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回溯:讓你自卑的根源是什麼

爲什麼一開始我們要從情緒開始解析?有下面三個原因:

第一點:情緒的瞭解是對自己內心的擴展。

情緒的標識是心裏諮詢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如果我們能夠察覺自己的情緒來拓展分析自己,這是個人自我成長的第一步。

大多數人小的時候不被家人接納,這種情緒就被壓抑下來了,只表現出家人允許的,有利的那個情緒,這樣子就能讓家人快樂,自己也跟着快樂。但是你壓抑了自己,當時也不懂。

有些女生用哭來表達情緒,比如哭的情緒,悲傷,憤怒是對別人的想改變,比如還有一些害怕,也許是怕失去關係的一些變化。把這些情緒都表達出來然後再分析會更瞭解自己,也會讓自己更自由。

比如一個瘋狂點擊鼠標的動作:我們感受到的是焦慮。那是不是有擔心的情緒,這些開始拓展。

第二點:情緒的瞭解是爲了識別扭曲的情緒。

比如一個諮詢中:一個女生笑着給大家說:“我的男朋友不要我了,和我分手了”。老師問:明明這是一個悲傷的情緒,你爲爲什麼笑呢?問完,那個女生馬上不笑了,臉上出現了悲傷的感覺。

我們很多時候會微笑掩飾自己的情緒,我們識別情緒以後,瞭解掩飾的情緒下面的真實的情緒是怎麼樣的。這也是我們成長的一個防線。

第三點:我們自己的所有情緒都是自己選擇的,而不是外界

比如:

我很生氣。 

你讓我很生氣。兩種含義。

我很生氣.

我是很生氣,我想發火,我是有自主權的,我可以選擇發火和不發火。

你讓我生氣了。

我是沒有自主權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朝外面的。

這樣子的區分,所有的情緒都可以這樣區分,這樣你就有一個更多的靈活度和主動權。

02回溯:讓你自卑的根源是什麼

若你輕柔,溫和地觸摸我;

若你看着我,對我微笑;

若你在說話前先聽我說話;

那你你會長大,會成長,真正長大;

——9歲 布拉雷德

孩子是被傾聽的,還是被愛撫,孩子是被欣賞的狀態。當我感受這種狀態的時候,我們是可以感受到愛的瀰漫的。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可以健康,快的成長。

但是絕大多數人是這樣的:

我們考試成績好了家裏人也會說怎麼不是更好,上課搗亂被家裏人說。有些孩子家長嚴厲的還要打孩子,這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我是永遠滿足不了家長的要求的。他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拖延,他想要做事情不知道怎麼達成目標,能達成目標總要找輕鬆的捷徑要做。

內心就是缺乏一種很清晰的堅強的狀態,這就是過於嚴厲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還有一些嚴厲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不允許孩子犯一絲的錯誤。要變的很完美。完成任務的時候就沒事,但是一旦沒達到,那就會陷入到崩潰,無助,整個人沒有價值感的事情。

隨着成長就會發現,自己只能在一方面做好很多當面做不好的時候也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這樣的狀態。

還有父母很焦慮

焦慮的父母就傳遞的信息是:孩子,這個要小心,那個要小心,社會上不安全,也會過度的干預孩子自然的決定,父母就會去探討,好像這個地方還有一些可能的危險。父母就會做出一些干預,孩子就直接按照父母的來吧,反正自己也不傻。

只要自己做,就會找出很多問題,還要捱罵,還不如聽你們的。孩子就會產生很沒有價值的感覺。這樣的孩子就會隱藏很多自己的想法,我是很好的,我是自由的,我是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玩耍的狀態。(很多沒有創造力老闆說什麼就做什麼的員工很可能從小就是父母對自己太嚴格了,從來都是言聽計從。)

所以就會產生負面的認知,就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生出來,比較嚴重一點的孩子。比如,女孩在家裏是沒有地位的。有些父母是不怎麼管孩子的,孩子做的不管多好,家裏都感受不到愛。

案例:有時候企業老闆罵員工沒有責任心,可是你一天就知道懟員工,員工也很不開心,累死累活給你做還要被你罵,就形成了一個負的反饋,然後越做越差。他表現的好,老闆你也不表揚,那索性隨便搞了。然後員工每天感覺沒價值就天天想着換工作,等員工換工作了,老闆說那個人確實沒責任心。

