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至暗時刻,是人生的最好時刻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大年初一,這一年不是稀鬆平常,而是刻骨銘心。

去年用一年的時間去修復傷痛,幾乎是日更的狀態在寫文章,每週寫5篇。所有的文章都是沒有可讀性的,因爲都是第一人稱的方式訴說着心裏的苦悶於疑惑和反思,思維的無比的混亂。

這是我的至暗時刻。

至暗時刻,是認識自己的時刻

在此之前,有很多前輩早都經歷了至暗時刻。

1992年史玉柱的至暗時刻
因爲投資巨人大廈導致資金鍊斷裂而幾乎破產,欠債2.5億人民幣。

後來史玉柱做了“腦白金”,1995年,史玉柱被《福布斯》雷偉內地富豪第8位。
史玉柱“下海”失敗,他沒有“跳海”。這個曾經寫就IT企業神話般傳奇故事的青年人,並沒有放棄創業的初衷,仍在頑強地拼搏。

2003年,任正非的至暗時刻
愛將背叛,母親逝世,國內市場被港灣“搶食”,國外市場遭遇思科訴訟,核心骨幹流失,公司管理失序,IT泡沫破滅……致命危機接踵而至。

從內憂外患、身患重病,到奮起反擊、愈挫愈強,任正非只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此後的華爲,開始了堪稱勢不可擋的成長,並一路發展至今天中國最有世界競爭力的科技公司。

2014年咪蒙的至暗時刻
10個月,虧了400萬,負債狀態還要養孩子,寫了篇文章《我是如何把公司開垮的》

2015年,咪蒙篇篇文章的閱讀數都在10萬以上;咪蒙的廣告費單篇文章超過25萬,甚至達到50萬以上;廣告商測算,咪蒙的公衆號的廣告轉化率是最高的。

其實當一個人經歷一無所有,還活着的時候,就會慢慢想清楚,就算死了我還想做完什麼什麼事情才願意閉上眼睛的事情,這件事就是你一輩子要去做的事情。

  • 那我自己一輩子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我非常熱愛,甚至不惜付出我的生命?
  • 如果我很有錢,我最想做的是什麼?
  • 如果我負債了,壓力很大,我最想做的是事情?

有沒有人是不惜生命去做生意的?中國的絲綢之路就是這麼走出來的。


拿着白紙寫了一大堆,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做一個營銷人,也就是生意人。不喜歡安安分分的日子。如果要爲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也願意。有錢了可以做一個老師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並且做投資。沒錢了自己想辦法,無所不用極其的想辦法賺錢。

畢業後換了好多工作,一直到和小夥伴開公司。到自己虧了很多錢,連累了很多人。當自己失敗的一無是處,過年都不回家的時候,才發現很多事情是自己做不了的。知道了自己不知道的。

做生意就做幾點:做宣傳,做渠道,做銷售,做客戶。
爲什麼不做產品呢?

人人都知道,我們都是在賣產品,生意人最注重的應該是產品。

其實這個想法是錯的。生意人最注重的用該是做營銷,做體驗。 產品人最注重的是做產品。我深深的知道自己做不好產品,產品對一個人的要求太高了。但我可以讓好的產品賣的更好,更低的價格,享受到產品的舒適感的人更多。

一個殘酷的現實:市面上90%的公司是做不好產品的,只有10%的公司能做好產品,並且有大規模的成熟的產品化的思維和體系。在這種市場的考驗下,纔有了衆所周知的:GUCCI、PRADA、LV、特斯拉、賓利等這些聞名世界的品牌。

在逛大型商場的人中,90%以上的人都想擁有這些好的產品。所以我寧願做能給90%的人提供更好商品的人,也不願意去競爭那個10%的尖端市場。

那就從這裏開始,放自己一條生路,找到自己與別人與衆不同的點,把自己的價值最大化。不要再別人一說什麼好就跑上去了,一做的不好就開始懷疑人生。

巴菲特說過,“人要留在自己的“能力圈”,才能持續的有護城河”。

其實真正難的是——人在不斷的成長,到底哪裏纔是能力圈的邊界?

這就需要你勇敢一點,往前走,往前走,終於把這條路一直走到黑,於是在這麼暗的地方,你終於看到了,什麼是你心裏發出的光。


至暗時刻,是人生的最好時刻,想清楚了就繼續上路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