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如何覺察真實的自卑

這是龔利琴老師講的爲期5天的課程。

其實我是一個蠻自卑的人,但很少有人看到我臉上寫的是自卑,在學習這幾節課程之前,我想的是學會之後我能克服自卑,其實是我想的太簡單了,這幾節課課程學習結束,會幫助你更理解你自己,人是教不會的。所有的改變都來自於你內心的驅動力。

人是不可以被教,只能幫助他了解自己。——伽利略

人爲什麼會有自卑的情緒?

從瞭解大腦結構開始,我們的大腦指導了我們實踐的:

當我們接收到信息以後,我們第一反應是情緒反應,在我們腦子沒有想清楚的時候,很可能就要作出判斷,比如我們在遠古的時候,一旦有猛獸靠近我們,或者奇怪的聲音,我們第一時間就是跑,跑的慢的愛思考的人基本上都沒能存活下來,上圖一個圖像一個是實體圖,我們仔細看一下我們的大腦的剖面圖。

那我們繼續分析,當人們通過感官瞭解到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大腦,我們就產生的情緒,很多人不願意是靠就是這樣,因爲理智層在我們的情緒層的上方,我們要把信息傳到理智層的時候必須要經過情緒層,當我們已經發出情緒反應的時候,我們的思維也就走不到理智層了。所以我們感受到自卑的時候很可能只是一種沒有被正確理解的情緒。

情緒是從哪裏來的?

毫無疑問,情緒是我們看到的生活中的事件或者圖像的客觀反映。

我們從情緒開始認識大腦,我們最初是從聽覺,味覺,觸覺,首先傳輸到我們的情緒腦。

情緒腦傳遞是毫秒,是千分之一的速度的感受。

每一種顏色給我們一種刺激,每一種刺激,產生一種情緒。我們要重視我們的情緒,因爲每一種情緒背後蘊藏着重要的認知歸因,這些原因影響了我們的反應。

認識情緒,覺察情緒,表達情緒,來影響我們的生活。

場景:

假設你看到小王走過來了,但是低着頭看手機。你打了個招呼,對方頭都沒擡就從你旁邊走過去了。這時候就會有兩種心裏:

A:這人可能玩手機太認真了,沒聽到我叫他,哈哈,沒事了。

B:這人就是看不起我,我很生氣。感到很羞恥,明明打招呼了,還假裝沒聽到。

你看每一種情緒都攜帶這一種信息出現。

自卑者有哪些情緒?

羞恥

羞恥是內心對自己極度的否定,給自己總覺得自己不行。

羞恥感是一種指向痛苦難堪,羞恥的負面情感體驗。自我是被審視和給予負性評價的中心。(自卑的人最多的感受)

會產生:不想聽,不想看,迴避躲藏,背棄被驅離是我的隔離狀態,攻擊或者疏遠他人。

羞恥會與很痛苦的情緒連接,我們就會本能的迴避,不想看。要不就是攻擊他人,你不要講了,要麼就是疏遠他人,躲起來,這種情緒。自卑的人感受羞恥感是很強的,很容易被感受到。比如一旦發生事情就會覺得我不夠好了,就痛苦了,就會迴避或者攻擊。

很多長的好的人,工作也不錯,覺得自己挺自卑的,覺得都是暫時的。總是對自我評價很負面。當我們越藏自己的缺點,就會越擔心別人發現,所以就產生了負面的惡性循環。(很長時間我就是這樣的)

我們自己去感受:是否我也有被審視,被評判的羞恥感出來。或者說:面子很薄,不經說。

憤怒

憤怒是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讓別人根據自己的要求改變,以此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很強大的。

其實憤怒就是把自己放的很低的情況,自己就有很憤怒的感覺,自己被壓制,被貶低。會產生憤怒,讓別人覺的自己是強大的,有力量的。

憤怒會產生力量感。

心裏反應:臉紅,心跳加快,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強大自己,讓自己振奮,做鬥爭,嚇退對方,讓對方臣服。

憤怒是爲了我們讓自己有力量,同時希望對方能改善。一方面其實你也覺得自己沒必要這樣表達,另一方面,把決定權交給別人身上。好像你不改變,我沒辦法安慰自己。感受憤怒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可以控制的。

現在我們就是感覺哪個時間憤怒,會有什麼產生。

傷心

脆弱無助的尋求支持和保護,縮成一團,心裏褪色,行爲保守,以求自我照顧。

自卑的人有時候很自憐,覺得自己是需要幫助的,需要被支持的。這個時候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應對身邊的狀態,沒有很好的感受。

