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 與 Web標準化技術

移動互聯網 與 Web標準化技術

                                                       

 

前言

如今,當人們談論起移動互聯網時,更多是去考慮到新的產品形態,新的運營方式,新的創意,新的盈利模式,新的熱點, 新的平臺,新的硬件設備,而新的互聯網技術往往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其實這種情況的發生很正常,雖然我是一個技術人員,但我承認,新技術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內並不是必不可缺的,事實上,除了智能移動終端(硬件)和智能移動OS(軟件)外,支撐起如今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大多從傳統互聯網時代就已經誕生並流行。 

不過我今天依然要通過本文來談一談我對移動互聯網和相關技術的看法。我是一個Web開發人員,不難想到,所談技術必然離不開Web了。

 

 

移動平臺開發之苦痛

移動互聯網的蛋糕越做越大,想來吃的人越來越多,無數的廠商通過將產品和服務移入雲端,來搶佔服務和內容平臺的地盤, 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廠商將視線盯在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終端設備--上。 於是追求體驗極致的iDevice,以機海戰術獨步天下的HTC,憑藉Millstone起死回生的摩托羅拉,靠頂尖硬件傲視羣雄的的三星,號稱史上最強webosHPWebOS手機,不斷吃老本的黑莓手機,死而不僵的Symbian手機,以及各種追求性價比的android手機應運而生。更有部分非傳統手機製造商也開始通過深度定製開源的android來自產手機,遠有魅族,近有小米、阿里。 而那些沒有能力或沒有必要生產終端設備的互聯網公司(這種公司當然是更多了)則開始爲自己的各種服務推出各色誘人的客戶端程序,希望可以在用戶的移動設備裏搶到一個位置。 

有人提供雲端服務, 有人生產移動設備,有人開發各種客戶端,移動互聯網一片欣欣向榮的熱鬧景象。但是隨着移動設備和移動平臺越來越多,更新的越來越快,當年困擾桌面平臺的一些老問題再次顯現出來,甚至表現得比當年桌面平臺更加劇烈。首當其衝的就是軟件的分發部署跨平臺跨終端兩個問題。 

當年爲了解決軟件的分發部署的問題,很多廠商開始推崇B/S應用架構,於是有越來越多的服務和應用從C/S轉型爲B/S(當然不是所有應用都適合B/S架構)。這種轉型也確確實實的給廠商和用戶帶來了很多好處。而"跨平臺跨終端"問題,由於windows在消費用戶市場的壟斷地位,似乎這個問題並不嚴重,也一直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跨平臺著稱的java也僅僅是在企業級應用市場大行其道。簡言之,跨平臺對大多數桌面PC和傳統互聯網時代的普通用戶而言,不是個問題。

 

那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在移動終端上, 是否會重演桌面平臺所經歷的一切呢?我想,前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即 移動平臺的客戶端應用,也會逐步經歷一個C/SB/S的轉變;而後者是否定的,在移動終端領域沒有絕對的統治者沒有一家獨大的壟斷平臺,所以跨平臺問題 必須是我們要面對和解決的。

 

 

如何解決軟件分發部署之苦

互聯網時代,時間和速度就是一切,有了一個好的創意,靠出色的行動力把它變成可用的產品是至關重要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於是 小步快跑成了一種首選的開發模式。因此 在移動平臺上,很難看到一款互聯網產品的終端能夠出現半年甚至一年不更新的情況(除非是這個廠商業績太差 或者已經死了)。 於是對於用戶而言,在各種百花齊放(千奇百怪?)的市場裏 去升級一個個客戶端成爲了常事,也是煩事。而對於客戶端開發者而言,爲各種手機平臺提供版本更新也是極其痛苦的事情。

我們常常看到這種現象:某軟件更新了 但是各個平臺的版本相繼推出,iPhone出了一星期後 android纔出;而有些出色的應用則只有某一個平臺的版本(有些是開發團隊沒有能力編寫跨平臺應用,有些則是其他平臺無法滿足功能需求)即使對於那些有能力快速開發多平臺版本的團隊,在開發和分發到各個市場,並最後人部署到用戶的機器裏所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B/S架構的應用(包括準B/S架構和基於WebRIA技術)則可以很好的避免這些問題。當然B/S架構功能和性能上相對於C/S架構而言確實存在一些天生的短板,但是應付一些日常應用已經遊刃有餘,如日程管理 LBS客戶端 網站客戶端 電子閱讀  賬目管理 等等。尤其是伴隨着HTML5技術的出現,Web的表現力和用戶體驗更上一層樓,再輔以現在流行的Native+Webhybrid模式後(如phoneGap+HTML5),B/S應用的能力已經大大增強.

