走兩根,甚至更多根鋼絲。比如身在職場心在創業就是最常見的一種。能夠同時走兩根鋼絲的人肯定是高手,但就算高手,最終他也只能選其中一條走。該斷不斷的結果,就是一條也走不成,在鋼絲上吊着等死。
A和B同一天入職一家跨國企業,分別擔任不同分公司的經理。A在好幾家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公司工作過,所有與他共事過的人,對他的評價是聰明、有潛力、有創意,但是不夠成熟。他希望通過打工學習經驗,如果有可能的話,最終自己創業做老闆,做出一番不凡的事業。B之前在兩個外企工作,平均每個企業工作四年。相比A,他顯得才智平凡,凡事中規中矩。對於未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具備獨立創業的素質和能力,認定職業經理人才是最合適的路,有着清晰地職業目標和規劃。
兩個人的職位相同,工作內容相同,工作業績也相差不大。但兩個人的表現方式卻大相徑庭。A本着學習經驗爲創業做準備的心態,僅僅關注工作的質量和個人的成長,對於大企業常有的一切規範和禮儀,都抱着無所謂的態度,他常想,反正將來我是要自己創業的,這些俗套沒什麼用。但有時他也覺得這家公司還不錯,長期做下去也可以。無所謂的態度和聰明、創意相結合,使他很快成爲企業上下公認的“怪才”。B則每時每刻都注意言行,只要有同事在場,無論什麼場合,說話都是開會討論總結髮言的風格。雖然在A的眼裏,B是一個有點虛僞的人,但他的成熟得體,也爲公司上下所認同。
幾年過去了,B被提撥成區域經理,成爲A的直接上司。A對這次提撥有點不滿,因爲無論從工作的哪個角度,他認爲自己做得都不比B差,甚至很多方面自己的能力和業績還更好。但長久以來,老闆們好象只看見B的成績,對A的一切都視若不見。當然A很快就自我放鬆了,反正最終是要創業的,B是做個職業經理人的,各有所求,無所謂。但當A再認真思考時,才發覺自己離創業的目標依然很遠。因爲他只是想創業,卻沒有真正爲創業做過多少準備。再看看現在這份工作各方面都不錯,創業的衝動似乎也不是那麼強烈了。麥開始困惑了,以後的路,自己到底應該如何走下去……
我不知道抱着這種想法的人有多少,反正結論就是一個:如果你不趕快一心一意只走一根鋼絲,後果就是自找死路。企業爲什麼要提升B而不提升A,原因當然還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A自己的想法干擾了自己。打工不如意的時候,就想着自己還有一條後路去創業,創業沒機會的時候想着自己還能旱澇保收地打工。抱着這種想法和心態,就算打工的業績不錯,但細節和態度上必然有所表現,這種表現就足以讓A沒機會晉升。
這些年跳槽辭職的人多了,幾乎統一口徑就是去讀書。經常有朋友也這樣告訴我,問爲什麼?答曰現在工作不如意。再問那你想以後怎麼辦?答曰讀完了再找個待遇好的工作,有機會就自己創業。每當聽到這種回答,我心裏的念頭就是十之八九一個一事無成的人就此誕生。且不說創業這種事情說起來是人人都能成功,實則有它的特殊要求在裏面。我實在不明白讀書與創業之間有什麼必然關係?我也不明白所謂“待遇好”的工作與創業之間有什麼必然關係?抱着先打工再創業的朋友一定要搞清楚,你最終想做什麼樣的人?說到底,打工也沒打好,創業也沒創成的人,這個世界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
所以,是打工還是創業,這種問題最好早點想明白,想明白了就不要再胡思亂想,老老實實去走自己那根鋼絲。
誰罩你?
香港黑幫電影中的常見場面之一:兩幫混混相遇,推搡叫罵之後必然相互探底:小子,哪個堂口的?如果後頭大哥硬,對方可能就扔下句檯面話讓步了,如果大哥不夠硬,那一場混戰難免,如果後頭根本沒大哥罩,嘿,那就等着被人打翻在地還要跪地求饒。
職場當然不至於此,大家都是文明人,進化了嘛。也正因爲職場上都是文明人,所以幫派山頭地盤之類的東西更微妙更難把握,不少朋友都有莫名其妙倒黴甚至丟了工作的經歷。爲什麼?或許是犯忌還不知道吧。
在政黨政治的國家,凡是當選最高行政官者,幾乎都有政黨背景。沒有政黨後援,個人再大的能力,再高尚的人格,面對複雜的政治競爭也會一敗塗地。但是不是加入黨派越多,從政勝算越大呢?顯然不是。在這裏,政治人物同樣有一個選擇他的那根鋼絲的問題。政壇上,一個在兩個對立黨派之間換來換去的人,政治壽命最短。
職場中也有政治,也一樣會有派別,更多的情況是,沒有明顯的派別,甚至沒有明顯的小圈子,有的只是一種感覺,一種氛圍,甚至只是傳聞。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的都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正直的人,勤勞的人,與人爲善的人,服從組織安排的人,善於與人合作的人。許多人一聽到“職場政治”,就會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其實平心而論,世上又有幾個人願意或者喜歡不停地搞鬥爭呢?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政治,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因此,身在職場,除了搞明白你的工作職責和內容,還必須搞明白企業裏有幾棵大樹,常言道大樹底下好乘涼,但是你不可能同時在幾棵大樹底下乘涼,如果他們之間有利益衝突或者關係不和。如同你不可能永遠腳踏兩條鋼絲,你必須選擇一棵大樹。
大家都知道自古流傳的“人生四大喜事”,可能沒多少人知道自古還流傳着“人生四大悲事”。其中有一句就是“少無良師”,年輕的時候沒有良師指導。黑幫裏的良師是什麼?就是罩小弟的老大,職場上的良師是什麼?就是你的大樹。
有大樹的好處,第一就是免於淪爲犧牲品。大凡權力鬥爭,第一個倒黴的就是沒背景的,並不是他得罪了誰,而是這樣的人符合替罪羊的首要條件,犧牲他一個,緊張局勢會有所緩和,且不會給雙方帶來任何後患。說句題外話,有次我跟幾個權力部門的小頭目吃飯,席上一頭目說:某處有一個違法企業。另一頭目立馬問:有背景有沒有?答應該沒有。另一頭目樂:那就弄!當時我的反應就是簡直就是香港電影嘛,幾個實力派大哥分地盤,最先倒黴的就是沒後臺不在席上坐的那位老大。
有大樹的好處,第二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現在世面上名人自傳數不勝數,翻一翻,好象每位名人都是天賦異秉,文成武德,憑着什麼能力呀,勤奮呀,一步步或者坐火箭一樣從小職員升到大總裁。當然,我不否認這些人能力是很強的,業務是出色的。但他們真的都是靠個人奮鬥?特別是坊間流傳一些什麼前臺接待做到總監呀,勤雜工做到總經理呀,技術員做到老總呀,成功人士當然在自傳裏要特別強調個人奮鬥得來一切,也是鼓勵後進麼。但實際情況呢?
大家去翻翻去年巨流行的號稱世界第一CEO的那位洋同志的自傳,你去看看他的第一個老闆,第二個老闆後來做到什麼職位?上頭沒人罩着,在那個高手如林,號稱CEO搖籃的公司,他能升得這麼快,能坐上頭把交椅?想進步,有人帶,這就是現實。
再看N年前火爆一時的某IT女強人的自傳,呵,初看真是傳奇人生,當年我還是毛頭小夥的時候,把她簡直當神仙看,一個低學歷小職員,硬是憑本事做到業界最牛公司的中國總經理,她那自傳裏,滿篇就是兩個字:NB。可如今她是什麼樣子?幾年前當我重溫她的自傳第三遍時,我已經知道她現在的下場了。爲什麼?說白了,她是個職場政治藝術的低能兒,她的發跡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特殊產物,根本就沒有普遍意義。當她離開呆了十多年的公司,拿着老三篇打世界時,不管是以什麼高尚的理想作外套,結局都已經註定了。
俗話說:進門先問主人是誰。不少打工的朋友進門半天了,東拍肩膀西打招呼的,自以爲氣氛很好,其樂也融融,結果主人家是誰都沒搞明白。自己是個小人物也就算了,反正鬥爭一時半會也鬥爭不到你頭上。但千萬不要自得,咳,什麼職場政治,我處理得好得很,走鋼絲麼,平衡而已。要我說,那是你級別不夠,大哥們分地盤幾時會問一個小弟的意見。象上面提到那位女同志,逆風飛揚,呵,順着風飛不是更省力更快麼?這名字就透着不吉利。
一個人能在職場走多高,走多快,決定因素有很多,但無論如何,有一棵大樹提攜你,有一個團隊支持你,遠遠好過赤手空拳打天下。
有大樹的好處,第三就是少走彎路快速成長。現實生活中,名校畢業生有着先天的優勢,有些企業甚至對不對學校的畢業生提供不同的入職起薪。不少非名校畢業生不服氣,認爲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並不比名校生差,而且的確有不少非名校生通過種種努力,在人生的發展上優於名校生。但社會普遍觀念中,名校的地位不可動搖,能考入名校,本身就意味着非同常人。很多人抱怨社會認知有偏見,唯文憑論,唯學歷論,但這種所謂偏見確有它的基礎,名校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非普通高校可比。同樣的學生,在不同的學校,的確很有可能變成不同的人。中國人自古就相信:名師出高徒,強將手下無弱兵。在普遍意義上,是非常有道理的。就好比這些年MBA熱潮洶涌,一個哈佛商學院的牌子,就足以使人“鯉魚跳龍門”,社會信賴甚至崇拜哈佛,從它那裏出來的學生,就自然受到追捧。
無論我們是不是名校生,走上社會,進入職場以後,文憑的作用會逐漸淡化。工作履歷,工作實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少年輕人經常面臨這樣的選擇:“有兩家公司都要我,一家是財富500強之一,但職位較低,工作內容好象也比較單一,一家是小企業,給的職位聽起來還不錯,同時可以鍛鍊自己的綜合能力,我該選哪家?”
我看到很多朋友從薪水、學習、發展空間等方面去綜合比較,當然是不錯的。但我要強調的,是你對自己的定位,如果你決心做一個職業經理人,那麼,我勸你去財富500強的大企業。爲什麼?因爲500強企業就好比社會中的名校。你的履歷表上是名企,還是不入流的小角色企業,對於一個立志做職業經理人的朋友來說,效果是天差地別的。有位比較成功的私營企業家曾經跟我講起他妹妹的故事:他妹妹到澳大利亞留學時,經濟條件並不很好,當時澳洲的中國留學生很多,大多數人都希望一邊學習一邊打工減少經濟壓力,同時也豐富履歷,方便畢業後找工作。許多人到餐館打零工,還有些人發揮優勢去教漢語等等,雖然辛苦,收入也還可以。他妹妹當時動心了,也向他說了這個意思。他回答:學生的第一要素就是把學業搞好,至於打工,如果你一定要打,那麼請去那些跨國知名企業找機會,哪怕沒有薪水,你自己節約一點過日子好了。但一定不要去端盤子、做家教,不是說那些工作低賤,而是這些工作與你的未來根本沒有連續性和相關性。後來他妹妹找到一家法國企業,做鐘點工,工作就是在商業旺季時幫忙拆信封,送信到各部門,薪水非常少。但這是一家知名企業,業內龍頭。他又告訴妹妹,拆信封也要好好拆,勤快一些,同時多觀察多學習名企的工作風格和職業風範,儘可能去觀察各個部門,去發現你最喜歡哪個部門的工作。不久,他妹妹由於工作積極認真,不同於其他鐘點工,企業給她加薪,並改爲類似於勞務工。此外,他妹妹還在另一家知名企業也做鐘點工,也很受欣賞。當畢業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同學忙着投簡歷、面試,他妹妹卻不慌不忙,因爲兩家名企都已經給了OFFER,而且職位不錯,都是她比較滿意的。爲什麼?企業方說了,她在這裏工作這麼久,一直那麼積極主動、職業素質很好,不僅工作出色,而且這麼久了大家也有感情,就象老員工一樣,所以,我們將按老員工給起薪。後來他妹妹選擇了那家法國企業,幾年後,以中國總代表的身價回到國內,開辦了中國辦事處。
在這個真實的故事中,這位女主角無疑是幸運,除了她自身素質相當好,更重要的,是她有一個好的“大樹”,就是她哥哥,是她哥哥的遠見讓她少走了許多彎路。同時,在她哥哥的指點下,她又找到了另外的“大樹”,就是知名企業。從一開始她就受到良好的職業風範和氛圍的薰陶,使今後的職業之路有了優於同學們的起點。
身在職場,有一棵好的“大樹”,可以讓人一年時間學到別人幾年的東西,可以讓人成長得更快,而不僅僅是升職加薪的速度更快。許多人說:“我的老闆或上司,根本就興趣培養我,甚至冷淡我,對我愛理不理,還有就是我的老闆或上司很差很爛,從他們那裏根本學不到什麼。”對於第一種情況,我想你得先搞明白,如果你的上司或老闆對你根本就沒興趣,他算你的“大樹”嗎?對於第二種情況,我想一方面可能你的上司或老闆的確水平很差,但另一方面也極有可能是你的學習心態和爲人處世的角度有問題。遇到願意去栽培你,願意花時間去教你的“大樹”當然好,但就算遇不到,也並不妨礙我們的學習,無論你的上司或老闆在你眼中有多麼差,也要明白,他們能做到這個位置,一定有其道理,從他們身上,一定可以有所學。
所以,職場要義之一,就是先看清誰纔是真正的大哥,早點投靠早點得道。
第二節 樹立你的信念與目標,越早越好
人生在世,拿什麼去判斷自己存在的理由,存在的價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對我而言,一個人的使命就是他存在的理由,使命的實現就是價值的體現。越是聰明,越是有上進心的人,越會在某一個時段遇到對整個人生的困惑與迷茫。或許有些人還有別的辦法可以解決,但在我眼中,認定只有找到上天賦予你存在的理由纔是根本之道。我一直認爲,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其與上帝之間的契約,人生要有大的成就,就要自己把契約上寫的什麼搞清楚。也許我們不必信教,但有信仰會讓人更堅強,人生更豐滿。人之不同於動物,因爲人有信仰。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以終爲始的人生
人的一生,左邊是痛苦,右邊是誘惑,能夠堅定地走完自己該走的路的人又有多少呢?不少朋友最大的痛苦就是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該幹什麼,不滿於現狀之餘又不得不沉淪於現實。更鬱悶的就是放眼一望,這個地球上所謂成功人士太多了,連隔壁大媽那個打小不成器的兒子現在倒買倒賣掙得都比我多。人比人真是氣死人。
一次某業務員跟我說:去年一個月只賺一千的時候,看着別人賺上萬,覺得很丟臉。但當時只是想着不幹活就得捱餓,一門心思地爲生意忙,當時那個苦啊,但是生存有壓力,也不覺得太苦。今年自己也賺上萬甚至更多了,心裏卻比去年還慌,老想着這個月上萬了,下個月要是業務不行掉下去怎麼辦,那個臉不丟大了。再看看別人,好象都比自己做得好,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趕上他們。天天心裏慌得很。
他問我怎麼辦?如何才能保持業績並超過別人。我告訴他,你是如何從一千做到一萬的,重複去做就行了。但這並不能解決你心慌。因爲當你一個月賺二萬甚至十萬的時候,你還是要心慌,你永遠都有業績下降的壓力,而比你強的人永遠都有啊。現在你眼中那些比你強的人,就站在你面前,但有一天你超過他們,更強的人還在後面,就算你再強,你能強過比爾蓋茨他老人家?
