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抱怨時,是想告訴你什麼?

認識抱怨背後隱藏着的真相

01 抱怨的背後是未滿足的需求

>> 心懷不滿是抱怨,心平氣和纔是陳述;糾纏於現狀是抱怨,反之則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 抱怨常常不是因爲被抱怨者真的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爲抱怨者的需求和期待沒有被滿足。

>> 抱怨導致矛盾升級,常常是因爲對人不對事的溝通習慣:把當下的事件擴大到批判對方的性格缺點,把偶爾的壞表現擴大到長期表現

>> 這種擴大式的否定評價,讓對方感到被詆譭,他會進入防衛反擊的狀態,他要麼激烈地爲自己辯解,要麼消極沉默以對,或者反脣相譏。這樣的抱怨只會促使對方更加固守讓你討厭的行爲,而非改變或彌補自己的做法。

>> XYZ法則”:“當你做了X,我感到Y,我希望你能做Z。” 事實+感受+需求

>> 成熟的溝通者就不會把別人的抱怨理解爲攻擊,急着跳出來辯解和反駁。他們知道抱怨表面上是在說“我討厭你……”,其實是想說“我想要……”,所以他們會認真傾聽對方的話語,找出抱怨的背後有什麼未滿足的需求和期待。

>> 和某人有疙瘩,卻向第三方抱怨,其實是爲自己辯解,這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製造新的問題,原本簡單的兩方問題很可能演變成複雜的三角問題。

>> 健康的溝通應該是直接去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通過正面溝通,來梳理分歧,消弭誤會,解決問題。所以聰明人也不輕易擔任調解人、仲裁方,即使是兩個小朋友之間的衝突也不要輕易捲入,應該讓他們學會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 爲什麼抱怨者不直接說出自己的意願呢?因爲抱怨者害怕被拒絕、被攻擊、被傷害。

>> 對抱怨者來說,抱怨就像哭泣對嬰兒的作用一樣。嬰兒餓了,尿布溼了,一哭就有人來滿足他的需要。抱怨者感到不滿、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通過抱怨來傳遞自己的要求。

02 識別僞抱怨

>> 僞抱怨主要有五個動機:尋求關注、推卸責任、自誇、獲得操縱力、爲欠佳的表現找藉口

試圖獲得他人關注

很多人習慣用消極的陳述來展開一段對話。他們抱怨工作、健康、交通、天氣、戀人、家人……總能找到東西來抱怨,這差不多是吸引別人關注的默認模式,但不管他們說什麼,其實都不重要,因爲他們想傳遞的真正信息是:嘿,看着我,和我說話,快來關注我。

推卸責任。

很多人抱怨現狀,可是當你熱心地給出一條條建議時,他卻一次次地否定,最後你會發現他根本不想改變現狀。他只是想讓你作爲證人幫他證明:情況糟糕透頂,但都是客觀因素造成,不是他的錯,他根本無力改變,最好全世界都知道這一點。

他其實只是想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

自誇

抱怨某個人的缺點,其實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他優秀。有人還把抱怨當成是一種顯得自己更有鑑賞力的方法,比如抱怨其實尚可的餐廳難吃,比如抱怨大家較爲認可的電視情節低幼。很多抱怨背後隱藏着充滿優越感的誇耀和吹噓。

爲欠佳的表現找藉口

抱怨者可能在工作開始前就抱怨一番,或表現欠佳時抱怨,倘若結果特別糟糕,就有理由辯解,不至於顏面盡失。

抱怨者聯盟是烏合之衆,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何消滅抱怨

消滅敵人的第一步,是瞭解他;消滅抱怨的第一步,是讀懂抱怨的潛臺詞。

>> 所以聽到別人抱怨的時候,試着去找出這種行爲的潛在動機,問問自己:抱怨者需要什麼,想得到什麼?

>> 對於自己,抱怨是一種呼救信號,傳遞了內心的焦慮和需求,正視它,然後找到比抱怨更好的辦法響應這種需求

>> 對於別人,瞭解了抱怨背後的心理機制,我們可以更清醒地對待別人的抱怨,不輕易響應、捲入別人的抱怨。

>> 同時不把這種瞭解當成鄙夷的武器,而是多出一重理解和慈悲。他們不過是困在某個處境的可憐人,需要關注和認可

>> 既然覺得抱怨的自己面目可憎,既然抱怨會惹人厭煩,會把我們困在消極互動裏,會增加分歧和誤解,產生間隙和隔閡,我們何不停止抱怨呢

03 如何成爲一個不抱怨的人?

>> 所有能力的養成都分爲四個階段: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有能

>> 佩戴實物可以加速能力養成

>> 移動手環則把抱怨外化成看得見的動作,讓佩戴者改變願望更加強烈。

>> 也許停止響應他人抱怨會被誤解爲不合羣,但我絕不允許抱怨毀掉我的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