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SIM和eSIM,看這一篇就夠啦!

大家好,我是小棗君。

今天要聊的話題,是關於「SIM卡」的。

嗯,沒錯,就是這個東東——

現在是移動互聯時代,幾乎人手一部手機。

但是,大家都知道,手機再牛逼,如果沒有SIM卡,也是個廢柴——既不能打電話,也不能發短信,更不能移動上網。

爲什麼呢?因爲SIM卡代表了手機的“合法身份”,相當於是手機的“身份證”。

在營業廳辦理的SIM卡

有了這個“身份證”,手機才能使用運營商的通訊網絡,享受通信服務。

SIM卡槽

那麼,用於“身份識別”的SIM卡,就只是一個存儲了“手機號”的小金屬片嗎?還存了別的信息嗎?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工作原理呢?

別急,小棗君今天會逐一給大家揭祕!

SIM卡的構造

SIM卡,通常簡稱SIM,全名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戶識別模塊),因爲它一直以卡片形式存在,所以我們都習慣叫它SIM卡。

實際上,SIM卡是一個裝有微處理器的芯片卡

嗯,沒錯,SIM卡里竟然有個CPU

除了CPU之外,SIM卡上面還有程序存儲器ROM工作存儲器RAM數據存儲器EEPROM以及串行通信單元

是不是覺得很耳熟?對,一臺計算機就有CPU、ROM、RAM、I/O設備。所以說,一個SIM卡,基本上就是一個微型計算機了。

我們使用手機和SIM卡時,實際上是手機向SIM卡發出了命令,SIM卡根據標準規範來執行並反饋結果,不是想象中只做單純的信息存儲器那麼簡單。

如果各位仔細觀察SIM卡,會發現這個小金屬片上面會被劃分成不同的區域,有點像“圖騰”。

這些不同的區域,實際上是SIM卡和手機連接時,不同的觸點連接

SIM卡槽和觸點


不同的觸點,有着不同的用處。有的是給SIM卡供電,有的是爲了手機和SIM卡交換數據。

電源(Vcc) 、復位(RESET) 、時鐘(CLK) 、接地端(GND)、編程電壓(VPP)、數據I/O口(Data) 


前面小棗君說了,在SIM卡上,存儲了我們手機用戶的信息。那麼,究竟是哪些信息呢?如下:

1、由SIM卡生產廠商存入的系統原始數據

2、由移動運營商在將卡發放給用戶時注入的網絡參數用戶數據。包括鑑權和加密信息、算法、參數。

3、由用戶自己存入的數據。比如,短消息、通訊錄、話費記數等。

4、用戶在用卡過程中自動存入和更新的網絡接續和用戶信息類數據。包括最近一次位置登記時的位置信息,臨時移動用戶號(TMSI)等。

這些數據信息中,第1類是寫死無法修改的,第2類是隻有專業部門才能查閱和更新的,第3、4類纔是手機可以讀寫更新的。

所以說,SIM卡里,大有乾坤。

SIM卡的演進歷史

說完SIM卡的構造,我們再來看看它的歷史。

SIM卡作爲通信史上的一個偉大發明,其實已經誕生快30年了。

上世紀90年代,2G通信標準GSM在歐洲誕生,並在全球迅速普及。

1991年,德國捷德公司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張SIM卡,隨後賣了300張給芬蘭運營商Radiolinja

沃達豐的Orbitel 901


發出了第一條短信的GSM移動電話,也是第一部插入了SIM卡的移動電話

大家知道爲什麼現在新辦的SIM卡,都會嵌入在一張名片大小的卡片上嗎?

SIM卡片


除了方便攜帶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最開始的SIM卡,就是名片那麼大的。。。使用時,必須整張卡,塞進手機裏。。。

標準卡(原卡) VS 銀行卡


上面這個纔是真正的「標準SIM卡」,也叫“原卡”。

我們國家移動通信起步晚,基本上錯過了“原卡”的時代。大部分人最早接觸的SIM卡,是這樣的——

Mini SIM卡(紅框內)


上圖這種卡,叫「Mini SIM卡」,是手機小型化之後,在原卡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2010年,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再從Mini SIM發展出Micro SIM卡

Micro SIM卡首次使用在蘋果公司所推出的iPad及iPhone 4,後續iPhone 4S、iPad 2等衆多智能手機都有采用。

Micro SIM 和 iphone4


2011年,又是蘋果公司,提出「Nano SIM卡」標準,經過2012年的一番競爭(戰勝了諾基亞、RIM、摩托羅拉聯合提交的方案),該標準被ETSI採納爲4FF標準。

Mini SIM、Micro SIM、Nano SIM(從左到右)


所以,獨立實體形態的SIM卡,一共有四個標準

減肥效果顯著!