我問他:這輩子你想做什麼樣的人?你死了希望別人怎麼評價你?你想賺多少錢就足夠了?你想用多少時間賺到這些錢?花時間把這些想清楚,再倒推到現實,你每天該做多少工作?做到了你就可以安心休息。因爲你不用再跟別人比了。只要你每天的工作做好做到,到時間你的目標就實現,有什麼可心慌的?
“職業生涯規劃”是現在很流行的概念。我的看法,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要領是“以終爲始”,也就是說,首先要明白你自己的終極目標,再去設計你的路,否則規劃只是空話,再過幾年又會覺得計劃沒有變化快了。而很多抱着創業想法,以學習心態去打工的人,往往會去讀MBA、學英語、努力進外企等等,這些當然沒有什麼不好,但對於創業是必要條件嗎?而一些想做職業經理人甚至CEO的朋友,則站在這山望那山高,總髮現有朋友有同學比自己職位高薪水高,於是永遠都不滿於現狀,只要有好一點的職位便想跳槽。但事實上,沒有規劃、與終極目標關聯度不高的跳槽和轉行,其實是走更多的彎路。
職業生涯規劃真正的難處是要搞清楚自己的優勢在什麼地方,天生我纔到底有何用。這點搞不清楚,就只是從現狀出發來規劃,目標只是比現在過得強一些。但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終點何在,永遠也不會真正滿足。跟別人的狀況對比,很難獲得真正的滿足與自信。我主張一個人用自己的目標來衡量自己的成長與進步,那樣人生會更輕鬆更喜悅。
職業生涯規劃這個東西,是沒有人可以幫你規劃出來的,只有自己問自己:我喜歡什麼?我想做什麼?我想成爲什麼樣的人?我想得到什麼?想得越清晰越具體越好。如果你想不明白,就經常去想。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當然,不僅是要經常去問自己的心,而且要經常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去考察自己。比如上學時你對什麼課目最有興趣?什麼課目學得最好?工作時做什麼你最有幹勁?工作中的哪一方面你最得心應手?生活中你有什麼興趣愛好?這種愛好體現了你什麼天賦或個性呢?不要忽視任何類似的細節。這些就是你的“天生之才”的自動錶現。
  
人一定要按自己的天賦去設計自己的路。否則見賢就思齊,九成最後一事無成。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不是要你變成另外一個人,而是變成最好的你自己。
比一輩子要賺多少錢更重要的,是要做什麼樣的人。但凡是真正有大成就的人,不管他起始階段是什麼原因,抱着什麼目的,最終他都是有了一種信念,成爲某種人,承擔某種使命。這種信念支撐他一路過關斬將,這種使命使他可以忍受一切利害得失。經常有人會問:有什麼事是你不賺錢甚至倒花錢也願意做的?這個問題的深層次意思,就是你想做什麼的人?你認爲上天賦予你什麼樣的使命?這也是爲什麼那些世界知名企業,都有他的企業哲學、企業使命,一些打工的朋友總認爲那是資本家編出來哄人的,其實不是。
在人生,在職場,風雲變換,起起伏伏中,所謂的良好心態從何而來?世面上流行成功學,門派五花八門,從神經學到催眠術,應有盡有。不少人花錢去聽課,對於中間很多人的表現,我總結的一句話是:聽的時候激動,回家的時候坐在車上晃動,躺到牀上一動不動。總之,大部分人一個星期之後,熱鬧勁兒一過就還原。而只有一個有着成熟的價值觀,有着明確目標與信念的人,纔可能保持一貫的良好心態。
我爲什麼要寫這些呢?只想讓大家明白一點,打工並不就等於是做奴才。投靠哪位大哥也不等於是賣身爲奴。職場之道的精髓就在於,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平衡,如何在混濁的泥水中長出潔白的荷花。
目標決定過程
有句名言“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歷來有不同的解釋甚至爭議。有一派意見是:不是每個士兵都能成爲將軍,既然做士兵,就要先想着做好士兵的本份,至於做不做得到將軍,那得看能力和機遇等等。對於這種意見,我的回答:的確不是每個士兵都能成爲將軍,但一個沒想過做將軍的士兵,除非機緣巧合,否則一定做不了將軍。
這種先做好本職工作,然後走一步看一步的人生態度。註定會走更多的彎路,浪費更多的時間。做好本職工作沒有錯,但沒有一個遠期的目標爲導向,在工作和人生迷失的危險非常的大。這些年,我看到太多的朋友身陷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更沒有勇氣去追求什麼。對於這樣的朋友,或許劈頭就講人生的終極信念與目標過於空洞。處於這種迷失狀態的朋友,最需要的就是勇氣和行動,正如幾年前我對一位朋友做的比喻。當時我說:人生就象一座黑暗的迷宮,迷宮中有許多的道路和房間,每個房門後都會有些珍寶,只有那些勇敢地在迷宮中行進的人們才能得到上天賜予的這些珍寶。我想做的,就是去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一直不停的走下去。唯一能支撐我不停在黑暗的迷宮中走下去的,是我一定能找到比現在更好的寶貝這個信念,這個信念就象是黑暗中的熒火爲我照路。然而我還是要說,如果朋友你體會不到人生終極信念、使命、目標這樣的東西在你的內心,那隻能說你還沒到這個階段,一個不斷在追求更好,一個不斷在超越自我的人,最終都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是誰?
“做正確的事,就會有正確的結果”這句話激勵了無數人以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去奮鬥,這句話也的確有其道理。但我要強調,先認清“正確的結果”,再根據結果去設計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堅持“做正確的事”,纔有會“正確的結果”。這絕非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式的無厘頭討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你不知道什麼纔是“正確的結果”,你又如何能判斷自己是否在做“正確的事”?
美國管理協會曾經統計,新成立的小企業中十分之九會在六年內倒閉,剩下的又只有十分之一會在第二個六年後發展成中大型企業。研究這些最終不僅能存活,而且能發展壯大的新興企業,發現其中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成立這初,創業者即有明確的目標和定位。
A與B的故事
有兩個年輕人,是某名校MBA的同班同學。A在參加了幾十次面試後,他選擇到一家生產型企業做一個部門經理。因爲它聽起來“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好機會”,另外這份工作的工資也是最高的。上任之後,A很快發現了部門和公司中存在的不少問題,於是他運用所學,很快進行了改組計劃。然而事情並不如想象中那麼順利,本來支持他的總經理,後來不得不干預,改組暫停。接下來,A發現部門和公司存在更嚴重的問題,於是他以高度的熱情、責任感和勇氣,再次發起改革。情況迅速惡化,他的部門人心渙散,其它部門也對他冷眼相向。勉強支撐一年後,A黯然離職另謀工作。
B呢,在讀MBA的第二年便開始準備工作,花了大量時間分析自己,根據自己的條件制定明確的職業目標,以權衡可能的最適合工作。畢業後,他選擇了一家與他的目標和價值觀相吻合並且他有一定經驗和力所能及的工作。開始工作前,他先花時間瞭解了部門狀況和下屬最大的需要,上任後便在總經理的支持下解決了部門部分需要,贏得羣衆信任,同時大家看到總經理如此看重他,更是肅然起敬。頭幾個月,B與幾乎所有人和所有部門都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半年後,他針對部門存在的問題,開始小幅度改組。一次一次的小成功之後,不到一年,B的部門便成爲公司的樣板。公司上下已經在議論,B很可能就要獲得更高的職務與權力。
人們很容易把A與B的不同結局,歸結爲能力或運氣。其實,除了他們在建立工作所需的權力和影響力時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外,更重要的分別在他們求職時即已顯露,B有明確的自我分析、目標與定位,根據目標與定位來選擇最合適的企業,而A則只是對所有的工作機會互相比較,選擇了一個看起來發展空間大薪水高的職位。由於目標不同,或者說,由於A的目標並不明確,他採取了危險的方式去推動工作,失敗或許有運氣的成份,但並不出人意外。而B,則根據自己的規劃,找到最適合的職位,一步一步看似慢實則快地走向終點。
諸葛亮的故事
孔明可謂集職業經理人各項素質和權謀爲一身,是一個活學活用急用先學的代表型人物。當然,由於“諸葛一生唯謹慎”的評語,他顯得不那麼瀟灑自如,但事實並非如此。
諸葛一門三兄弟,分事三主,都是傑出職業經理人,看來他三兄弟是早就規劃好了人生目標的。且看孔明同志的簡歷,未出山前,蟄伏於南陽,觀望天下大勢,待機而作。此時已有數棵大樹可供乘涼,如教師兼經紀人水鏡先生,當地名人岳父黃老先生等。諸葛一家本是山東外來人口,但通過大樹們的提攜,他們結識南陽當地各名門豪族,使之甘願爲諸葛一家建立人際關係網傳播名聲。孔明同學四友,都是當地士族名門子弟,這些就是資源。孔明先生的人生大目標非常清楚,所以每每自比管仲、樂毅,他要做的,就是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輔之類,可謂少有大志。
然而現實是嚴峻的。孔明不過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基本是自學成才,既然不是名校出身,學歷自然不高,以至後來曹操等不少同志一再強調“諸葛(乃)村夫”。論起工作經驗,估計也只有放牛除草的課外實踐和走一走祖國大好河山的社會實踐活動。學問肯定是有的,但也只會紙上談兵,學院派看不起,江湖派也看不起,所以他一唱自己的廣告歌《梁父吟》,大夥就煩心,“時人莫之信也”就是明證。
所以,事實就是這樣,一個年輕、無名、沒有學歷、沒有經驗的小夥子,在一個小鄉村裏,抱着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等待屬於他的那天。
孔明一生最大的優點,就是計劃非常周詳,而且切合實際需要。他會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情況,預先安排佈置,當然缺點是裝神弄鬼自個兒神化自個,這也是職業經理人的一種手法,以後再談。在實際操作時,他深通“鴨子浮水腳在水下劃”的功夫,一貫好暇以整,還特意買了把鵝毛扇作爲道具。現在,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把自己推銷出去,而且工作的起薪不能低了,待遇不能低了,職位更不能低了。不僅如此,這份工作得有發展前途,什麼前途?就是既能讓自己實現兼濟天下的理想,也能充分施展個人才華,讓自己在史籍記載上比得過管仲、樂毅。
在那個亂世,所謂工作和前途,都寄託在找到一個合適的老闆身上。孔明深知這點,所以他寧可不出山,出山就一定要中大獎。剛開始諸候並起,孔明同學年紀還小,學問可能是有的,但政治藝術還領悟不深,估計也看不清一哄而起的大大小小的老闆中哪個纔是他的真命天子。想象一下在80年代初去應聘,你知道海爾能做到今天這樣?同時,亂世出人才,一大批比他名氣大、資歷深、根子硬的職業經理人已經佔據了主要舞臺。比如曹操手下的二荀、郭嘉、程昱…..,袁紹手下的審配、郭圖…..,連西涼軍團都有賈詡這樣的高人指導。總之大小諸候底下都有這麼一批謀士,自己跑去毛遂自薦,從基層職員做起,孔明實在沒有那個好耐性。
終於等到曹操掃平北方大舉南下的時候,國際局勢明朗化,孔明心中理想的老闆也浮出水面。曹操氣吐宇宙,超拔羣雄,做他的部下基本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兒,連司馬懿這樣的強人在曹哥活着時也只能做個書記員,哪還談得上借老闆的舞臺表演,管仲樂毅輔佐的可不是這樣的主兒。況且曹操底下山頭太多,各位大爺沒一個是省油的燈,孔明去了有能力也得熬年資,後來他弟弟是去了,那個苦喲,他兩位大哥在西蜀東吳笑傲江湖的時候,這位三弟還不知道在魏國哪個衙門掛職鍛鍊呢。
對孔明來說,孫權也不是理想的老闆,孫家一門三世治理江東,當地豪族歸心,人才濟濟,流派衆多,一個山東流竄到中原的毛小夥兒,在門閥觀念極重的漢末基本也只有過着熬年頭看天氣的日子。他大哥諸葛謹早就去了,成名立萬兒的時候可基本沒有,熬到第二代才出人頭地把持朝政,這就是事實。況且,孫權本人年輕雖小,天賦極高,特別善於搞政治,看起來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但舉孫權一世,江東政治最平靜,沒有什麼地方反叛大臣逼宮,政治平衡藝術精妙之極,孔明去了,就算孫三世看得起他,也不可能象後來劉大叔那樣“如魚得水”視爲乾兒。江東歷代都督,哪個不是人中龍鳳,孫權也從來沒有說是離了他們開不成宴席。
至於剩下那幾位原漢朝地方大員現軍閥頭目,有腦子的人都知道沒搞頭。數來數去,只有劉備同志差強人意。劉備當時已經混在江湖龍在邊緣差不多二十年了,要嘛嘛沒有,一般人都看不上眼。但孔明分析了他的材料,覺得此人大有潛力。第一,劉備有理想有志氣,這是舉國皆知的事實,同時劉備的理想與孔明本人相當吻合;第二,劉備能夠顛沛流離二十年不改其志,這就是成大事者必需的素質;第三,劉備有舉國皆知的人氣和好口牌,皇帝喊他作叔叔,曹哥誇他是英雄,一幫兄弟幾十年無怨無悔跟他做紅軍,真可謂外有品牌內有實力。第四,最重要的就是,劉備一個流浪漢,雖然本事不差,但比起曹操、孫權這些個家族資源既好,先天能力又強的大哥還是有差距,而且妙在手下就沒個真正長腦袋的謀士,不會有人跟你競爭上崗。所以就算你出了餿主意,也沒個明白人能指得出你的錯。象孔明這樣年輕、沒經驗的小夥,做錯事的機會不可能沒有,既然沒有其他同事指證,老闆也昏昏然不知所以,歷史當然就不會寫了。
目標既然確定,怎麼做得有一番規劃,這個可是孔明的長項。祕密報告《隆中對》那是早就準備好了的,相當於企業招聘高級人才時會讓你寫一篇行業分析企業發展戰略之類的東東。估計孔明同學早先還寫過別的什麼“對”,根據不同用人單位的不同需求寫麼,作爲應聘前的練筆。只是現在目標企業是劉備軍政集團,別的燒了也罷。
既然下定決心走進江湖,自我要求就不能低了,集團老總那是做不來的,副總或者總助之類總得佔着吧,何況劉備小集團,連個上得檯面到江東搞“聯吳抗曹”的成功學講座的朋友都找不出來,二把手的位置非我諸葛莫屬吧?但一個小年輕,無名無望在深山,怎麼跟劉皇叔搭上線呢?搭上線之後又如何讓老大極端器重極端信服,主動把位置給我呢?
