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心靈史:從滅霸到買買提(1)

1

經濟學的作用是什麼?

經濟學不是自然科學,它造不出火箭,也轉不動地球。它是一種意識形態。經濟學家講故事,我們聽故事。經濟學101,102,103…是人類自己給自己講的故事,它告訴您“您和餅之間的關係”——這張餅有多大?您該得到哪一塊兒?大塊還是小塊兒?以及爲什麼能得到?

微觀101是“小我”和餅的故事,宏觀101則是“大我”和餅的故事。

經濟學家“叮”的一聲,生出個概念,概念變成理論,理論再被“其他人”講成一個故事。不要小看故事的力量,“講故事”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人類自誕生以來,永遠在尋找自然界中的意義——意義要靠故事來翻譯。

故事會在人類的意識中出生、長大、膨脹、吞噬、再衰老或崩潰。最大一組人羣,特定時間內,最關心的劇情,就是“改變”發生的原因:一個廣泛流傳的故事會加固理論,加固過的理論會變成政策。

而政策影響每一個人。

一個怪怪的、畸形的、不該有的理論不一定沒有邏輯,但它會懷孕生出一個怪怪的、畸形的、不該有的政策,最終長大成一個怪怪的、畸形的、不該有的結果。

比如馬爾薩斯老師的人口滅霸理論。

1798年,馬老師覺得糧食畝產最終趕不上人類生孩子的速度,所以人類將會吃光糧食並捱餓。瘟疫、戰爭、或者打個響指滅口一半,才能挽救全人類。

馬老師雖然不是滅霸,不過只是“叮”出了一個怪怪的、畸形的、不該有的理論,然而理論要發威,不一定正確,只要它“有效”。比如,在人口滅霸理論中加入少許達爾文,攪拌均勻,文火慢煮,一個“福利+濟貧=不道德(因爲這會加速人口增長,最後大家都會落地成盒)”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故事,就講好了。

這個故事在您的文化政治熔爐裏再烘烤,烤成堅實的經濟思想,變成國家政策的精神食糧。

結果呢?一個關於經濟的故事,反過來改變了經濟本身。如果您是七零後或八零後,就不用再舉實例了吧。

這就是人類強大的腦神經——創造、傳播和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賦予了我們將“意識”變爲“現實”的超能力。

2

還是腦補不出這個過程?下面用視覺影像來挑戰一下您的心智:

一個男人,一羣好友,一個狹小空間,一個驚天大祕。

男人是位大學歷史教授,即將搬離這座城市。

臨行前,一班同事來家中踐行。這裏有人類學家、生物學家、考古學家、還有宗教學家。其中一人突然問了男人一個問題:認識十年了,你怎麼好像一點兒沒老?

男人沉吟半餉,說:

如果告訴你們,我已經活了一萬四千年,可信否?

我今年週歲一萬四,本是洞穴人,從石器時代活到現在,中年凍齡,以後便永不衰老。

我花了170年,拿了十幾個博士學位,接近無所不知。做過部落酋長,當過梵高鄰居。在印度認識了釋迦摩尼,一起在樹下開了悟。然後來到歐洲,向人們傳授開悟成果。沒想到這些人腦洞大開,把我的話構建成了宗教。這個宗教裏有個主人公,叫做耶穌,偷偷告訴你們:那就是我。

因爲永遠不老,在真相浮現之前,我必須不斷逃離。現在你們知道我爲什麼每十年就要搬一次家了吧?

房間裏的五個人,心中一共五萬頭草泥馬奔過。親愛的同事,莫不是個傻子吧?你覺得我們這幾十年的知識和信仰,都是體育老師教的嗎?

男人說,那你們想辦法來證明吧。

但是,除了這些親身經歷之外﹐我沒有任何其他證據。同樣,你們除了用自己的認知和理念提問之外,也沒其它辦法證明我在忽悠。

我說的到底是故事,還是從未被發現的歷史?信與不信,你們自己決定。

結果呢?

五位教授使盡渾身解數,連環審問。從稗官野史,物種起源,到教義典籍,火箭科學,從白天問到深夜。最初的戲謔,慢慢變成了迷惑,迷惑變成動搖,動搖變成了對整個世界的懷疑。

眼前這個男人的形象,漸漸地無限接近於神。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因爲男人在一個接一個回答問題的同時,也在用強大的邏輯,把根本無法被證明的論據,講成一個又一個故事。五個人慢慢發現,可怕的不是這些問題的答案,而是在整個“提問——回答”過程中,那一次又一次思想根基被搖動的震撼。

貝斯拜(Jerome Bixby)老師的遺作《地球之子》(The man from the earth),把這個過程寫成一個挑戰三觀的寓言故事。這個寓言,我覺得用來比喻經濟學幾百年來的心靈史,也很合適。

也許它還能解釋爲什麼經濟學家總是出錯。

4

那爲什麼經濟學家總是出錯?

爲什麼經濟學又被稱爲“悲催科學(dismal science)”?是因爲它總是錯的很悲催嗎?

當我還是一個青春美麗活潑又可愛的大學生時,學習了經濟學101。

教授爲了活躍課堂氣氛,經常會講很冷的笑話。有一天,他講了一個關於戰鬥民族的故事:

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蘇聯的英雄加加林(Yuri Gagarin)的女兒,有天接到了個電話。電話那頭問,小盆友,你爸爸媽媽在家咩?