關於SIM卡的變化,大家其實都看得出來了,並不是什麼技術演進,說白了,就是剪塑料(剪卡)。

剪卡


剪卡如今也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淘寶買個剪卡器,自己就能剪。

小卡也可以通過卡託,變成大卡。

總之,可大可小,非常靈活。

SIM卡和UIM卡

其實,關於SIM卡,大家還有一個誤解。

一直以來,我們把手機卡都叫做SIM卡,這並不嚴謹。

SIM卡是屬於GSM技術的,對於GSM的死敵——CDMA來說,它的手機卡,並不叫SIM。

那早期的CDMA手機,用的是什麼卡?

答案是——沒有卡。

嗯,你沒聽錯,早期的CDMA手機是不插卡的。而且,目前國際上的CDMA運營商(爲數不多了),它們的手機,基本上都是不插卡的。

那CDMA手機靠什麼來擁有手機號碼等信息呢?

有的是運營商直接在手機中寫入號碼,然後一起賣給用戶;有的是通過OTA,也就是Over The Air,空中放號。

例如,買了全新的CDMA手機之後,第一次開機,按指定格式發一些消息,即可實現手機號碼信息的寫入,變成一部正常的手機,這就是一次OTA空中放號的過程。

如果大家有點印象,iPhone剛火起來的時候,很多人去買國外的水貨iPhone 4S,就會買到美國CDMA運營商Verizon的iPhone 4S,當時被稱爲“V版”iPhone,都是不能插手機卡的。如果你要在中國用它,必須“找關係”,對手機進行“燒號”,才能使用。其實,就是把你的電信號碼“燒進”手機裏面,實現機卡一體。

話說,當年中國加入WTO時,和美國談判,作爲條件之一,美國“要求”我們必須建一張CDMA網絡,我們纔有了聯通的那張C網(後來賣給中國電信)。而我們也對這張C網做了一點“小改動”,就是必須有“卡槽”。

於是,中國這張CDMA網絡,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張要插手機卡的CDMA網絡。

CDMA制式的手機卡,叫UIM卡,全名是User Identify Module,很巧,中文名也叫用戶識別模塊

Subscriber和User,都有“用戶”的意思。


通信行業裏,通常用subscriber指代手機用戶。

現在,UIM是由中國電信倡導,CDMA的大旗,也是中國電信在扛。不過,應該也扛不了多久了。

UIM和SIM除了技術制式上的區別之外,在外型尺寸、作用功能方面幾乎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大家通常也把UIM稱爲SIM

eSIM卡的誕生背景

前面講到剪卡。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SIM卡已經被剪成只剩金屬部分,那還能不能再剪了呢?

很多人會問,難道Nano-SIM還不夠小嗎?還不能滿足要求嗎?

衆所周知,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的手機已經變得非常輕薄。

即便如此,手機廠商們在手機尺寸和空間利用上依然是殫精竭慮,喪心病狂。

Nano-SIM雖然看上去已經很小了,但是對於手機廠商來說,還是無法忍受。

除了SIM卡本身之外,卡槽結構以及對應的接口走線,也要佔用空間。

除了手機之外,最要命的是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手錶、運動手環、智能眼鏡)。對它們來說,即使是Nano-SIM,也還是太大了。

帶通訊功能的手錶,空間非常有限


此外,有卡就有卡槽,有卡槽就有縫隙。

手機卡槽


SIM卡槽的縫隙,嚴重影響設備的防水,進而限制了設備的使用場景。

所以說,廠商們迫切希望能夠幹掉手機上所有的“孔”和“縫”。

第三點,SIM卡是插在卡槽裏的,通過金屬觸片連接,但是這種非焊接的接觸,就會存在接觸不良的問題。

尤其是可穿戴設備,經常會有磕碰,時間長了,容易導致鬆動或脫落,影響使用。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換號困難。

SIM卡代表了用戶和單一運營商的契約關係。你辦理了SIM卡,就是和運營商簽訂了合同,憑卡享受服務。

SIM卡就好像一把鑰匙。一把鑰匙只能開一個門,如果你想開別的門,就必須再買別的鑰匙。

換鑰匙就是換卡,對於手機用戶來說,換卡是一件挺麻煩的事。

卡針,要用的時候卻永遠找不到


所以,手機廠商們一直在考慮,如何才能徹底解決SIM卡的這些問題。

這一次,蘋果公司最先想到了辦法。

2011年,蘋果公司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申請了一項虛擬SIM卡專利。

2014年,蘋果發佈了自己的SIM卡——Apple SIM,嵌入美國和英國發售的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平板電腦中,允許用戶設備動態選擇運營商網絡。

2015年7月,蘋果公司和三星計劃聯手推出eSIM

2016年6月,GSMA(GSM協會)發佈智能手機eSIM規範。這一規範獲得全球超過30家運營商、芯片商及蘋果、三星、谷歌等智能手機廠家的支持。

那麼,到底什麼是eSIM呢?

