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職場】能力與價值

最近給團隊(指#UC瀏覽器電腦版#開發團隊)分享了我的《基層技術管理原則》。在我所秉承的八大基層技術管理原則中,有兩個分別談及了個體的能力與價值,我想通過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瞭解我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希望能給讀者帶去一點有價值的思考素材。


首先,我想給出我對於個體能力的理解,即“能力(ability) = 技能(skill) x 工作好習慣 x 意識”。技能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他決定了我們能走上怎樣的工作崗位,甚至直接決定能拿多少薪水。正因爲它的重要性衆所周知,所以我沒有必要在此花多餘的筆墨累述。然而,能力方面除了關注技能發展外,我想提醒大家重視工作好習慣和意識兩大因素,因爲現實中這兩大因素的作用被極大地忽視着(這是造成“苦逼”的重要根源)。


在職場中,除了人文因素外,一切目的都是爲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意識”的作用在於,通過一定的思維引導我們採用合適的方法去實現更高的工作質效。這裏的方法可以是提升技能(比如,學習更合適的編程語言),也可以是加強溝通(比如,瞭解開源社區的發展動向)等。當然,最爲重要的是,意識應引導我們形成各種工作好習慣。


什麼是工作好習慣?簡單的回答是:那些在我們身上穩定的、自發的工作行爲,這些行爲使我們以更高的效率完成更具質量水準的工作。“穩定的”體現於我們堅持採用同樣的方式、方法解決相似或相同的問題,且持之以恆;“自發的”體現於我們運用這些方式、方法的成本很低,第一時間會那麼做(這進一步帶來了“穩定的”)。


爲了更具體,我在此舉幾個工作好習慣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編程習慣。編程規範很多團隊都有,但能將之完全落實且形成工作習慣的卻很少。第二個例子是遵循各種工作流程的習慣。同樣地,流程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認同,但照章實施的卻鮮見。第三個例子是文檔編寫習慣。害怕寫文檔似乎是很多職場人士的一大通病,更別談將編寫文檔當作是一個工作習慣了。另外,雖然有些人寫文檔,但仍存一些不良的習慣。比如,文檔內“:”與“:”、“.”與“。”不加區分(即中英文符號不分、全半角不分);製作PPT時,有些句子的末尾以句號結束,有些又不是,缺乏一致性;等等。


各種工作好習慣之所以難以形成的根源在於,我們缺乏較真的態度。較真態度一旦缺失就很容易導致做事不到位,且助長一些工作上的不良作風。工作好習慣之所以重要,是因爲它還代表了工作紀律。一個技能再高,但卻沒有紀律的人往往給人的感覺是“事確實能做,但總讓人不放心、做事不專業”。造成這種感覺的深層根源在於,人因爲沒有紀律而使得其行爲很不穩定且難以預測。


習慣與紀律還是有區別的。習慣的背後一定有一種較真的態度,這種態度很容易讓人做各種事時能多一份認真,而無需事前規範。與之不同的是,紀律往往需要事先規範,因此適用範圍更加有限。也正因如此,在我的能力定義公式中使用了“習慣”而非“紀律”一詞。習慣體現了我們基於意識付諸行動 —— 因爲我的習慣是這樣做,所以我這麼做了。


既然工作好習慣如此重要,那一定會有人問如何在工作中加以培養這一問題。如前所指,工作好習慣的背後一定需要我們做事具備較真的態度。因此,培養較真的態度是形成各種工作好習慣的先決條件。悲劇的是,在國內的文化背景下,要培養較真的態度真不是一件易事,因爲我們的處事原則更多的是宣揚“藝術”、“中庸”和“難得糊塗”等。我並非否認這些內容的價值,只是以大多數人的能力層次根本不應一上來就以這些內容爲導向。當個體不具備較真的態度時,那時就得寄希望於團隊中至少有一個較真的人,且這類人有能力引導大家較真。千萬要注意,塑造團隊的較真態度不只是意願問題,更需要以能力做支撐,很多情形下的不較真其實是能力的缺乏(出現了“雞與蛋”問題?)。


能力公式告訴我們,並不是技術越好能力就越強,因爲還得關注其他兩大因素。一個技能很強的人,如果他身上缺乏良好的工作習慣、工作行爲讓人難以預測,則這類人的整體能力可能還不如技能一般但工作習慣良好的人;同樣地,一個技能很強的人,如果他的意識更趨向於單打獨鬥而非協作,那他的能力也得大打折扣。


能力強的人是否價值就高呢?


普遍的理解是,只要是個人,他在集體中就能產生價值,不大關心這個人的價值輸出形式與方法。以這一理解所指導出來的團隊,很容易出現團隊能人多但卻發揮不出團隊的效能這類問題,也解釋了“單幹可以,協作不行”的怪象。“能力”的一大特點是他屬於個體屬性,只有經輸出之後才能產生價值。更爲直觀的解釋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如果在團隊中不發揮他的能力那他的價值就變低。


在我看來,個體價值體現於對他人的幫助和對團隊的貢獻。對他人的幫助並非簡單地別人需要幫助時我們就出現在他的視線範圍內,這種形式從長遠看來過於低效。更好的方法是通過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文檔化或招開分享會的形式。比如,在工作中認真做好概要設計並文檔化就是一種幫助他人的方法,當其他人接手自己所負責設計的軟件模塊時,概要設計文檔就起到了“幫助”的作用;再比如,將工作中解決某難題的思路寫下來與大家分享,這就有助於其他人規避犯同樣的錯誤;等等。真正的團隊一定會重視知識的沉澱,這就需要個體有意識持續地將自己所掌握的有助於他人更有質效地工作的知識以文檔等形式進行傳承和流轉。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團隊中建立起“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良好協作氛圍,乃至進一步營造出“你欣賞我,我欣賞你”的相互認可文化。


個體對團隊的貢獻不能只停留在完成被分配的任務這一簡單形式上,而應體現於個體能動地爲了提高團隊的工作質效不斷做出貢獻。只停留於前一認識的團隊比較容易成爲“苦力”,同樣的事情一種方法幹上十遍,甚至唯苦勞是論;具備後一認識的團隊會努力尋找方法,將需幹十遍的事變成只幹一遍。


前面所提出的關於能力與價值的問題,更爲恰當的認知是“能力強的潛在價值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