在傷心,脆弱,安全的環境下是可以的,當時是可以得到迴應的。我們人是羣居的,當我們看到楚楚可憐,或者孩子哭本能的會去安慰,這時候,我們會感受到善意。

如果我們,傷心的時候得不到迴應,這就會讓自己陷入到絕望的過程中,就好像只有自己,別人又不會來安慰,安撫,就會感受到孤單。

恐懼

逃離,或者奮起搏鬥,你死我活。

我們會因爲恐懼,害怕不去做一些事情。我們怕危險的東西,無處可逃,我們會奮起拼命,研究表明,我們恐懼的時候,血液會向下流,爲了逃跑做準備。

所以恰當的恐懼,可以讓我們遠離生活的危險,我們更好的生活。但是自卑的恐懼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因素:能力不自信,外貌的不自信,限制自己,不敢去做,怕別人說自己做不好。不想做,僵住了,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發揮。

看到這裏的恐懼,覺察自己的恐懼是不是正常的恐懼,就會傷心,有一種林黛玉的狀態,因爲我不夠好,我才得不到別人的迴應和安慰,就會有一種陷進去出不來的感覺。

當人們反覆體驗一種情緒的是我們是希望被消除的,但是經常自己這樣,別人就不太容易幫到你。讓自己陷入一種自憐的狀態。

內疚 怨恨

內疚

我做的不夠好,我讓別人失望了,所以我感覺到很內疚。

別人期待我去做,我沒做,很內疚。

這兩種內疚都會讓別人覺得自己犯了錯一樣的狀態。

內疚有時候可以讓自己更好的做事,但是要注意邊界,很多時候我們的內疚,不是我們逾越了別人的邊界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而是我們把不該我負責的也自己去負責,原因是很多原因,但我們會把所有責任在自己身上,說都是我不好,所以成這樣了。

因爲我沒有做好,對自己要求很高,所以會產生怨恨。你沒有我要求的做的那麼好,所以我恨你,我希望你能夠內疚,能夠做一些彌補我的行爲。

怨恨

其實就是爲了得到對方的彌補,可以是道歉,意識到自己受到傷害的狀態。

我們也會因爲覺得現在沒辦法改變而心懷怨恨,恨常常就是愛的反面。一般是最親近的人,希望別人改變。

如何和自卑相處

最近我在看《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武志紅老師寫的,裏面是這樣說不好的情緒和壞習慣的:

每一個不好的情緒和壞習慣都是我們人格中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們更深層次的需求。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每一個負面的、損害性的行爲背後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

我們要先認真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理解自己脆弱的根源,從這個根源入手來解決問題。


下面是問答:

1.指責我的人是希望通過我顯示的他強,也是對自卑的一種掩飾,如何反擊?自卑到不會反擊怎麼辦?

理解情緒,情緒是反應快,情緒是馬上出來的。我們可以等一下過了理性腦了再說。

2.我總是自我否定,討好人,不敢發表自己的主張,怕說錯話,一感覺自己哪裏錯了,我就有大難臨頭的感覺,怕與人發生衝突,逃避,退縮,怎樣才能讓自己有力量?

你對自己行爲很清晰,你要先從自己害怕的情緒開始去解析,和後面的想法。聯繫小時候的經歷,感受,從新做一個新的決定。從這幾次的過程中得到一個改善。

3.我是一個高傲和自卑間遊蕩,如果事情不能完成就挫敗感很強,如果大家各有千秋就自卑,怎麼辦?

的確,是兩個極端遊蕩,一會兒你覺得自己很好,一會覺得自己不好。你不好的線特別高,不能好於其他人,失敗了。我在想,誰給了你一種這麼高的要求?讓你感覺是一種很本能的行爲了。首先從更加全面的看待自己,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你不可能全能都很好。就像不同的情緒看自己,找到自己在一個事件的位置,多看看多樣性,不止是人,可以是不同物種比如森林的多樣性,有灌木,有樹木,有草,感受整個多樣性帶來的色彩。

我們需要天空,需要河流,需要大山。如果你是大山了,你會去羨慕河流嗎,如果是河流在那裏,你就覺得不夠好嗎?嘗試和世界有更多的接觸,跳出來感受更豐富的生活。

你就可以更加平和的感受自己,作爲一個整體對世界的存在,不只是一個好過壞,一個黑白解釋的狀態。

換個角度看自卑,讓我們把自卑看成一個正面的事情。

我們自己可以劃條線,我們能力範圍我們就容易做到,有些確實我們是達不到的,能力範圍外的,我們慢慢的拉高自己的線,我們從自我能力,自我覺察,我們的能力就會起作用了,有些人是可以達到的。