象同學徐庶那種做法,孔明是不以爲然的,跑到街上搞怪,引起老大注意,這種自我宣傳效果是不錯,但給人第一感覺就不好,哪象個職業經理人應該有的樣子。第一印象定位爲遊俠異人之類的,對以後的職場發展大大不利。況且孔明深知“俯而就之者易,跂而求之者難”的道理,自己帖上門去求老大給個職位,老大就算給了,一犯錯誤就開銷。老大硬拉你入夥,犯了錯誤老大首先就得爲你扛着,不然不是老大英明的眼光不會識人麼?一合計,孔明決心用“鴨子浮水”之術做一把高明的。
孔明的方法大家現在都熟悉,就是把廣告做足老不鋪貨,弔客戶的胃口,幸好劉備不是張飛這種粗人,不然孔明一番做作可就算是俏媚眼做給瞎子看了,當然這種事也不會發生,劉備何許人也早就在孔明及其應聘智囊團的算計之中。首先是水鏡先生一番強力推薦,把臥龍之名深印在劉備腦中,但是劉備雖心動卻未行動。故而有徐庶出馬再次考查劉備到底有無雄主之氣質,考查合格後回馬再薦孔明終於成功。等到劉備來訪,一早就有線報,孔明等人立即安排,劉大叔三人簡直就是鬼子進村,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三人一路聽到的歌,看到的人,遇到的事,莫不與孔明有關,直把劉哥胃口越吊越高。孔明要是女人,估計天下男人不爲卿狂的沒幾個。男人追不到女人要罵,但女人主動投懷又要怕。孔明自高身價,便宜無好貨麼,絕不讓劉皇叔輕易到手。但又不讓皇叔絕望到不再回來。所以每次劉大叔見不到正主,正失望之際,一準有人偶過攀談,又把大叔希望之火重新點燃,並更猛更旺。
當然事不過三,玩得就是心跳也不能跳到沒人肯再陪你玩。孔明第三次終於接見皇叔,只是還要以睡覺爲名讓他等幾個鐘頭,也算是最後對老闆誠意和心胸的考察吧。弄到這個地步,真不知是老闆面試員工,還是員工在面試老闆,三個字:高,真高!
至於那篇《隆中對》,千古以下說是奠定三國鼎立之基礎。其實也沒這麼誇張,無論哪本史書,都只有這麼一段話,不免讓人疑惑。要我是老闆,我肯定會問:先生你說得很好,但我現在要人沒人,要槍沒槍,要錢沒錢,要糧沒糧,眼前難關怎麼過?我怎麼把別人的地盤弄過來?戰略上您說得很對很好,具體業務開拓您是否也指點一二?史書都沒寫,我估計是孔明也說不出來。他那時的水平,做個戰略企劃部長可以,做個銷售部長就不行了。好在劉備已經如獲至寶,心裏也明白自己小團伙一個,提什麼市場開拓問題不是故意難爲人同時也現得自己沒有誠意嘛,也就不深究孔明的實踐經驗問題了。倒是關張二人頗有微詞,但老闆搞定了,下面的同志有意見也白搭。
在整個應聘過程中,孔明表面上好象什麼也沒做,但他得到了他要的一切,無爲而無不爲,還那麼的自然得體,誰說孔明一生只知謹慎不夠瀟灑?誰說孔明以儒家行法家之事?其實孔明瀟灑得很,以後什麼安居退五路,什麼空城計,都是謀定而後動,深通黃老無爲之術。
或許現在的社會,象孔明這樣應聘是不太可能了,真這樣進去了,別人也是一句,他有背景,水鏡先生罩的麼。我想說的,是孔明有着非常明確的人生目標,從這個大目標出發,他設計自己的每一步,做了種種周全的準備。就象一個好演員,先得知道自己到底要演什麼,再去設計怎麼演才象。想做職業經理人,你就得有自己的目標,沒有人生目標,也得有職業目標,千萬別走一步看一步,須知你不設計自己的路,別人就會按別人的想法來設計你的路。人生一世,不可失去主動權。“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曹操說得狠毒,我理解就是不要失先手,下棋一失先手就步步被動。所以孫權寧可毀家抗曹也決不肯投降,都在於人生的選擇權和主動權要掌握在自己手裏。
至於職業目標,很多朋友一說就是豪氣蓋天,我要做老闆,我要做總裁…..不是打擊人,你有諸葛亮那本事嗎?就算諸葛亮也只做二把手呢。明白自身條件,興趣特長,優勢弱項,再定一個實際點的目標好些。否則,目標定錯了,錯的就不是一步兩步,而是滿盤皆輸。
企業不是讓你來學習的
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成長,但企業並不是學校。
有些朋友總是很謙虛,一見到上司,特別是見到老闆,就只說自己在努力學習,努力成長。卻不知這種話說過頭了反而有害。企業僱用員工,目的就是讓他來創造效益,就算員工學習,也應該是學習對創造更多企業效益有用的東西。有些朋友讀自考,上週末MBA什麼的,自個上也就得了,別拿出來當做自己好學上進的光榮事蹟到處宣傳。講多了,老闆不一定心裏就有意見,是不是我這廟子小留不住你這尊神啦?那我得考慮有人頂你的崗位了。
再着一個天天學習不倦的人,遇到心胸不那麼開闊的上司,說不準就認爲既然你把心思都用在讀書上了,工作一定不會用心。如果上級有了這個印象,那你註定就是疑人偷斧中那個被疑的鄰居了,做什麼都象賊。我有一個朋友,天生好學,經常拿最近又在讀什麼什麼書到公司去講,工作業績也不錯,比許多同事還強一點,但老闆總說他工作還不夠努力,可以做得更好。開始他以爲是勉勵,是重視他,還很有些高興,久了不免疑惑,不知道哪裏還要做得更好,哪裏不夠努力。有一天老闆再次聽到他講正在讀什麼管理名著,深受啓發的時候,說了一句:你把公司的業務資料跟工作相結合可以多讀幾遍,收穫也會很大。他才恍然大悟,老闆是覺得他那麼好學,心思大半放在學習上,工作自然不夠努力了,如果他把學習的勁頭都放到工作上,豈不是會做得更好。這種老闆邏輯,還真不能算錯,雖然實際情況未必如此。有些朋友考試並不是爲了跳槽,結果證書拿到跟沒拿一樣,加薪提拔都落到不如你學歷高的人身上,甚至老闆眼色還不如以前親切,鬱悶之餘大罵別人,恐怕禍根是自己平時埋下的。
比較合適的做法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站在企業,站在老闆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當上級不管是有意問你,還是路上遇見沒話找話打個過場,你都要彙報你做了哪些事,爲企業創造了什麼效益。再點幾句正在努力學習什麼對企業發展更有用的新東東。最後一定不要忘了向上級、老闆表達最誠摯的感謝之情,感謝他們對你的支持和幫助,表達一下你的忠心。
再加一句,學習和成長是必須的,但別把自己弄成個不務正業,空閒時間很多的反面典型。
一位朋友的來信
有一位朋友寫信給我,這樣描述自己:“我自認爲有些思路,工作能力上也過得去,只是十年來抱定自己的原則,認定只要踏實作人、認真作事,就會得到領導的肯定,至於拉關係之類的事想都不想,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向上動,心態倒也恬淡,只是這兩年直接領導實在太菜了,非常受氣,心裏也很苦…… 如果改變自己的原則,改變自己的處世態度,又是我所不希望的啊,因爲那不是我的長項,而且作起來也不一定快樂……”
我的答覆:你認爲踏實做人,認真做事,就會得到領導的肯定。而目前受氣很苦,實際就是因爲你得不到領導肯定,對嗎?
如果說有什麼問題,我想是出在你的這個“原則”上。你並非無慾無求,你求的是得到領導的尊重與認可。而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你所使用的方法,就是踏實做人認真做事。但問題是你的方法(過程)與你的需求(目標)之間並無必然因果關係。如果你只說,你的原則就是“踏實做人認真做事而不求任何名利”,這才叫原則,即:原則不可以拿任何東西來交換的。或許有些企業,只要認真做事做人就會得到認可,但目前你的領導並不欣賞你爲人和做事的時候,你就感到“心裏很苦”了,這就說明你的方法並不適合你的目標。
我看如果不想這樣下去,又不得不在這個領導和企業裏繼續,爲了自己活得舒心一點,你只有“改變自己的原則”,有兩種改法,一是去掉“得到領導的認可”這個念頭,徹底無所求;一個就是爲了你的目標,改變你的行爲方式。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改變行爲方式,並不等於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死守一種行爲方式,不知變通應對的人,不能算是成熟的人。多想想諸葛亮,他那樣設計自己的路和行爲方式,我們會批評他投機、奸詐、沒有道德嗎?
第三節 永遠站在主流之列
華爲的創始人任正非是大家熟悉的人物,這樣一位天王級人物,當然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這裏我要說的,不是現在的任正非,而是早年的他。
大凡一個人物成功之後,大家都去看上帝,卻忘了耶穌還有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當某人已經成功到你都知道了(他正好住你家隔壁的除外),那你看到的東西基本上也學不到了。名人傳記最害人的地方,就是把成功之後的輝煌事蹟一條不漏地大書特書,好象羅馬真是一天建成的。
任正非的父母都是鄉村教師。抗戰時期,任爸爸在某國民黨軍工廠做會計員,業餘時間與幾個朋友開了一個書店賣革命書籍,又組織一個“七·七”讀書會。這段歷史,是任爸爸文革中受磨難最大的一件事情。身在國民黨的軍工廠,而又積極宣傳抗日,同意共產黨的觀點,而又沒有與共產黨地下組織聯繫。你爲什麼?這就成了一部分人的疑點。在文革時期,如何解釋得清楚。任爸爸爲此受盡折磨。
在《我的父親母親》這篇文章中,任正非說:父母雖然較早參加革命,但他們的非無產階級血統,要融入無產階級的革命隊伍,取得信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次政治運動中,他們都向黨交心,他們思想改造的困難程度要比別人大得多,所受的內心煎熬也非他人所能理解。他們把一生任何一個細節都寫得極其詳盡,希望組織審查。可在“文革”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中,他還是被揪出來,最早被關進牛棚。
因爲任爸爸受審的影響,哪一派也不批准任正非參加紅衛兵。任正非入伍後,也是因爲父親問題,一直沒有通過入黨申請,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後。
1976年10月,“四人幫”倒臺,任正非一下子成了獎勵“暴發戶”。“文革”中,無論他如何努力,一切立功、受獎的機會均與他無緣。在他領導的集體中,戰士們立三等功、二等功、集體二等功,幾乎每年都大批涌出,而唯他這個領導者,從未受過嘉獎。粉碎“四人幫”以後,生活翻了個個兒,因爲他兩次填補過國家空白,又有技術發明創造,合乎那時的時代需要,突然一下子“標兵、功臣……”,部隊與地方的獎勵排山倒海式地壓過來。
1978年3月任正非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在兵種黨委的直接關懷下,部隊未等任爸爸平反,就直接去外調查清任爸爸的歷史,否定了一些不實之詞,並把他們的調查結論,寄給任爸爸所在的地方組織。任正非終於入了黨。後來又出席了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任爸爸也在粉碎“四人幫”後不久平反。由於那時百廢待興,黨組織需要儘快恢復一些重點中學,提高高考的升學率,讓他去做了校長。
以上這些,改寫自任正非的名文《我的父親母親》。文章中任正非並沒有直接表達出他的處世觀,他只說了一句:文革讓他在政治上成熟起來。事實上,父母的遭遇,對任正非有着非常大的影響,當他看着忠實於事業和黨的父母僅僅因爲家庭出身,始終不能爲社會主流所接受,即使比別人多做幾倍的工作也無濟於事,當風暴來臨也是第一個受難者的時候,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定要爲社會主流所認可,否定註定一事無成。所以他參軍,要把身上的顏色染紅。在軍隊他做了那麼多事,沒有任何獎勵,他能接受,在他心目中,入黨比任何獎勵都重要。因爲能入黨,就不僅是被主流所認可,也爲主流所接納。這方面,任正非做得相當出色,文革結束之前,他已經做到幹部級別,以他的出身,相信非常不容易。他父親的迅速平反,跟他入黨有莫大關係。76年之前,無論他工作多麼努力,多麼出色,榮譽與他無緣,而76年之後他的際遇一下從地下到天上,爲什麼?僅僅是主流潮向變了。主流的力量就是這樣的強大,幾乎沒有個人可以抗拒得了。善良的人們往往會說“歷史最終會是公正的”,但不要忘記,“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對某人某事的評價,永遠折射着當代的主流意見。更何況,能被歷史所記載所書寫的人物與事蹟,畢竟只佔少數。
也許任正非的經歷比較極端,反差太大。但人在職場,乃至於人在社會,千萬要記住,無論你如何定位自已,也無論你設定了怎樣的目標,只要你希望有所成就,就一定要爲主流所認同和接受。
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而且都希望自己與衆不同,我的一位朋友小A,初入職場,便以其博學、敏捷和異於同事的奇思妙論聞名公司上下,企業內刊在介紹新人時,還贈送“怪才”之名給他。起先他很高興,新進同事只有他這麼有名氣,只有他每說一句話都被人追捧,他的才華如此出衆又如此被大夥所重視,所以他越發竭力創造驚人之言,做驚人之事。沒幾年,一起進企業的同事,甚至不少後進的同事都升上去了,他還在原地打轉。他不服氣,自己什麼都做得不錯,哪方面條件和上去的同事比都強,憑什麼?
