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克服拖延

我剛剛又看了一場關於懶和拖延的辯論。我忽然意識到,究竟是什麼讓我在大多情況下不會選擇拖延了。

我記得特別清楚,剛上學校的時候,我的寒暑假假期作業都是臨近開學才趕着寫完的。大概二、三年級的時候,看着玩伴早在放假的前幾天就把作業寫完了,每天踏實、投入地玩耍,那種羨慕讓我的假期作業也再沒有拖延過。

如果說小時候的我並沒有透徹理解這其中的道理,多半是因爲攀比心和不服輸才這麼做,那麼後來我發現真正讓我不再拖延的是不喜歡自責帶來的不舒服。雖說正事和休閒的安排順序並不能改變它們各自所佔的時間,還很有可能反到由於先將任務完成了,增加又會得到新的任務的風險。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先苦後甜所帶來的優越感。而先甜後苦除了自責,很可能還會自卑。

相比外界壓力,我寧願自己給自己壓力,所以“提前”就變成了一個很好的轉換機制。正是爲了追求徹底地放鬆,最大程度地減少自責、緩解壓力,享受提前完成的優越感,我養成了不拖延和延遲享樂的習慣。

但我最近越來越想對自己說,凡事過猶不及。就像一個一週的任務,對於有的人前六天半都形同虛設一樣,對我來說那後六天半也是類似的存在,那這麼做到底有什麼意義?提前的優勢又再哪裏?不要急於動手、追求速度,想清楚行動的目的,別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