比如愛情

兩個人在一起經常吵架,一個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另一個卻是極度的渴求,最後導致是兩個是僵局開始冷戰。

追溯到小時候,家裏人不管,自己發展出了良好的適應能力。各方面的能力很不錯,長大了希望給父母金錢,讓自己感覺到自己是對這個家人有幫助的,無限制的對他們好,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一點點父母的關注。但與此同時,內心深處也會覺得,如果不這樣,可能就什麼都得不到。

他們的婚姻可能會找一個不如自己的去結婚,只要她愛我就夠了,只要他對我好就行,但是隨着相處就往往發現,這個愛的,對自己好的人,好像並不令人滿意,總會有一種渴求或者缺陷的感覺,那麼就會去要,去抱怨,埋怨,關係就會一直進入惡性循環裏。

對方會覺得我一直無法滿足你,我怎麼做都不夠,然後自己也是覺得缺乏的,自己變成一個飢渴的狀態,由於是吵鬧的狀態,對方就開始迴避,但是這一方就開始更加的飢渴。有人說是自己的問題,我自己想辦法解決,然後就不去表達。但就是因爲不表達,然後出現了一些失眠,疼痛,這些就是隱藏的需求,包括那些情緒。

憤怒的,悲傷的,以前在吵架的時候這種情緒不健康,但是可以代謝掉一部分的這種情緒,讓自己努力的變好以後這些情緒也就沒辦法消化了。有一些人的抑鬱也就因此而產生。

兩大理論回溯:讓你自卑的根源是什麼?

關於自卑的追溯,心理學有很多理論可以去解釋,今天主要講的是科胡特的理論和埃裏克森的理論。

科胡特的理論主要是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我們自卑很多時候是無法達到理想化的自我的狀態。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就是解釋自戀型人格障礙,就是解釋理想化的自己,他會認爲我們都會有自大的本能。

每個人天生有自戀的本能,在1—2歲的時候達到頂峯。小孩子的全能感是很強的,覺得自己就是全世界,但隨着成長,跌倒,受傷,挫折的經歷在所難免(小孩子趴着掉到牀下了,走着跌倒了,很疼。),原始的自大感,全能感,開始逐漸被現實社會校正。(原來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哭一下什麼都有,開始感受到哭一下有時候不一定有。)

開始感受到人是有邊界的,他人的感受不一定和我是一樣的。父母對嬰兒自大的共性的呼應,以及環境中良性的挫敗體驗,能爲他以後心理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每一個人都有這個過程的)

問題出在哪裏了?

很多人的父母是不懂的,沒有足夠的迴應我們,甚至相反,來挫敗我們,羞辱我們,甚至是拋棄,否定我們的狀態。那麼我們一個剛剛好的良性的挫敗就成了過分的挫敗,這樣的情況,越沒有迴應,挫敗感就越強,孩子就會有全能自愛的感覺,什麼都要靠自己。

場景:你說他什麼他都皮厚的要命,說啥都沒有用的狀態。

有一些小孩經常被壓制,就會有一種不敢表現,很壓抑的一種狀態,很多人都是這種狀態。

反觀自己小時候,我覺得我學習成績差了以後就被家長老師各種罵,上高中的時候因爲沒帶書,被老師趕出去,後來我就不去上課了,每節課都去上體育課,我在老師心中是那種臉皮很厚的人,不知道學習,也不懂感恩,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當然回家也是被父母罵,學習不好就一無是處,從小學到高中連組長都沒當過,算是很自卑吧。

每天走在路上,自己也沒做過傷天害理的事,彷彿額頭上寫着“不是好東西”幾個字,索性自己努力也學不好,那我就不學了。每天就還過的挺開心的,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上課也睡覺,反正學不好。

不好的習慣就是上班有時候困了就睡了,無所謂別人,這個也是上班被說過很多次,都沒改善,到現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忽然發現自己改善很多了,每天吃的好睡的好,上班還挺開心的。至於心態,反正也就這樣了,從小也被罵的都免疫了,只要活着有飯吃,有覺睡,睡醒了該做啥繼續做啥,反正也是靠自己,從小到大都是。

其實這就是小時候原生家庭的影響吧,父母老去貶低孩子有兩個極端。一個就是隱藏自己,啥都不說了,壓抑了自己很傷身子。另一個就是我非要和你對着幹,你說我不聽,偏要對着幹,不過這種人容易被父母揍。也容易意氣用事把人生的路給走毀了,反正都不太好。

健康的狀態是怎樣的?