人不是成爲一個完美的人,而是更多的有情緒的承受力。來面對同樣的事情的時候不至於馬上超出我的容忍範圍,自己沒辦法不能承受了,在我的範圍之內,用一些方法找到解決方式不管是我,還是依靠別人。

4.自己總是傳遞給別人我不行的信號,自己做事拖延,失敗感一直都在有挫敗感,怎麼走出這種怪圈?

你覺得自己不行,做不好又渴表現,所以就去拖延。你要讓,評判性的自我,我要一鳴驚人啥的,放下一點。一步一步來,我做多少就是多少做到就是成功,這樣開始。再結合理性評估,你放下了自我評判就不會把思想在自我消耗上。你就有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事情了。

5.很在意別人的看法,覺得身邊的人都不喜歡自己,偷偷的在驗證自己,覺得自己確實不被人喜歡,極度渴望得到別人的喜歡,但是自己太敏感咯,心好累。

的確,你會發現自己有一種自證預言的狀態,好像覺得自己不招人喜歡,看到很多不招人喜歡的證據。很好奇你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度關注自己不招人喜歡的部分,忽略了自己招人喜歡的部分。

你說的很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收集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收集了很多這方面的證據,覺得真的是這樣的,然後,真的就把生活過成這樣的狀態。

仔細分析,其實很多都是與小時候的成長經歷相關,給了自己限制性的信念。所以我們長大了,就開始用別人或者專業的心理學的課程看到這些,我們從中間開始,深刻覺察自己的情緒,包括從喜悅的情緒開始。

孩子9歲了很自卑,感覺別人嫌棄自己,現在還尿牀。怎麼辦?

孩子現在還尿牀,說明孩子發展還不完善,對父母的要求是比較高,需要父母營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他成長的狀態,對孩子更多的耐心和接納。要調整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對孩子有反饋和抱持。

或者找專業的心理諮詢。


總結

我們以爲的頓悟其實就是別人的基本功。

每一個自卑的人很多時候都是從原生家庭以及小時候留下的陰影。這是我最近學習心理學發現的,當然自己也在看書學習一些治療的方法。自卑是一種很多人都有過的情緒,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一種打壓文化,當孩子表現很好的時候,家長不會站起來表揚,反而罵孩子。

我記得我小時候從來就沒有被父親表揚過,每次都是對比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好,有一次我考的是不及格不敢給他看,還是被他發現了又來罵我,說我不如別人。我就問他爲啥你不去養別人家的孩子?他卻說:你滾出去。我記得那次把我趕出去了,趕出了大門外面。我一個人在門口哭,我很生氣的說:總有一天我以後滾出去我再也不願意踏進這個門半步。他還很開心的說:你能走出去算你有本事。

從考上大學以後,我就真的沒有怎麼回過家了,甚至兩年纔回一次,很多時候甚至是過年連回家的想法都是沒有的,到後來買了房我也不願意回去。

簡書上說:有個北大博士十一年沒回家,我猜他原生家庭應該對他的傷比我還要嚴重,考大學幾乎是拼了命的逃出來的,回家感覺就像噩夢一樣,出來以後再也不回去了。網上肯定有人罵他,我反而這一刻是很理解他的。

我在想,爲什麼會記恨這麼久,長大了貌似也沒走出來,我還好一點,一年兩年回一次,回家待的不會超過5天,我曾經大年初二就離開家出來了,以前小,沒辦法面對眼前的這一切,也沒辦法保護自己。現在長大完全可以理性的面對我小時候的這種場景了。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的袁榮親教授看到類似的情況說過這麼一段話:

沒辦法,人就是非理性的,人們都是根據自己過去有限的人生經驗總結出自己的人生信條,這些信條發展出的自動思維左右了我們的現在的行動。這聽起來很荒誕,但這就是事實。

回到原點,就像自卑的人,他已經是這樣了,你天天催別人不要這麼想,要xxx,你是很煩人的。他一定是多年形成的這種情緒,又或者你是比較自卑,你覺得自己很討厭自己,但又不敢表現在別人眼前。

其實,我只想說一句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聽一下內心的聲音,用顏色去理解一下自己內心處於那種情緒和色彩,我們接着看第二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