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20)寫給妹妹的信-完整版

Benny:

    一個月前,那篇文章在博客發表後引起了挺大反響。現在把完整版與朋友們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讀。

 ××:

今天是臘月初十,你高中的第一學期馬上結束了,我的大學也馬上要結束了。和你聊學習與未來,這個時機再好不過了。

關於學習,以前和你在QQ上聊過不少次,在電話裏也聊過幾次。但我覺得還是不夠,不繫統,通過QQ或電話很多想法也不能完全表達。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坐下來好好地和你聊聊,我知道很多道理你都懂,但我經歷了高中和大學整個過程,其中的道理你未必比我理解的深刻。我說的不一定對,但希望你能認真讀這封信,好好體會我對高中學習和大學學習的看法。你不同意的地方沒關係,歡迎來信,哥期待和你探討。如果可以,希望你能保管好,當你不想學習、不知道爲什麼學習時拿出來讀讀。

當然,學習之外,哥還想和你聊點別的,比如關於夢想、關於愛情、關於生活等等。我是咱家第一個讀到大學的孩子,這一切是我應盡的責任。前段時間還在遺憾爲什麼沒有從大一就開始每學年結束之後回家去封信,附上幾張照片,向爺奶、爸媽、叔嬸、大伯和咱娘咱姑講講大學有趣的事情、大學是什麼樣子。他們由於種種原因都沒讀過甚至沒見過大學,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並不是爲我自己在讀大學,我應該代表着咱們這一大家來讀大學。但我沒有做到,以前沒有這個意識和覺悟,希望你能咬咬牙走過高中這三年,順利進入大學,來做這樣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一)關於高中

你高一剛上完一個學期,這時你肯定非常討厭高中的這種學習,厭惡每月無數次的考試,煩透了那堆積如山的試卷,一想到高中還要這樣學習三年,或許你會恐懼和鬱悶。和你聊天我也感覺到了你的感受,但是你要知道,你並不孤獨,哥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你今天的一切鬱悶、迷茫、失落甚至絕望,我都能理解。面對你爸媽的期望、不理解或失望,內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和無奈,我也能深刻體會。何況這一切你要獨自一個人默默承受。

相比於你,我那時的狀況要好很多。可能因爲我從小在家表現的就比較聽話、懂事的緣故吧,爸媽雖然也會給予我很多期望,但是我可以和他們很好的溝通,我可以和你大伯聊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和對未來的憧憬。

還記得我在××讀初中的時候,每到放假或開學,你大伯經常騎自行車接送我,我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和他聊發生在學校有趣的事。到了三中讀高中時,我最期待的是每月回家和他一起去地裏,聊我的學習,聊我們未來各自的打算。呵呵,有時揹着你娘他喜歡抱怨她話多,我也跟着抱怨說我媽的不是。現在想想,小時候有時太不懂事了,現在一切都好多了啊,我也能體會你孃的不易了,相信你大伯經過這些年也有所體會了。

而你可能就有很大的不同,我知道你和你爸媽溝通的一直不是很好,叔嬸對你都很嚴厲我也是知道的,特別是你初中的表現,沒少傷你爸的心。你高中入學的事,好幾次我在電話中問你爸,他都說:我不管她了,想怎樣怎樣吧。你說你爸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得有多傷心吧。而你媽對你情況要好點,她多次希望我在電話中能給你做“思想工作”。我認爲出現這種情況,問題首先在你身上,如果你在學校努力學習,即便成績不好,爸媽也不會說什麼。但是你可能確實沒有認真學習,以前沒有認真學習沒關係,這一學期沒有好好學習也沒關係,只要你聽得進我說的這些,都不晚,只要你還想進入大學追求你的興趣和愛好,都不晚。初中和高中你都是沿着我的路走的,我們上的是相同的學校。但是對於大學,我絕對不希望你重複我走過的路,你的大學應該朝更美好的方向走,關於學習晚會兒再跟你聊。

現在,我想對你說,××,不管怎樣,以後不要因爲這些而對父母有任何記恨或其他想法。你要知道,除了父母,沒有任何人會這樣苛求我們,即便有時他們方法確實不太對,但我們要理解父母,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我們好。我推薦給你的《學習改變命運》那本書的新版序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在中國,即使是一個廁所清潔工也在努力讓自己的後代接受更好的教育。相信隨着你年齡的增長,這些你都會有自己的體會。這兩年,你漸漸通過QQ和我聊你的學習,看到你長大了,我很開心。我漸漸瞭解到你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尤其是對爺奶的感情方面。雖然嘴上可能很少說,但內心對親人的那份情感難以言表,也許這就是咱們的傳統吧,咱們要好好繼承下去。

現在開始聊高中的學習,讀過大學四年,我對高考感悟尤其深刻,對高考的看法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我想多花些篇幅和你聊這些,因爲改變對高考的態度和認識比學習本身要重要得多,只有端正了對高考的認識,才能更無怨無悔地去學習知識本身,而不是一邊學一邊懷疑學的這些到底有什麼用。

別說我當年高一時對高考的感受和你一樣,就連進入大學兩年之後仍然對高考存有不滿。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在高三時明白對高考的認識,通過某種方式讀到今天這些對我有啓迪的文字和思想,那麼我所走的可能會是另外一條完全不同的路。現在來看,當時我並沒有發揮全力的原因正是在學習中的困惑,想的太多,沒有明白學習的目的,正是一邊學習一邊懷疑有沒有用才害我一步一步下滑,最終進入這所學校。但我不後悔,因爲無論何時你哥我都沒放棄努力。