健康的人是混合的,有部分的嬰幼兒的自戀在我們的身上,同時我們可以逐步實現我們自己,我們有一個很好的狀態,我們可以根據客觀的情況調整自己的狀態,自己的感覺就在那裏。這種感覺下,我們是可以感覺到我們是被愛的,被滿足的狀態,這就是很有自尊,很自信的狀態。

自信不是說我比誰好,而是我就是很好。不管我是不是很完美的樣子,我有不如你的地方,但是我始終是值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我在這個世界上有我的價值和意義。我能欣賞我的生活和意義,同時我也能欣賞你的生活和意義。

我是知道我的不足的,我並不要求自己是一個很完美的狀態才值得被愛的,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纔會擁有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和一個朋友社交。

科胡特說:環境是必須提供給人必須的經驗,讓一個成長補光是作爲一個人,而且要感覺到是個孩子。

所以說:自戀是我們終生性的需要,如果有人覺得自卑問自己是不是隱形的自戀,其實你就是很想要自己是自戀的。

武志紅老師說:性,攻擊性,自戀。是人的三大本能。

一個人的生命力越強,創造性越強,他對應的這三個能力也會很強,過度的壓抑自己的人往往是看上去很猥瑣的人,要學會釋放。

我想起一個建築師:尼邁耶,他是一位建築大師。建築界給他的評價是巴西的締造者,他修了很多巴西的非常著名的建築,上面這個就是,很多朝拜者說在這裏能感受到上帝,通往教堂的路是地道非常狹小的,走好久之後忽然眼前開闊,陽光撒面地面,當場很多人就跪在了裏面。但也是這個老頭子, 很喜歡曲線和美女,在他99歲生日的尼邁耶和60歲左右的祕書Ver。Lu。ia Cabreira在里約熱內盧的家中結婚,看來老爺子不僅創造力驚人,身體還是很不錯的,最後他活了104歲,是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埃裏克森的八階段人格論

埃裏克森的理論是認爲,人是終身發展變化的狀態,在不同的階段都一個不同的發展任務。我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的話,我就可以從這個階段過去,如果沒有很好的完成的話,在未來我們也要回過頭來去完成。

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進行對話的時候,心理諮詢師也會對應來訪者的信息來判斷來訪者哪個階段沒有發展好,如果是越早的階段沒有發展好的話,需要治療的難度也有相應的增加,應對的策略也會不一樣。如果1—2歲信任都沒發展好的話,再起沒發展好後面成年了自主性,主動性也會受損。

艾瑞克森也說,並不是我們完全沒有發展好,我們就徹底的失敗。我們活到現在積極的因素是存在的,我們心中如果積極的能壓倒消極的,那麼我們就能順利的度過那個階段。

心理學家把人比作小樹苗,小時候的每一個分叉都是一個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小時候在關鍵的時候矯正的話就比較容易,但是等樹長大了再去矯正的話,就不那麼容易了。

比如小時候做一些事情,家長鼓勵我們,這就是一個好的發展。

心裏健康發展水平,我們怎麼調整自己?

精神病:就是有一些幻覺和各種想法,這些想法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但是可以輔助心理諮詢師治療。

邊緣障礙:腦子裏經常出現一些斷片的感覺,常常會感覺不到自己,常常會感覺不到自己,要通過別人才能感受到自己,如果別人不穩定的話,就會有很災難性的想法,通過攻擊性來獲得迴應。

