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是家人,越容易吵架?


1.

回家日常,頭三天是香餑餑,三天後開始各種嫌棄,親媽實力吐槽,一天就知道玩手機,家裏這麼多活看不見嘛,沒事把飯做了,家裏收拾乾淨的,一個女孩子.......

“哼,不聽,有說話的功夫幹完了撒”

內心小倔強,不說我也會收拾,說了就不想幹了撒~

“快點,再不干你就×××××”

“哦,來了”

2.

某天,朋友圈瘋狂傳播無限極,安利之類的保健品,我爸拼要買...

“別買撒,網上都是騙人的”

“你不試咋知道是騙人的,就你在網上買東西不是騙人的,你來這說的療效××××”

“沒科學依據的,吃了反而不好”

“哼。不聽不聽”

“......”

3.

另外某天,聽人說廣西北海有個生意不錯,妄想辭了工作,去北海打拼。

“娃,你上網查查這項目咋樣”

“不咋樣,都是傳銷騙子。”

“咦,我聽那×××說可好了,他帶着我一塊去嘞”

“別。安心呆着行嘛”

“你這個娃....不聽不聽”

這應該是兩代人之間的通病,沒有有效的溝通,有時簡直雙方都在雞同鴨講。對外人都是充滿耐心,和顏悅色。對至親的人,沒有有效的解決方式,有的只是不聽不聽,和尚唸經。沒有太多的設身處地的爲對方着想,至親的關係到是成了溝通的壁壘。我最近一直在反思,到底哪裏出錯了?

“我說的話你怎麼就聽不進去呢”,這句話父母應該每個父母都說過無數次,可不聽就是不聽,我不需要假裝阿諛奉承,我可以有任性,可以左耳朵出右耳朵進。同理,父母有時也這樣,總把自己當成小屁孩,維持着固有的觀念,認爲你一定就是錯的。自然,家庭矛盾就產生了。

有外面唯唯諾諾,在家裏裝大爺窩裏橫的人,有在外面光鮮亮麗金句頻出在家裏一聲不吭的人,極度的反差造成一種平衡,輸入和輸出要是對等的。在外面要是把能量值耗盡,家裏反而就是一種充電的過程。像喜劇大師卓別林最後抑鬱而死,自殺的人往往是舞臺上太過閃耀的。

尋求一種平衡,一種舒服的狀態,可以無拘無束。所以不經意間把自己最原始的狀態展示給最愛的人。有時就顯得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不願意爲他人着想。傷害你最深的人往往是親人,而不是對你不熟悉的陌生人。陌生人你會有所戒備,家人則不會。這就是家庭矛盾產生的原因。

其實誰都沒錯,美名其曰的爲你好就是爲你好。只是至親的人的關係也是需要經營的,不需要花費很大精力,但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包容,多點時間,多點空閒,多點雙方的相互理解,關係還需好好經營。

確實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即使溝通上再有障礙,第一天吵的不可開交,第二天還能心平氣和的坐在一起吃飯,這種人,就叫做家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