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半生緣》—那根說不清道不明的“軸”

在看《半生緣》的途中,情緒此起彼伏。

文章逐一向我們敘述了,男主人公沈世鈞與女主人公顧曼楨,是如何相知相愛、又如何相離、最終如何再次相逢的故事。

1.相知、相愛

他們由共同好友叔惠而結識,因爲處於同一上班單位的原因,三人常常結伴吃飯。漸漸地,世鈞和曼楨日久生情,由此並一發不可收拾。

她們的相愛,不禁讓我幻想起戀愛的感覺:心跳、害羞、不知所措、此刻宛如對方就是全世界…多麼美妙而單純的感覺。

然而,風花雪月的背後,畢竟還存在着真真實實的生活。戀愛一旦與生活接軌,終究有一天也會變得不一樣。

“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2.相離

他們“分手”原因,源於,世鈞未能向他家人正面承認曼楨的姐姐曼璐的境況:一個曾經爲了家庭而捨棄自己的青春,被迫淪落成風塵女子。

此事致使曼楨心生失望,由此成爲了兩人鬧翻的導火線,也陰錯陽差地成爲了他們永遠相離的原因。

不禁讓人感嘆的是,人世間的太多悲歡離合,也僅僅只是由於一個陰錯陽差,而導致了永久的錯過。但,錯過並不代表永久不在擁有。

3.再遇

世界再大,很多人還是兜兜轉轉地回到了原點,然而,很多事卻無法逆行倒轉。

他們再次相遇了,以兩個孩子的爸爸與一個孩子的媽媽的身份。

如曼楨所說:“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曾經的美好只能定格在記憶匣子。

故事最終以“悲劇”而告終,而我並沒有太多的感傷,反而更多的是感動。

在有限的一生裏,能遇到一個值得相伴終生的知己、並與此度過無數個心跳的夜晚,就算最終因爲生活中的種種原因而無法廝守,這未必是一件憾事,至少這個過程我們沒有失望。

“分手”並不意味着就是壞的結果,在世鈞與曼楨看來,他們是彼此心靈的慰藉、是突然回想起來的牽掛、是任何人無法取代的一份子。

離開既可能代表“生死離別,永不相見”,也可能代表記憶中的永久美好。



4.顧曼楨

在戀愛與“婚姻”面前,曼楨無一不是理智的。

不管是與沈世鈞的戀愛,還是與祝鴻才的“婚姻”,她都至始至終保持着,向前看的態度。

在與世鈞的熱戀中,她始終保持着清醒的大腦,不管是對於自身的職責、世鈞的事業還是介於“第三者”之間的抉擇,她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所需、所想,且不偏不倚。

在與祝鴻才的恩怨婚姻中,爲了孩子,她不得不選擇了與祝鴻才共渡生活,在這段“委曲求全”的婚姻裏,她沒有像姐姐一樣怨天尤人,抱怨不斷,而是選擇接受了這種度日如年的現狀。

寫到這裏,我突然想到:如果是我,處於這樣的狀態,我該如何抉擇?

陷入姐姐、姐夫所設圈套,而意外懷上了姐夫的孩子,一年多的軟禁,甚至連至愛的媽媽也對此置之不理。多虧好心人的幫助才得以脫離險境,孩子卻只能棄之,由姐夫家人看護。

然而,姐姐的不幸去世、姐夫的生意受挫、僕人的專制蠻橫、致使孩子面臨着生命危險。

如果是我,該如何抉擇?是棄子遠走高飛?還是與姐夫祝鴻才結婚,保全孩子?

不禁進入了遐思…可能我會沒有勇氣選擇後者;

就算選擇後者,或許我也無法做到如曼楨般的隱忍,也無法擁有重新找回光明的信心…

但,無疑,她選擇了後者。

選擇了決絕的接受。不管他如何的夜夜不歸,如何的挑釁無禮,如何明目張膽地找小三,她都絲毫沒有暴跳如雷,而是默默地接受、不帶任何一絲情感地接受,並冷靜地尋找獲得新生的證據。最終,以有利的證據將祝鴻才告上法庭,而取得了自身的自由以及孩子的贍養。之後,他在上海找到了穩定的工作。 在歷經如此不堪的過去面前,她無聲地走了出來。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許多不堪重負的事情,那個時候,顧曼楨的精神面貌,真的值得我們借鑑。

5.沈世鈞

故事中的主人公沈世鈞,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圍城》中的方鴻漸,“漫無目的”地隨風漂流,猶如一個沒有軸的物體,左傾右倒。

當戀愛遇到“第三者”插足時,他只是一再逃避;當婚姻受到父親的阻止時,他只是含糊其辭,而不是正面迎接問題;當自己的事業開始起步時,卻在與曼楨毫無商量的情況下,辭職回家繼承父業;當好友叔惠留美歸來時,僅是徒然感嘆,後悔當初爲何沒有選擇尾形;甚至當與曾經避之不及的翠芝,洞房花燭時,仍還在後悔,我們爲何會走到這一步,宛如一個做錯事的小孩…



6.軸

顧曼楨,堅強獨立,她走的每一步似乎都有一個信念支撐着。她的內心似乎有那麼一跟軸,那根軸,就像房子的頂樑柱,支撐着整座樓房。

不禁想到自己,一直只是隨波逐流,一直生活在陰錯陽差的怪圈裏。不管是來日本的留學、還是之後的升學、還是第一份工作、還是現有的生活…

感覺找到這麼一根軸真的很難,這根軸就像一個信念或者一個目標,給我們指明方向。有些人可能天生擁有,有些人卻只能後天習得,具體方法,說真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只是希望,在接下來的生活裏,當自己在抉擇某些事情時,能夠在經過大腦的思考之後再行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