我給你推薦那本《學習改變命運》,這裏我不再褒揚它的好。雖然多次強調讓你認真讀幾遍,但我知道你肯定沒讀好,因爲我也是經歷這一年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讀書。雖然我斷斷續續讀了應該有兩三遍,但我也還沒有讀好。如果可以,寒假我願意和你一起再認真把它讀一遍。對高考的認識我不可能比作者李曉鵬寫的好,想的比他更深刻。因此,在這裏,我想借用他的一些話,帶你一起給予高考和高中學習一個全新的認識和思考。

一、我們來看這本書的第37頁“高考是知識的考試”

高考是知識的考試,沒有什麼疑問。但這些知識有沒有用,則疑問很大。高中的知識,無論文科理科,大家普遍的感覺是學來沒什麼用。我讀高中的時候常常有這種感覺:我辛辛苦苦學了十二年,從六歲到十八歲,成績也算很不錯了,但如果現在讓我工作,我能夠做什麼?想來想去,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什麼都不能做。政治歷史這些東西不用說。數學能夠排得上用場的無非簡單的加減乘除,這些小學就會了,什麼立體幾何、圓錐曲線拿來有何用處?語文學了十幾年,讀書看報是沒有什麼問題了,但寫作水平還遠遠達不到發表的程度(我大四之前沒有在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過任何文章,連高中時學校編的本校學生優秀作文選都沒我的份)。英語學了六年,只能讀懂高考的閱讀理解和《英語學習報》,英文原版的報刊完全看不懂,至於收聽英語廣播、與外國人交談更是門都沒有。這些東西不僅沒用,還花了那麼多錢,耽誤了學別的本事,肩不能挑背不能扛,給人下苦力最多能領別人一半的工錢。真正“百無一用是書生”啊!

咱們再來看看他自己是怎麼回答這些疑惑的:

高中學的、高考考的實際上都是一些基礎知識,並非實用知識,如果你高中讀完不再繼續學習,這些東西確實沒有多大用處。但這些知識進一步深化,就非常有實用價值了:

進入大學以後細分專業,學機械學建築的,以高中物理知識爲基礎,四年之後就可以設計圖紙用來造機械造房屋了;學醫藥學生物,以高中化學爲基礎,畢業之後就可以治病救人甚至研發新藥了;學地質的,以高中地理知識爲基礎,四年之後就可以探索礦藏,爲國家勘探煤炭石油等重要戰略資源;學英語的,大學畢業後日常的讀、寫、說便沒有什麼問題了;學法律、經濟、工商管理的,以高中的文科知識以及數學知識爲基礎,大學畢業以後便可以代理訴訟、爲企業爲國家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反之,如果沒有高中的知識爲基礎,要能夠在四年內做到這些是不可能的。我的第一本書《最高命運》是我大四畢業時寫的,16萬字7個政治人物的傳記,內容涉及五個國家不同時代的歷史,高三畢業的時候,無論文字功底、歷史功底、政治學功底都差的遠,寫出來的東西甚至夠不上在校級刊物發表的資格。但如果沒有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和中國古代史的基礎,沒有高中政治關於國體政體方面的知識,沒有高中語文的遣詞造句(看似簡單實則玄妙無窮)、古文閱讀方面的訓練,再過四年我也寫不出這樣的書來。

哥補充一句:如果沒有高中的知識爲基礎,這封信我不一定寫得出來……

還有人愛用“國學大師、著名作家錢鍾書考清華數學考了0分,語文考了滿分”來論證現行高考制度不合理。其實這也可以用“高考考試形式與考試目的”的觀點來反駁:高考考的是基礎知識,爲社會挑選合格的人才,而不負責發現天才——天才不應也不能通過考試篩選。現代教育是一種“平民化教育”而非“精英化教育”,中國歷史上出了多少錢鍾書似的大文豪,但真正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難道是靠這樣幾個文化精英嗎?顯然不是,而是靠全民族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啊。

而且,錢鍾書數學考了0分,語文考了滿分,是不是說凡是數學考0分語文考滿分的人就能成爲錢鍾書?顯然不是。錢鍾書最後進入了清華,是不是說如果他不進清華就不能取得後來的成就?我覺得象他這樣的天才人物,在哪裏都是一樣,說不定因爲考試落榜受了刺激,從此更加發奮治學,成就更高也未可知。總之,要找幾個天才的例子來反對高考是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只是這樣的例外實際上毫無意義。

言歸正傳。高考與科舉最根本的差異在於:高考不存在考試形式與考試目的嚴重錯位的情況。它選的是“可塑之才”,而非“可用之才”,所以考的是“基礎知識”,而非“實用技能”。高中學的知識有用,高考考的東西也有用,只是這個“用”不能馬上“轉化爲生產力”,而是在爲更深入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希望大家能夠相信,我們不僅是在“爲了考試而考試”,同時也在學習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高中的學習不論從“高考取勝”還是“學以致用”方面來講,都是很有價值的。

二、繼續:看44頁“高考是能力的考試”

有一種說法十分的流行,就是說古往今來成大事者,讀書的時候考試肯定不能前三名,或者說前三名都成不了大事。我不知道是誰先總結出來的“規律”,總之這種說法可以說是謬種流傳、禍害匪淺,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兩個例子,一個是克林頓,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是學校的前三名,什麼各種各樣的獎學金、優秀學生的評選等沒有一次捺下過。還有一個是葉利欽,他在自傳中就說自己的成績一進十分優秀,從小學到中學只有一次考試有一門課不是拿的5分,還是因爲和老師鬧矛盾被故意扣的,現在想起來都懊悔不已。他後來這樣教育成績優秀的孫子:“只要不是5分就不能算是好成績。”既然拿了那麼多滿分,那至少也是並列第一吧。這兩個人,兩個總統,兩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世界上最有權力男人,都是學習的時候名列前三名的人,不知他們在私下會唔的時候有沒交流過“學習心得”。普京是不是前三名難以考證,但他確實是聖彼得堡大學的高材生。在蘇聯時代,只有學習成績和平時表現都最優秀的大學生纔可能被選入克格勃。被克格勃錄用以後,還沒畢業就直接分了一套房一輛車。

