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原理]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人生於天地之間,所以《易經》作爲一個關乎人的傳承,《繫辭》用「天地」開頭,拿「天地」說事,理所當然。

不過,如果因爲司空見慣,小看了這個「天尊地卑」,就和幾千年來文人墨客的無聊空談沒有什麼兩樣了,誤己誤人,自欺欺人。

既然是《易經》這個重要傳承的頭一句,其實必然內涵豐富,整個的一篇《繫辭》,假設說這個「天尊地卑」差不多已經涵蓋其核心思想,如果真的能夠融會貫通,可能就自然會產生這樣的觀點。

這裏的「天地」,首先就是頭上的「天」,腳下的「地」,後邊《繫辭》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可以理解爲對「天地」的解釋:「天」首先是「天象」的「天」、「地」首先是「地形」的「地」。

但是這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層含義,《繫辭》裏的「天地」有許多層意思。

緊接在後邊的「卑高以陳」,纔是「天地」的最主要、最密切、也最權威的解釋。

什麼東西「卑高以陳」?承前省,指將「天地」上下陳列起來。

所以這裏如果將「天地」僅僅理解爲「天象」與「地形」,是不全面的,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應該是包括但是不限於「天象」與「地形」的天地。

因爲在將它們上下陳列的情況下,用人的視角來解讀非常彆扭,至少超出了人的視野,不僅僅是難以理解的問題,而是無端增加了解讀的難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可以「卑高以陳」的「天地」,既然不好說是人生活在其中的「天地」,正因爲如此,所以《繫辭》這裏才用「卑高以陳」裏面的「高」置換了「天尊地卑」的「尊」。其中的意圖當然是利用文字的區別來揭示深層的、不是那麼太言簡意賅、即不太好表達的內容。

「尊」和「高」的錯位借位,是高明的文字技巧,因爲二者存在着整體與具體的關係,「尊」包含了全部的、廣泛的定義,其中的一個意思就是「高」,相當於「上」。

之所以不說「天上地下」,並非這種說法俗氣,而是用「尊」、「高」,就是表明不只是「上」、「下」這麼簡單。《繫辭》的遣詞造句明確了這樣的一個意圖:希望大家理解得全面一點,解析的深入一點。

可以「卑高以陳」的「天地」,既然並不指向現實的「天地」,那麼就只好將現實版「天地」予以符號化和抽象化,至少在理解上需要如此。

這不是無端的猜測,而是事實如此。《繫辭》說「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這個所謂的「天地之化」,說的就是「天地」二者的演化。而它們之所以能夠「演化」,有一個必要的基礎與前提,正是「天地」的「符號化」和「抽象化」。

一方面,「符號化」的結果,在《易經》裏面分量非常重,就是「法象莫大乎天地」,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可以說,整個《易經》的支柱所在,得益於「天地」的「符號化」。

另一方面,「抽象化」的極致,則是「數」,就是「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就是「天地之數」,就是「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世界上沒有比「數」更加哲學的概念,這裏的「天地」,恰好被《繫辭》選擇爲其中之一。

在「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裏面,前面的東西統統是鋪墊,着眼點是後邊的「乾坤」,之所以要符號化、抽象化「天地」,就是爲了說明「乾坤」的來歷。

「乾坤」何來?

「乾坤」是「天地」二者作爲元素進行組合的產物,這兩個元素的組合效應決定了「乾坤」。

在這裏,「天地」在指稱現實版「天地」的同時,也被賦予了「元素」的性質,本身就是抽象化的。

平時我們將「天地」、「乾坤」混爲一談,可是這句話裏面不行,這裏面存在大小的區別,存在構成元素與組織結構的差異。其中的「天地」以其有序的排列,或者說以其「尊卑」的本質特徵,「定」住了我們所在的這個「乾坤」。

按照通過已知求未知的方法和順序,這種由元素決定結構的模板,就是由「爻」組成「卦」。

其中,「爻」是「天地」的符號化,「卦」是「乾坤」的符號化。

推而廣之,《繫辭》也可能在說,我們的「乾坤」,是由「天地」這兩個元素的這種排列方法來決定的。正是由於出現的是這樣的排列,所以決定了我們的「乾坤」的現狀。

同時正因爲只是純粹的推理,所以,我們還可以繼續推測:三個陽爻,代表三個「天」,組合起來就是「乾」;三個陰爻,代表三個「地」,組合起來就是「坤」。這樣一來其實我們就已經有了三組已知條件:已知「天地」這兩個元素,已知表現爲卦的形式的「乾坤」,已知代表「天地」的陰陽二「爻」。有了這麼多的已知條件,是不是意味着,我們可以由此演繹,直接得出現實的「乾坤」的模樣?

上邊的推理程序雖然符合邏輯,但是卻不可能得到結論,爲什麼呢?因爲其實我們並不真正瞭解「天地」作爲元素的現實版模樣,所以也就無從判斷基於「天地」二者的組合所得到的「乾坤」的樣子。

科學已經證明,很多時候眼見並不爲實,何況僅憑推理。

關於符號化的「天地」,由於二者在內涵上存在「本體」與「符號」的巨大差異,展開來說也就是,「符號」源自「天地」,並非「天地」;同時,「符號」代表「天地」,但不限於「天地」;所以二者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怎麼用現代漢語來翻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在上,地在下,於是乾坤就定下來了。這樣當然正確,但是極不全面,無法窮盡原文的思想。

最準確的解讀還是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