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到底對企業有什麼用?

歡迎關注天善智能,我們是專注於商業智能BI,人工智能AI,大數據分析與挖掘領域的垂直社區,學習,問答、求職一站式搞定!

對商業智能BI、大數據分析挖掘、機器學習,python,R等數據領域感興趣的同學加微信:tstoutiao,邀請你進入數據愛好者交流羣,數據愛好者們都在這兒。

作者:陳老師,在諮詢行業打拼了10+年,在如何診斷經營問題、建立分析體系、解決專項問題上有超過30個大型項目積累與實戰,天善智能特邀專家。

個人公衆號:接地氣學堂

很多同學有疑問:數據分析到底對企業有什麼用?數據分析到底能解決什麼問題?今天我們一次講清楚。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只站在數據分析本位角度看,很容易陷入各種花裏胡哨的名詞討論中。我們換種方法,設想一下自己是業務部門的人,看看數據分析到底有什麼用。

從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開始。設想下,你剛剛就任一個零售公司大區總監,你管着五個省300家門店。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你正悠閒的坐在玻璃房裏搓手機,忽然財務一個急促的電話把你從遊戲裏震出來,說這個月業績KPI沒有達標。那麼你的第一反應是:

A. 大罵“你是神經病嗎!”

B. 讓助理定機票,把300家店逛一圈

C. 立即給下屬各片區經理打電話,輪着日一遍娘

D. 拿起一包紙巾直衝老闆辦公室大哭:“經濟形勢不好,業績做不起來不管我事啊!”

你不會這麼選,對不對,隨便哪個都顯得自己太傻逼了。So,第一件事,當然是看!數!據!到底業績KPI沒達標是個什麼情況:

  • 差多少達標?

  • 什麼時候開始不達標的?

  • 差距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

  • 所有區域還是單個區域的問題?

  • 沒有問題的是不是在變得有問題?

  • 所有一切,都得數字說話。是滴,這就是數據分析的第一個用途了:定量描述問題現狀。或者我更喜歡把它叫:是多少

    看到數據,有的時間段高於目標,有的低於目標,所以下一步怎麼辦?你可能本能的想:高了表揚低了罵唄!是滴,確實有些沒水平的領導是這麼做的。問題是,作爲玉樹臨風的你怎麼可能這麼沒水平呢。想着自己剛剛到任,罵人太多要官逼民反的。因此你很冷靜沉着的要給問題定個性:到底沒達標是不是個事,是個多大的事。

    類似的場景多的很,比如:

  • 2億的總目標,差100萬和差1個億是不是一樣的問題?

  • 本月過去7天沒達標,和過去27天沒達標,是不是一樣的問題?

  • 本月12日有大促銷,所以累積到本月5號沒有達標,是不是個問題?

  • 本月是2月,2月5日過年,所以累積到2月10日沒達標是不是個問題?

  • 所以你看,沒達標只是個數據結果,不一定是個問題。要通過分析才知道,這個沒達標到底是不是個事。是個多大的事。有了輕重緩急的判斷,才知道調動什麼力量,用什麼辦法解決。這就是數據分析的第二個用處:樹立標準,給現狀下判斷。俗話說:是什麼

    這裏是個大坑,很多從業很久的數據分析師都會踩進去!“是多少”+ 標準判斷 纔等於 是什麼。很多隻會無腦跑數的數據分析師,往往本能的看到漲就認爲是好,看到跌就是認爲是差。既不懂業務,也不會和業務溝通,結果不瞭解業務的判斷標準,很難get到真正的問題,做出的分析自然不知所云了。

    做完前兩步,如果是一個從業10年的大區總監,估計不需要分析也能憑經驗做判斷了。如果是一個靠資歷混上來的大區總監,估計不想分析直接上三板斧了。如果是一個靠關係混上來的大區總監,估計已經在去找老闆哭可憐的路上了。然而作爲正義感與顏值的你,肯定不會這麼lowB,你才上任沒經驗,還想多分析分析,於是有了以下三項分析工作:

  • 通過數據分析找一下,爲什麼會不達標(原因分析,或者簡稱爲爲什麼)。

  • 預測一下銷售走勢,看看預計業績缺口多大(預測分析,或者簡稱爲會怎樣)。

  • 評估一下過往的措施哪個好用,然後上政策(評估分析,或者簡稱爲又如何)。

  • 這三項工作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高級分析”。甚至還有人就直接把數據分析分成了三類:

  • 描述性分析

  • 原因性分析

  • 預測性分析

  • 認爲描述性的就是低級的,原因就是高級的,預測自然被認爲是最高貴的。“預測是數據分析的精華”這種奇葩口號都敢喊出來。

    可爲啥之前描述性分析那裏說了這麼多,原因和預測講的那麼少呢?因爲這些玩意看似高深的玩意,現實中卻很少做!大家掐指頭算算,是不是自己的時間80%被耗在清理數據、更新報表、做描述性統計上去了。剩下時間,可能大部分還耗在寫評估報告上。偶爾找找原因,還是拍腦袋找居多。建模預測?不存在的。

    其實原因之前已經解釋過:一來,找原因、做預測、評績效都是基於描述性分析的。二來,這些分析可能根本輪不到數據分析師來做,業務部門不是自己搞掂,就是壓根懶得去計較。結果,自然是數據分析大把時間都消耗在跑數上。只有數據,沒有分析

    總結一下,數據分析能解決/部分解決五大類問題

  • 是多少(數據描述現狀)

  • 是什麼(到底現狀好不好)

  • 爲什麼(出現這個事的原因是……)

  • 會怎樣(預測一下,這樣的後果是)

  • 又如何(總結一下,這個事的結論是)

  • 這五個問題是環環相扣的。有了清晰的描述才能尋找標準,有了標準纔有好壞判斷,有好壞判斷才能思考爲什麼好/爲什麼不好。有了對原因的瞭解,才知道如何構建預測模型,才知道如何全面評估。

    誒,這就完了?是滴,就完了!數據分析不是萬能的,有相當多的問題不能解決。最常見的,就是這三大類問題:

  • 想不想(我想不想做這個事呢?)

  • 能不能(我能不能幹這個事呢?)

  • 會不會(我不會幹!怎麼幹!)

  • 因爲這三大問題,和意願、能動性、創造力有關。數據分析方法需要數據才能分析,這就決定了它是一種後置的方法,很難預知創新;數據分析方法是理性、邏輯的代表,也就意味着在解決感性、創造問題上存在劣勢。認知了這一點,就能更合理的規劃方法,解決工作難題了。在企業工作中,一般要麼是交給數據分析的兄弟:市場與用戶研究來解決的。要麼是現有方案,然後數據做ABtest和效果評估。

    然而在工作中,纔沒有人會這麼細緻的梳理呢。大家都是習慣性的丟一句:“你來分析下這個XXX嗎!”這時候,做分析的同學們就得有轉化能力,把這些似是而非的問題轉化成一個具體的分析問題。

    比如“我想不想做這個事”,當然可直接回一句“你愛做做,不做拉倒!”可是稍作轉化,把它變成:“如果我做了XXX事會產生什麼影響?”這樣就把一個“想不想”轉化成了“會怎樣”,有了具體的行動就可以分析。當問問題的人看了幹會怎樣,不幹又怎樣的結果後,自然心裏有個判斷。

    比如“我能不能幹這個事”,當然我們回一句:“有能力的人就能幹!”這種毫無意義的屁話。但是如果把它轉化爲“過往做成這個事需要什麼條件,你又具備了多少?”這個問題就變成了“是什麼”的問題,問問題的人看了自己與條件之間的差距,自然心裏也有了答案。

    比如“分析下這個事怎麼幹”,如果轉化成:“過往的舉措有什麼效果”就從“怎麼幹”變成了“又如何”,當問問題的人看了原來ABCD方法各自是什麼效果,心裏也有答案了。

    所以,數據分析方法在企業經營,個人生活中都有很多用處,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它。數據分析不僅僅是某一條公式或者一串代碼。數據分析的真正魅力在於系統的、客觀的、有邏輯的思考。用這種思考去代替零散、臆斷、盲目。這纔是它的做大價值。有些同學會問:既然數據分析有這麼大價值,爲啥我做分析就是天天在跑數……哈,這就涉及到工作方法問題了。俗話說:“你若安好,跑數到老”數據分析師如果太安於現狀,不懂梳理需求,不會管理需求,不會邀功請賞,結果就是天天等着業務部門丟需求,那就真的跑數到老了……這個問題下一篇分享。

    推薦閱讀:

  • 嗶!您有一份程序員數學公式寶典,請查收

  • XGBoost之切分點算法


  • 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該怎麼辦?

  • 2018年終精心整理|人工智能愛好者社區歷史文章合集(作者篇)

  • 2018年終精心整理 | 人工智能愛好者社區歷史文章合集(類型篇)

  • 公衆號後臺回覆關鍵詞學習

    回覆 免費                獲取免費課程

    回覆 直播                獲取系列直播課

    回覆 Python           1小時破冰入門Python

    回覆 人工智能         從零入門人工智能

    回覆 深度學習         手把手教你用Python深度學習

    回覆 機器學習         小白學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

    回覆 貝葉斯算法      貝葉斯與新聞分類實戰

    回覆 數據分析師      數據分析師八大能力培養

    回覆 自然語言處理  自然語言處理之AI深度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