插一句:這種荒謬的觀點竟然有的大學教授也常常提及!甚至成爲了不努力學習同學的藉口和嘲笑名次靠前的同學的依據。我在大學就受過這種觀點的影響,大一兩學期考試都專業第一,後來漸漸有點算是故意不考第一的成分存在吧,後來確實很少考第一了。好,接着看作者怎麼說:

與前面的論調相比,還有一個引起了更加嚴重誤解的說法,叫“高分低能”。

咱們的漢語表達講究簡明精練,不像英語那麼講究語法和句子結構,很多連接詞爲了追求對偶或音韻而省去。比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要是按照英語的語法,就必須說成“因爲清風徐來,(所以)水波不興”。因果關係連接詞被省掉了,但意思不變,讀起來很舒服。不過優勢與劣勢總是相輔相成的,有時候省略的過了頭,往往會產生歧異。“高分低能”的原意本是“雖然高分但是低能”,是轉折關係,表明這種情況有悖常理;但很容易讓人理解爲“高分而且低能”,成了並列關係,低能成了正常情況,分數和能力高低沒有什麼聯繫;甚至有人乾脆理解爲“因爲高分所以低能”,成了因果關係,要想高分就得低能,只有低能才能高分,這就謬以千里了。語言學家或社會學家要研究語言表達方式對社會心理的影響,這可是一個經典案例。

……

那麼,“分數”和“能力”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一個人要想在高考中考高分,單純死讀書是不行的。高分的背後,除了知識基礎紮實外,還隱藏着以下這些才能

1.專心致志,能排除干擾專心學習

2.持之以恆

3.有較高的自制力

4.能夠爲了一個目標付出精力和汗水

5.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能夠理解衆多知識點並把握其內在聯繫

6.能夠有效利用自己的時間

7.在面對考驗的時候能夠保持心態平穩

我認爲,以上任何一個能力都比剝雞蛋或削蘋果的能力更重要。除了少數特殊人才外,也比畫畫、唱歌、踢球、操作電腦的能力重要,實際上,你要想在畫畫、唱歌、踢球、操作電腦方面取得傑出的成就,不具備以上七種能力也是不可能的。更進一步說,一個人想在任何方面取得成功,不具備以上七種能力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反之,一個人具備了這七種能力之後,在任何方面想有所成就都應該不會太難。

當然,直到現在我的計算機水平仍然很低,但對我這樣不從事計算機專業的人來講,肯定是夠用了。至於我上大學以後埋頭苦讀,遍覽政治、法律、經濟、哲學、歷史、文學,雖然都不夠深入,但終於獨立寫出頗受歡迎的《最高命運——獲取最高權利的瞬間》;以及參加辯論,而後演講,巡迴中國,寫成本書,更是自信寫作與演講水平,在全國同齡人中亦屬一流。從我高中時的表現來看,並非在這些方面有什麼特殊的天才,實在是因爲在大學裏能夠將備戰高考過程中磨鍊出來的決心、毅力、專注、學習方法、思維能力用於這兩個方面的鍛鍊而已。

所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你在高中或高中以前多花了一些時間和精力在某些方面,具有了某些超過同班同學的才能,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除了極少數天才外,你在高中掌握的那點“特殊才能”根本吃不開,只能作爲課餘愛好而已,真正重要的是打下牢固的基礎知識、鍛鍊“掌握才能的才能”。有了這樣的基礎和能力,即使你高中的時候在某些方面比別人差,高考之後,只要你原意努力去彌補,很快就會比別人做的更好。

三、50頁“高考能給我們什麼”

我認識一個廣西的理科狀元,比我高一級。她跟我說她讀高中的時候有個男生非常喜歡生物,讀了很多課外書,在生物競賽中拿過全市一等獎,但學習成績不太好。她也喜歡生物,希望在這方面有所作爲,但當時“32”不考生物,她就沒怎麼學,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數理化中去。後來高考她考進了清華大學生物工程系,而那個同學卻只上了一個一般本科,同樣的專業。四年過去了,她考了TOFELGRE,分數都很高,在大學也跟着老師做了很多項目,所以被加州理工大學生物系錄取,碩博連讀五年,每年6.4萬美元的全額獎學金,即將成爲“留美生物學博士”。而那個同學則在畢業後直接找工作,在一家國企工作,具體做什麼工作她也不太清楚,但肯定不是研發工作。大家看看,到底是誰最後成爲了生物方面的人才呢?

