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個“第三極”

少時的記憶隨着海淀步行街的消失反而變得更加清晰,不知多少次,在這條不很寬闊的街道上,買過圖書、光盤,配過眼鏡,吃過糖炒栗子和牛肉麪,曾幾何時,漫步在這兒,隨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來來去去,進進出出。現在,什麼都不見了,熟悉的昊海樓被大卸八塊,巨大的吊車後,頂着一行小字的“第三級”像個“傻大個”孤零零站在那兒。

 
“第三極書局”七月中旬剛剛開業,媒體報道稱之爲“京城最大的圖書賣場”,而且設施更加人性化,每層僅圖書檢索系統就有30個,更爲顧客準備了一千個小馬紮和百餘把小凳子,聽來倒是體帖周到。自從有了“佐岸工社”,我基本上再沒去過“昊海樓”,佐岸工社寧靜的購書環境和清晰的圖書分類維繫着我們,如今,高調的“第三極”不知是否也能那樣打動人,爲海淀的圖書市場發起一次顛覆性的購書運動。

 
走到“第三極”的大樓下,一個像被子彈擊穿的金屬方柱是它的標誌,說實話,看到這個形象,潛意識裏有幾分牴觸,內心懷着看書的樸素心理不可能承載獵奇的興奮,何況這個標誌本身也稱不上“奇”。從“子彈”下走過,一層的落地玻璃窗裏,無數張四方桌子團結着一圈椅子整齊的排列着,現在回憶,已不記得是哪家“食府”,或許還沒裝修好,裏面空無一人。緊挨着“食府”的是一個精巧的禮品店,裏面擺放的小玩意兒俏皮可愛,造形乖張,但也價格不菲。從禮品店出來,站在一層大廳裏,四處張望,零星有玉器和服裝的專門店。走廊寬、店面大、間距遠,這種空曠所帶來的奢華感有幾分東方廣場的派頭。往裏走,順滾梯上到二層,環顧一圈,“食府”和一些個性專門店交相輝映,就是還沒看到書。再上一層。

 
其實,每上一層,看書,買書的興味就減了幾分,好像茫無目的在逛一個新落成的商城,而且由於商戶不多,自己的心境也變得慵慵散散,不知在找什麼,又像在找什麼,直至上到四層,眼前“意外”的出現鋪天蓋地的書,才突然憶起,此次是爲買書而來。

 
看了樓層指示牌,方知道腳下踩的乃是四大場館之一“時尚館”的寶地,往上依次是“人文館”、“科教館”和“生活館”,一共四層,“生活館”位高七層。如何把各類書藉按照這四類場館嚴格劃分?我帶着巨大的問號,走入“時尚館”。

 
最引人注目的是“臺灣書屋”,穿過讓人嗤之以鼻的各類“勵志”的“枕邊書”,邁入“臺灣書屋”確讓人興趣盎然,人物傳記、影視文學、宗教、哲學、美術、期刊等,涉及頗多門類的臺灣原版圖書讓人眼花瞭亂,其中不乏精品可供閱讀和收藏,但價格比較昂貴。

 
斜對面,是一家叫作“城市文化”的書屋,門口的“西藏作品展賣”把我吸引過去,埋頭滯留了一會兒,看上了一本“坐着火車去西藏”,先未急着買,進書屋再看看。又是一個“聚寶盆”,啥都有!旅遊、宗教、期刊、雜誌等依次出現在眼前。一位白髮老者靜靜的看一本宗教的書;老者旁邊大約兩米處,幾個大學生圍在外國原版書邊竊竊私語;一個時尚女孩從老者身邊擦身而過,直奔架上的時尚雜誌;與女孩隔着書架的對面,十幾種漫畫書,散發着稚熱的光彩。書兒們靜靜的待着、等着,卻分明顯得熱鬧非常。真是一鍋“亂燉”,我悻悻的走出去,回頭看了一眼“帶着火車去西藏”,沒有拿走。

 
轉了一圈,基本都是這樣的書屋,也有幾個電腦軟件和音像製品的店夾雜其中,我茫無目的地穿行,任由着大腦經受着一系列混亂的撞擊。

 
這就是廣告中宣傳的“主題書屋”,盡隨着店主的性兒任意擺放各樣書籍,在打造小品牌的同時,讓“第三極”在我的心中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暗淡。唯有無數圓柱形的燈箱廣告把整個樓層點綴的閃亮炫目,廣告上的美女帥哥散發着誘人的光彩,勾魂射魄的眼神嘲笑着你手上的魯迅、巴金和沈從文。噢,想起來,這一層叫“時尚館”。爲什麼叫時尚館?天知道。