這種人是心理諮詢師會接,但是很謹慎,因爲他忽然要自殺或者攻擊你,這個是很難控制的。

自戀障礙:非常非常的焦慮,很抑鬱,刻意的迴避所有的東西,不能享受性生活,有時候也是需要藥物來治療的。無法自制的焦慮,自己沒辦法控制。

神經質:很多人都是這個水平的,很焦慮自己不知道怎麼辦,神經質的焦慮是可以用心理諮詢來治療的,很好的改善的人。

健康的人:很自信,很自愛,對生活很滿意,每天都有喜悅感,是一種冥想的狀態,這種狀態的人在生活中也是非常的少。

大部分人在的區間:神經質和健康那個灰色陰影的中間。我們可以有很不錯的生活,我們也會有很多的困惑。

這個線路就是劃出了心裏諮詢的範圍,和自己學習的範圍。比如,有些人心理抑鬱已經很嚴重了,你還給別人說:你就想開一點吧,看看書啥的,就好了。你應該做的是趕緊勸他去醫院,尋求專業的幫助。讓你對自己有一個清晰評估。

回溯的目的是什麼?

區分

回溯的目的不是改變過去,因爲回溯不可能改變過去的生活,此刻我們要做的最最重要的是,開始和以前有一個區分。過去的經驗和當下的發生做一個區分。多去感受一下,哪些是小時候感受的?哪些是現在感受到的情緒?

有人經常的感覺很難過,其實很多時候是小時候的感覺自己難過,而不是現在的難過,只是一直都有這個情緒在,所以總會感覺到。這是可以區分的。

比如有時候你被人氣的腦子都不清楚了,你這時候下意識的跺跺腳,觸碰一下當下的自己,可以幫你吧自己從那個強烈的情緒中出來。很強烈的情緒很可能是回到過去了,而不是現在的狀態。

你看一下你自己有幾個口袋,你看一下他的樣子是哪個眼睛大,身邊有什麼東西?想一下這些,你就容易從情緒中脫離出來。

找資源

我們在生活中總有一些自己相信的資源,或者物件,當我們痛苦難過的時候,就把他找過來,可以幫你做一個正向的賦能。過去走出來的方法,也是你的資源,繼續使用也可以走出來。也可以建立新的關係,這些 新的關係也許不會給你打擊,在這個新的關係中找到鼓勵,比如交朋友。

那最後怎麼辦?

一步一步來,面對們的過去,嘗試區分和接受現在資源的部分,並不是說一下在變成一個全新的狀態,而是一步一步向那個目標邁進。

Q和A時刻:

1.自卑的根源是否和童年記憶相關,而我卻想不起來這段經歷,對我真的找尋自卑的根源有影響嗎?以及如何去處理?而且忽然揭開自卑的感覺是很難受的,怎麼處理?

自卑想不起來是很正常的機制,在諮詢中,諮詢師不會去強迫來訪者立馬想起以前,而是溫和的和他談,讓來訪者慢慢的根據當下有一個力量的積累, 慢慢的他就可以掀開這個記憶,然後諮詢師開始去處理。然後恢復,然後掀開更多的部分,然後再處理,的過程。

2.爲了回憶小時候做過催眠,但是不夠深入?

心裏諮詢的手段非常的多,很多都有有效的部分在,根據老師學的和多流派,是這樣的,任何流派的治療都是有一個鋪墊在,比如治療關係,信任,大家的接受度,內在的準備。有些心裏諮詢師沒有受過足夠的訓練,所以讓來訪者揭開傷痛的時候,來訪者特別的痛苦。

很多諮詢師就是幫別人弄開了,但是沒有包紮好,造成二次創傷,對於來訪者來說,心理諮詢也不是一個快速變好的過程,而是要準備好一個階段的時間長度的鋪墊纔打算,快速的處理馬上會見效,但是很可能又會引發新的問題,又回回到過去,又感受到痛苦。

有經驗的諮詢師會自己掌控,什麼時候撥開多一點,什麼時候撥開少一點,有些問題很快,是發展方式的問題,自己有正確的方法也許就很快的解決了。

3.有父母意識到孩子15歲,典型的羞恥,然後憤怒,自卑,有時候對不認可自己有一種暴力傾向,經常的憤怒。父母對孩子非常苛刻,追求完美的人,但是現在不知道怎麼辦了?孩子天天都是這樣?