這個故事可以說明本書前面提到的所有重點:

1.高考成績非常重要。

因爲高考成功可以讓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清華大學的生物學導師、生物實驗室、圖書館),更多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跟老師做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機會、更容易被國外大學錄取的機會、更容易獲得出國信息的機會、甚至出國後在加州理工也有更多的清華師兄師姐給你的幫助和照顧等等)。而考入一般本科的那個同學就無法享有這些資源,這些資源對人的發展可能是決定性的。

2.考試能力非常重要。

她不僅跟着老師做了很多項目,在TOFELGRE考試中取得優秀成績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個同學生物學的好,但考試水平不高,不知道他有沒有考過TOFELGRE,反正他考研沒有考上,只能找工作。當然如果他真的有決心有毅力,立志成爲生物專家,也並非完全沒有希望,但顯然付出的努力必須超過他在加州理工唸書的同學十倍以上。因爲他要忙於工作,要天天爲住房、吃飯的問題費心,要花大量時間來尋找學習資源,而且還不一定能找得到,自然和每年拿6.4萬美金呆在名校校園裏專心學習不可同日而語。

3.高中學習的基礎知識非常重要。

儘管高考沒有考生物,但她數理化基礎好,進入清華後高中生物的知識很快就補起來了。而且毫無疑問,良好的數理化基礎對於在生物領域做深入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良好的英語基礎也是在TOFELGRE中勝出必不可少的因素。

4.在高中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七種能力更重要。

什麼東西使她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進清華?什麼東西使她在各種考試中勝出?什麼東西使她具有了良好的基礎知識?什麼東西使她在跟老師做項目中表現出色,使其簡歷能夠爲苛刻的美國教授們欣賞?就是靠的這七種能力。她在和我一起外出演講的路上,睜着眼睛把梧桐說成洋槐,把韭菜說成萵筍,我大爲驚訝:“你是學生物的啊!”她笑着答道:“我學的是分子生物,跟化學離的比較近,跟植物學和動物學聯繫不大。”她比我大兩歲,我得叫她師姐,但於人情世故什麼都不懂,說話辦事完全象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但所有這些都不能成爲說她“高分低能”的證明,因爲她已經具備了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最稀缺的才能。而她所缺乏的能力,有了當然更好,沒有也無傷大雅,或者說盡管現在缺乏,但以她的能力和才智,只要願意,很快就可以補上來。套用高中哲學的話來說,就叫“主要矛盾決定着事物的發展方向。解決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我對他的這些觀點都極爲認同,但不知道你現在能理解多少,這幾段話希望你能多讀,好好體會。對高考你如果能認識到這種程度已經足夠了,不要再管別人怎麼看。對高考有了新的認識,如何學習又是一個問題。如果你真的下定決心以後好好學習,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努力,沒有其它的辦法。是的,無論任何階段的學習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都需要一定的付出和汗水纔可能有好的結果。在沒有努力之前,是不可能會有成績的提高的。考研跟你現在的學習是一個道理。

你總是說你們學的課程你學不會,我想問問最簡單的上課認真聽課你有沒有做到。我跟你說說我初一時的情況吧,那時我在初一(2)班,班主任是咱二姑村的×××。教室是一樓角落裏的那個,所以我們早上可以起的很早去教室,我清楚的記得每到月考時我們宿舍同學起的都很早,最早是有次不到四點就到教室了。我也不知道那時的動力是哪來的,反正就是很勤奮。當然,現在想想完全沒有必要起那麼早。

還是給你講高中令我記憶最深刻的那次考試吧!以前也跟你說過,高一我成績一直不是很好,進入班級前十都很困難,徘徊在20名是常事,物理化學學的真是一團糟,我清晰的記得,那時基本記不起一個稍微複雜點的化學方程式,真的,我沒騙你。可能因爲我在背記的東西上花時間多,所以成績不算很差。高二時選的是理科,上學期仍然是學不會,只會一些簡單的。我覺得再學理科我是沒救了,沒辦法,我找到了那時的副校長××,跟他說我想轉文科,他說讓我回家和父母商量。回家父母肯定都支持我的選擇,但是到了學校他又不同意讓我轉了。只有繼續學理科,高二上的最後一次期末考試,那次考試偏偏又比較難,我在班上排名40多名吧,那次真的崩潰了,從來沒有那麼靠後過。但我這人有個特點,不管情況再怎麼糟糕都會認真看待,用樂觀的態度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夠改變的。寒假回家就調整好了,新學期開學又充滿了能量。你知道的,每次月考都會有部分以前做過試卷的原題,還有部分經過改編的,所以一次考試有60-80%左右的基礎題。那時懂得了這個道理,第一個月我就把每科老師講過的試卷整理好,把做錯的題弄懂,不會的問老師。那個月學起來非常輕鬆,沒有什麼壓力,慢慢地弄懂不少題心裏也有滿足感,所以心態好了很多。高二下的第一次月考我考了班上第一,年級14,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從初中開始我就沒有在班上考過第一。前段時間翻我的牛津中階詞典,第一頁還記有我當時的成績。

現在有必要說說對排名的看法了,我並不是希望你非得排名多麼靠前,你排多少名我一點不關心,我真正關心的是希望你能通過高考進入好的大學,這個纔是最關鍵的。可以說,大學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非常大,這影響可能是一生的。這一點,你哥體會太深刻了!如何進入好的大學呢?高考取得好成績。你如果想要實現你內心的夢想,好的大學是條捷徑。曾經看過一句話:這輩子能通過讀幾本書就改變命運的機會只有兩次,高考是一次,考研是一次。不要去理會誰誰沒讀大學照樣怎麼怎麼樣,誰誰大學退學了又怎麼怎麼樣。關於大學晚會再跟你聊。

我給你推薦的另一本書《學習高手的三駕馬車》也非常棒!考研前兩週幾個一起復習的朋友說狀態不太好,我拿這本書給他們看,他們都抱怨怎麼不早點給他們看。我們都是大四面臨畢業的學生能給予這樣的評價,書怎麼樣就不多說了。他裏面的方法你要嘗試着去實踐,會對你一生的學習都有幫助。

