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首提擴大農業物聯網示範應用,釋放了什麼信號?

2月19日,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佈,提出了今明兩年“三農”領域必須完成的多項硬核任務,爲全面實現鄉村振興作穩固保障。

鄉村振興首先離不開產業興旺,產業興旺的前提是以大數據+物聯網+SaaS等技術爲核心的信息化實現。中央一號文件裏指出實施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時,首次強調要擴大農業物聯網示範應用。

農業物聯網示範應用爲何被特意提上日程?結合中央一號文件,小滿發現其對夯實農業基礎、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等大有裨益。

優化農業結構

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包括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有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監管體系、監測體系、追溯體系等。

農業物聯網能發揮的作用主要分2個方面。

一是促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實現農作物種植從依靠人工經驗,到根據物聯網傳感器在田間地頭收集的數據和信息分析後得出農作物精準種植方案的轉變,促進綠色農產品品牌建設。

農眼全景、蟲感知、農眼智能監測基站應用場景

二是建立完整可視化的追溯體系,讓農產品從生產、運輸、加工、銷售的所有信息都可基於物聯網客觀記錄特性而透明化呈現

廣東鬱南無核黃皮是藉助農業物聯網優化農業結構的典型例子。

2016年,鬱南縣的無核黃皮種植戶開始使用農眼智能監測管理系統進行科學種植與監管。通過精細化管理,當年無核黃皮的產量就從13萬斤增產至16萬斤;由於貼上可視化溯源二維碼,無核黃皮線上銷售價格突破了16元1斤,遠遠高出傳統收購商收購價。

農眼在鬱南黃皮果園

鬱南縣由此形成了無核黃皮特色產業帶,成功打造出了區域農產品品牌,當地農戶也順利脫貧致富。

促進數字農業進程

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實施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除了促進各項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等層面,推進數字農業進程也是重點任務。

在擴大農業物聯網示範應用的探索道路上,大氣候農業除了在種植端發力,還踐行出了2種特色模式。

一個是在監管層面,爲農企、政府涉農部門量身打造農業大數據服務平臺,除了農業全域監管,在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等層面均有相應的落地運用。

江西省種植業農業大數據服務平臺監測下的湖口早熟梨

另一個是在產銷對接層面,創建國內首個F2B物聯網電商平臺。將數字化農場與採購商對接,依託物聯網設備全程監控,讓農產品全程可追溯。爲採購商提供可信任的品質把控依據,爲農戶提供高效的產銷對接渠道,打造訂單農業。

隱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到2020年確保高標準農田達到8億畝,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背景下的硬性需要,是保證國家糧食產量、質量的基礎。要構建高標準農田,現代化設施完善、智能化是標配。

農業物聯網通過各種傳感器採集的數據、信息並即時分析,可指導農戶使用各種自動化、智能化、遠程控制的生產設備進行農業生產,達到現代化管理的目的,從而提高糧食產量與質量。

大氣候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以物聯網硬件+SaaS+人工智能技術爲核心的農業大數據企業,以“建立人與地的數據連接”爲使命,致力成爲全球領先的農業大數據服務商。

作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大氣候自主研發農眼、蟲感知、農眼全景、智能灌溉系統等物聯網智能硬件,與氣候雲AOS、農眼APP、農眼溯源、物聯網電商平臺、政府三農大數據服務平臺等軟件系統。爲精準種植、蟲情預警、數字農場、可視化溯源、品牌農業、產銷對接、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提供技術和一二三產服務。

大氣候研發佔比超過65%,已申請知識產權共計197項,獲得各知識產權證書73項。公司以廣州總部爲中心,在全國5個省份設有分公司,海外澳大利亞、阿聯酋設有運營中心。目前,公司業務已覆蓋全球6個國家,國內23個省份、88個地級市、1272個種植基地,監管216種作物,265萬畝土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