沒有人回答他的疑問,似乎也沒有人知道爲什麼。其實道理很簡單,他所在的企業,是一個風氣比較保守,強調企業文化精神,做事講究按部就班有板有眼的公司,小A已經被企業的主流輿論定位爲“怪才”,而且他的這種纔在老闆和大衆眼裏只能搞笑,沒有實際價值,甚至有時還有點違反企業文化要求,他就已經是企業的異類。公司不需要遊俠異人,公司要的是信奉企業文化、遵循規章制度和潛規則的好員工。當老闆考慮提撥員工時,這一類怪纔是根本不被考慮的,在人力資源部考評時,小A永遠也不會得到“優秀”的評價,雖然“優秀”二字也只是個表面好看而已。如果小A這類人都上位了,那不豈代表着公司信奉的文化和遊戲規則都變了嗎?老闆還如何可以管得住一大幫其他人?如果小A這類人都算“優秀”,那豈不說明今後公司裏是越怪越好,天下大亂纔算大治嗎?所以就算小A實際工作業績和能力比現在強一萬倍,在這個企業中,他只有等着慢慢變老。
更糟糕的是,小A在企業中已經變成異類的代名詞,許多不合公司文化的話反覆流傳之後到他這裏,都說是他的最新創造,就象著名的某大嘴體育節目主持人那樣,一旦羣衆認定你是什麼類型的人,那麼該類型的話和事就一定是你說的你做的。完了,就象一提國民黨後面加個“反動派”一樣,這樣的主流輿論定位是任何人都抗拒不了的。
事到如今,小A悔之晚矣。進這家公司之前,他所在的企業老闆很欣賞他的創意才華,哪知到現在陷入不死不活的狀態。如果早幾年進的是一家講求創意,氛圍輕鬆甚至搞怪的企業,說不定現在他都做到總監了。小A最後總結,自己錯就錯在沒有明確的自我定位,不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弱點,沒有根據定位去塑造自己的形象,憑着天賦小聰明隨心所欲,以至於被企業釘到十字架上成了反面典型,連才進公司三天沒見過面的新員工在知道總裁大名之餘都知道他的大名。不少人還故意經常逗他發表搞怪言論,試圖從他嘴裏聽到大夥平時只敢想不敢說的經典語錄,發泄一下隱藏在心裏的不滿、鬱悶。
好在故事的結局不算太壞,小A畢竟還有許多優點,他終於在企業中找到理解和欣賞他的“大樹”,雖然不是很大,不能提撥他晉升,但卻可以爲他說好話,讓他有機會去參與一些團隊項目在大夥面前樹立新形象,創造機會讓大老闆們見到他改變老闆的定見。而小A自己也很爭氣,有板有眼地按企業規則做事做人,慢慢地不少同事覺得他變了,有些人不知出於什麼目的,批評他不象以前那樣有靈氣,變得虛僞狡猾。但小A很高興,因爲幾個大老闆對他的評價大幅升高,他有更多機會去參與項目,甚至有時還做個小組長什麼的,主流輿論正在向有利於他的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小A感覺到自己成熟了許多,爲人處世得體了很多,其實他的價值觀和人格並沒有分裂,但他更會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平衡了。
象小A那樣,有才華有能力也有業績,同時希望受重視重用,希望晉升加薪的人非常多。許多朋友看了我的帖子,一再寫信給我,說沒有強調創新的作用。他們認爲,一個人要顯山顯水出人頭地,與衆不同是非常重要的,創新是與衆不同的最好途徑。但我要強調的是,首先你得爲主流所認可並接納,否則創新在職場上,在人際關係上是沒有多大用處的。說得難聽一點,這個世界,誰比誰真的聰明些?所謂創新和顯示自己,我看到不少人,剛進新公司或單位,看見別人用電腦,跑過去指指點點,什麼版本太舊了,我幫你升級。看見別人在講什麼計劃,覺得別人不懂最新理論,跑過去插嘴,把自己從書本上得來那一點詞藻搬弄。這些也許出於好意,也許出於希望得到重視,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先看別人習不習慣,接不接受。
職場上,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應聘的時候都知道這點,儘量表現自己最好的那面,但一旦進了公司,並不是萬事大吉了,應聘時留給東家的那點好印象,能不能繼續發揚,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你要先搞清楚這個公司的傳統習俗、企業文化、工作氛圍,然後去融入團體,繼而再用合適的方法表現自己。須知,第一印象沒印象,也比第一印象惡劣要好千倍。
第四節 一句話定義你自己
如果讓你用一名話評價《三國演義》中的每個人物,你能做到嗎?可能並不難。比如說起諸葛亮,一般中國人用“智慧的化身”來概括,魯迅先生則評說《三國演義》把他寫得“多智而近妖”,多智是肯定了的。還有其他評語,比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一生唯謹慎”等等,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則爲行政一流,軍事稍遜。至於曹操,時人謂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是非常生動傳神的概括。隨便翻開哪本史書,幾乎對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有類似的簡短評價。中國有“蓋棺論定”的說法,更進一步演化出皇帝大臣死後的“諡”法,中間的每一個字,都有特定的意義和褒貶。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原因很簡單,給一個人帖一個標籤,便於我們理解和分析這個人。
現在,請用一句話來評價你自己。難不難?如果平時你就沒想過這個問題,難度肯定是有的。換一個場景,如果今天你應聘,主考官說:請用30秒鐘介紹你自己。你該如何表述呢?
一般的簡歷上,都會有自我評價,無外乎具有團隊精神啦、主動積極啦、勤奮肯幹啦、溝通能力強啦等等。說到這,我想到有次聽到的一個自我介紹:我叫某某,我的特點就是溝通能力強,完了。呵呵,這樣介紹,怎麼也看不出溝通能力強在哪裏。象簡歷上這些常用語有沒有用,當然有點用,不寫這些,或許在簡歷篩選時就被幹掉了。不過這不是我所謂“一句話定義你自己”的意思。
“一句話定義你自己”,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目的,就是讓你如何在主流的芸芸衆生中與衆不同,而且讓這種與衆不同爲主流所認可、接受甚至推崇。正如歷史上聰明人多了,爲什麼諸葛亮能獨享“智慧化身”美名呢?又正如歷史上昏君暴君多得去了,但商紂王能獨得大名呢?因爲他們都被主流社會帖上了“一句話定義”,不管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反正“一句話定義”被千萬人重複千萬遍,洗也洗不掉了。一個想在職場和社會上有所成就的人,就一定要會善用這種“一句話定義”的力量。
要穿就穿合腳的鞋
在直接選舉的國家和地區,政治家都知道,公衆形象就意味着選票,意味着政治前程。建立一個好的公衆形象,是政治家的大事之一,在直選國家和地區,某種意義上,它比你有錢有背景有實際能力還重要。在大陸,阿扁基本上就是個上臺表演不用化妝的奸詐反覆的小人形象,但我不知道在臺灣地區他的形象到底如何,如果跟在大陸一樣,一提阿扁就是“奸詐小人”,就很難解釋他爲什麼能連任了。
在職場上,樹立一個良好的公衆形象也是必需的。可以這樣說,有沒有“大樹”罩你,或許還不完全取決於你,但有無良好的公衆形象,則完全是由你自己開始的。“一句話定義你自己”的力量何在呢?就在於它的簡潔明瞭。越簡單越容易的東西,越容易被人記住,也越容易被人傳播,殺傷力就越大。所以,在完成自己的分析和定位後,一定要想出一句話,使你的形象栩栩如生。
但是,就象最好的鞋第一要素就是要合你的腳那樣,你的“一句話定義”一定要合適你的狀況,一個與你的實際情況偏差太大的定義,不僅不會被公衆(老闆、同事、朋友等等)所認同,還會造成非常惡劣的負面印象。有一次,某人應聘總經理助理的位置,面試官請他用一句話評價自己。他說:我從小志向高遠,一直以征服天下爲己任。這個“一句話定義”真是讓人記憶非常深刻,只是與他的實際情況和工作要求偏差太遠。面試官笑笑,說:你真是一個非常上進的人。潛臺詞自然就是:我這裏池塘太小,容不下你這蛟龍。如果抱着這種“征服天下爲己任”的“一句話定義”去打工,我不知道他把自己擺在什麼位置去與上下級和同事相處。再說,這句話毛病太大,他到底是想從政還是從商?想在哪個領域去征服天下?這樣的定義,只會給別人一個非常負面的印象,很可能瞬間,公衆心中已經給他下了相反的定義:“一個從小志大才疏牛皮哄哄的人”。而一旦這樣的負面定義被人公認,試想,他在這家企業還有什麼職業前程可言?
一個好的“一句話定義”,無論是自己想出來的,還是別人爲你總結的,都應該爲你所認可,並願意爲了維護這個“定義”去工作、去表現自己,只有這樣,你纔是掌握了自己人生的主動權。而“一句話定義”的重要性就在於,你不爲自己下定義,別人就會給你下定義,須知這就是人的本能。就象我們出去野遊,看見不認識的花花草草,一定會隨口問旁人:那是什麼植物?其實想想看,知道它的名字也不代表你就瞭解這種花草的特性,但人性就是這樣,覺得知道花草的名字就是了解它了。奇怪嗎?是有點奇怪,但事實就是這樣。在職場中,你就是這樣一株不知名的花草,如果你不自己爲自己起個名字,並把名字告訴別人,那別人只有按自己的理解來給你起名字了。糟糕的是,大部分人都不滿意別人給自己下的定義,後果就是感覺自己被別人誤解了,卻又無從辯解。
比如上面那位朋友,本着“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的“自我定義”去工作,如果這個定義並未爲公衆所認識到,那麼有可能領導會從他的角度給你下定義“這是一個得過且過沒有上進心的人”,相差何止千里!背上這樣的負面定義,再想糾正輿論偏差,就得付出好多倍的心血了。
合適的“一句話定義”,是與你的自我定位、實際情況、工作職責要求、企業文化要求密不可分的。現在好多人寫簡歷,看見別人都寫什麼團隊精神強、溝通能力強、領導能力強等等,就照搬過來。我想第一個這樣去形容自己的人肯定是高手,但到今天,已經不知幾千幾萬人都是這樣在形容自己,這種空洞的詞語就既沒有視覺美感,也沒有實際意義了,可能只對計算機自動篩選有點作用。在設計“一句話定義”上,一定得有某種程度的創新,更確切的說,是換一個角度審視自己。
最高級的“一句話定義”是什麼樣子呢?就是象《幸運52》中的猜詞那樣,如果我說:猜一個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八成會答“諸葛亮”(或許有人會說“周恩來”,道理是一樣的)。如果哪天你能達到僅用一句正面意義的虛詞描述你自己,只要說出這句話,你的老闆,你的同事就知道是你,那這個“一句話定義”就算大功告成。
達不到最高級別的,退而求其次,就是不能光用形容詞和副詞這些虛詞來描述自己,而必須在一句話中用上實詞。比如我說:猜一個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劉備三分天下。你一定會答“諸葛亮”(還說是周恩來那就一定是豬頭了,呵呵)。爲什麼這次很清楚了?因爲虛實結合地表述一個人,效果完全不一樣。同時,這個表述中把諸葛亮的功勞(業績)也概括進去了,如果孔明應聘,光這一句話就可以過關了。
或許有朋友會說:我根本就沒有什麼超過別人的特長優勢,也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成績,我又該如何去概括自己呢?其實不然,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與衆不同之處,只是大多數人不懂得如何合理地包裝(而不是弄虛作假)自己。舉例來說,我的一個小朋友,想去應聘做置業顧問,他在簡歷中這樣定義自己:善於溝通親和力強的優秀銷售人才。拿給我看,我告訴他,就我對他的瞭解,很多人與他說話都會覺得愉快,但這種愉快並不是來自於你會說,而是你會很認真地聽,不管你其實有沒有興趣,聽沒聽懂,反正你的反應非常正確,該點頭就點頭,該微笑就微笑。正是這種會聽,使別人感到你溝通能力強,其實經常聊天一晚上,我觀察你基本就沒說幾句話。別人覺得你親和力強,也在於你會認真地聽。然後我又問了他過往工作的情況,幾乎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他的業績在以前的公司裏只能算中等,但是,他銷售掉的尾盤(不好賣掉的單元)卻是公司最多的。所以,我建議他這樣自我描述:善於以傾聽打動客戶、尾盤銷售第一的優秀人才。
我不能肯定這樣的自我定義是最好的,但放在簡歷的第一句話,至少會引起房地產公司招聘人員不小的興趣。自稱善於溝通的人太多了,幾乎每個應聘銷售的人都是這樣自我描述,但善於傾聽的就太少了。而且能以傾聽打動客戶更不容易。至於尾盤銷售,幾乎每個樓盤都會遇到,這樣的人才對企業有價值。得到面試的機率自然大得多。他很快得到好幾個面試通知,跟一份既主流又別具一格的簡歷是有相當關係的。
我想“一句話定義”的意思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就是選取你最優勢的地方,以合適的語言去包裝它,不僅爲主流所認同,也突出自己與衆不同之處。當然,這種定義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用一句文學語言講,它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真實是必需的,如果你做假,你必須有極好的演技。真實的東西源自你的本性和本能,是你不必天天刻意去表現就能讓大家所看見的。而假的東西你就得時時刻刻防備着不要露餡,那種心理負擔太重,同時,天天跟同事老闆們在一起,假的也真不了。一個天性不善於表達的人,或者一個愛說話但是沒有條理的人,非要說自己善於溝通,如果你不能在短期內改變自己,走上崗位還能裝多久呢?所以,如何爲自己找到最佳的“一句話定義”,其實也是一個自我瞭解,自我總結的過程,只有最逼近真實的自我的人,才能總結出最好的“一句話定義”,旁人可以指點,但一定不能代替你自己。
讓周圍的人認識和接受真實的你,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我曾經做過一個小測試,包括我在內的三位朋友做了一個類似於性格和行爲方式的測試。結果出來後,每個人都認爲自己的很準,但別人的就不那麼準,差不多一半一半。於是我把三份結果的名字去掉,拿給其他熟悉我們三人的朋友和同事們看,讓他們猜誰是誰。本以爲這是一件不難的事,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沒有一個人完全猜對,完全猜錯的倒是不少。由於是大面積地猜錯,以至於讓我懷疑是不是自己並不瞭解自己。或者說,我的行爲方式在別人眼中的效果與我想得到的效果根本就是兩碼事。
後來我想,這類測試的準確性,首先就是建立在你對自已到底有多準確的瞭解上。很多人做題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希望的樣子當成現實的樣子填上去,結果自然不會準確。永遠也不會有人完全瞭解真實的自已,這也是前些年流行360度測評的原因。其次,每個人對其它人的瞭解,永遠也是片面的,這既跟相互間的關係、相處時間、距離有關係,更與人的認知方式有根本聯繫。因爲人的大腦會自動過濾掉它認爲沒有意義的信息。而“一句話定義”這種自我表達的方式,就象是做廣告,千方百計讓客戶的大腦不要自動過濾掉,只要能在客戶頭腦中佔據一個位置,就成功了一半。因爲人的大腦沒有那麼多理性思考時間,一旦形成某種印象或感覺,只要沒有出現強烈的反印象或反感覺,這種印象和感覺就會自我強化。“一句話定義”的作用,就是要奠定這種正面印象強化循環的基礎。
就以上面那個三個人的測試爲例,一直以來,我自認爲是一個相當不錯甚至誇張一點,對下屬是個好老闆,對上司是個好下屬。但發生這種認不出人的事情後,我相當懷疑,平時大家說的那些好聽的話,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是發自內心的?是否大家其實是連對象都沒看清的情況下,本能地說好話?想想也未必如此,只能說要想真正地認識一個人,實在是很難。再反過來想,不管大家的真實想法是什麼樣的,表現在外的纔是重要的,我不可能做到別人私心一閃念都要抓住不放的地步,那也不是管理的真諦。既然我要的只是一個好的公衆形象,那麼只要從別人嘴裏出來的都是你想要的那個公衆形象也就足夠了。至於私底下別人會怎麼評價你,那是可以由另外的方法去儘量調控的。第一步,就是得要公衆在明處說話時,按你的“自我定義”去定義你。連這一步都做不到,惶論其它?