(二)關於夢想

聊高中聊好多了,在和你聊大學之前先聊聊夢想。

我覺得夢想沒有大小貴踐之分。你的夢想無論是成爲演員、作家、記者、主持人、教師,還是嫁個好老公和爸媽一起開開心心地生活,都很好,我都支持。並且只要努力夢想很有可能會變爲現實。現在你可能會覺得夢想總是虛無飄渺,但是,你要相信,大學尤其是一流的大學是你實現夢想的通道。只要肯努力,大學可以提供更大的舞臺(注意,這裏有個前提:只要肯努力)。

另外,隨着你知識面的拓展,很可能會發現夢想在不斷的改變,尤其是到了大學之後,會有更多的選擇,你可能還會擁有以前從未有過的夢想。我知道,在高中對各種職業瞭解的非常非常少,處在農村也不可能瞭解太多。以前我也是這樣,甚至根本不知道夢想是什麼,不知道自己感興趣的是什麼,不知道將來自己能幹什麼。

你說你現在喜歡讀文學作品,快把三毛的作品讀完了,非常不錯!如果你有個作家夢,或者簡單點的就是寫文章的夢,請不要忘記,就算你作文被老師批的一文不值,也要記得你有這個夢想。誰敢說你不會是下一個三毛呢?但是夢想要怎麼實現呢?是現在就開始大量閱讀經典,大量寫作嗎?我想不是的。的確,蔣方舟9歲就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韓寒17歲時開始寫小說《三重門》,但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不同,周圍的環境不同。所以不可能去學他們,你想想如果讓你現在就退學你怎麼去實現夢想?我們只有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再去學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當然我們不是爲夢想而活,那樣豈不是太累了,我們可以也應該去享受生活。我知道,你肯定有不想繼續讀高中的想法,但是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不讀高中或者高中畢業不讀大學的生活。無非就是去超市、紗場找個工作,或是自己開個什麼店做兩年,或者在油站兩年,然後呢?該結婚生子了,找個人嫁了,好一點他自己能有個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不幾年買個轎車在縣城買棟房。再然後呢?打打牌逛逛街,享受生活。但是,你的作家夢呢?你說過的要去祖國的大江南北旅遊呢?你說過的要去看劉忻的演唱會呢?你說過的要拉着老公的手逛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新天地呢?當然,我並無意引導你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我也不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只是告訴你外邊有更不同的世界,這些對於咱們這輩人也並不是沒有可能。說的更遠一點,讀不讀大學可以給後代的教育也許會完全不同。

你要知道,我們爺奶、父母生活的年代有多麼不易。爺爺奶奶是經歷過抗日戰爭、42年河南大饑荒、5962年三年饑荒、6676年文化大革命的,我爸生在60年,他6歲時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他有機會讀高中就已經算是幸運了。你爸應該是70後吧,他小時候生活肯定也苦。所以,無論今天父母給我們什麼我們也不應有任何抱怨,他們能爲我們提供今天這樣的學習條件就足夠我們感激一輩子的了。他們何償不希望我們接受更好的教育?這些相信你慢慢地會有體會。

對於我們生在農村的孩子來說,實現夢想的最好方法就是讀大學。有人感嘆高考是應試教育,應取消,如果取消高考,那麼建立什麼樣的機制?我們中國人多,沒辦法實行美國那樣的教育。取消高考通過學生申請或者教授推薦,那麼大學招生會有更多的以權謀私,會有更多的腐敗。我們農村的孩子還靠什麼進入大學?因此我們要珍惜高考這個機會,努力學習先跨過這道檻。

說到這,應該怎麼做其實已經很明朗了,現在不是讀你喜歡的文學作品的時候,因爲憑它很難進入大學,現在要緊的是學好各門課程,進入大學之後再讀你喜歡讀的書。當然也不是完全不讓你讀,只是說你現在的學習狀況還不應多讀,如果這些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地理、歷史你學好了,那想讀當然沒問題。

我再帶你一起來看看李曉鵬是怎麼講的,他在《學習改變命運》一書的第91頁這樣寫道:

我們常常說,年輕人要有遠大的抱負。其實,年輕人最不缺乏的就是遠大的抱負,往往是因爲抱負太遠大,所以不願意把精力真正集中到擺在面前的任務上來。他希望成爲科學家,所以各種科普雜誌他都看,卻忘了專心致志把物理化學生物學好;他希望成爲文學家,什麼作家的文章他都看,卻不肯專心致志把語文學好,把最基本的遣詞造句的功夫打紮實。別人若誇他歌唱的好,他就認真練習唱幾首流行歌曲;誇他字寫的好,他就肯花上課的時間在作業本背面亂畫;誇他足球踢的好,他就天天抱着足球猛踹……這些東西作爲課餘愛好不錯,但因此分散了精力,不能專心於學習,最後必然輸的很慘。有幾個人真正的能把這些本事練到足以以此謀生的地步呢?很少。我們這個社會需求量最大的人才是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掌握各種專業知識的人才,就算你真的在某方面很有天賦,進入大學以後再練習難道就爲時已晚了嗎?那個時候,你的機會也更多一些、層次也更高一些,所以把現階段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纔是最佳的選擇。不要天真的想:我既要把學習學好,好要把足球踢好,還要把計算機學好。歷史上有很多“通才”,其實正如前面愛迪生的例子,他們的“通”並非同時做好幾件事情,而是在某一階段專心致志的做好某一件事情,好幾個階段加起來,才顯得“通”。如果你也希望能在好幾個方面做出傑出的貢獻,那麼,現在就請完全專注於其中一個方面,直到把它做好了再去專注於另一個方面。

188頁,再來看看他自己是怎麼處理的吧:

