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斯諾登:區塊鏈只是新型數據庫,比特幣終會消失

美國人愛德華·斯諾登於2013年在俄羅斯申請庇護後,就一直居住在那裏。流亡中的他表達了對比特幣的喜愛,但在預測加密貨幣的未來時,他認爲比特幣最終會消失。但是加密貨幣的使用卻不會隨着比特幣的消失而結束。

在接受ACLU隱私和技術項目總監Ben Wizner的採訪時,斯諾登表示比特幣和其它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資產的基本價值非常有限。但比特幣在短期內依然可行,第一是因爲比特幣供應有限導致的稀缺性。比特幣總共不超過2100萬枚,並且已經有1700萬枚比特幣被“挖掘”出來了。這種稀缺性引發了競爭,以挖掘剩餘的幾百萬枚比特幣,僅此一項就可以爲其提供一定的價值。第二是大部分普通人認爲它是一種“真正”的交換手段。根據斯諾登的觀點,只要有人想要在沒有中心銀行的情況下在網絡上轉移資金,加密貨幣仍很可能會受到重視。

他也進一步的批評了現有的區塊鏈技術,認爲現在的兩種主要的共識方式都不夠好,應該去開發新的模式。他形容“工作量證明”是有利於富人的壞境破壞性活動。而區塊鏈,“就像所有的新技術一樣,會出現被濫用的情況”。

Ben Wizner認爲斯諾登是他見過的最聰明,最有耐心的人,並且也是一名毫無優越感的技術佈道者。InfoQ將他們的對話進行了翻譯和整理。

Ben Wizner(BW): 最近,電子前線基金會開玩笑說:“人們用在下載那些描述什麼是區塊鏈以及分佈式貨幣將如何成爲未來的推文、文章和即時消息的能量將很快超過丹麥整個國家的能量總和”。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區塊鏈技術佈道者”。然而,慚愧地說,我仍然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區塊鏈。

愛德華·斯諾登(ES): 你想再聽一節數學課麼?我等這一天已經很久了。你還記得加密哈希函數是什麼嗎?

BW: 我不記得什麼是加密哈希函數,並且可能以後我也不會記得。

ES: 讓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你對神祕的區塊鏈技術瞭解多少呢?

BW: 如果我在四年前聽了你的話,現在可能就會變得非常富有了?實際上,我聽到過很多相關的概念,但其實只瞭解一點點,比如:“去中心化”、“分戶賬”。那麼到底什麼是區塊鏈呢?

ES: 基本上可以說區塊鏈只是一種新型的數據庫。想象一下,區塊鏈中所有數據的更新都會以新數據的形式添加到區塊鏈的末尾,而不會改變原有已經存在的數據。也就是說,你可以在末尾鏈接新的數據區塊,讓區塊鏈無限延長。我們從這個概念開始說起,隨着我們的交流深入,這個概念會變得逐漸豐富起來。

BW: 好的,但是爲什麼要這麼做呢?

ES: 簡單地說,爲了信任。想象一下,在其他數據庫中,通過簡單的編輯並保存就可以修改一個數據條目,比如我們的銀行存款信息。如果有人可以隨意將你的餘額改爲零,那麼這一定感覺很糟糕,對麼?

關鍵在於,如果一個系統可以在任何時候讓某人只通過簡單的鍵盤輸入就可以改變數據歷史,那麼你就只能相信大多數人都是非常善良的,但在人性這方面,人類並沒有這好的記錄證明。區塊鏈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無法被篡改的歷史。

BW: 什麼歷史?

ES: 交易歷史。區塊鏈最早和最知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比特幣了,它是一種新型的貨幣形式。不過,在最近的幾個月中,我們也看到人們開始將各種類型的信息存儲在區塊鏈中,任何需要被銘記或不可被篡改的信息都可以存儲在區塊鏈中,比如:醫保記錄、契約和合同。

當從最基本的技術層面來思考區塊鏈,它只是採用了一種時間戳的方式來記錄數據。這樣就可以在事後通過時間戳證明數據從未被篡改過。第一個被創建出來的比特幣,也就是所謂的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就附帶了一種非常著名的“通用證據”,直到今天你仍然能夠看到。