變化中的“一句話定義”
前面我已經說過,合適的“一句話定義”,是與你的自我定位、實際情況、工作職責要求、企業文化要求密不可分的。這就意味着,面對不同的企業文化,不同的崗位要求,你的“一句話定義”也會是有所不同,要分別突出不同的特色與重點。但這並不意味着,你放棄自己的信念、價值觀與定位。打個比方,“一句話定義”就象你的衣服,而你的信念與價值觀就象你的體形和氣質,你可以根據體形和氣質去穿不同的衣服,爲的是更好地展現體形與氣質,但大可不必爲了某件衣服去改變自己的體形和氣質,除非不幸的是對自己的體形和氣質恰好極不滿意。
以上面一位朋友爲例,他說“抱定自己的原則,認定只要踏實作人、認真作事,就會得到領導的肯定”,在這裏,可以說他的“一句話定義”就是“踏實做人,認真做事”。這樣的定義實在是國家多年教育下的產物,拆開每個人的檔案袋,可能都會看見類似的詞句,這樣的形容詞就失去了本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
所以,問題不是要去改變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而是要以合理的方式去包裝並展現你的信念和價值觀。我總感到,說起“踏實、認真”這兩個詞,一般人就覺得那種一天到晚不聲不響,埋頭做事才叫踏實認真,其實,這是自已的定義把自己給定死了。更不幸的是,以這種方式工作的人,往往適得其反被上級和同事視爲不合羣,自然更不適合晉升做主管了。而過於拘泥於這種教條的人,也往往認爲那些能說會道,擅長人際關係的人不踏實不地道,覺得自己很受委屈,心態和工作積極性容易受打擊。如果處於這樣一個負面的循環,職業前程可想而知。踏實認真應該是指一種內在的工作的狀態,工作的精神,但並不等於就不能去經常向上級彙報工作,不能經常與同事們溝通交流,也就是說,內心的信念與外在的行爲方式,並不是只有一種對應關係,真正成熟的人,應該學會不同情況下用不同方式處理,而又不失其根本的信念與原則。況且,“踏實做人認真做事”可以做爲一種信念或者說是人生的態度,但用來做爲自己的“一句話定義”,是不夠及格水平的。它顯得太平庸,太空洞,無法深深地印在客戶(老闆、同事、下屬及一切有關聯的人)的頭腦中。這樣的定義,還不如“工作十年沒有任何財務差錯”這樣的語言來得生動。
正如面對不同的企業要求,不同的崗位要求,會有不同的“一句話定義”。職場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應該爲自己設計不同的“一句話定義”,永遠記得,產品上市,廣告先行。一個新人進企業,可能需要樹立一個踏實做事認真做人的形象,當完全融入企業之後,可能就需要再樹立起一個幹練成熟的新形象,等等。要點在於,首先去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再審視企業的主流文化和風格,然後去審視目標中的職位或前程的職責需要,再找自己與衆不同之處,哪怕只有那麼一點點,哪怕看起來與你的事業不沾邊,最後結合幾者總結出“一句話定義”。如果有可能,可以與信得過又瞭解你的人去商量。如果拿不準,只須記得,保守一點好過狂放。
笑傲職場--如何獲得影響力、權力和晉升-勇敢者的遊戲(1)- -
                                      
第二章 勇敢者的遊戲
第一節 成熟者的心態
曾經讀過一篇採訪錄,被採訪者者是一位在越南戰爭中被俘的美國將軍,當時他是被俘美軍中最高級別的軍官,在集中營中的幾年裏,幾乎每天都受到特別的“招待”,當戰爭終於結束後,他拖着一條被打殘廢的腿和滿身的傷痕與疾病回到美國。在傷病折磨二十年後,當記者採訪時,他仍不願再回顧那段非人的日子,最後記者問他:“什麼樣的人能夠在集中營中活下來?是不是最積極最樂觀的人?”老將軍沉默了片刻,出乎記者意料,說道:“不,最積極最樂觀的人往往最先死去。”
將軍繼續說:“那些最積極最樂觀的人,他們會到處給別人打氣,他們甚至吹着小調,用輕鬆的語氣說‘嘿,感恩節之前我們就可以回去了!回家吃香噴噴的火雞!’,結果感恩節過去了,我們還在集中營裏。樂觀主義者沉默了幾天,又會興高采烈地到處說‘嘿,聖誕節之前我們就可以回去了!到教堂去聽福音!’,但是聖誕節過去了,新年過去了,一個又一個的節日過去了,回去的希望遙遙無期,樂觀主義者變得越來越瘦弱,起來越沉默,還沒等到最後的自由,他們就悽慘地死在集中營裏。”
記者接着問:“那什麼樣的人生存能力最強呢?”將軍說:“象我這樣的人,悲觀主義者”,他接着說:“我們這樣的人,知道自由不會那麼快的到來,能夠活着就感到滿足。我們沒有期待,所以沒有失望。無論受到什麼樣的折磨,我們只要求還活着,所以我們最終等到自由。”
將軍的話與我們的預期相差太遠,在職場上,死得最快的,死得最慘的,好象都是那些悲觀主義者呀。其實,將軍是針對記者的提問,故意使用了一個極端的詞語來描繪集中營中那種慘無人道的生存狀況。但是將軍道出一個真諦,一個單純的樂觀主義者,往往低估了現實的殘酷,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或許在開始階段他們的表現是優秀的,但卻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然而,我們也很難相信,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或許可以熬過嚴酷的時光,但是否可以戰勝自我,超越自我。
一個人,是樂觀還是悲觀,似乎是天生而定,屬於個性的一個部分。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知什麼話不該說,但還是忍不住說了。明知什麼事做了上司或老闆會不高興,但在一氣之下還是做了。事後只有歸咎於個性,然後自嘲地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嘛,我要是不這樣說不這樣做,那就不是我了。更有升級版,就是把個性當作原則,在職場不如意,還要說我不能放棄我的原則,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我推崇以原則爲中心的人生,能夠“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這樣有氣節的人,也爲我所敬仰。但我們要知道,“原則”這個詞,是不可以亂用,更不可以拿來做我們的擋箭牌。就象一位女孩,堅持要找一個有錢人做金龜婿,旁人勸她還是以感情爲重,她說:不,這是我的原則。又如一位公司職員,忍受不了平淡無奇的工作,一年跳了五次槽,仍然覺得不滿意,朋友勸他多忍忍,堅持久一點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他頭一仰,說:不,這是我的原則。我實在不知道,他們的心中,還有多少類似的原則,或許有一天實在堅持不下去,他們就會委屈地放棄了自己的“原則”,也或許有一天奇蹟發生,他們會高高興興地放棄了“原則”。
其實,這些朋友是把“價值觀”與“原則”搞混淆了。
所謂價值觀,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心中對事物的優先排序。正因爲每個人的排序不同,對於同樣的事物,纔會做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評價。無論是“感情至上”還是“金錢至上”,都不過是價值觀的不同,卻並不涉及原則,所以當兩個對感情對婚姻有着完全不同價值觀的人相遇,他們之間的爭論其實是不可能有結果的。有一位朋友在一個頗具規模的私營企業做經理,能力不錯,業績也很好,只是他個性頗強,常常出口傷人,不論對象是誰,只要他覺得不對,便給以顏色,最終他的同事及上司都無法忍受,老闆找他談話,希望他能尊重其他人的感受,畢竟他能力不錯公司還希望留用,但他當即翻臉,說道:“看到不對的,我就是要說,這是我的個性,也是我的原則!”且不論他的行爲對錯,很可惜的是他也將“價值觀”誤認爲“原則”。請不要小看這樣的錯誤理解,有多少不必要的苦惱與爭執,就是由於人們混淆了“價值觀”與“原則”的區別,也使人選擇了錯誤的執着。
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價值觀”好比是“主觀的事實”,陳述我們對某一事物的認知,它也許並正確地解釋了真實的事物,或許錯誤地解釋了真實的事物。而“原則”,就好比是“客觀的事實”,不論我們的“價值觀”如何解釋,都無法改變它的存在,它的性質。“原則”並非一些深奧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屬於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原則”其實是人類社會顛撲不破、歷久而彌新,不言自明的真理。“原則”是人類行爲的準則,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歷經考驗而永垂不朽。正如美國《獨立宣言》開篇大義:“我們認爲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又正如《法國人權宣言》的第二條指出:“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存自然的和不可讓與的人權。這些權利就是自由權、財產權、安全權和反抗壓迫權。”,只有立國於原則之上的政權,纔可能長盛不衰。
我特意要把“原則”提出來反覆解說,就是想強調一點,無論我們的技巧如何好,無論我們的競爭藝術多麼高超,沒有原則的人生,都將是灰暗的,沒有原則的人,內心永遠是淒涼與恐慌的。公平、誠實、正直、尊嚴、服務他人,等等,都應該是我們儘可能去遵循的原則。在原則的基礎上,我們的技巧與藝術才更有力量,更有影響。正如武俠小說常言,如果沒有“內力”,再好的武術也無法成爲真正的高手。對於圓滿的人生,原則就是我們的“內力”,而一個人的“價值觀”,應該符合“原則”的規範。
或許會有朋友說:我也相信你所說的原則,但我仍改變不了我的個性。對此,我的回答就是:只能說你相信原則,但並沒按原則去做事做人。須知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就是人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成爲哪種人,而只有信奉原則,堅持原則,善用原則的人,纔可以說是一個成熟的人。
長期以來,對於人性,一般都認爲是遺傳與幼年環境的產物。然而,維克多?弗蘭克的理論卻改變了這種傳統看法。維克多?弗蘭克是一位猶太裔心理學家,信奉弗洛伊德學派,該派認爲一個人的本性在幼年時期即已定型,而且會左右一生,日後改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弗蘭克由於是猶太人,二次期間全家被投入納粹集中營,除了一個妹妹,所有親人都死於納粹魔掌,本人也受到嚴刑拷打,朝不保夕。面對這種悲劇,作爲一個心理學家,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思考人生的意義與解脫苦難之道。
一天,他赤身裸體獨處囚室,忽然意識到一種全新的感受,他稱之爲“人類終極的自由”。在客觀環境上,他的自由完全被納粹所剝奪,但他的自我意識卻仍然是完全獨立的,超脫於肉體束縛之外。他可以自行決定外界的刺激對自身的影響程度。換句話說,在刺激與反應之間,許多人就象巴甫洛夫實驗中的狗,聽見鈴聲就流口水,但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卻可以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去選擇自己的迴應。弗蘭克認定,人類的終極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無論外界的刺激如何,一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反應。
當弗蘭克發現了“選擇的自由”後,每當面臨嚴刑拷打,他便想象各式各樣的狀況,比如獲釋後如何站在講臺上,把這一段痛苦折磨得來的體驗,傳授給學生;比如自由以後,漫步在香榭麗舍大道,與法國美女同行,等等。憑着想象與記憶,他不斷鍛鍊自己的意志,直到心靈的自由終於超越了納粹的禁錮。這種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獄卒。他協助難友在苦難中找到意義,尋回自尊。
正如美國將軍與弗蘭克的親身經歷所告訴我們,人生的問題,並不在於你面臨什麼樣的處境,而在於你選擇做什麼的人。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的自由”,當別人辱罵你時,你可以反脣相譏,可以暴跳如雷,可以泰然處之,可以退縮回避,問題併不併於別人罵你,而在於你如何迴應。你身邊的人,不可能每個人都看見你的內心,但每個人都能看到你的反應,而你的反應,就構成了公衆眼中的你。正由於這個道理,很多人都認爲是別人的不良言行污辱了自己的形象,而其實是,你的不正確的反應,污辱了你自己的形象。
我所崇敬的人中,有特里莎嬤嬤,她被譽爲“改變世界的13位偉大女性”之一,曾榮獲“諾貝爾和平獲”,但這些都不是我崇敬她的理由,她在我眼中的偉大,是由於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特里莎嬤嬤長期在印度從事人道主義工作,有一天黃昏的時候,她在路邊發現一個流浪兒,看樣子已經一天沒有吃東西,嬤嬤身無分文,於是她領着流浪兒,沿街乞討,來到一個麪包鋪前,她對老闆說:先生,您能給這位可憐的孩子一塊麪包嗎?老闆瞪了她一眼,呸的一聲吐了一口痰在嬤嬤臉上!各位朋友,不妨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換作你是嬤嬤,你會怎麼辦?