多讀課外書固然好處多,也不能過度,必須以不影響學習爲前提。如若打着“看書”的幌子,心安理得地不精讀課本、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那就捨本逐末了對初三或高三畢業班的同學來說,在複習衝刺階段應該儘量少讀或不讀課外書。我整個高三隻讀兩本課外書——《餘秋雨散文》和《余光中散文》,目的還是爲了提高語言作文的寫作水平。人的一生有很多時間看書,爲什麼非要用這決定命運的一年來看呢?我雖然高三隻看了兩本課外書,但這種放棄閱讀享受的結果是我如願以償地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人大圖書館藏書上百萬冊,一個圖書證一次可以借五本書,期限一個月,四年的時間裏我利用這一資源,讀了好幾百本書,內容涉及政治、法律、經濟、歷史、哲學等。大家算一筆賬,高三加上本科的四年裏,第一種做法:我從高三緊張的複習中抽空多讀幾本書,最後考入一個比較差的大學,在一個比較差的大學繼續讀書。第二種做法:基本不讀課外書,而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後全心讀書。哪一種做法可以使我四年的讀書量更多、質量更高?顯然是第二種。在江津這樣的縣級市,我能獲取的圖書資源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書店,賣的都是一些檔次不高的暢銷書,就算我高三一年根本不學習,全用來看各種課外書,我又能多看多少好書呢?把這本賬算清楚了,你就知道如何取捨了。

他後面還有一段是說低年級的多讀課外書就很必要了,我贊成,但是他指的是把基礎知識學好,然後纔是開闊知識面。但據我所知,你的基礎極爲不好,所以,建議你現在還是應該先把基礎趕上。他這些觀點我也應該好好反思、好好學習,比如我考研,就沒有弄清哪個更重要,基礎沒打好就想要拓展知識面,指定教材沒掌握好就想看其它教材。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也是在學習的過程中。

(三)關於大學

終於要寫到大學了,累的半死,後面還有一個部分,關於愛情。

關於大學,想說的很多。首先,好的大學和一般的大學相差太遠太遠,大學不只是自己學習那麼簡單的事,更重要的是各個領域大師對學生思想的影響,普通的大學誤人子弟的老師不少,更別說大師了,就我們學校而言,放眼望去,哪有什麼大師啊!少一些不知進取得過且過的老師就是萬事大吉了。我們學校在二本院校中還算是不錯的學校,更別說那麼多三本、大專了。但是,一流的學校就完全不同,提供的資源,見識到的人物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當然,在中國即使再好的學校,仍然不會像想像中的那麼完美,都會有令人失望的地方。這點有必要和你說清,免得到你讀大學後感覺大學哪有說的那麼好,說你哥騙你。

第二,大學是不是像我說的那樣,有更大的舞臺,可以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還要看自己是怎麼過,自己怎麼看。正如我前面所講:只要肯努力,大學可以提供更大的舞臺。這裏的前提是自己要珍惜機會,勤奮努力。大學不是像高中老師說的那樣,進入大學就可以好好玩,可以好好享受。那只是老師要激勵我們高中好好學習,考入個好的大學,大學不是想像的那樣輕鬆和美好,仍然需要好好努力。奮鬥的青春纔是最美麗的。

第三,很多人的大學是浪費掉的。包括我,雖然大學前三年獲得了不少榮譽和獎勵,但是到了大學最後一年我把之前所有取得的成績都否定了,也就是說我的大學某種程度上說是浪費了。爲什麼會是這樣?我思考過,原因部分在我,部分在存在問題的教育。我算是好的了,我跟你講個現象:有次我去到一個宿舍,全宿舍就一個同學,其它同學去幹啥了?集體去網吧上網!宿舍可以上網爲什麼要去網吧?宿舍電腦打遊戲不過癮!那宿舍那一位同學在幹啥呢?打遊戲!這就是部分人的大學。在前面兩部分,我給你講了太多大學好的地方,在這裏,有必要告訴你大學真實的一面。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沒有必要讀大學,讀還是要讀的,並且儘量要讀好的,同樣的大學到底怎麼度過還取決於自己。

大學離你還有點遠,先不聊太多,以後你準備進入大學時我再寫信和你好好聊。

(四)關於愛情

如果沒記錯的話,你比我小6歲,現在談這個話題也不算太早了。但由於我沒這方面經驗,就簡單聊聊我的看法吧。

高中我不贊成你談戀愛,原因很多很多,最重要的一條:我覺得高中談戀愛的男生都不可靠。女生也很難從高中的戀愛中獲得幸福。將來到了大學,如果緣分到了,兩個人在一起有共同話題,兩人在一起開心,能相互鼓勵,共同進步。那很好,可以談。即使畢業後兩人因各種原因不能走在一起,也沒關係,經歷就是一種成長嘛。我也只能說這麼多了,只要你願意,以後遇到情感的問題哥也很高興和你聊。

呵呵,本來想着最後這兩部分會寫很多呢,沒想到最後竟寫的這麼短。以後,有機會再聊吧。最後,××,我想對你說,我最敬佩的女生是家庭條件好,自己條件好,而又非常努力的女生,在這些年讀書過程中我也見到過很多這種女生。前兩條你滿足了,但是最後一條,暫時還不滿足。

以後,有機會聊。

2013121 2230

××:

今天是臘月十四。上次給你的信寫完之後同時發表在了空間,不少同學和朋友都給予了肯定,也有幾個好友就不同的觀點進行了探討。感謝他們,因爲這引起了我更進一步的思考,纔有了這個續篇,算是對上封信的補充。

其實上封信最主要的出發點,是希望你在讀完高中之後能夠繼續讀一個像樣的大學。因爲在家裏,讀完高中就畢業甚至高中沒讀完就退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這也是我在上封信中反覆對比和強調高中與大學差別的原因,想借此讓你意識到高考的重要性。如果能讀大學,一定要讀;能讀好點的,就儘量好點的;不能好點的,咱就讀普通的,這就是哥所希望的。