BW: 區塊鏈只是交易的歷史。這聽起來有點讓人失望,因爲我曾經聽到過非常誇張的說法。比如:區塊鏈是對審查制度的迴應,區塊鏈是對在線平臺壟斷的一種迴應。

ES: 其中的很多說法其實只是炒作而已。區塊鏈理論可以應用在很多領域,但我們最好要理解其中的運行機制。其實我們在討論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所有的區塊鏈應用其實都是同一主題的不同變體而已:可驗證的賬戶。

數據庫的概念是爲了整合小的數據塊,數據可以是任何信息。在涉及金錢時,可以說是交易記錄時,當然也可以是寵物圖片、下載鏈接,甚至是國際象棋走的每一步,然後我們再以一種複雜的方式給這些數據打上印記。如果你害怕數學,那麼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高科技”領域的公證人。最後,我們再將這些新的已被公證過的數據發佈給網絡中的其他成員。網絡中的其他成員會對數據信息進行驗證,驗證通過後便會更新他們本地的區塊鏈歷史記錄的拷貝。還有一點,區塊鏈最終的目的是保證任何人都不能捏造和篡改數據,因爲在區塊鏈網絡中有太多的人都擁有相同的原始區塊鏈歷史記錄拷貝。

基於這樣去中心化的設計,一些人希望能夠有一種新的手段推翻目前的審查制度和根深蒂固的壟斷地位。想象一下,在另一個世界中,所有公共的重要數據都被唯一保存在GenericCorp公司中,那麼它就可以以犧牲公衆利益爲代價來玩弄這些數據,而且它也確實會這麼做。但在這個世界裏卻沒有脫鉤機制或“讓我們做惡”這樣的按鈕,因爲若要創建一個這樣的機制需要全球的共識,通常至少需要51%的網絡支持才能更改規則。

BW: 所以,即便Peter Thiel打贏了官司,並且得到了法院的許可,要求所有關於Peter Thiel是“現代吸血鬼”的文章都必須被刪除,但如果這些文章被髮布在了區塊鏈雜誌上,也是沒有辦法刪除的,對嗎?

ES: 是的,只要區塊鏈雜誌將文章發佈在這個去中心化的公共區塊鏈上,儘管他們可能被做出判決,甚至命令他們放火燒掉辦公室,但這並不會影響區塊鏈網絡中的文章。

BW:  那麼,區塊鏈是怎麼工作的呢?

ES: 你現在問的正是其中最有趣的部分。準備好學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了嗎?

BW: 我準備好了。

ES: 我們以一個虛擬的區塊鏈博客爲例開始說起。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區塊鏈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數學特點,即數據在區塊鏈上發佈之後將具有不可變的特性。

爲簡單起見,可以將每一篇新發布的文章看作是區塊鏈的一個新的數據區塊。每次發佈一篇新文章,你都在向該區塊鏈末端添加另一個區塊。即便是對一篇舊文章的修改,也會在區塊鏈的末端添加一個新的區塊,並不會改變或擦除任何舊區塊。如果你的主要關注點是相關的審查制度,那麼在區塊鏈上這將不再是問題。因爲只要在區塊鏈上發佈這篇文章了,就意味着它將永遠不可能被抹去。要從一個區塊鏈中移除任何一個區塊,並且又不破壞它之後的區塊是不可能的,因爲若要改變之前的區塊,同時還要說服網絡中其他成員同意你修改的區塊是正確的。

我再花一點時間解釋一下爲什麼這很難做到。因爲區塊鏈的數據記錄背後有神奇的數學算法在支撐。到底是什麼阻止你在區塊鏈末端之外的地方添加新的區塊呢? 或者是什麼阻止你改變一個已經存在的鏈接呢?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試圖搞明白的東西:記錄、時間戳或某種真實性證明。

所以,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將新區塊(也就是區塊鏈的下一個區塊)的數據與它前面相鄰的區塊的數學等效快照和一個時間戳(作爲發佈的時間順序)放在一起,然後通過某種方式將它們“哈希”在一起,以證明新區塊符合加入區塊鏈的條件。

BW: “哈希”真的是一個動詞麼?