麪包傅老闆的反應出人意料,但嬤嬤的反應則令人欽佩,她靜靜地看着老闆,說:“先生,您能給這位可憐的孩子一塊麪包嗎?”,老闆呆住了,好一會兒才恢復過來,木木地從鋪子裏拿了一塊麪包,遞給那個小孩。或許當嬤嬤與兒童離開以後,麪包鋪老闆還在黃昏的暮色中站了很久,因爲從第二天起,每天晚上,這個老闆都會將當天沒有賣完的麪包,分給附近的流浪兒,雖然沒有人要求他這樣做。
也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但我從嬤嬤身上,學到了什麼叫“成熟”。一個成熟的人,就是兼具高勇氣與高體諒的人。成熟的人,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情與信念,又能體諒他人的感受與想法;一個成熟的人,有勇氣追求自己的利益,也顧及他人的利益。許多人誤以爲魄力與慈悲無法並存,體諒別人就一定是弱者。事實上,人格成熟的人嚴於律已寬以待人,但在需要表現實力時,決不遜色於損人利已者。而只有勇氣卻缺少體諒的人,比如上文所說的那位慣於指責別人的經理,即使有足夠的力量堅持已見,卻無視他人的存在,不僅難免會藉助自己的地位、權勢、資歷或關係網,做出損人利已的事,更會失去已有的東西。但過分爲他人着想而缺乏勇氣維護正當立場,以致犧牲自己的目標與理想,也不足爲訓。
高勇氣與高體諒之間的平衡,纔是真正成熟的標誌。有了這種平衡,我們才能設身處地爲對方着想,同時又能勇敢地維護自己的立場。而一個天真浪漫者,往往偏於體諒而遜於勇氣,一個憤世嫉俗者,又往往偏於勇氣而遜於體諒。只有一個理想的現實主義者,或者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才能在兩者的平衡之間,順利地走向自己的目標。
這是一件理解起來容易,而做起來卻難的事。而且,一個高勇氣與高體諒的成熟者,很少會有風起雲涌,厲聲疾色的時候,給人一種不夠英雄,不夠偉人的感覺。一次深夜跟朋友吃火鍋,正巧說到“勇氣”,他說:“我所追求的勇氣,就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那種纔是大英雄大人物的品質”,說話間,他點的肉丸煮熟,他吃了一口,便放下了說:“肉臭了“,於是又接着說“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之道。我說:“肉臭了讓老闆換一盤”,他有點遲疑:“這種小店,老闆恐怕不願意,又值不了幾個錢,算了吧”,我笑道:“明明肉臭了,卻不敢叫老闆來換,還談什麼泰山崩於前。”在職場中,這樣自相矛盾的事也比比皆是,胸中好象有百萬雄兵,卻做不好或不願做基本的事情,懷抱着宏偉的夢想,卻沒有勇氣去克服眼前的困難。
一位朋友寫信說:“我讀研究生時,需要一種非常基本的東西,核糖核酸酶。可以說任何一個生物學專業的人都不能想象一個研究生會要這種東西要不到,所有人都說不可能有這樣的事。直到有個朋友打個比方說層次比較低的人,‘見了面就象兩隻狗一樣,一定要咬一架,(決定了雙方的強弱關係)才能安靜了。’我突然明白,我是被一羣狗咬了。一隻狗無意中咬了我一口,我沒有及時回擊甚至不知而措,向另一隻狗問爲什麼,又被那隻狗當皮球踢了一腳,第三隻第四隻狗就開始起鬨了......老實說我不笨,可是我真的不靈活。至少我要學會習慣這種見面禮式的對咬。”我回答他:“你完全不必狗咬你,你也咬狗,那樣,你跟狗又有什麼區別呢?爲什麼要給自己建立起這樣的條件反射呢?要記住:不是別人的言行傷害了你,而是你自己不正確的反應傷害了你。正如埃諾莉?羅斯福的名言:不經你的許可,沒有任何人能夠傷害你。”
這是一件理解起來容易,而做起來卻難的事。一個高勇氣與高體諒的成熟者,很少會有風起雲涌,厲聲疾色的時候,給人一種不夠英雄,不夠偉人的感覺。一次深夜跟朋友吃火鍋,正巧說到“勇氣”,他說:“我所追求的勇氣,就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那種纔是大英雄大人物的品質”,說話間,他點的肉丸煮熟,他吃了一口,便放下了說:“肉臭了“,於是又接着說“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之道。我說:“肉臭了讓老闆換一盤”,他有點遲疑:“這種小店,老闆恐怕不願意,又值不了幾個錢,算了吧”,我笑道:“明明肉臭了,卻不敢叫老闆來換,還談什麼泰山崩於前。”在職場中,這樣自相矛盾的事也比比皆是,胸中好象有百萬雄兵,卻做不好或不願做基本的事情,懷抱着宏偉的夢想,卻沒有勇氣去克服眼前的困難。
相對於勇氣,體諒就更加不容易做到。許多人在脾氣上來的時候,可以大罵一場拂袖而去,但卻不能平心靜心爲他人着想。幾年前,我聽說某部門內部不和,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考慮到他們內部已經無法自行解決,便參加了他們的一次例會,起先由於我在場,大家表面上還很和氣,只是氣氛難免有些僵硬。會中,部門主管提出某項議案,一位骨幹當即反對,主管初時還能剋制,但不久便開始反擊,雙方由爭論到爭吵,所有的人都捲入,或者幫腔,或者打太平拳,或者和稀泥,許多與議案不相關的事都扯出來作爲砸倒對手的武器,最後骨幹及幾個員工拂袖而去,主管氣得眼圈都紅了,對我說:“老子恨不得一刀殺了那個王八蛋!”。等到他氣消了,我跟他吃中飯,對他說:“不管議案本身有無問題,你是主管,爲什麼要跟下屬這樣爭吵呢?”他說:“我也想寬容對人,你一直這樣要求我們,我怎麼會不想去做個成熟的人呢?但我實在寬容不了,我的個性就是受不得氣!”我說:“你有高度的勇氣,所以你必須做到體諒,如果你還不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那麼你就先學會忍耐,因爲忍耐是寬容的第一步。其實你今天的表現已經很好了,開始你忍耐了好一會兒,最後才忍不住了。以後,你忍不住的時候,再堅持保持平靜多一會兒。你的能力我相當放心,只要你能保持冷靜,什麼問題都能解決。我只要求你記得忍耐是寬容的第一步,把什麼都歸結爲個性,其實是沒有勇氣的表現,相信我,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成爲高勇氣高體諒的人。”幾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成長爲一位高級管理人員,雖然偶爾還會私下向我抱怨幾句發泄一下怒氣,但在公衆心目中,他已經是一個很有魅力的領導者,他所領導的部門,也由於他的成長與成熟,成爲相當優秀的團隊。
一個成熟的人,具備高勇氣與體諒,也必然會具備“富足心態”。一般人都知道“雙贏法則”,但在現實生活中,以職場競爭上,卻總不由自主地認爲,蛋糕只有那麼大,假如別人多搶走一塊,自己就會吃虧,人生彷彿一場“零和遊戲”。難怪俗話說:共患難易,共富足難。見不得別人好,甚至對親朋好友的成就也會眼紅,這些,都是“匱乏心態”在作怪。
抱着這種心態的人,甚至希望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小災小難不斷,疲於應付而無法與自己競爭。這樣的人時時不忘與人比較,認定別人的成功等於自身的失敗。即使表面上虛情假意地讚美對方,內心卻是又妒又恨,只有自己獨佔驁頭,才能使自己滿足,更有甚者恨不能身邊全是唯唯諾諾之人,不同的意見都會被視爲叛逆、異端。
相比之下,“富足心態”的人,源自厚實的價值觀與安全感。這樣的人相信世間有足夠的資源,人人都可以享有,所以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富、共權勢。正是這種心態,才能開啓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擁有“富足心態”的人,相信成功並非要壓倒別人,而是追求對各方面都有利的結果。所謂“雙贏”乃至“多贏”,其實是“富足心態”的自然結果。
小的時候讀《莊子》,看到他寫的那些“真人”,好象神仙一樣,火裏火裏來,水裏水裏去,燒不着也淹不死,就算投進猛獸成羣的山林,猛獸也不傷害他。到了九十年代初氣功熱興起的時候,很多大師不知從哪裏出來,紛紛講解說那些真人就是特異功能者,弄得我將信將疑。但是現在,我已經有了自己的解釋,而且相信這種解釋也非常合理,莊子不過是用一些誇張的比喻,說出與埃諾莉?羅斯福一樣的道理:不經你的許可,沒有任何人能夠傷害你。當然,在莊子的筆下,這些的人都是得“道”之人。
無論怎麼說,我們都記得,不是別人傷害了你,而是你的反應傷害了你。我們不能選擇別人的言行,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反應。並通過正確的反應,獲得公衆的信賴與尊重,逐漸獲得影響力並擴大影響力。
笑傲職場--如何獲得影響力、權力和晉升-勇敢者的遊戲(2)- -
                                      
第二節 先說壞話還是先說好話
     
  20世紀初,卡內基就提出人際交際的第一法則“如欲吃蜂蜜,不要踢蜂箱”,也就是說批評與事無補,而且往往使事情變得更糟。卡內基的作品進入中國,大概也有二十年了,然而職場中,大多數人仍然習慣於批評,吝惜於讚美,或許是跟我們多年的教育有關吧。許多不願讚美別人者,或者是不知如何表達才得體,或者是認爲讚美就是拍**,特別對象是上級的時候,還有一些人,則是認爲讚美別人,就意味着自認不如人,競爭心較強的人,還往往在讚美別人一句後,就轉而自誇十句。而批評他人,則往往理直氣壯,畢竟我言之有據,我是爲你好,我是建設性意見,等等。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於批評和自我批評,而不習慣於表揚與自我表揚,偶爾領導視察工作,剛說了兩句勉勵之言,就有沉不住氣的下屬跳出來說:您還是直接批評吧。
  
  我初入職場的時候,一次跟隨老闆去檢查代理商工作,老闆邊看邊往筆記本上寫字,他如此用功,我也不能落後,也認認真真地看,優點好象不容易找,挑毛病還不容易麼,於是一條條記錄下來。看了一上午,老闆的筆記本上寫滿了字,乘他去上廁所的機會,我快速地看一下他的記錄,幾乎全是缺點和不足。這下我心裏有底了,下午開會的時候,我大可以把自己記錄下的毛病,通通地講出來,也展示一下自已的水平。下午開會,老闆發言,出乎意料講的全部是優點,而且邊講還邊看筆記本,我莫名其妙,難道他的筆記本會變魔法不成?偷偷伸長脖子去看,還是上午我看見的那些字,他嘴裏講出來的話,居然跟筆記本上不相關。直到最後,他才說了代理商一個毛病,而且是一個並不難改的問題。代理商把老闆寫的都記下來,自然高興得不得了,連連感謝之餘,誠懇地作了自我批評,表示一定會按照公司要求,認真改進,歡迎我們隨時檢查,云云。
  
  回來的路上,我實在忍不住,問經理爲什麼講的全是優點,代理商明明有那麼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他提都不提,只是說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而已。他當時簡單說了幾句話,現在已經記不清,但這些年我的實際經驗和理解,應該是:
   一、人性都是喜歡聽別人說自己的好話,而不願聽自己的壞話。如果我們說太多的缺點,代理商開始可能會勉強接受,但問題一多比較要強的人會覺得是我們眼光有問題,產生牴觸心理,如果代理商忙於爲自己辯解,結果可能是連一個毛病都不會改進。而比較不自信的人則會覺得根本無法一下達到我們的要求,可能乾脆放棄改進。如果這樣的情況多次發生,我們會認爲代理商故意違背公司要求,而代理商則會認爲公司不近人情,雙方合作勢必破裂。人與人之間,往往並沒有太多的原則問題,而這種不按人性的規律來溝通交往,倒往往最終演變爲所謂“原則”之爭。寫到這,我想起一個典故,古代花剌子模的國王,對凡是報好消息的來使,都獎以重金,對凡是報壞消息的來使,則處於砍頭。因爲他相信,說好消息的人,會帶來好事,而不報壞消息,則壞事就不復存在。呵呵,這就是人性的某種極端表現吧。
 
   二、每個人都是別人的鏡子。一般人的自我認知,除了反省和內察以外,更多是從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而來。越是對自己重要的人,他的評價就越會影響到自己。我們常常會因爲別人的一句無意的評語,就要思考很久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形象與地位。所以,我們也要明白,別人是我們的鏡子,或許這個鏡子並不真實,是一個哈哈鏡。但我們更要明白,我們也是別人的鏡子,我們的評價,或許無意間就會影響別人的心態與行爲很久。西方有所謂“皮格馬裏翁效應”,說的就是,你把對方當好人,對方就會向好人的方向變,而你把對方當壞人,對方就會往壞人的方向變。曾經有篇報道,說英國某學校按編班,一時疏忽將優等班與普通班標籤放反,半年後才發現,令人驚訝的是,貼上優等班標籤而實際是普通班的學生,因爲自豪而努力,平均成績反而超過實際的優等班,而實際的優等班的學生,成績普遍下降。我還記得看過一個殺人犯被處決後,記者採訪鄰居,有個老太太說:“這個傢伙,從小我就看他不是好東西”,但我想,如果一個小孩從小就被人看成不是好東西,那麼他想做好東西也非常的難了。回到上面的例子中來,如果我們把代理商定位在出色上,他會自覺地更出色,不然就有負我們的期望,而如果一上來劈頭蓋臉一頓指責,把他定位在差勁上,他會更差勁,至少,他得花雙倍的信心和勇氣去做得出色。
   三、與其指出不足,不如指出優秀的標準。當時爲什麼經理會看着記滿缺點的筆記本,說出來的卻全是優點呢,其實,他是對着問題,在說正確的答案。也許他說的,只有一部分是代理商真正的優點,其他的,其實是代理商應該做到的標準,這就是妙處所在。一般人都會有一定的自知之明,當你的表揚之詞其實高於他的自我預期和實際水平,他在高興之餘,也會按你的表揚去做得更好,以求名副其實。我們須知一點,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都應該目標導向,如果我們是希望把問題解決,把人際關係處得更好。那麼與其針對弱點去做無謂的意氣之爭,不如針對目標制定更高更好的標準,大家一起用標準要求自己。或許有朋友會說,那也得別人也願意象我這樣開誠佈公,不搞小心眼呀。還有,如果遇上個明白人還好,遇上不明白自以爲是的人怎麼辦?首先,正如上一節所說,一個成熟的人,需要高勇氣與高體諒的平衡。無論別人做不做得到,自己首先要做到,影響力是一點一點建立和擴大的。在邁向成功的頂峯的路上,耐心和信心無比重要,而後才談得上溝通的技巧。就象上一節我舉過一個部門主管的例子,他脾氣急燥,卻也能逐漸自我剋制到最終贏得大家尊重,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除了他的個人努力,我幾年來耐心地鼓勵和指導也非常重要。其次,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很少用一種理念或方法就能完全奏效,在問題與解決方案之間,從來就沒有固定的對應,如果不明白要綜合運用多種理念與方法,無異於刻舟求劍。我這本書,全不斷講到各種理念與技巧,但只有融會貫通綜合使用,才能舉重若輕。
