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1-2

第一章 曾國藩的七次科舉之痛


>> 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強化了他“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雖然自己比較笨,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舉路,可見只要努力,天底下沒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


>> 因爲他基礎打得牢。開了竅後,就能一順百順。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難繞着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結果走不遠。所以,“笨拙”看起來慢,其實越到後來就走得越快,就好比蓋房子,因爲基礎打得牢,房子就蓋得比別人高。



第二章 爲什麼要“學做聖人”


>> 首先,要把寫日記當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記要用恭楷來寫,因爲這樣反映一種誠敬的心態。日記中規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記的作用是“研幾”,幾就是細節,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通過每一個細節來改變自己,而不是在細節上輕輕滑過去。一個細節上滑過,整個自我管理的工程都可能垮塌,所以在寫日記時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動,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爲,甚至要反思檢查自己大腦中轉過的每一個念頭。


>> 評論人誇獎人要慎重,這樣人家纔會拿自己的話當回事


>> 曾國藩爲什麼把日記給朋友看呢?因爲外力遠遠大於內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纔能有成。


>> 通過記日記這種方式,曾國藩的氣質、習慣一天天地發生着變化。


>> 手愈拙,字愈醜,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 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爲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擴展十倍,他的見識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氣質可以純淨十倍,再愚鈍的人也會變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 立志對一個人人格發展的意義是決定性的。


>> 立志高遠。這一志向,驅動他一生不在小誘惑、小目標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難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縮。促使他“洗除舊日晻昧卑污之見,矯然直趨廣大光明之域;視人世之浮榮微利,若蠅蚋之觸於目而不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