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故宮夜間開放真沒什麼,宋時皇城還請市民賞燈飲酒

鳳皇枝令•憶景龍先賞

人間天上,

端樓龍鳳燈先賞。

傾城粉黛月明中,

春思蕩。

醉金甌仙釀。


一從鸞輅北向,

舊時寶座應蛛網。

遊人此際客江鄉,

空悵望。

夢連昌清唱。



這是一首懷念北宋元宵佳節普天同慶盛況的小詞。詞的作者万俟詠,生卒年不詳,爲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的詩人、音樂家。其人極有才華,既工音律,又是“詩賦科老手”,政和初年,任大晟樂府制撰之職,爲宮廷雅樂創作詞曲。


北宋滅亡後,汴京淪陷,万俟詠流落杭州,回憶起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間,正是北宋最繁盛之時,君臣全然不知危險將至,“王邸侯館,歌舞昇平”。元宵期間,萬家燈燭,“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世間繁華就如花燈綻放。如今卻成黃粱一夢,詩人心中悵然,遂提筆寫下這首《鳳皇枝令》。


兩宋交替之際,許多衣冠南渡的詩人,心境都如万俟詠一般,常常在詩詞中追憶舊京元宵的繁盛,而回憶着回憶着,眼淚就忍不住流了下來,比如李清照寫《永遇樂•元宵》:“落日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詠歎的是自己年華的老去,万俟詠詠歎的則是人世的滄桑、繁華的易碎。他的這首《鳳皇枝令》有個副題,叫“憶景龍先賞”。原來宋徽宗時,爲展現太平盛世的繁華與安樂,元宵放燈提前至臘月,“自十二月十五日便放燈直至上元,謂之預賞”。《鳳皇枝令》上闕文字,便是對汴京景龍門預賞元宵花燈之盛況的回憶。下闕卻筆鋒一轉:繁華突然消逝,徽宗、欽宗父子被俘於北國,當年觀賞元宵盛景的汴人,如今流落江南,只能傷感地北望中原,夢裏依稀聽見《連昌宮詞》(一首描述大唐連昌宮興廢變遷的詩歌)的歌聲,惟有感慨萬端,唏噓不已。



万俟詠這首小詞,前面還有一段短序,交待了當年預賞元宵的一個有趣細節:“(京師)自臘月十五日放燈,縱都人夜遊。婦人遊者,珠簾下邀住,飲以金甌酒。有婦人飲酒畢,輒懷金甌。左右呼之,婦人曰:‘妻之夫性嚴,今帶酒容,何以自明,懷此金甌爲證耳。’隔簾聞笑聲曰:‘與之。’”元宵放燈期間,皇帝在景龍門擺了御酒,向遊賞花燈的都人士女贈飲。万俟詠詞中“傾城粉黛月明中,春思蕩,醉金甌仙釀”之語,便是講述賞燈士女受邀暢飲御酒的動人情景。


當年還發生了一件小事:一名飲酒的婦人趁機偷了一隻裝御酒的金盃,結果被侍衛抓住,但隔簾卻有一人傳令將金甌送給那偷杯的女子。此人便是宋徽宗。


盜杯女子一事,如果不是万俟詠親眼所見,也應是他親耳所聞。他對這一故事必是印象深刻,所以纔在多年以後寫入詞序中。後世有人編撰《宣和遺事》,也將元宵節婦人盜金盃的故事收錄進來,並且增補了很多繪聲繪色的細節描寫。



《宣和遺事》記述說,宣和六年(1124)正月十四日夜,宋徽宗按照慣例,駕臨宣德門城樓,觀賞宣德門廣場上的鰲山花燈,以及廣場上的文娛表演。又命內臣從城樓“撒下金錢、銀錢,與萬姓搶金錢”。搶錢的市民若有失儀,也免追究責任。“是夜撒金錢後,萬姓個個遍遊市井,可謂是:燈火熒煌天不夜,笙歌嘈雜地長春”。


次日,正月十五之夜,皇帝又命光祿寺在端門擺下御酒,“那看燈的百姓,休問富貴貧賤、老少尊卑,盡到端門下賜御酒一杯”。光祿寺動員了千名吏人,“把着金卮勸酒”。更有二十四個“內前等子”(皇室侍衛)把守着,一面喝道:“一人只得吃一杯!”看燈的王孫公子、才子佳人、都人士女,“遊賞之際,肩兒廝挨,手兒廝把,少也是有五千來對兒”,都涌往端門喝御酒。


人潮之中,有一名未知姓氏名字的婦人,“吃了御賜酒,將金盃藏在懷裏”,卻被光祿寺吏人發覺了,吏人呼喝:“這金盞是御前寶玩,休得偷去!”立刻就有幾名“內前等子”跑過來,“拿住這婦人,到端門下”。此時,早有閣門舍人“將偷金盃的事奏知徽宗皇帝”。


徽宗問那女子爲何盜取金盃。那女子說:“賤妾與夫婿同到鰲山下看燈,人鬧裏與夫相失。蒙皇帝賜酒,妾面帶酒容,又不與夫同歸,爲恐公婆怪責,欲假皇帝金盃歸家,與公婆爲照。”說罷,還當場作了一首《鷓鴣天》,向皇帝討要金盃:“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觀鶴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羣。天漸曉,感皇恩,傳賜酒,臉生春。歸家只恐公婆責,也賜金盃作照憑。”



宋徽宗看了婦人的詞作,沒有爲難她,真的將金盃賞賜給她,作爲御賜美酒的憑證。那婦人正要離去,卻有教坊大使曹元寵奏道:“適來婦人之詞,恐是伊夫宿構此詞,騙陛下金盞。只當押婦人當面命題,令他撰詞。做得之時,賜與金盞;做不得之時,明正典刑。”曹元寵的意思是,一名市井女子怎麼可能在倉促之際做出一首《鷓鴣天》,很可能是她丈夫預先教了她,再讓她偷取金盃,萬一失手,則將詞作抄寫出來掩人耳目。


因此,曹元寵建議,另出一個題目,考考這婦人的文才。宋徽宗同意了這一建議,“再令婦人做一詞”。那名盜杯女子說道:行,沒問題,請給一個題目。宋徽宗說,那就以金盞爲題,以《念奴嬌》爲調吧。


那盜杯女子略一思索,便口占一詞:“桂魄澄輝,禁城內萬盞花燈羅列。無限佳人穿繡徑,幾多妖豔奇絕。鳳燭交光,銀燈相射,奏簫韶初歇。鳴稍響處,萬民瞻仰宮闕。妾自閨門給假,與夫攜手。共賞元宵,誤到玉皇金殿砌。賜酒金盃滿設。量窄從來,紅凝粉面,尊見無憑說。假王金盞,免公婆責罰臣妾。”


宋徽宗見了此詞,“大悅,不許後人攀例,賜盞與之”。


這個故事裏的宋朝元宵節,可謂君民同樂,其樂也融融。可是,宋徽宗居安未能思危,全然不知滅國的危險已悄悄逼近。三年之後,靖康二年(1127),汴京陷落,徽宗、欽宗父子被金兵俘虜北上,當年陶醉於“金甌仙釀”的市民或流離失所,或隨宋室南渡,昔日的舊京繁華,只能出現在夢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