ES: 密碼哈希函數實際上是一個數學問題,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轉換任何輸入數據。無論何時,你向一個哈希函數輸入一張貓的圖片,總是會得到相同的數字,我們把這個結果叫做該圖像的哈希值,亦即把貓的圖像輸入到一個數學問題中進行哈希處理。這裏要理解的關鍵概念是,如果給相同的哈希函數不同的貓圖像,或者是對相同的貓圖像做出一些微小的修改,那麼這個哈希函數將得到完全不同的數字(哈希值)。

BW: 可以把任意類型的數據輸入到哈希函數中麼?可以哈希博文、金融交易或《白鯨》(Moby-Dick)嗎?

ES: 是的。因此,我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區塊進行哈希,這些區塊只是關於金融交易、網絡鏈接、醫療記錄等的數據更新。添加到區塊鏈中的每個新的區塊都通過哈希值進行標識和驗證,生成哈希值的數據包含了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這條完整的鏈一直延伸到第一個區塊,這個區塊包含了區塊鏈的名字。

我在這裏省略了一些技術上的細微差別,但這裏有一個非常重要概念,區塊鏈中的所有區塊都是可驗證的,它們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是不可變的。每創建一個新的區塊(以比特幣爲例,每隔10分鐘就會生成一個區塊),就又再次有效地驗證了之前所有區塊的內容,讓舊區塊在完全不破壞區塊鏈的情況下越來越難以被更改。

所以,當Peter Thiel聽到自己被戲謔爲“現代吸血鬼”並想要封殺該消息時,區塊鏈上已經爲該消息創建了上千條可驗證的、公開歷史區塊記錄。

BW: 然後… 這就可以拯救整個互聯網了麼?你能解釋一下爲什麼有些人認爲區塊鏈將來或許可以繞開或取代大型科技公司的壟斷地位嗎?比如它爲何能削弱亞馬遜或谷歌?

ES: 我認爲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罷了,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是這樣的。想想之前例舉的關於普通數據庫中的銀行餘額的例子。這種設置看起來快速、廉價且簡單,但卻容易被所謂的“信任機構”濫用。區塊鏈以犧牲效率爲代價,消除了對“信任機構”的依賴。當前,Visa和萬事達等老牌機構每秒可以處理數萬筆交易,而比特幣只能處理大約7筆交易。同時,人們也正在研究彌補這種效率劣勢的方法,在未來幾年我們將看到區塊鏈的交易率將有所提高,效率將不再是我們擔心的主要問題。

BW:現在是時候解釋一下比特幣的原理了,雖然我想盡量避免問這個問題。

ES: 區塊鏈最有意義、最著名的應用場景就是與金錢有關。

BW: 區塊鏈解決了金錢方面的什麼問題呢?

ES: 區塊鏈也解決了信任問題。具體一點說:錢是什麼?充其量也就是一張紙,對麼?但大多數時候,它其實只是數據庫中的餘額記錄。比如某銀行說你今天有300盧比入賬,你一定希望他們明天也這麼說,或者有更多的錢入賬。

現在,想象一下數據庫中那些所謂的可靠的賬戶餘額,它們其實也只是上下浮動的數字而已,是暫時的。假設你是一個不使用銀行賬戶的人,也許是由於你不符合銀行的開戶條件,也可能是你住的地方的銀行不可靠,或者就像不久前塞浦路斯發生的那樣,銀行決定利用人們的存款來幫助自己擺脫困境。或許貨幣體系本身就不健全,就像在委內瑞拉或津巴布韋一樣,你昨天還可以買房的餘額今天卻買不了一杯咖啡。這樣的貨幣體系是失敗的。

BW: 等一下。爲什麼比特幣本身就有價值?是什麼產生了價值?它背後是什麼在支撐?當我擁有比特幣時,我真正擁有的是什麼?

ES: 很好的問題。是什麼讓一張小小的紙張變得有價值呢?你可能會想到稀缺性,以及對貨幣作爲一種價值儲存手段或交換手段的實用性的共同信念。

現在讓我們拋開沒有根本價值的紙幣:爲什麼黃金的價值遠遠超過其在工業中的實際用途?因爲人們普遍認爲它的價值大於它的實際價值。確實是這樣,人們普遍認爲,從地下挖出來再進行雕琢並放到架子要花費很昂貴的代價,而且其他人對它也有很高的價值期望。這種觀念將這種無聊的金屬變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價值儲存手段。

