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了世界的程序員

導讀:本文譯自美國時代的《The Men Who Stole the World》,原作者:Lev Grossman。相當有傳奇色彩,讀起來很爽,翻譯過來。譯得不好,還請大家指正。本中的四個程序員可能並不是那麼聲名顯赫,而且也很不老實,或許算不上成功,不過他們的確改變了世界。而本文有分析了互聯網上P2P的那些事,相當的有參考價值。
以下是文章全部內容:
十年前,有四個年輕人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他們並沒有使用法律或是武器或是金錢,而是使用軟件來改變世界。他們當時有着激進和極具破壞懷的想法,並把這些想法付諸於代碼,在Internet上以免費自由方式發佈。這四個人,沒有一個完成了大學學業,卻奠定了今天我們習慣的數字媒體環境的基礎。然後,因爲各種原因,他們迅速地消失在公衆視野中。
1999年,美國東北大學的一個叫Shawn Fanning的一年級新生開發Napster,從此,成爲了P2P文件共享和不需要大型機構或零售商就可以獲得音樂的先鋒和範例。《時代週刊》和《財富》把他放上了封面。那時,他在19歲。
就在同一年,一個挪威的只有十幾歲的年輕人 Jon Lech Johansen,他和另兩個今天都不爲人知的程序員,寫下了一個程序解密了商業的DVD,而他成爲了全球盛名的“ DVD Jon.”,那年,他只有15歲。
而在1997年,Justin Frankel,一個亞利桑那州塞多納的18歲的***,開發了一個免費的MP3播放器——WinAmp,其成爲了Windows操作系統上裝機必備的軟件,並造就了主流數字音樂的革命。在他發佈的第18個月內,1500萬人下載了這個軟件。而三年後,Frankel開發了Gnutella,一個P2P的文件共享協議,沒有中心結點,不像Napster,其不可能被關閉。目前有上百萬人還在使用它。
2001年,Bram Cohen, 當年26歲,開發了一個P2P的文件傳輸共享協議—— BitTorrent,其以全新一流的架構全面優化了網絡上大文件的共享和傳輸效率。 BitTorrent 也變成了整個Internet上發佈大數據和文件的一個標準。
在2000年代的上半段,《時代》採訪了這四個程序員。那個時候,看起來他們要以數字化動亂把整個複雜的傳統多媒體娛樂平臺給拆除,而讓對電影,音樂和電視的收費則成了不可能。那些藝術家也將無法從他們作品得到報酬,整個娛樂業包括時代華納也將被炸爲平地。而盜版業則藉機襲擊了美國公司。
“畢竟”,我們在2003年報道到:“在整個信息經濟中,不可能所有的信息都是免費的”。如果毀滅正在來臨,那麼,Fanning, Johansen, Frankel 和 Cohen 將是那“四騎士”(譯註:啓示錄中的四騎士傳統上被解釋爲瘟疫、戰爭、饑荒和死亡)。
沒有毀滅
毀滅並沒有發生。但是整個娛樂業因此而改變,而這些改變的複雜性和逐漸演進超出了我們的期望。這些發生的故事,海盜王們的事,對於今天數字化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有非常高的參考和教育價值。Fanning, Johansen, Frankel和Cohen現在都硅谷運作着自己的合法的軟件公司。他們現在沒有在做和盜版有干係的事情——當然,如果他們真的沒有。
Fanning,四個人中唯一一個沒有回覆我們的採訪請求的人,他較早地退出了毀滅傳統唱片業的事業。在2001年,Napster因爲不堪衆多關於其協助並煽動版權侵權的法律訴論的重壓,而不得不關閉。2002年,Fanning 創辦了新的服務 Snocap —— 他嘗試把文件共享合法化,在和相關的唱片公司合作下,Snocap 賦予消費者對其下載作品給於創作者報酬的權利。
而Napster呢?今天他還在。這個商標在破產拍賣時被賣了,然後再被賣了,但其再也沒有被重建。現在其被Best Buy 運營,其是iTunes的競爭者,其口號是—— “More than just a music store.” (不僅僅只是音樂商店)
沒有盜版的人
作爲Gnutella的作者,Justin Frankel是Fanning合法的繼任者。不像Fanning,他很早就收穫了他的第一桶金。在1999年,當WinAmp大放光芒的時候,AOL買了WinAmp和他的公司——Nullsoft,價格應該在1億美金左右。這讓 Frankel 在20歲的時候就非常富有。當然,他也成了AOL的員工。
但這並不是很匹配,在Nullsoft, Frankel的做法是把軟件開發到極致,然後免費發佈出去。而在AOL,軟件的商業銷售威脅並壓倒了軟件本身。“我致力於的產品,就像這樣,我們不願意金錢的摻入,我們正和其它公司做這筆交易,所以,產品也只能是這樣的結果”,他回憶到,“沒有人真正地去關心用戶的體驗是怎麼樣的”。