在這個“續”中我想談談我對於學習和興趣的思考,其實整封信從頭至尾都未離開學習,但這裏的學習不再僅僅是教科書的學習,可能要到更高的層面了。因爲無論將來幹什麼,學習都是一生的事。哥知道你現在一談到“學習”就想吐,但此“學習”非彼“學習”,你的“學習”與我的“學習”有所不同。相信我,這裏的“學習”有你感興趣的,請認真讀下去。

(五)關於學習

我知道你從小成績就不好,基礎不好可能是你現在學習的最大障礙。英語基本的音標、單詞和詞組就不懂;數學更別提了,從來沒聽懂過;物理、化學、生物提不起一點興趣;政治、歷史勉強說得過去……

這沒關係,千萬不要因爲以前沒好好學聽不懂,就枉然下結論說我不是讀書的料。以前是以前,一點都不重要,對我來說同樣也是這樣。大學四年沒有好好學無關緊要,從一生的角度來看,大學也僅僅是個開始,浪費了四年又如何?何況你現在才高一,關鍵是從現在開始,你準備怎麼樣?我也常常問自己: What will be happened if I study harder? 所以,沒有努力過,不應否定自己。

我知道你每次坐下來看書都會心煩意亂,靜不下心,感覺痛苦。怎麼會這樣?我哥不是說學習是件快樂的事嗎?爲什麼我一點都體會不到?××,當你有這種感覺時,要記住,你並不孤獨,哥以前讀高中時也是這樣,甚至到現在也常常會有這種感覺。上封信中已經說過,任何階段的學習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對學習的看法需要歲月去沉澱,千萬不能因爲現在對它存有偏見而放棄。有多少人就是在中學時忍受不了他們眼中的痛苦而失去了享受整個人生學習的快樂的機會啊?

我想這些也正是“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所闡述的道理。基礎不好怎麼辦?以勤爲徑;學習太苦怎麼辦?苦中求樂。慢慢嘗試改變對學習的態度,體會學習的快樂。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當你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時候,說明你對學習的認識已經有了昇華,我相信會有那一天。

我們一起來看經濟學家張五常的兩段話:

“我認爲一個青年是否是讀書之材,在二十五歲之前難以肯定,我二十三歲纔算認真開始讀書,七年之後就獲得長灘大學的最佳教授獎,但在二十三歲之前,沒有誰說我是讀書的料。不要以爲我是例外,我起碼見過四個中學時讀書不成的學生,到了大學突飛猛進,變得神乎其神。”

“父母的‘家教’,朋友的影響,社會某種氣氛的感染,老師的墨守成規,考試的心理威脅,學校的教育制度——這一切,對學生往往起決定性的作用(其作用比學生本身的往往不知大多少倍)。數不盡的天才被抹殺了。”

這兩段話對我的影響非常大,當我萎靡不振時總喜歡拿出來讀一讀。我不再輕易相信任何人所說的“面對現實”之類的鬼話,因爲我心中有個信念,雖然這信念也許一直會變,也許還不太清晰、不太完善,但它一直都在。

我說這些是希望你在成長的道路中慢慢地尋找內心那個信念,當一個人隨着知識的增多、視野的開闊,信念可以變,但無論如何不能在外人(包括父母)的否定中改變自己的信念,這種改變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知道你一直是劉忻的粉絲,假如說(是說假如啊)你有當歌手的願望,那相信自己有一天一定能站在舞臺上就是你的信念,就算你現在唱歌再難聽,也要堅信。不能因爲爸媽說你完全是做夢、朋友勸你還是實際點、教練打擊你完全不是這塊料,而放棄這個信念。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假如哪一天你發現你喜歡陪小孩子玩,想做幼兒老師,這時你的信念就變爲希望你的小朋友們跟你一起健康快樂地成長,這種轉變是可以的,也很正常。沒有必要因爲你放棄了以前的信念而感到羞愧,正相反,這恰恰說明你的成長。

(六)再談學習

再舉幾個例子吧,這些例子都是與我有關的。

第一,是關於寫作。最近寫了兩篇文章發在空間,有朋友評論文筆還可以。很好不敢說,但多少有些心得,可以和你聊一下。

在大二下學期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可以寫出一篇好文章。但是大二心血來潮寫了一個多月博客,每寫完一篇就一遍遍地修改。那時晚上常常寫到很晚,宿舍已不能聯網,只有到第二天急切地起牀發表。我突然發現竟然有些喜歡用文字來表達自己。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可是從小就對語文不感興趣的啊。

從那之後,無論寫什麼,我都反覆修改,注意每一個詞語的表達,標點符號的使用。說出來很多人可能難以相信,就填個人信息表自我介紹一欄,我都要修改很多很多遍,沒有任何人要求我那樣做,但我就是喜歡改。一切滿意之後還會再讀好多遍,那種感覺很美。

給你的上封信,從寫完到第二天我讀了應該有十遍吧。第二天還一齊打印了一些照片,打印出來一個人坐在操場邊又詳細地讀了一遍,因爲有些累,難以集中精力,就站起來讀出聲。你說這是爲什麼?我也想過這個問題,首先是閱讀自己文章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使然,其次是通過自己一遍又一遍的閱讀發現其中的不足,看看結構是否合理,表達是否通順,標點是否用得不恰當,等等。從我寫的這兩封信中你可以注意到很少出現錯別字,因爲在我心中有個標準。如果不是真的對寫作有感覺是不可能這樣的。

