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原理]三、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這八個字,實體內容只有六個:「動有常,剛柔斷」,其中除了「矣」是虛詞,還有一個「靜」字,始終遊離於團隊之外,與「動」比較,是空降兵,是舶來品。

這個「靜」不可或缺,因爲它承上啓下,少了這個字,《繫辭》就中斷了上下文的自然聯繫。

首先,「靜」相當於音樂裏面的休止符,以此分野,前邊所說的全部內容,儘管沒有涉及一個「靜」字,讀者也未必認知到這一點,但是《繫辭》的作者不會苟且,這裏是一個段落,與後邊界限分明。

其次,「靜」客觀上也是對前邊全部內容的總結,原因如前,層次如後。

其一,之所以此前說的都是「靜」,是基於「乾坤定矣」。既然「乾坤」已經穩定下來了,那麼其表現形式就當然應該呈現靜態,否則「定」從何而來;

其二,「乾坤」之所以穩定,是由於「天尊地卑」,是「天地」這兩個元素本身的屬性直接左右了結果;

其三,「天地」二者的屬性得以確定,取決於它們的結構形式。《繫辭》告訴我們,一種上下有序的組合,即「卑高以陳」,是其間的決定性因素。

總之,之所以「靜」,歸根到底是天地各自歸「位」的自然結局,《繫辭》的「貴賤位矣」,說的就是這種有序組合結構模式。

《繫辭》圍繞「天地」這兩個元素和「位」這個存在形式,不遺餘力,費盡心思來披露其間的「理」,終極目標是爲了以此打造《易》的基本理論體系。

再次,所謂「動靜有常」,《繫辭》認爲這兩種矛盾的存在方式都「有常」,無論出現的是哪一種形態,都是常態,不存在反常的可能性。

雖然在大的方面,在空間環境上,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靜」的背景之下。但是,這是相對的。穩定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規律如此。在大環境屬於「穩定態」的時候,局部狀態恰恰相反,是不穩定的,是運動的。《易經》所揭示的,就是這樣一個對立統一的結構模式。

第四,「靜」是由「位」決定的,說的是本質。而從本質上來看,動靜是不存在差別的,因此僅僅靠「位」的理論模式,並不能有效地解決「靜」的認識問題。這就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循因果關係,尋找導致結果的最直觀、最直接的影響力。

按照《繫辭》的觀點,「靜」始於元素的原始態,「天尊地卑」,現實中的「天地」這種人人皆知的結構形態,是「天地」這兩個基本元素,秉承其內在屬性自然驅動的必然結果。矛盾是變化的基礎,穩定是存在的前提。

「天地」二者作爲單純的元素,以「卑高以陳」爲模式,最終的歸宿勢必走向組合,從理論上的單一變成不單一。實際上,無論是穩定態,還是動態,元素在本質上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單一。比如「乾坤定矣」,是「天尊地卑」的產物,屬性決定了定位,換句話說,天在上、地在下這種結構,本身就是元素的組合形式之一。

元素不組合,就只是元素,無論它們屬性如何,不存在「尊卑」也無所謂「貴賤」,因此也就談不上穩定還是不穩定,因爲它們面臨的是存在不存在的問題,元素單一存在的機率微乎其微。至少在人的視角,只能如此。

第五,我們說「動有常,剛柔斷」,針對的是「動」的原動力,換句話說就是「剛柔」是「動」的驅動,類似於人的心臟。反之,「靜有常」的原動力又是什麼?

「動」、「靜」二者有本質差異。「動」有一個明顯的本質特徵是「推陳出新」,而「靜」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具備這樣的能力,這是「天賦」,非關人力。

「動」這個特有能力的「階段性」也非常單一,僅限於「剛柔」這個階段,除此之外,天下太平。但是《繫辭》不這麼認爲,《繫辭》將「剛柔」二者合稱之爲「善」。也就是說,「動」纔是最美的煙火。

物以稀爲貴,「剛柔」的這個特殊性,使得「動」不僅成爲《繫辭》的精髓,也成爲整個《易經》的立論之本。所謂「剛柔者,立本者也」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正是因爲只有「剛柔」才「動」,這樣一來,表面上不動而「靜」的情況就顯得相對比較多,這是十分正常的情況,具體原因就不細說了,只說現象。

一是單一元素的情況下,不動;

二是雖然兩種元素組合了,但是並非「剛柔」這二者,也不動;

三是超出了兩種元素組合的情況下,不再叫「動」,而是叫「變化」等等其它的名詞。性質也大不同。

所以雖然「剛柔」存在自身的對應元素,《繫辭》後邊將它們命名爲「陰陽」。但是,卻不好直接說「靜有常,陰陽斷」,這個說法不成立。

儘管在「陰陽」的組合結構下,的確呈現的是「靜」,但不等於「靜」取決於「陰陽」。這也是「動」與「靜」,「剛柔」與「陰陽」的根本區別之所在。

因此「剛柔」也自然而然的成爲《易經》的核心理論根基之一,對什麼是「剛柔」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不同,就能夠自然反映出各自對《易經》的理解程度。

最後,關於「斷」。這個字有點複雜,比「判斷」的涵義要複雜很多。一方面,在客觀上,「剛柔」決斷了「動」的時間、地點、範圍和結果;但是另一方面,在主觀上,人通過對「剛柔」的發現,也可以提前判斷這個「動」的內涵與外延。主觀上,人可以積累知識,從而認識這個「剛柔」的規律,實現預判;客觀上,人可以做出決斷,創造條件,使之完成「剛柔」的演化,並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

所以這裏的「斷」,有一點誇大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是一種諛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