   四、一次最多隻能說對方一個缺點。理由非常簡單,一次只說一個缺點,既有利於人際交往的潤滑,保存對方的自尊與顏面,也有利於對方提高自信去改進。每個人都有這種經歷,別人一大堆批評說下來,要麼自己都覺得自己不是人,要麼就是覺得對方不是人,還有什麼心思去認真聽取批評,去好好改進。中國以前流行什麼“集體幫助”,好象我小學的時候就被幫教過一回,一大羣人圍着幫教對象提意見、提建議,七嘴八舌,大家也許是真心實意的,但被幫教對方沒有不哭得傷心的,大家以爲他是深刻認識到錯誤與不足,爲自己的行爲而羞愧,其實多半是被幫教對方覺得實在委屈而又無法說得出口。當年我曾問過老闆:從小黨和國家就教育我們,成績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你不說別人的缺點,豈不是缺點會一直不改,越來越嚴重?當時他笑笑,說了一句不會的。這麼些年我的實際經驗證明,如果方法得當,自己的態度和原則不動搖,的確不會的。當一個人越被重視,優點越被讚賞的時候,他會滿心歡喜的越做越好,優點會漸漸把缺點“淹”掉,而且,當一個人成長成熟到某種階段,他有了自我意識和公衆形象意識,也會自覺地更多表現優點,而缺點自然也不爲人所見。中國人品評人物,常常過於苛刻,時有誅心之論,比如什麼“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簡直是要人人都做聖人,實際效果上使想好人的人常常失去勇氣和信心,還不如僞裝成無心的樣子去作惡心理負擔反而更少。許多朋友在職場深感失落或憤懣,以至於“在崗退休”,工作成效越做越差,形成惡性循環,恐怕不是因爲遭到表揚太多,而是遇到刻薄的批評太多吧。
   而另一些時候,無論別人看上去多麼真誠,多麼謙遜,多麼地反覆要求,如果一定要說別人的缺點,你也不要“上當”。爲什麼用“上當”這個詞呢,須知有的人不過是客氣話場面話而已,他越是客氣,反而越是不希望你說出什麼致命的缺點來,比如黨員評議,領導崗位候選人公開徵求羣衆意見,老闆就既定之市場戰略或公司大方向徵求意見,等等。最糟糕的下場,莫過於三國時的田豐,袁紹下定主意討伐曹操,要求衆謀士各抒已見暢所欲言,田豐力勸袁紹不可對曹操用兵,指出袁紹一串串的弱點,意見不可謂不中肯。田某也是爲主公江山社稷作想,可是袁紹其實主意已定,想聽的要麼是好聽的話,提前歌功頌德也未嘗不可的好話,要麼就是如何作戰如何取勝的謀略。對於反對意見和批評,袁紹初時能忍能容,終於不堪忍受,只有下令將田豐關入大牢聽候發落。當田豐聽到獄卒報喜,袁將軍大敗而回,定會記起先生之先見之明而重用先生時,他嘆惜吾命休矣,因爲袁紹外寬而內忌,定會羞於見田豐,必殺而後快。讀書至此,我總是奇怪,爲什麼田豐明知袁紹個性,還要這樣雞蛋撞石頭呢?相比之下,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自稱“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應該是位硬骨頭的好漢,卻不見劉備爲報關羽之仇而伐吳時,他硬生生非要阻攔,反而勸諫不成之後,預先做好戰敗的補救工作。兩相對比,諸葛亮懂得有所爲,有所不爲,何其明智也。遇到有些人故意要求別人批評,搞些大鳴大放引蛇出洞之類,錯誤地批評更會引火燒身。遇到這種情況,或者遇到你拿不準對方意圖真僞的情況,保險一點,莫過於提一些不是缺點的“缺點”,故而纔有民主評議會上祕書向局長提意見:“您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工作起來廢寢忘食,不顧身體”這樣似貶實褒的搞笑“批評”。千萬不要以爲,本着一顆忠心,直言直諫,纔是正直,世事往往是“以迂爲直”。如果兩點之間的直線,阻力卻最大,那麼這根直線,其實是最遠的路徑。
   有時,對方或許是真心地想聽取批評意見,但我們還要知道,人的想法與感受是會變化的。很著名的典故,似乎戰國某位君主,喜愛一個伶人,遊園時伶人摘了一個桃子,吃一口給君主,君主對人說他真是愛我,吃了一口覺得好吃就連忙給我吃。後來伶人失寵,君主又想起這件往事,生氣地對旁人說他真是討厭我,吃了一口的爛桃子,竟敢塞給我吃。聽取批評的人,就象上面提到的袁紹,本意也許是真的想聽一聽不同的意見,但一旦被田豐不幸言中戰敗的下場,第一件事就是殺掉田豐遮醜兼出氣。爲什麼歷史上那麼多忠臣倒黴,難道他們的君主全是昏庸無能不明是非之輩嗎?也不盡然,忠臣不知死活,一味直諫,等到君主倒黴的時候,總會有個出氣筒要先倒黴。人在職場,或許不會有殺頭流放之結局,但即使比較開明的老闆或上司,關係較好的同事,不聽批評意見撞到南牆上鼻青臉腫之際,再看到曾經預先批評建議的你,心中總有那麼一絲不快,初時你好心的批評建議,現在彷彿是一種毒辣的嘲諷,而且同樣是人,憑什麼你的智商好象就高過我呢?至於有些朋友感嘆:不能做好人,做好人吃虧。那麼只能說他還“不懂得如何做好人”。
       據說松下幸之助習慣於當衆嚴厲地責罵犯錯的下屬,而且他認爲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樣的責罵,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員工。某位著名講師也曾在講座中舉過一個例子,日本企業等級森嚴,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下屬不敢向上級請示,因爲捱罵事小,被上級說成無用之人則是一種恥辱。據說一次某員工實在沒有辦法,只有硬着頭皮進主管的辦公室,主管看了報告,提筆寫了批示,把報告丟還員工,順便說了一句:“我做員工那會兒,從來沒象你這麼過麻煩主管!”。或許日本企業風格如此,而且做一個員工,應以不麻煩主管爲已任。但我堅持認爲,領導者的責任就是幫助員工成長。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人才輩出,興旺發達。人在職場,無論我們處於什麼位置,真誠地欣賞、關心、幫助別人,永遠都是正確的。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把要求對方改進之處,或者說對對方的批評,融入真誠地讚美與鼓勵之中,而不僅僅是所謂“三明治式的批評”,更需要成熟的心態和開闊的思路。批評需要勇氣,但要剋制自己批評人的衝動,剋制那種批評別人的優越感與快感,運用真誠的讚美與鼓勵,更需要勇氣與體諒。所以,卡內基的第一法則,初看是一個溝通技巧問題,其實仍然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只有成熟的人,纔有勇氣去欣賞別人的長處並能得體地讚美別人,才能永遠站在鼓勵與激發的角度去爲人處世。或許溝通的技巧有很多,但沒有一樣比得上你發自內心地欣賞別人來得重要。在看到全部事實真相的同時,着眼於別人的優點與進步,哪怕只有那麼一點點,是一個成熟得體地職業人應有的素養和心胸。學會表揚與自我表揚,建立良好的個人形象與團隊氛圍,既是職場心態要求,也是成熟的表現。
       人在職場,首先要學會的,不是技巧、戰術、謀略之類的東西,而是正確的心態,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真誠地欣賞與讚美他人。沒有這些,越好的技巧就越容易走上歧路。舉一個與職場無關的例子,米盧在十強賽備戰前那段時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在一次電話聊天時米盧突然很嚴肅問李響:“中國人爲何總是消極地看待任何事情,爲什麼更願意提一些破壞性而非建設性的意見?”顯然他是有感而發。十強賽之前中國隊上上下下對出線前景最樂觀的人也只有米盧自己,幾乎所有的記者都問着同樣的問題:“聽說第一場比賽只要打平你就會下課?”米盧的每次回答都如出一轍:“你爲什麼不想着中國隊會贏球呢?”。無論我們怎麼看待米盧這隻老狐狸,但他的確給當時的中國足壇帶來了一些積極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當他離開之後,這些態度與精神也就無影無蹤。中國足球可能什麼都缺,但最缺的,就是正確的心態與正確的思維方式。
笑傲職場--如何獲得影響力、權力和晉升-勇敢者的遊戲(3)- -
                                      
第三節 永遠不要當“受害者”
一個成熟而懂得欣賞與鼓勵別人的人,也一定是個積極樂觀的人。人在職場,遇到挫折是必須的,或許有一定客觀原因,但大多數是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問題,思維方式不正確,故而做出的反應也就不正確。
如何保持自己的積極主動與樂觀呢?就是凡事提醒自己,做一個成熟的人,一個主動選擇同時對選擇負責的人。有時,現實很無奈,不得不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情,雖然不能選擇現實與環境,但我們卻可以運用上天賦予的四大天賦,去選擇自己的反應。如果一件事一定要做,那麼爲什麼不高高興興地去做?如果一件事違背了公平正直等原則,你可以選擇不做,也可以選擇想辦法盡力使事情變得合乎原則一些。
古語云:慷慨赴難易,從容就死難。爲什麼呢?憑一時意氣,引頸就戮,很多人都做得到,但關在黑牢無人理睬,甚至好吃好住一段日子,許多人的意志便軟化了,著名的洪承疇便是如此。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到底是什麼在支撐一個人呢?是他的價值觀與信念。而且,一個人的價值觀與信念越接近人類普遍遵循與信奉的原則,他的反應便越正確越成熟。職場中,很多人面臨困境,面對自認爲不公正的待遇,面臨違反良心與原則的事情,往往選擇“慷慨就義”,但一時意氣,後悔的居多。使用暴力一次又一次推翻社會,與堅持和平地改良一點一滴地推動社會,哪一個更難,而事實證明哪一個更有利於社會持續穩定進步?
真正的積極主動,就是有選擇的自由,同時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責任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成熟的人不把自己的行爲歸咎於環境或他人,待人接物是根據自身原則價值觀有意識的抉擇,而非全憑對外界環境的感覺來行事。有的人,天氣晴朗便興高采烈,陰雨晦暗便心情鬱悶,這就是無意間選擇了消極被動,消極被動的人,同樣受制於社會“天氣“的陰晴圓缺,如果受到禮遇,就愉快積極,反之則退縮逃避。心情好壞建立在他人的行爲上,受制於他人不成熟的人格與行爲。
成熟的人,審慎選定自己的原則與價值觀,作爲行爲的原動力。他們與感情用事,受制於環境和他人行爲而無法自拔的人截然不同。這並不表示成熟的人對外界刺激無動於衷,或者反應遲鈍,他們只是將如何迴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建立一種正確的“本能”,不再是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實驗中的那條狗。
某個做旅遊與會展的老闆,投資成立一個網絡公司。由於對網絡完全陌生,以前的一切業務要照常運轉,老闆經常出差,所以請小王代管,老闆說,“公司需要一個辦公室主任來處理公司的日常事務,現在公司是把你作爲副總在培養。”小王很興奮,這是26歲的他第一次走上管理崗位,很想大展身手,爲公司爲自己打開一片天地。
公司最重要部門之一是網絡中心,其經理以前自已開過一家網絡公司,倒閉後投奔過來,在方案策劃、網站開發上具有較強的能力。小王發現,此人原公司業務一直沒丟開,同時還在開發新市場,借用公司的資源幹自己的活。同時,他還挑撥業務員之間的關係,使其談判破裂,從中鑽空子獲得私利。
作爲辦公室主任和未來的副總,小王有心爲公司盡力,他將網絡中心經理的種種行爲向老闆投訴,但老闆卻沒有採取措施,網絡中心經理還一如既往的利用公司資源獲取自身利益。小王發覺自己既不能處罰他,又不能開除他,只好睜隻眼閉隻眼算了。
公司運營既然管不了,小王從內務開始抓起,他頒佈了一個公司衛生制度。但由於涉及到網絡中心經理手下的人,經理便去老闆那裏訴苦,說網絡中心技術人員工作時間寶貴,衛生不應由他們親手做。老闆覺得有理,說:“是啊,他們要專心搞技術開發啊。”於是,施行了半個月的衛生制度就此夭折。從此,小王對整個公司的衛生環境一概不管,他想:髒也不只髒我一個……
支撐了半年,小王心裏的挫折與委屈越來越深,他認爲老闆一是外行,二不懂管理,網絡中心經理又會在老闆面前裝乖巧,而自己沒有經驗,很多時候只憑一顆忠心,以爲反正是替公司着想,而着了網絡中心經理的彎彎道兒。既然做什麼也白搭,只會辛苦受氣,於是小王辭職而去,後在新公司做了一名文員。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且不說裏面的是非、管理、溝通、授權、公司戰略等諸多問題,我們來一起研究小王的心態、想法和反應。
很明顯,小王不是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從受到打擊、退縮、又受打擊、再退縮,到最終辭職,他始終處於被動地位,被環境和他人的行爲控制自己的心情與想法,從而做出錯誤的反應。從一個躍躍欲試的辦公室主任,到什麼也不管,最終鬱郁而去,是誰在逼迫他?最大的元兇是他自己。
如果小王仍以這種心態去做事做人,他或許永遠都不會在職場有出頭的一天。我把他的心態,稱之爲“受害者心態”。因爲他自始至終,都覺得自己做的是正確的,永遠都是黑暗的職場政治和齷齪的同僚,利用自己的善良與經驗不足,用卑鄙的手段“整”自己。這個故事裏,小王感到自己沒有管理經驗,而在更多的職場故事中,主人公覺得自己不僅忠心可鑑積極向上,而且才華與潛力並茂,只是環境太差,同事太差,老闆太差,上級太差,英雄末路,虎落平陽,感覺加倍悽苦。但我要說,不是別人和環境在迫害他們,是他們心中那種被動消極的“受害者心態”在迫害他們。這種心態,是職業生涯的最大敵人之一。
“受害者心態”的人,往往擺錯了自己的位置。這類人總認爲自己的出發點是對的,便往往站在所謂“善良”、“道德”或“原則”的制高點,向下俯視衆生。在他們眼裏,自己美好的願望無法實現,都是社會不公,環境不公,他人卑鄙無恥。“受害者心態”嚴重的人,記住的往往都是自己的好和別人的錯。小張就是這樣一個人,老總吩咐他加班寫了一個文案,提交以前得經過經理審覈。中午,他看到經理正在寫東西,便問了一句:“經理,你現在有空嗎?”經理回了一句:“沒空”,對面的一個同事聽見,笑了起來,還重複了一遍。小張立刻覺得受到羞辱,雖然經理馬上解釋說正忙於寫一個文檔,一會兒幫他做。但小張覺得真是很沒面子,心裏很受傷,他憤憤地想:“頭都不擡說沒空,又說一會幫我做,整個是在耍我嘛。我還是加班寫的文案,做人真是不能太好心了,會讓自己很難做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受害者心態”者又一次“受害”的場面,但到底是誰的錯呢?平心而論,經理在忙着寫東西,小張明明看見了還去問有沒有空,經理或許思路被打斷而不快,答覆比較生硬,但畢竟馬上意識到態度生硬而改口承諾。同事的笑也未必一定是嘲諷意味。但到了小張心裏,就變成辛苦沒好報,被人耍被人笑,進而自以爲是地推論“做人不能太好心,會讓自己很難做的”,從一個“受害者”進化爲“憤世嫉俗者”。這樣的人,職場在他眼裏就是“弱肉強食”的動物叢林,而自己的定位,則是一隻可憐無辜的小白兔。