×月初×是你大伯生日,初七晚上我寫了一篇《父親》。寫完之後也是讀了再讀,對這篇文章很滿意。第一段簡單明瞭,寫明文章的來意。跟着三段分別用簡短樸實的語言講三次唱《父親》這首歌的故事,使人感覺溫馨和美好,但這時真正與父親有關的文字還沒有出現。再兩段才抖出了父親對我影響很大的一件事並抒發情感,我認爲這兩段是文章的高潮。最後是《父親》這首歌的歌詞,雖是歌詞但寓意深刻。最後一句:爸,生日快樂!雖然簡短,但鏗鏘有力。

呵呵,這當然是事後的分析了,寫時可沒想這麼多,只想着怎樣表達更好、能寫出更真的東西。其實我的這篇《父親》在有意無意模仿張五常《我的父親》一文,寫的過程中我也多用短句。當然,這不是我內心所想和所能控制的,其實現在讀他的文章也會擔心,會不會受他影響太重而形不成自己的風格(不僅僅指文章)。但是,這至少說明了一點,遇到好的東西,我在主動學習,這是令人欣慰的地方。

(注:張五常《我父親》一文寫於1991125日,整整22年前!這是怎樣的巧合啊。這篇文章感人至深,個人認爲好於朱自清的《背影》。關於這篇文章的詳細分析見李俊惠《舊文重發:作爲散文家的張五——以《我的父親》爲例》一文)

通過這些哥想告訴你什麼呢?

1)學習不是簡單的學習課本。

2)學習任何東西都要有付出,都不容易。

3)現在不喜歡的不意味永遠不會喜歡,可能是因爲時機未到,也可能只是因爲還沒真正嘗試過。前兩點不再多說,關於第三點,到下一部分關於興趣再細談吧。

第二,是關於獨立思考。我認爲,思想上的學習要比書本上的學習難,也比書本的學習重要得多。

獨立思考?這個詞我還真不知道你聽說過沒有,想必有必要稍作解釋。比如說,你們現在面臨着文理分科,你在糾結。到底選文還是選理呢?這時你媽說選文,因爲不想讓女兒太苦;你哥我說選理,因爲無論將來從事任何職業都有很大幫助,想學文可以自學;你班主任說選理,因爲文科不好就業;你閨蜜說選文,因爲她也選文,以後有共同語言。這時你該聽誰的?是個問題。當你獲得了很多不同的信息之後,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分析來做出決定或思考就叫獨立思考。當然這只是我的理解,當你學習更多之後可以追尋這個詞更加科學的解釋。

考慮到你現在才高一,理解這些其實已經可以了。最後,記住幾句話還是有必要的:第一句是陳寅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第二句是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第三句是60年代張五常教授在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求學時的老師赫舒拉發所說的:不同意見對科學進步是十分必要的。在這裏我想稍作改變送給你:1、不同意見對社會進步是十分必要的;2、不同意見對個人思想的成長也是十分必要的。

(七)關於興趣

××,你現在可能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相信我,這沒關係。至於興趣,哥還是要舉個自己的例子來闡述,這個例子與政治和哲學有關。

爲什麼說與政治和哲學有關?高中時我比較討厭政治,到了大學我們學過什麼馬哲之類的課程,老師講得很激情,但我仍然沒有任何興趣。我以爲這輩子與哲學都不會有任何關係,哲學那麼枯燥的東西有什麼用?但我錯了,幾個月前我翻了本書:《叔本華的人生哲學》。那時我才意識到以前認爲哲學就像政治課那樣的觀點是多麼天真和無知。通過這本書我才慢慢地在圖書館翻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尼采……這是西方哲學,當然最後又慢慢地注意到東方哲學,即國學。注意,我這裏的用詞是“翻”、“注意”,還沒看過,只是我知道,圖書館哲學書架上放有我喜歡的書籍,看與不看,只是時間的問題。

除了哲學,我還發現了對歷史、散文、教育(史)也有那麼點興趣,呵呵,是真的興趣哦,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科學是相通的吧。但所有這些在一年前,我是難以想象的。我從來不會認爲自己會對哲學感興趣,從來沒想過自己會主動看歷史書籍,從來不曾關注教育(史)……

還記得上封信中關於夢想那部分我說的“隨着你知識面的拓展,很可能會發現夢想在不斷的改變,尤其是到了大學之後,會有更多的選擇,你可能還會擁有以前從未有過的夢想”嗎?知道我爲什麼說這句話了吧!大學前三年我並不對哲學、歷史、文學感興趣,但現在我開始感興趣了,漸漸地做一位客觀的教育史研究者變爲我的夢想也並不是沒有可能。對於你,也同樣如此,到了大學可能纔會發現你真正喜歡的東西。但是不經歷大學,想要發現全新的自己,難上加難。

關於興趣,到此爲止。

你經常說你們的課難,學不會。只要用心去學,我想應該會有進步的。

最後再舉個我的例子吧!我在看一本專業課的書時,有一節是證明。第一次看到那裏之後看不懂,書扔到一邊有半個月沒碰。第二次還是看不懂,第三次還是看不懂,每次看到那裏心裏都發怵!我在書上寫了一句話:“反覆推演,不要怕!”。我們學校沒經濟學專業,其他同學也少有用這本教材,由於某些原因也不便問老師,那種無助和絕望你是無法體會的。

××,到這裏這個續就要結束了,你現在需要的是打心底相信前邊你哥所說的高中學習和大學學習的關係,明白了這些,你需要做的就是認真去學習。看完這封信,下個學期你只要努力了哥就感覺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

最後,讓我用今天看到的張小嫺的一段話來結束這個“續”吧: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爲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同樣的工作,卻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寫的多好!

201312521:0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