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難巡在民間

那是一場

偉大的歷史盛會

文章來自公衆號《一個都承盤》

《紅樓夢》裏曾有過一段關於王熙鳳和趙嬤嬤的對話描寫,王熙鳳說到:

…當年太祖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書還熱鬧,我偏偏的沒趕上!

”趙嬤嬤道:“哎呦,那可是個千載難逢的,他們賈府在姑蘇,揚州一帶監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預備接駕一次,把銀子花得像淌海水似的!

對話裏描述的,便是關於康熙南巡時的場景。古代帝王有一項重要禮儀活動,叫巡幸,指的是皇帝離都到各地方巡視的行爲。《舊唐書·玄宗紀上》就有記載“命巡幸所至,有賢才未聞達者,舉之。”

清朝的康熙皇帝,就很喜歡到各地方巡幸。他曾三次東巡,三次西巡,北巡次數更是多達四十八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於到江南地區的六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南巡結束後,康熙命曹寅之弟曹筌爲監畫,徵召王翠,楊晉等當時著名畫家,將此次南巡之行繪製成巨幅歷史畫卷——《康熙南巡圖》。

3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站在這浩瀚的畫卷面前,驚歎畫卷出現的萬般風土人情,農業、商業的繁榮錦盛,同時好奇的窺伺着畫卷裏,那個氣度雍容的康熙皇帝,一路從京師出發,經過濟南泰安,浙江蘇杭,最後回京入蹕的一舉一動。

康熙南巡自然不是爲了單純的遊山玩水,那他屢次南巡的原因,是爲了什麼呢?

康熙二十三年(1654年)第一次南巡時,康熙曾諭河道總督靳輔“黃河屢次沖決,久爲民害,朕欲親至其地,相形度勢,察視堤工”。顯然,康熙皇帝對外宣稱南巡的目的,是爲了親自到黃河觀察水患,尋求治河方案。

清朝初期,黃河下游河道從河南的開封、商丘南下,經江蘇的徐州、宿遷,與運河交匯於清河縣,水情複雜,河患不斷,經常氾濫成災,禍及江蘇山東。雄才大略的康熙自然不會放任黃河水災不管,《清實錄》裏就有記載康熙曾對大臣言“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遭運爲三大事,夙夜魔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

他所言“黃、運兩河運道民生飲系,朕日切心勞…今特諫吉南巡,躬歷河道,兼欲觀覽民情”。說到做到,康熙六次南巡之行,都親至黃河視察,經常與河官靳輔,張鵬翩討論治河問題,甚至涉及具體操作。可見南巡治水之論,所言非虛。

而觀覽民情,也是南巡的主要目的之一。古代的皇帝沒有網絡,沒有各種通訊手段,所聽所聞大都通過官員傳達,是否屬實,是否有所誇大或者隱瞞,全賴於皇帝自己的判斷。而有限的出宮巡幸,就是體察民情的好機會。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經高郵、寶應等地時,見民房倒塌、田地被水淹沒,對兩江總督王新命說:“朕此行原欲訪問民間疾苦,凡有地方利弊,必設法興除,使之各得其所。昔堯憂一夫之不獲,況目睹此方被水情形,豈可不爲拯濟耶?”

若沒有親自到民間看見這疾苦,康熙皇帝大概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天子到民間體驗民情,讓治下的民衆感受皇恩浩蕩,心生敬畏,從而對朝廷更加忠心。前者是手段,後者則是目的。

當時民間對於康熙南巡的目的還有另外的說法,認爲江、浙、福建一帶爲南明故地,當地人對明朝的還有所留戀,加上當地文風鼎盛,思想複雜,許多人帶有反清情緒。康熙南巡乃假借治河之名,實際是爲了到江南地區展示天恩,拉攏漢族知識分子。對負隅頑抗者,則予以雷霆之勢鎮壓。

《清聖祖實錄》中有記載,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對江南巡撫湯斌說“江蘇風俗奢侈浮華, 當加以化導,移風易俗非旦夕之事,從容漸摩使之改心易慮。”如此看來,民間的說法,也並非捕風捉影,毫無根據。

後世的研究者還通過《康熙南巡圖》中康熙渴明陵,祭孔子,拜泰山和南巡途中召見學者,多次舉行考試等行爲,認爲康熙在力圖向世人證明清王朝的正統,拉攏當時的文人,改變民心。

真實的情況是否如此,我們只能通過歷史留下的證據猜測判斷,去接近真相,因爲歷史本身只能討論而無法確定。但無論如何,康熙南巡之舉,給我們留下了這珍貴的《康熙南巡圖》,讓我們可以領略當時江南的繁榮,可以看見當時最高統治者走訪在民間的另外一種模樣。