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如比特幣)的基本價值非常有限:它充其量就是一個令牌(token),讓你可以將數據保存到區塊鏈的區塊中,然後要求區塊鏈網絡的參與者爲你保留一份歷史記錄拷貝。但至少有一些加密貨幣的稀缺性是真實存在的:到今天爲止,比特幣總量不超過2100萬枚,並且已經有1700萬枚比特幣被“挖掘”出來了。“挖掘”剩下的比特幣將會消耗價值數億美元的設備和電力,許多經濟學家聲稱,正是這些設備和電力在支撐比特幣。

然而,最重要的是,賦予加密貨幣價值的唯一因素就是更多的人對其作爲可使用的交換手段的信念。這種信念就是加密貨幣如何在沒有銀行參與的情況下,每天通過網絡在世界各地轉移鉅額資金。總有一天,資本比特幣將會消失,但只要有人想要在沒有中心銀行的情況下轉移資金,加密貨幣仍然很可能會受到重視。

BW: 你是怎麼認爲的?你喜歡它的哪些方面?

ES: 我喜歡比特幣交易,因爲它們是公開公正的。如果沒有參與者同意,交易是不能被停止或撤銷的。但在舊的金融體系中,假設美國銀行不想爲我這樣的人處理轉賬,那麼和它的同行一樣,擁有巨大的權力和影響力,就能夠做到這一點。如果委內瑞拉的一名青少年爲巴黎的某個人做了相關的網絡開發工作,他希望以硬通貨(Hard Currency)的方式獲得他的報酬,但在當地這是被貨幣管控所禁止的,但是他卻可以通過加密貨幣來實現。比特幣可能還不是真正的私人貨幣,但卻是第一種免費貨幣。

比特幣同樣也有競爭對手。一個名爲Monero的項目使用了一種手段讓加密交易變得更難追蹤,交易方必須先玩一個shell遊戲才能進行交易。學者們也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叫做Zcash,它使用新穎的數學算法來實現真正的私人交易。但如果在五年內都沒有發生過私人交易,那麼我相信這裏涉及到法律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BW: 所以,如果特朗普想要切斷你的生計,不讓銀行付你演講費用,你仍然可以通過電子貨幣的方式得到報酬,對麼?

ES: 是的,特朗普所能做到僅僅是在一旁發個推文罷了。

BW: 不過我認爲,有時候政府對交易的追蹤和阻止其實也是一種社會福利。比如:稅、制裁、非法融資等。

我們希望你能謀生,但同時也希望能對腐敗寡頭的制裁能夠奏效。

ES: 如果你擔心富人沒有比特幣就無法避稅的話,恐怕我要告訴你一些壞消息。我認爲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當今世界政府的權力並沒有達到最低點,人們必須把他們在互聯網上得到的錢轉換成另一種真實貨幣才能花在奢侈品上,所以政府真正擔心的日子似乎還很遙遠。

BW: 那麼將比特幣兌換成現金的需求也會影響到那個委內瑞拉孩子嗎?

ES: 這個要看規模了。一名委內瑞拉少女希望以比特幣作爲支付每月工資的手段,她是不需要身份證和銀行的。這只是人們日常物物交換的現金水平,尤其是在發展中的經濟體中。但是,當一個腐敗的寡頭想要委託一艘價值4億美元的遊艇時,遊艇製造商就沒有那麼大的貨幣流通量,而且互聯網上隱形資金的存在意味着警察肯定會問你是怎麼付的錢。

同樣,對於政府來說,共同打擊像本拉登這樣的罪犯要比鎮壓艾未未這樣的異見人士要容易得多。法國人會中國人攜手合作,追蹤本拉登比特幣錢包的活動,但對艾未未來說就未必如此了。

BW: 所以你的意思是,這基本上不會真正幫助那些勢力強大的壞人。

ES: 實際上這樣反而可能會給他們帶來麻煩,因爲如果要使用區塊鏈,他們必須把他們做壞事的證據提交到區塊鏈中,也正如我們在過去十年中所瞭解的那樣,政府調查人員都具有非常強的滲透能力。

BW: 如果說區塊鏈有缺點的話,你覺得是什麼呢?