Frankel 他最近從舊金山搬到了紐約城,現在全心打理自己的公司Cockos,這是一個關於音頻產品套件,叫Reaper。他堅持不懈地改進着它,並且他和他的用戶保持着很近的關係,其用戶數大約是幾萬人。“當前的策略我們並不想發展用戶數量”,他說,“我們只是在享受目前的過程,並在做正確的事情”。他並不同意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geek,而滾石在2004年時則對他則是這麼認爲的。“我不覺得盜版是很危險的”,他說,“根本上來說,大衆的商業模式總是依賴於對所有事情的強控制——尤其是那些有瑕疵的模式。而作爲一個軟件開發者來說,會有一定程度的盜版”, Gnutella 對他來說已是遠古的事情了。“數字化盜版:它毀了唱片業了嗎?沒有。唱片業適應了嗎?當然,很多人會說得更好。你應該更關注質量,以及更小一些樂隊,等等這類的事”。
四眼怪獸
在這四騎士中,只有Bram Cohen他現在還在致力於其10年前的那個項目。他是BitTorrent的創始人和首席科學家,而一個令人敬佩的舊金山的公司希望能把Cohen的這個令人瞠目的高效的內容分佈式技術變成商業化應用。
就像Fanning的Snocap一樣,Cohen試圖把其BitTorrent從大量的盜版領域轉移到合法的領域,這樣才能掙到錢。2007年是BT發展最震動的一年,BitTorrent成爲了20世紀福克斯、派拉蒙、華納兄弟 和 米高梅 影業公司的合作伙伴,和他們一起共同形成了Torrent Entertainment Network,主要提供電影,電視,電子遊戲的購買和零售。
“我從這次失敗中學到了很多很多的教訓”,Cohen 悔恨地說。他現在的策略是隻和那些只需要他的BT中的“快速”和“病毒式分佈”的人合作。“與其去和那些內容提供商合作,爲他們加上特權,以擴展我們的渠道,我們還不如直接獲取那更大的渠道,那裏的人更喜歡更爲開放的方式”。
簡單之道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唱片業的災難是不會發生的。Steve Jobs 在2003年4月28日,那段時間是互聯網文件共享井噴的時候,Apple揭開了iTunes Music Store的面紗。在那個時候,我們都覺得iTunes不可能成功,就像Snocap以及他和它類似的項目都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爲,你怎麼可以可能和免費競爭呢?
但是iTunes 確實成功了。Apple無情地強調着簡單和有魅力的用戶接口,以及有喬布斯對唱片業的那強有力的談判,造就了一個最新型的專業的服務,其可以讓你放心地下載並傳輸音樂。的確是做到了,儘管其是收費的,而且我們的購買需要和DRM(數字版權管理)扯上關係並限制我們。
這是一個讓那些年輕的海盜王們認真學習的教訓。就像Fanning, Frankel和Cohen一樣,其實,Jon Lech Johansen並不能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海盜。他沒有因爲想把好萊塢搞破產而去幫助破解DVD,他這樣做是因爲他想在他的電腦上看電影。他的電腦安裝的是Linux操作系統,而1999年,在Linux上根本沒有可以用來播放DVD的程序,所以,他和他的夥伴們決定自己寫一個,所以,他們不得不先把DVD給解密了。
Johansen拒絕承認他和盜版有關係。“至於我被所指責的,真的和我沒有什麼關係”,他說。“我支持公平使用,意思是你的確是需要合法地獲得內容,但你應該有權利使用任何一款設備或是應用程序來查看那些內容”。 Johansen 像所有的海盜王一樣,他總是能寫好的代碼,而這些好的代碼給了人民使用的權力。這纔是盜版災難不會發生的真正原因。盜版永遠不希望所有的音樂和電影或是其它的東西成爲免費的,他們只是想要免費的只是自由!
最後一句話是點睛之筆,作者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真是相當的透徹。我個人理解本文帶給我如下的啓示:
   1. 年輕就應該豁得出去,就應該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想法,並付諸於行動。
   2. 互聯網上的盜版永遠不會停止,與其說是盜版,其後面則是自由和無政府主義。
   3. 自由過度並不是那些利益集團所希望的,並可能會讓你惹上麻煩,不過這世界總是因此而改變。
   4. 版權限制和免費並不是最好的,而最根本的是尊重用戶的自由權以及不斷地化繁爲簡以改善用戶的體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