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逐漸褪去的年味

光陰荏苒,剎那間,已到而立之年,但內心依然住着一個小男孩,對外面的世界仍然充滿好奇之心,對遠方的田野與詩滿懷憧憬之情。然而,我們每天都在匆忙趕路,但永遠別忘記爲了什麼而出發的。

春節前後,那些逐漸褪去的年味,讓我感受了源遠流長的鄉俗,萬家燈火的團圓,而傳統習俗更需要我們薪火相傳,鼎故革新,身體力行。

【春節第一件大事:蒸年糕】

記憶中,自農曆廿四開始,家家戶戶都會提前夠買糯米,淘洗乾淨之後,浸泡一晚。第二天,糯米會被裝在水桶中,拿到附近臨時提供服務的小作坊進行加工。溼軟的糯米先是經過機器碾壓成粉漿,隨後被倒入白布袋中,經大石塊重壓幾個小時,濾幹多餘水分後呈粉塊狀,倒回標記好名字的水桶中。拿回家後,父母會將糯米粉塊倒進大圓盆中,慢慢用力掰開揉碎成粉,隨後加入等比例的白糖進行揉搓,直至粉塊化成爲粉漿,放置一晚,白糖與粉漿融合爲一體。至此,前期的準備工作纔算大功告成。

第三天,天還沒完全放亮時,父母早早就起牀了。他們在特製的圓鋼盤裏塗滿食用油,隨後將糯米粉漿倒進盤裏。此時,爲大煤爐生火,在路上放上鐵鍋,加入清水,等到鍋裏的水沸騰之後,才放入裝滿粉漿的鋼盤。

關鍵時候到了——蒸年糕。蒸年糕時刻得有人盯着爐裏的火,確保火旺,不能熄滅。這樣從早到晚連續蒸煮8至12個小時(視粉漿量的情況而定)。期間,還要多次掀開鍋蓋,用飯勺將溢出來的粉漿往回收。同時,我們也要提防鍋裏的水被煮幹了,父母一般都能夠藉助沸水發出節奏的聲音做出判斷。記得大約每隔半個小時就要添一次水,水量剛好貼住盤底即可。否則,水太多了,煮沸之後會覆蓋年糕,蒸出來的年糕成色也不太好看。

時間是最好的催化劑,也是奇蹟的見證者。

如今,隨着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時間成本的攀升,熱鬧喜慶的蒸年糕場景已逐漸退出春節的舞臺。爲了維持春節的傳統,人們可以到超市買年糕,省去更多時間。同時,當年那些學生也已長大成人都紛紛外出就業和創業,唯有等到過年時纔回家請團圓。惜時如金的年輕人沒有耐心蒸煮年糕,卻有時間拿着手機衝浪。而曾經年輕氣壯的父母也漸漸老去了,隨着大尺寸高壓鍋的出現,他們會選擇省時省力的幹糯米粉,簡單手工加工後,放置在煤氣爐上蒸煮即可做成年糕。

【春節第二件大事:看舞獅】

舞獅文化可謂源遠流長,但我們基本上不重視,似乎只有春節時才能窺見舞獅的魅力。

說來慚愧,從小到大,看舞獅,只是爲了去湊熱鬧,和小夥伴穿梭於人海中偷着樂,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從沒有認真看完一場舞獅表演。

今年的年初五,當晚上七點還沒到時,我哥就到村社的文化廣場去佔位置了,可謂積極踊躍啊。都說熱情是可以傳遞的,結果,我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之情。半個小時之後,我也出門到了現場,那時人還不多,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絡繹不絕。

隨着一聲聲鞭炮聲響起,煙花絢爛之際,舞獅團隊到了,現場的人更是熱情高漲,歡呼聲此起彼伏,一波蓋過一波,此時人數也到達頂峯。

此情此景,只有在五一、國慶外出旅行時才能看到的人山人海,竟然在自己的家鄉深刻地體驗一番,內心充滿感動之情,卻極力控制不溢於言表。

整場活動用時長達1個小時。從舞獅、打拳到打棍,動作嫺熟,雖然我還是不懂得怎麼欣賞,但什麼是美我當然知道。看到他們努力舞獅揮拳,兩人持棍接招,認真的模樣纔是最美的!

印象最深的是理事會的主席發表講話的那一瞬間,內心充滿感動但又很心酸。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所有人來繼承,等我們這一輩人老去了,若年輕人未能接起重擔,那麼舞獅文化將會真的從我們的生活中褪去。因此,我們希望更多有興趣的年輕人加入進來,一來可以強身健體,二來可以繼承鄉俗文化。

是的,鄉俗文化確實是需要我們年輕人大力繼承並發揚光大,很高興村裏的領導有這個意識,但配套的激勵機制在哪呢?這些年輕人能夠依靠這門手藝養家餬口嗎?除了春節大團圓的傳統節日,還會有人看嗎?

答案當然可想而知,當春節過後,離鄉潮再次掀起時,熱鬧已不再,但是這份感動卻能深深埋藏於內心深處。

【春節期間的其他大事】

在春節前,我們還會買新衣、採購年貨、蒸發粿、送竈神、貼春聯、做肉丸和魚丸、殺雞殺鵝等,迎接春節到來。隨後,除夕夜,放鞭炮看舞獅,煮薏米豆腐糖水,大年初一吃素菜,年初二開始走親戚拜年,年初五家家戶戶去求籤解籤,“年初五一過,大夥找活幹”;初七炒“七樣菜”吃,即七種青菜放在一起炒,意爲發財菜……

隨着時間的推移,有些鄉俗文化會漸漸淡化在人們的記憶中,但曾經的那份感動也會永遠長留存於我們內心深處,待到春暖花開之時,鼻子一酸,原來年味未曾走遠,她長留於我們記憶深處,歷久彌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