“受害者心態”的人,往往帶着有色眼鏡去看世界。他們看見除自己之外,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動機都是可疑的,隱藏着他所鄙視而又無法解釋的自私自利或愚蠢可笑。就象上面那位小張,經理的前後反應,在他灰色的眼鏡折射下,就變成是“耍我”。輕度“受害症”患者,時而慨嘆羨慕別人的幸福,時而自憐自艾,重度的“受害症“患者,比成語中那個丟了斧頭的人更甚,他懷疑每一個人都是偷斧者,懷疑別人的一切幸福與成就都來自於不正當手段,由於如此強烈地缺乏安全感,以致於千里之外與他無關的新聞,也會讓他覺得自己生在黑暗的時代,跟着受害了。
“受害者心態”的人,剛開始會有人表示同情,有人勸解幾句。然而表示同情的人,往往根本沒有能力幫忙。勸解的話,只會讓他更相信自己的無辜清白,受害的感覺與受傷的程度越深,抱怨與憤懣應該越多。久而久之,也不會再有人真正同情,甚至不會有人願意與他說話,誰會真正同情見人就說“阿毛丟了“的祥林嫂呢,誰會同情一個心境灰暗歪曲現實的人呢。“受害者”本人便覺得大家全都在孤立他,在背後說壞話,走向“憤世嫉俗”的重度“受害者”,一旦突破心理防線,有時會做出更令公衆無法理解和接受的舉動。所謂“反 社會型”的兇犯,往往會認爲自己纔是社會不公的“受害者”,便是極端的例證。
職場上,遇到“受害者心態”的人,如果無法幫助他走出心理陰影,那麼請遠離他,一定不要出於面子,出於感情,隨聲附和,你的上下級和同事,會因此把你也歸入那一類人,即使你已經有了良好的公衆形象,爲人處世深爲公衆熟知並認同,這樣的隨聲附和,對你的潛在傷害也會大到無法估量。如果你自己不幸就是一位“受害症”患者,請檢查自己的心理,運用良知、想象力、獨立意志、自我意識,去磨鍊自己的心態。否則,一副受害者模樣,你的下屬會追隨你嗎?你的老闆會看重你支持你嗎?人性都是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正如股市裏大家都會去尋找搶購強勢股,沒人會去接破位下跌的飛刀。或許我把“受害者心態”的人,描繪得過於可怕,但這種人既缺乏體諒,也缺乏勇氣,不僅是自己的職場殺手,也是別人的職場殺手。
笑傲職場--如何獲得影響力、權力和晉升-勇敢者的遊戲(4)- -
                                      
第四節 成功者的氣質
當年紅軍被打得那麼慘,林彪看見革命只剩下星星點點小紅苗,問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澤東是怎麼回答他的?毛澤東心裏也許在打鼓,但嘴上可不能服軟,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出來了。無論他當時是否已經預料到未來,但在當時情況下,沒有退路,不硬挺不行。紅軍處境艱難,但毛澤東的反應卻好象勝券在握,他一定是微笑着甚至大笑着對衣衫不整的部屬這樣宣佈:革命如初生的嬰兒,勝利是屬於我們的!這就是成功者的氣質。職場中,類似紅軍過草地的事並非沒有,但無論如何,沒有信心並不能使事情好轉,所以無論處境多麼困難,多麼糟糕,都要有信心,哪怕知道明天你就會被解僱,今天你即使裝,也得微笑着似乎胸有成竹一切盡在預料掌握之中。
  
一個積極心態的人,纔可能是真正和持久的成功者,他們不會說“我無能爲力”,而是說“盡力嘗試有無其他可能性”;他們不會說“我就是這樣一個人”,而是說“我可以選擇不同的作風”;他們不會說“他使我怒不可遏”,而是說“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不會說“他們不會接受的”,而是說“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達方式”;他們不會說“我被迫…”,而是說“我能選擇恰當的迴應”;他們不會說“我不能”,而是說“我選擇”;他們不會說“我必須,我不得不”,而是說“我情願”;他們不會說“如果”,而是說“我打算…”。不要小看這些簡單的語言,似乎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在別人的眼裏,它們代表着你是哪一類人,代表着你的心態與思維方式,甚至你的個性。使用積極的表達方式,就代表着你是一個主動積極、勇於負責的人。許多人的晉升,並不完全由於能力,更多是因爲良好成熟的心態與心胸。
一位員工在工作時間向上司請假,因爲他想去與朋友聚會,但公司正在進行培訓,希望員工能有所收穫,主管問他:“不去有什麼後果嗎?”,員工說:“老同學們會把我‘開除’”,主管說:“可是缺席培訓有什麼後果你知道嗎?”,員工想了想,說:“你不會開除我吧”,主管搖搖頭,員工又想了想,說:“我失去了一次學習的機會”,主管問他:“那你還要去參加同學聚會嗎?”,員工說:“我真的沒有辦法不去,都是多年沒見的老同學,來一次不容易”, 主管說:“不錯,所以你必須做個決定。我知道,如果是我,也會選擇老同學見面,但你決不要說你是被迫去,不能不去。”
  
  2000年3月中日足球對抗賽之前,李響擔心中國隊打不過日漸成熟的日本隊,就在國家隊離開的頭天晚上,神情緊張地問米盧中國隊能不能贏球,米盧糾正了她的話:“你應該說預祝中國隊打出一場漂亮的比賽”。米盧是對的,能不能贏球誰也說不誰,但沒有積極的心態,想贏球不是更困難嗎?積極的公衆形象,就從積極的心態和語言方式開始展現。每次各類大賽,看到韓國、日本等隊NB哄哄,令人未戰先寒,而反觀今年一場賽事,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某些中國足壇領導都要積極闢謠矢口否認說過中國隊一定能奪冠,真不知是何心態。
  
  成功者與失敗者有很多共同的特點,他們之間的差別,甚至要小與兩者與平庸之輩間的差別。事實上,在職場中,甚至在商界,許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直到一個龐然大物倒下,人們才驚呼又一個氣泡破滅。一些頗爲聰明的領導者,也一再被失敗者所矇騙。原因是什麼?
在一次企業的季度會議: 營銷經理說:“最近銷售形勢不太好,我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原因是競爭對手紛紛推出新產品,比我們的產品好,所以我們很不好做,研發部門要認真總結。” 研發部門經理說:“我們最近推出的新產品是少,但是我們一直都在努力,關鍵原因是我們的預算很少,就是少的可憐的預算,也被財務削減了!“ 財務經理說:“是,我是削減了你的預算,但是你要知道,公司的成本在上升,我們當然沒有多少錢。“ 這時,採購經理跳起來:“我們的採購成本是上升了10%,爲什麼,你們知道嗎?俄羅斯的一個生產鉻的礦山爆炸了,導致不鏽鋼價格上升。” 前三位經理說:“哦,原來如此,如此嚴重的困難下,我們還達到現在的成果,值得慶賀,哈哈哈哈!” 於是,一羣失敗者披上了成功者的外衣,表現得象成功者,因此他們獲得了成功者應有的待遇。
小李對小王訴苦:“在公司我做了很多的事,但是都讓同事拿去邀功,更過份地是,竟然還有同事公然在老闆和我面前指責我如何沒做好工作。事實上,工作我覺得我比他們強。那些同事總是圍着領導轉,有時候真可氣,領導不在的時候工作都是我做的,領導來了,他們就唧唧喳喳地表功,把我往一邊擠,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因爲這個,老闆瞧不起我,認爲我沒有什麼能力和經驗,對我成見很深,認爲我是不能委以重任的人。看來,我只有辭職了。”
小王安慰說:“真正做了事的人才可能談出來工作的進度、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等等細節,但現在你做的事,別人能輕而易舉地當做自己的成績向領導說,那說明這件事絕對沒有什麼複雜的操作性,也不會有太大意義,所表之功也是小功也。做爲一個員工我想應該是把事情做好,讓別人在事務上依賴你。你的地位,無論在領導還是同事心中,自然上升,其他的不必太操心。”
小王說的有道理嗎?有,因爲段永平自立門戶後,“小霸王”就一蹶不振。但天底下有幾個人能達到這種水平?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事實上幾乎不可能達到。更大的可能有兩種:一種是你還在埋頭努力,就已經被老闆和同事們踢出門;另一種就是你的成績繼續被他人所享受,更甚者,如果你不好替代,則乾脆“消滅”你。
中國人信奉的語錄是:“成績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這是絕對錯誤的!請記住前面那四位“成功的經理”與“失敗的小張”,記住一個教訓:如果你是成功者,你就得表現得象個成功者。否則,某些失敗者就會來摘取你的勝利果實。而如果你暫時失敗了,你也必須表現得象一個成功者。
不要以爲勝敗只是才幹的高低,勝利需要氣質與模式兩種保證。在職場,最有才幹的人也難免會招致失敗,只因爲他們沒有具備取勝的氣質,或者他們沒有一貫的勝利形態。經驗告訴我們,往往才能較差的人搶走了那最大的“奶酪”。
職場上,成功者也不可能常勝。要想成爲一個成功者,有時失敗的次數還要多於成功的次數。但是,成功者的失敗,不同於失敗者的失敗。成功者的失敗,絕不容許其成爲決定性的失敗。他也許主動選擇撤退,但不會屈服。當遇到失敗時,他所表現的氣質會使人感覺到他似乎仍在必然的成功之路上,只不過經歷一次暫時而無關緊要的挫折而已。而失敗者的失敗,則是一場災難。他很容易被毀滅,失敗迫使他失去據點而後退,失敗從他身上奪走了某些寶貴的東西,暫時的,有時甚至是永遠的。
成功者的成功,也不同於失敗者的成功。成功者的獲勝,給予人的印象是:他的成功正是他所預期的。他視成功爲理所當然,他自然會感到高興,但他對成功的反應卻是冷靜的,因爲在別人眼裏,他正籌劃着下一次更大的成功。而失敗者卻認爲他的成功是意外,是巧合,甚至大爲驚奇。有時他甚至舉行一個盛大的慶祝會,從他對成功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他並未期望成功,因爲他一貫習於失敗。
請你研究一下你所認識的人,爲什麼你認爲某人是個勝利者或成功者,而某人是失敗者呢?你對他們的看法,難道不是至少有一部分是受了某人的氣質所影響嗎?一個人在職場表現得象一個成功者,他便擁有了成功者聲譽。他的行爲和聲譽,就會使他成爲一個成功者。如果一個人表現出失敗者的行爲,人們便都認爲他是一個失敗者,並且以失敗者身份來看待他,這將更使他成爲一個失敗者。
任何時候,不管你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應表現出成功者的姿態-微笑。這就是成功者應有的氣質
第五篇 成功者的模式
在最近一期《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股神”沃倫·巴菲特以323億美元資產排在第二。巴菲特之所以成爲“股神”,不僅僅是因爲他所實現的、那不可思議的投資業績,更主要的還在於以下兩點:第一,巴菲特的投資及其創富過程,幾乎找不出任何合法性瑕疵和道德詬病。第二,在投資哲學的返樸歸真、投資原則和紀律的堅守、經營和爲人的誠實正直、對待財富和生活的態度等等一系列問題上,巴菲特都表現出常人難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定力和高尚人格。
正因爲巴菲特的投資業績不可思議,而他的投資理念與方法又看上去那麼簡單易行,他的人格又是那麼崇高偉大,引來無數渴望成功的人們如飢似渴地研究學習,希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爲“股聖”。可惜的是,他們盲目地推崇巴菲特所推崇的“面向企業而不關心市場、集中投資、長期甚至無限期持股”等理念,壯烈地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股市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我們要知道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除了正確的心態和氣質,還有適合自己的成功模式。簡單地摹仿成功者的理念與表面行爲,而忽略其成功的背景與內在邏輯,就象那些夢想着成爲“‘中國的巴菲特”的朋友們,認爲“巴菲特買什麼,我也買什麼,這樣我就可以成爲巴菲特”,是極其愚蠢的。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就是成爲另一個人。
可以這樣認爲,每一個成功者對自己何以成功的解釋都是正確的,但未必他的理念對你就有用。如果說成功者有什麼共通之處,大概就是成功者在選擇戰略時,通常較爲慎重。他們的作戰,往往是因爲有較大的獲勝把握,同時失敗了所受的損失也不大,即使困難較大,但勝利的報酬值得冒險。他們縝密地權衡了風險與戰果。在旁人看來,成功者經常冒着很多風險,這也是成功者能獲得勝利者的聲譽的重要原因。但是,成功者的風險,都是有計劃的風險,而不是失敗者所常冒的愚蠢的風險。
孫子有言:“先爲不可勝而後勝”,成功者正是如此,他們僅在於確有信心,確信其勝利的成果足以應付失敗的後果時,才甘冒風險。而職場上的失敗者,不能正確計算其成功與失敗的風險。因此,他們不但在失敗時失敗,甚至他們得到勝利時,由於不知道如何對待其勝利,因此也失敗了。對這些人來說,一次誤打誤撞的勝利,也許比完全沒有勝利還要糟糕。
成功者的戰鬥經常和他們的成功是一致的,從而形成一種既定的模式。每一次勝利,都爲下一次勝利奠定了基礎,他們在有計劃的方針指引下不斷向前邁進。相反,失敗者的勝利卻是偶然的紛亂的,是無法與其努力相提並論的。失敗者也許比成功者更能贏得勝利,但他們的勝利價值較爲低賤,或者毫無用處。因爲他們的成果不能積累,沒有形成連貫的模式。相反,他們的失敗倒可以形成一種模式。
在我們的經歷裏,成功與失敗必然交織在一起,失敗或許是自己的過錯,或許是因爲不當的冒險,或許是由於未能適應情勢的變化,或許是別人沒有助一臂之力。在今後的職場生涯中,仍將會遇到成功與失敗。我們最終將是一位成功者,還是一位失敗者,並不在於目前我們是成功還是失敗,而在於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無論你爲自己定下何種模式,基本點在於:確保成功大於失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