 
腳有些累了,擡眼望去——“人文館”,上去看看吧,我說服自己。

 
上得樓來,隨便轉了轉。想歇一會兒,環視四周,百餘把的椅子不敢奢求,那一千個小馬紮總能尋得一個吧,果然在一桌書下發現一把空的,坐上去,雖然搖搖欲墜,但也輕鬆了好多。隨便拿來一本書,翻了翻,寫鞏俐的。

 
十幾分鍾後,看看錶,下午四點多了,沒再上樓,原路返回,出了“第三極”。

 
一層大廳,可愛的吉祥物迎送來往顧客,總這麼熱情。

 

走在海淀大街上,小雨浠浠瀝瀝。回頭望望這偉岸的“第三極”,覺得它離自己很遠。對面的“佐岸工社”默默的肅立着,端莊的外形像一本展開的書。我熟悉她的每一樓層,每寸角落,還有她牆上帖的淡雅的小畫和舒緩的音樂,內心的親切感由然而生。

 
其實,佐岸工社歷時幾年,也已顯露出她的疲憊與蒼老,由於管理上的疏忽和設備上的陳舊,暴露了一些不盡人意之處,但新生代“第三極”並未汲取她的精髓,彌補她的缺憾。“第三極”另避蹊徑,開通了一條豪華而紛亂的路,有多少人最終走上這條路,現在不得而知。

 
回來後看到報道,又查了網站,方知道這個寫字樓叫“第三極文化中心”,圖書是它的主營項目。整個大廈建築風格是純德式的,建築師是德國頂尖的設計師格康。乍一聽,無怪乎人家從上到下商業味道十足,不像個書店,它本來就不是一個書店。但我確實愚笨,還是不解,一張嘴就標榜是“德式建築風格”,連洗手間都是“純德式”,扣上這頂漂洋過海金光閃閃的西洋帽子,還有什麼文化可言?對外,沒有自己的文化又如何與別人的文化平等交流?對內,在同質化競爭的今天,文化的認同是競爭的根本,帶頂洋草帽,穿着洋皮,掛着洋肉的所謂“文化中心”,真正又有何文化需要認同?
 
 
2006年7月31日

 

 
後記

在一篇報道中摘取以下文字,看“第三極”如何處變不驚應對讀者質疑。

(報道來源:新京報)

 
顧客:

本來看到宣傳說買100100,沒有想到最後100塊的返券,分成了130元的和710元的,30元的可以直接使用,而10元的需要在每購買90元的圖書後,方可使用一張,如果要想把所有返券都花掉,至少要買600多元的商品。

 
第三極:

買百返百是屬實的,只是計算方法不同,就是希望以此引起爭議,現在目的已達到。這麼宣傳就是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和爭議,雖然忽悠了顧客,但也是件好事

 
顧客:

不知道圖書按照什麼規律碼放的,找自己想找的書很費勁,而且很多書在多個書屋和樓層都可以看到,有重複的感覺;

 
第三極:

對於重複的問題,這是第三極的特色,以刺激購買。

 
顧客:

圖書碼放不規律新書太少

 
第三極:

圖書到貨量太大,已經有6000萬的貨到達,但是上架的只有5000萬,有1000萬的書還來不及上架,造成可能有些新書還不能馬上看到,圖書的細化調整也沒有到位。此外,還有些顧客從書架上拿了書,順手放在別的書架上,也造成其他人找書不便。

 
顧客:

臺港書屋裏引進餘秋雨等內地作家的臺灣版書也沒有必要

 
第三極:

銷售量已經很好地說明了一切,該書屋每天的營業額都過萬,成爲開業以來最受歡迎的書屋,即使是內地作家的圖書,依舊有讀者願意購買臺灣版本。書局昨天還抓獲了一個4人盜竊團伙,就是專門挑臺港書屋下的手。

 

總結:“第三級”在個別方面雖也顯露出了誠意。但我還想補上這樣一句話“以爲顧客是傻子的商家,自己纔是真正的傻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