看到eSIM這個詞,你可能會以爲“e”代表“電子(electronic)”,是電子SIM卡,其實並非如此。

eSIM是指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本質上還是一張SIM卡,只不過它變成了一顆SON-8的封裝IC,直接嵌入到電路板上。

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連接可靠性的問題,也節約了高達90%的空間。

而且,eSIM是可編程的,支持通過OTA(空中寫卡)對SIM卡進行遠程配置,實現運營商配置文件的下載、安裝、激活、去激活及刪除。

OTA過程


說白了,你不用去營業廳,就可以靈活選擇多家運營商的網絡,像選Wi-Fi一樣方便。

這不是要了運營商的老命?!

長期飯票變成臨時飯票,用戶和運營商之間的契約關係說完蛋就完蛋,用戶粘性大幅下降,說翻臉就翻臉,運營商一點辦法都沒有!

對於蘋果、華爲這樣的終端設備商來說,eSIM簡直不要太爽——即節約了空間,方便了設計,也降低了難度和成本。

Apple Watch Series3


僅比前代手錶增加了0.2mm的厚度,就實現通訊功能

最重要的是,有了eSIM,終端設備商就可以繞開運營商,直接和用戶搭上線了。至於你運營商會怎麼樣,他們纔不會在乎呢。

這就是爲什麼,終端設備商願意大力推廣eSIM——

2015年8月,三星Gear S2成爲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錶。

2017年9月,蘋果發佈的Apple Watch 3也採用了eSIM方案。

2017年10月,Google最新發布的兩款手機Pixel 2與Pixel 2 XL成爲首款兼容eSIM的智能手機。

……

一時間,狼煙四起,終端設備商們紛紛投入eSIM的懷抱。

話說回來,前面提到,是GSMA發佈了eSIM的規範。而GSMA(GSM協會)是一個代表全球移動運營商利益的組織,按理來說應該抵制纔對,爲什麼會推動eSIM呢?

因爲運營商們根本不是爲了手機才推進eSIM的。他們關注的重點,是物聯網。

根據專業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M2M(Machine to Machine)連接設備數量將達到300億,這些設備都依賴e-SIM相關網絡技術實現聯網,對於網絡運營商來說是一塊超大的蛋糕。

所以,即使是心裏不情願,很多運營商還是忍痛支持eSIM——包括AT&T、德國電信、沃達豐、西班牙電信以及Orange等各大運營商,都在推動eSIM的發展和普及。

國內的運營商當然也不會坐視不理。他們瞅準了eSIM在物聯網上的巨大商機,頻繁做出響應。

2017年6月,上海CES Asia(亞洲消費電子展),中國移動推出一款全球尺寸最小的eSIM NB-IoT通信模組M5310,成爲熱點。

聯通對eSIM的推廣


除了eSIM之外,大家可能還聽說過softSIMvSIM

如果說eSIM至少還算是一個硬件,那麼,softSIM和vSIM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徹底消滅了硬件

例如SoftSIM,依託操作系統軟件實現SIM功能,沒有實際的物理芯片存在,對基帶進行修改後,基帶重定向直接通過其它接口和操作系統層交互,而不再需要訪問SIM硬件。(這應該是虛擬SIM的終極形態吧!)

華爲的天際通,就是基於海思SoftSIM技術


虛擬SIM技術的未來

eSIM、softSIM和vSIM,都是虛擬SIM技術。

虛擬SIM的發展之路註定是坎坷的。從誕生之日起,圍繞這項技術的就是持續不斷的紛爭、博弈。

例如最開始的Apple SIM,剛發佈後,美國幾大運營商就很不情願,各種推諉,各種附加條件,Verizon乾脆直接拒絕。

還有後來的Apple WATCH,也是屢次發佈,不發佈,又發佈,反反覆覆……

剛剛提到的天際通,也傳言被有關部門約談…

這些阻礙eSIM的神祕力量,都是有原因的——承載着用戶數據的SIM卡,牽扯了太多的利益,是運營商的最重要資產之一,哪能拱手讓人?

除了利益損害之外,安全因素也是一個大問題。

終端設備廠商魚龍混雜,有大企業,也有小企業,用戶在各個運營商的簽約信息,是否可以放心交給他們?他們怎麼才能保證不篡改、不泄露?

對於eSIM系統來說,誰控制配置eSIM的平臺,誰就擁有主動權

儘管eSIM的前進道路充滿阻礙,但誰都不能否認它的未來趨勢。

據權威部門預測,至2020年,新增eSIM連接數將達到2億個,全球將擁有3.46-8.64億部內置eSIM卡的智能手機。德國電信甚至大膽預計,至2025年,eSIM將全面取代傳統SIM。

總而言之,在目前物聯網技術井噴式發展的帶動下,eSIM的普及勢必提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支持eSIM的產品出現,也許很快,我們就真的要和“SIM卡”說拜拜了哦。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裏,感謝大家的耐心觀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