可以肯定的說,B/S架構在傳統桌面應用領域所體現的價值和意義,在移動平臺上必將繼續得以體現,甚至體現的更加明顯。

 

 

如何解決跨平臺跨終端之痛

頻繁的更新軟件版本,並去分發部署是一種苦,"頻繁的更新軟件在不同平臺下的版本,並去分發部署到不同平臺"則更是苦上加苦,完全可以用來形容。

雖然現在有很多Native的方案可以幫助我們做到一次開發 多處平臺部署(如Unity3D AdobeAIR),但是它們通常都是比較重型的框架,開發成本不低,以開發複雜Native應用(如C/S架構軟件)爲主,是屬於某公司的專有技術,更重要的是它們是非標準的技術,各個平臺不會主動去兼容它們,而是要它們去適應各個平臺,適應程度的好壞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當然 這類框架有自身很大的市場空間,很多應用也許只能用它們來做才行, 例如大型3D遊戲,未來它們依然會在特地的市場裏活得很好。

而拋開那些複雜的 對性能和畫面要求極高的應用, 對於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服務而言,基於B/S機構和Web標準技術構建的客戶端也許更有吸引力。另外HTML5技術的出現,使得B/S架構應用的表現力得到了大幅度爭強,可以開發出更多之前連想都不敢想的Web應用,甚至WebGame都也已經可以跑在瀏覽器裏。更重要的是,由於HTML5是一種標準化的開放技術,推出之日起,便被無數的廠商支持,蘋果 微軟 谷歌 無不大力推動,連和HTML5有一定競爭關係的Flash的開發商Adobe公司也對HTML5保持了開放的姿態。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在移動平臺領域,由於webkit內核的瀏覽器已經成爲事實上的標準,以及webkit內核對HTML5的出色支持,如今的移動平臺或多或少的都支持了HTML5的大部分特性。而且瀏覽器內核的相對統一困擾桌面平臺的跨瀏覽器問題能夠減小很多。當然 這個問題不可能完全消除,不過跨瀏覽器應用的開發成本,比用多種技術多種語言在多個平臺上開發客戶端要小得多。

其實 從某種角度來講,跨平臺問題和前一個問題是緊密相連的,很多時候,當將應用轉變爲B/S架構,並使用標準化技術來構建客戶端時,跨平臺問題就已經可以得到很大的緩解了。

Web標準化技術與未來之道

由於B/S架構可以很好的解決移動互聯網時代軟件和應用所面對的一些切實的問題(亦如它曾經在桌面平臺所做的一樣),未來B/S架構(含準B/S架構)的應用勢必會成爲移動平臺應用的一個發展趨勢(當然不是唯一選擇),讓軟件運行在雲端,最大限度的降低開發更新分發佈署跨平臺等問題是無數廠商努力的方向,而無需下載安裝軟件,在任何一個可以接入互聯網的終端上,打開瀏覽器,就可以運行我們喜歡的應用則是無數玩家夢寐以求的渴望。 因此有了ChromeOS, 有了WebOS ,有了各種基於雲端的OS和應用平臺。而移動平臺作爲連接用戶和移動互聯網服務的橋樑,也必然將順應這個大勢。而如今要爲移動平臺選擇一款基於B/S架構的跨平臺的RIA解決方案HTML5是不二選擇。 

當然 計算機的世界裏永遠沒有銀彈, 如今標準化的Web技術 和 HTML5技術並不能解決全部問題, 同時它們自身依然面臨着一些問題,例如離它們最終正式發佈還有一段時間,現在各個移動瀏覽器對它們的支持存在一些差別,在展現複雜效果方面和Native應用還有差距等等。 但是 Web標準化技術 本身是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我們可以說它走的不夠快,走的不夠遠,走的不夠穩,但是不能說它走錯了方向。而且它本身也是在逐步完善和發展的,一切只會越來越美好。

很多正在發生的事實, 也證實了這一點:移動平臺事實上的領導者iOS系統,HTML5的支持一直是不遺餘力,最新的iOS 5內置的safari,HTML5的支持度已經達到了303(來源 html5test.com 網站的測試結果),這個成績甚至超過了如今大多數桌面瀏覽器, 同時各個移動終端的硬件性能也飛速發展,1G+CPU已經成爲中高端智能手機的標配,而雙核CPU也開始大量涌現, 在輔以強勁的GPU和軟件的GPU加速技術,未來移動終端上對HTML5的支持力度一定會大大加強,同時性能也將不再是一個制約,制約我們的也許只有我們的勇氣和想象力。

 

 

 結語

前一陣聽一位臺灣的朋友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 我們不能等高清電視機普及了,再去做高清的電視節目。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等完美支持HTML5的移動終端普及了,再去將我們的產品和服務HTML5化,對於有些產品而言這不是遲不遲的問題,而是生或死的問題。

作爲優秀的技術人員,作爲希望成爲領先的互聯網公司的團隊,我們有必要 有責任去追隨  甚至去引領Web標準化的進程。

零零散散的說了很多, 裏面有我因個人喜好而妄下的主觀結論,也有我冷靜思考後的一些心得體會,而裏面更多的是我對未來移動互聯網 和 Web標準化技術的無限期待。

移動互聯網爲信息產業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爲世界開啓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而就像那句老話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好,因爲它帶來了更豐富多姿的內容,更新奇精彩的體驗,壞,因爲亂花漸醉迷人眼的紛繁,讓IT世界多了幾分混亂和不安, 而標準化技術,也許是能夠讓這樣的“壞”更少一些的一條有效的技術手段。也許確實如文章開頭所說,技術並不重要,但是標準的意義沒有人可以抹殺。

希望標準化技術無論最終以怎樣的形態出現,都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一些,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而我更希望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美好來得更早一些。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