《康熙南巡圖》是以康熙第二次南巡經歷爲題材,由王翠楊晉等當時多位著名的畫家合力繪製而成,共十二卷,每卷縱67.8釐米,橫15.55~26.125米,絹本設色。每捲圖畫都以康熙爲中心,延伸出此次南巡的路線,讓我們能在各自的想象和理解中將康熙的形象立體生動起來,就像皇帝另類的“起居注”。

畫中出現山水城鄉,人物走獸,房屋商鋪鱗次櫛比,大量反映了當時風土人情,地方風貌及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讓人驚歎的還有每幅畫卷中出現的成千上萬的桌椅,牀榻,几案等各式傢俱,種類豐富,細節刻畫清楚,堪稱傢俱中的百科圖集。

康熙是清入關以後的第二位皇帝,當時社會的文化民俗還沒有完全從明朝轉變過來。傢俱的風格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康熙南巡圖》中出現的傢俱風格形制大都上承明式,結構嚴謹,裝飾簡單,整體看起來大氣樸素,簡潔優雅。

如第七卷描繪康熙南巡無錫到蘇州時的場景。在蘇州閶門,康熙坐在徐徐靠岸的船上,神情悠閒泰然,雙手置於膝上。船頭斜對着岸上的紅色地毯,兩邊鹵簿腰挎長刀,手執各式儀仗,雙腳腳尖向外,站姿筆挺有力。往前是官員跪在地上,翹首以盼皇帝。尤引人注目的是,一匹通體雪白的駿馬,背上裝象徵權利和尊貴的黃色馬鞍,四腿剛健細長,側身歪腦,靈動的眼睛望着即將靠岸的船隻,顧盼生姿。

正中間擺着一張四面平直棖條桌,側面雙橫棖,光素直腿,正面掛着桌圍,因而看不清楚有幾根直棖,但猜想也應該是兩根,與側面呼應。整張桌子幾乎沒有什麼裝飾,線條明暢,樸素大方。

又如第三卷,康熙從濟南府經泰安州致禮泰山,登城巡閱,頭頂黃羅蓋傘,身後鹵簿隨從若干,身形皆矮於康熙帝。城下城門洞開,南巡的前衛騎兵穿過石橋,漸漸遠去,行進在起伏的丘陵山峯之間,一路或回頭,或向前張望,千迴百轉,路過山河人家,直到泰山腳下。

山腳下是僧人居士,士兵官員,或三五成羣交談,或回首張望。除兩位體態雍容,頂戴花翎的官員身形挺拔之外,其他的人皆彎着腰背,甚至連那匹白色駿馬,也前腳彎曲,低頭向下,彷彿承受着泰山無形的威壓。

而此處的中心則是一張四平面霸王棖條桌,正面同樣圍着桌圍,未能窺見全貌,只是從側面依稀可見,此桌霸王棖下的腿足中部橫着一根羅鍋棖,使桌子更顯穩重,但霸王棖之下再裝羅鍋棖的造法並不常見,可謂奇特。桌面正中擺着一個香鼎,冒出嫋嫋的煙氣,兩邊對稱的放着燭臺和花瓶。擡頭,目光沿着險峻彎曲的山路遠去,路過一個個古色古香的牌坊,目光所及,一片古意盎然的房屋就坐落在泰山山頂。

《康熙南巡圖》中出現的傢俱大都簡單質樸,以桌、椅、凳、案爲主。但也有一些有趣的傢俱。例如第七卷中出現的六足有束腰香幾,王世襄在《明式傢俱研究》中曾經寫道“圓香幾足數多爲單,非三即五”,此香幾卻爲六足,而相比其他香幾,它的腿足彎曲程度又較小,足下圓形託泥,顯得高瘦而亭亭玉立。

香幾置於街道旁,街上人來人往,摩肩擦踵,兩邊繁華熱鬧的商鋪內,河道里的遊船中,都能瞧見各式桌椅案几,樣式簡潔實用,在生活的瑣碎和繁忙裏,帶上了許多煙火之氣,真實且平易近人,而這也是此畫本身的氣質。

歷時三年才完成的《康熙南巡圖》以康熙帝爲中心展開,囊括山水,房屋,人物和鳥獸,街市錯縱,舟車輻輳,包羅萬象。觀之,將自己的精神置於清朝的盛世中,繁華的街道在畫中流動,彷彿在眼中慢慢活了起來,耳邊人聲鼎沸,駿馬的嘶鳴和蹄聲由遠而進,忽而間,眼前就出現了雍容閒雅的康熙皇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