女兒說,不在,他們出去了。

我爸在繞地球飛行,他今晚7點回來。我媽去買生活用品了,鬼知道她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笑話講完了。臺下一臉懵逼,並沒有人get到他的點。教授自己堅持笑了一會兒,也覺得這個笑話實在太冷,於是解釋道,這裏面其實有個梗:計劃經濟下的蘇聯,買日用品比上太空還難。

自上而下計劃經濟下的戰鬥民族,除了伏特加和氫彈,什麼都缺。要麼生產不足要麼生產過剩,沒人在乎內需和消費者。這是一場以“低效,浪費,腐敗“爲關鍵詞的災難。

我教授的經濟學101,來自於薩繆爾森老師的《經濟學》。這位在經濟學殿堂上屁股從未離開過主位的諾獎得主,曾在書中預言:蘇聯經濟將在二十年內超過美國。

從1961年第五版,到1980年第十一版,薩繆爾森老師一直堅持並重復他的預言。於是整整一代經濟學101的同學們,都曾認爲中央計劃經濟是靠譜的。

但還沒到第十二版,薩老就親眼看到了自己預言對象在1991年一夜之間轟然倒塌。戰鬥民族終究沒有戰鬥過美國。

連薩老都會錯的這麼離譜,教授,您在《經濟學》裏畫的重點考試還能用嗎?

教授總結說,支持計劃經濟的經濟學家的話可以聽,支持自由市場經濟學家的話也值得傾聽。但前提是,你要分清哪個已經是過去的故事,哪個是現在的故事,哪個會變成將來的故事。

這很像信息理論(Information Theory):信息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只有新舊,或者信號強弱之分。如果一個信號在我們腦中足夠強,它就變成了“新信息”,如果夠弱,就變成了舊的。舊的信息會消失,人們的世界觀也會跟着改變。

經濟學,是一個永遠有爭議,永遠在新舊信號之間掙扎的學問。因爲它總會牽涉到社會和政治——這些不是自然科學,而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

所有自然科學,只要設計完整,結果大概率是確定的。比如加加林爸爸回家的時間。但是人類行爲和意識形態,這個經濟學永恆的糾纏對象,則永遠無法確定。就像媽媽回家的時間。

薩老的理論沒有錯,只不過解釋了錯誤的故事。或者反過來,計劃經濟的故事雖然很美滿,但其結果卻永遠不可能精準預測到。

這堂課讓我印象十分深刻,這位教授也許更適合在金融市場上叱吒風雲。

4

直到現在,主流經濟學家們依然大小錯不斷。

比如2008年之崩塌,沒有一位主流經濟學家預測到。覺得就算崩了也沒關係,很快會復甦,任何低迷都將是溫和的。而且肯定不會出現衰退。

這是個載入史冊的錯兒。

如果他們是屋子裏最聰明的人,爲什麼到現在還都一臉懵逼?也許他們根本不懂經濟?

他們大概率真的不知道。但是我也不知道,您也不知道,並沒有人知道。

問題就在這裏,任何理論都沒辦法完整解釋現實世界,或者說迄今爲止,並不存在一個哆啦A夢般萬能的,有問必答的有效理論。主流經濟學家們只能繼續用自然科學、數學和原始實證研究來安慰自己。工具越來越複雜,模型越來越多,自己卻在死衚衕裏走不出來。

不過這些都沒關係,也不應該全怪在他們頭上。

因爲當他們從數學公式,進入到解釋萬物如何運作,價值從何而來,該到哪兒去等等領域時,就逐漸進入了意識形態的地盤。在這裏,想象力和故事是主人,鑰匙在它們手裏。

經濟學家只是社會和政治進程中的一部分。他們主要任務,不是算命,而是建言政策。所以比糾結他們到底犯沒犯錯更重要的,是搞明白“誰”在把他們的理論講成故事,然後用這些故事去影響、創建、或者改變政策。

經濟學家們不笨,也不是壞銀,只不過很容易被這些“誰”們俘獲而已。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2008年崩盤後,經濟學家們的不同反應,和各國政府出臺的各種對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有的要鬆,讓凱恩斯主義重新出山,增赤字支出;有的要緊,迴歸經典,減預算赤字。有的要政府變得更大,有的要市場變得更大。有的力挺減減減(稅),有的重薦放放放(水)。

十年過去了,現在還沒爭論完。這些爭論不是曲水流觴,青梅煮酒,或者課堂練習——這些聲音會影響的政策,關乎數百萬人的生活,包括您和我。

別忘了,一個怪怪的、畸形的、不該有的理論不一定是錯的,但它會懷孕生出一個怪怪的、畸形的、不該有的政策,最終長大成一個怪怪的、畸形的、不該有的結果。就算它和經濟學家們的初衷,是一百八十度的背道而馳。

就像那部虛構的漢謨拉比法典。一個虛構的故事和法則,可以變成客觀的現實,可以變成人人遵守的價值觀,刻在社會的所有元素之中。

凱恩斯早有分教:思想塑造歷史進程。

5

我依然尊敬經濟學家,但我更尊敬常識:沒人能預測未來,但是如果您聽到有火車開過來,是不是應該離開鐵軌?

所以,與其期待經濟學家們解答您的所有問題:要買房子嗎?要換工作嗎?要創業嗎?要進城嗎?要進股票市場嗎?買比特幣嗎?繼續借貸嗎?存錢還是消費?什麼時候才能退休享清福?

不如弄明白經濟學家的理論,是如何變成“故事”,故事又是如何引起市場變動的——也許這纔對您更實在。

至於該相信哪個故事:如果您做交易,便不會聽故事,因爲交易不入戲,入戲太深叫執念,您只要知道市場上都在講什麼故事即可。如果您心懷天下,想爲國建言,那就相信最符合自己邏輯體系的。但是別忘了,分清楚哪個是過去的,哪個是當下的,哪個會變成未來的故事。

下回分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