ES: 就像所有的新技術一樣,會出現混亂和被濫用的情況。問題是它所造成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其中最大的缺點是機會的不平等:這些新技術不那麼容易被使用,也難以理解。只有假定大家可以獲得普遍可用的技術、基礎設施和教育水平,纔可能接受這些新技術。再想想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經濟造成的爆炸性影響,獲勝的一方將獲得巨大的利潤,而失敗的一方也將受到相同程度的損失。某些機構是否能掌握區塊鏈這一前沿技術,這與全球化給經濟體造成影響的道理是相似的。

BW: 但是互聯網經濟已經表明,在金錢和權力非常集中化的前提下,仍然可以把平臺做得去中心化。

ES: 確實是這樣。其實還有更多有關技術的批評,但這些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範圍。然後我想說,加密貨幣通常是通過兩種系統中的一種來實現的,它們分別是“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和“股權證明(proof of stake)”,但它們在保護系統免受攻擊方面卻帶點邪惡。兩者其實都不夠好。“工作量證明”獎勵那些能夠負擔得起基礎設施並消耗最多能量的人,這是具有破壞性的,並且有利於富人。“股權證明”試圖通過直接將獎勵直接交給富人來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很明顯,我們當前需要新的模式。

BW: 可以多談談對環境的危害麼。爲什麼這種神奇的電子貨幣要耗費如此多的能源呢?

ES: 好吧,現在想象一下你決定從事比特幣的“挖掘”工作了。你知道他們的數量有限,但他們一定來自某個地方,對嗎?確實如此:在未來幾年內,每10分鐘仍然會有新的比特幣被曠工“挖掘”到。爲了公平分配比特幣,比特幣的創始人設計了一個非常聰明的方案:一種全球數學競賽。大約每10分鐘,新一輪遊戲的獲勝者將得到第一輪的獎勵:一個裝滿嶄新的、從未使用過的比特幣寶箱。爲了保證獎勵不會那麼快被拿到,下一個數學問題的難度會根據最近幾個問題的解決速度而增加。這種機制也解釋了無論有多少選手參加比賽,每輪總是會花費大約10分鐘的時間。

但這些手段卻未能解釋比特幣爲何變得如此成功。贏得一輪比賽的回報曾經只值幾美分,現在大約是10萬美元,因此人們便把大量的能源和裝滿計算機設備的數據中心轉移到數學或採礦競賽中來。巨大的“哥斯拉”計算也被投入到這場數學競賽中,讓問題變得更加難以理解。

這意味着,最大的贏家是那些能夠拿出數千萬美元來解決一系列永無止境沒有意義問題的人,這些問題除了包含開採比特幣、讓區塊鏈更難攻擊之外,真的毫無意義。

BW: “一系列永無止境的沒有意義的問題”聽起來像…虛無主義。因爲不斷的炒作,我又更想了解區塊鏈。一些政府認爲比特幣是對世界秩序的一種生存威脅,但一些風險投資者卻發誓認爲,區塊鏈將迎來一個透明化的黃金時代。但是你卻告訴我這基本上只是一個新型的分佈式數據庫。

ES: 技術是技術,這是它最底層的問題,重要的是實際的區塊鏈應用做了什麼。其實真正的問題不是“區塊鏈是什麼”,而是“如何使用它”。這又回到了開始的問題:信任。我們實際上生活在一個人人都在撒謊的世界裏,就連Instagram上的普通青少年也在極力假裝如何才能在Instagram上塑造一種他們並不擁有的生活方式。對於同一個搜索,人們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一切都需要信任,但另一方面,沒有什麼是可信任的。

區塊鏈有趣的一點是:它可能是一個小小的齒輪,讓我們可以創造出無信任的系統。你已經瞭解了區塊鏈的要點:它們雖然無聊、低效甚至有些浪費,但如果設計得當,區塊鏈是不可能被篡改的。在這個充滿了詭辯的無聊世界裏,能夠證明某件事是真實的,已經是一種徹底的進步了。這些數據可能是你的銀行賬戶存款,可能是一雙耐克鞋的出廠地,也可能是你曾經被叫到校長辦公室談話的永久性記錄,所有這些記錄都將被轉換爲區塊鏈上的一個區塊,同時它們也是開放的,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看到。

英文原文:https://www.aclu.org/blog/privacy-technology/internet-privacy/edward-snowden-explains-blockchain-his-lawyer-and-rest-us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