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廠商在行業客戶上輸單的原因

這兩天聽一個朋友聊天發泄,他在一家總代J公司工作,代理業內排行第一的國外廠商C公司的產品,他負責D行業在南方某幾個省的銷售業務,工作中需要與C公司的銷售緊密配合。經過接近一年的工作,他拿到一些項目,但是丟掉了其中S省的D網新建項目,而這個項目是最近三年能夠看到的最大的單個項目,因此,他沮喪之餘,分析原因:

 


 
首先是國外品牌在大項目中受到國家政策(國產化)影響,這個說法在用戶處從上到下,難以有人跳出明確反對。因爲C公司最大的對手是H公司,而H公司的產品已在市場銷售多年(當然比C公司時間短多了),H公司一般稱之爲民族工業的大旗。

 
其次,對D公司之類近幾年IT投入巨大的行業,H公司也投入巨大,表現在經常性的客戶異地集中培訓(H公司出錢)、先用產品後付錢或相對低價、快速反應。這樣的做法,使最終用戶D公司的中層及下面工程師得以在符合其公司管理系統要求的前提下,迅速開展工作,因此用戶認可H公司,或者說認可H公司到位的服務。

 
對比過來,C公司有些人脈關係,在用戶提出類似於對H公司的要求時,C公司由於嚴格的公司管理或者說其中國區資源調度困難,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順便說一句,用戶D行業都是在北京做集採,H跟C公司的產品都有對應的集採供應商,而我朋友的J公司就是供應C公司產品的集採供應商之一,集採都是做量的,毛利相當之低。

 
這樣,對C公司的不滿在用戶處逐漸產生,C公司銷售及我那朋友爲贏得項目,多次與用戶領導溝通,C公司銷售苦口婆心地宣傳C公司產品如何的好,如何是全球第一,但領導認爲C的產品是好,但H的也可用,並且H價格低於C幾十個百分點,有事跑得快,做事又爽快,不像C公司凡事都是錢。

 
最終我那朋友輸掉了這個上億的項目,工作也岌岌可危。

 
我後來仔細想想項目中國外廠商與國內廠商的差異表現,其原因還是在於國外公司的中國區往往只有銷售的權利,這幾年市場費用又劇減,銷售員在作爲資源的設備及技術人員調用上受限於種種框框,而國內大型用戶處於管理的轉型期,各類ERP系統都在上,系統限制了用戶工作方式的隨意性,而領導的要求又不得不執行,因此用戶需要其單位外的資源,以達到事情做好、領導滿意、符合系統要求的皆大歡喜局面。國內廠商能調動相應的資源,滿足用戶以上的需求。國外廠商往往只有通過其合作代理商來滿足這些需求,但是代理商總的來說,資源及承受能力有限,加上價格的因素,國內廠商贏單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特別是國內廠商已經大面積應用的產品,如交換機、路由器等。

 
我還知道一家國外廠商在國內的成功例子:R公司是一家高端網絡產品公司,其總部對中國區採取了充分信任、放權的做法,把大量的備件放到了每個銷售辦事處,同時建立了一支精幹的技術服務隊伍,對用戶直接服務,有求必應,銷售在用戶處底氣十足。結果在3-5年時間內,其中國區銷售業績直線上升,銷售額翻了好幾倍,現在已經影響到其業內一哥F公司的地位,要知道R公司在此之前,在國內同行業排名在前三名之外。

 
過去聽到不少國外廠商或外資公司對國內大用戶表示不滿,認爲他們在項目採購中只考慮關係,不買他們這些業界最優秀的產品,其實回過頭想想,不完全如此,我認爲國外公司在對中國客戶的服務或資源投入上不夠,現在的IT用戶其實是成熟的,就IT基礎架構內的通用產品來說,一般而言,誰的都能用,好的產品如果服務不好,使用效果一定不好,反過來一般的產品如果服務好,使用效果一定不差,所以用戶就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服務的目的是客戶滿意,而不只是掙錢,服務也不純粹是換件或解決技術問題,還有其它內涵,事情做好,用戶肯定會讓你掙錢,特別是在中國,花錢的人不是這些錢的所有者,你幫了用戶,用戶一定不會欠你的情。

 
順便說一句,R公司的服務現在賣的很好,用戶也樂於買他們的服務。

 
在中國,外企曾幾何時是身份的象徵,而今越來越平民化。國外廠商或公司要把中國的生意做好,還需丟掉過客的想法,在國內真正投入,真正紮根,這樣纔會越做越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