最好還是去諮詢專業的人,孩子自我在發展,特別認同別人也是理解的,在孩子可以說理的時候,和他溝通,不要在情緒的時候去和他說道理,建議尋找專業的諮詢更加快速和好有效的方法。

4.我不知道自己的自卑來自哪裏,可能是父母太嬌慣我了,形成缺乏思考和行動的能力,畢業後一直一事無成,現在生活中困難重重,我不知道怎麼辦?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嬌慣,一方面是孩子的任性,另一方面也就是說,你是沒有能力的,需要我的幫助。所以孩子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恰當的狀態來面對社會,所以就有無力感和缺乏思考行動能力的狀態。

要改變你可以先自己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慢慢來,先自己做出一點成績找到那個掌控感,慢慢的去積累。並不是一定要做一個大事,這樣就不會讓你有大的挫敗感,一下子陷入到自卑的那種狀態,所以這樣的做事會讓你找到一些自信。

你覺得自己很卑微,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能力缺乏掌控感的原因,逐漸的做一些能做好的事情,對自己是很有幫助的。

5.我在青春期過後都是人緣很好的,很自信,處事能力很高,但是結婚以後就不喜歡我和外界交往,也不希望我工作出色,只希望做個傳統婦女,後來就亮點一線,上班回家,然後就是抑鬱了想自殺。感覺打擊很大,現在又有孩子怎麼辦?

像你這種情況是比較嚴重的,要找專業的心裏諮詢師來治療纔可以,自己是很難走出來的。你說到打擊很大,我們在生活中,天災,地震,車禍,出現意外情況的時候就會出現心理失衡。這就是一個應激的事件,如果沒有處理就很麻煩,但是你是一個長期的痛苦過程,引起了創傷後人格障礙,在那個流程上面已經走到了很後面的狀態,說明你已經很嚴重了問題。

6.天生條件不好,笑起來面目很猙獰,說話也有口吃,上課也不敢發言,感覺自己被社會遺棄了,剛考上大學覺得很自信開心,但是一上大學就自卑了。怎麼辦?

有個案例和你一樣,就是有口吃,但學業很好。其實你是有很多資源在裏面的,你有很多自己獨特的想法,你有考上大學的能力。你需要一個持續保持性的環境,不停的讓自己接收到我很好,我是值得交往的朋友。你的情緒得到一些共情性的迴應,通過比較長時間的抱持,或者改善,讓自己感受到自己這個獨特的價值,永續自己有一些情緒波動,也去身邊尋找這種資源,讓自己持續的得到確定和肯定然後,一步一步來,你的積累可以找到一個自己確定的人生。

總結

這一次的課程總給我一種感覺,就是我在面對着一頭背對着我趴着睡覺的獅子,那個獅子趴在地板上,我們知道他很危險,想讓他離開,但是不敢去趕它,只敢遠遠的看它,只要你對他惡意,他就會撲上來咬你。

所以老師給到的解決辦法是區分我和他,看到區分這兩個字的時候,忽然感覺無從安放的腳踩在了地面上,很踏實。

小時候的陰影塑造了今天的我們,我們應該回憶小時候去看清陰影和那個黑暗的能量和解,但是這個能量都存在十幾年二十幾年了,怎麼可能說和解就能和解,那麼們需要做的就是儘量在情緒出現的時候分清楚,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

然後慢慢的去找到一些解決辦法,這個過程是找資源的過程,可以找人可以看書,可以看找醫生。但我看完那個流程圖忽然明白了,原來我不是很嚴重的自卑,只是在人格發展過程中的時候發展沒有完成,後期需要這些專業知識科學的去填補就可以了。

最後第1個和第4個問題很啓發我,第一個是說自卑如何回憶,忘了怎麼辦?明白了自我探索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一點點和自己和解,而不是用道理理論來壓制自己,強行改變這個是很難的。

第四個問題指向所有對生活迷茫,對生活沒希望,對自己沒有希望的人。其實不是對生活沒希望,是對自己做的事情沒有掌控感,感覺很迷茫。心理學給到的解釋也很簡單,從自己能做好的意見小事做起,慢慢的積累自信,就會慢慢的有掌控感了。

送你一句話:帶着心理問題積極的生活,相信我,你並不孤獨。

感謝你看完第二講,明天我會接着更新第三講:03破框:如何改變「我不行」的內在認知模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