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種選擇,而貧窮從來都不是不愛的理由

看完這部電影,感覺很難受,那種哭不出來的難受。電影的節奏並不激烈,很多鏡頭都像是一種旁觀,只是靜靜地記敘時間的流過,但還是有種看《小偷家族》的感覺,壓抑,無處釋放。如果愛是一種選擇,那麼貧窮從來都不會成爲阻礙它的藉口。如果愛是一種必然,那就更沒有什麼理由可以泯滅它。

贊恩的家庭處境當然貧窮,髒亂的貧民窟,破舊的出租屋;睡覺是無法翻身,彷彿被偷偷販賣的黑奴;十幾歲的孩子就必須去打童工,甚至販毒;上學的唯一理由是可以往家裏拿東西;女孩們被當作交易的對象,經歷初潮便會被當作商品許配人家……這裏沒有一個家的基本定義,只有未成年的童工和新娘。

在最終的審判席上,也給了他的父母申訴的機會。

“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樣的處境嗎?我經歷的你經歷過嗎?換成你是我,早就上吊自殺了。想象一下,給孩子喂糖水,因爲沒有別的可喂。爲了讓孩子活,我寧願犯下一千個罪行。他們是我的孩子,沒人有權利批評我。”

要徹底改變這樣的狀況當然很難。社會階層的嚴重對立,底層人民的螻蟻般漂泊,已經由此導致的情感匱乏、罪惡叢生,已經向烏雲籠罩了整個國家,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

但這就是不愛的理由嗎?不是!

在餐廳打黑工的埃塞俄比亞難民拉希爾是個單親媽媽,除了要躲避身份問題,還要盡最大的努力照顧孩子,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她還是收留了贊恩。

無論是辦證的黑中介如何誘惑她,自始至終都拒絕賣掉孩子,孩子是她唯一堅持的底線。贊恩也在她這裏,第一次感受到了短暫的母愛和家的歸屬感,第一次,也是唯一兩次中的一次,露出了與他年歲相符的微笑,純真快樂的笑。

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貧窮不是最可怕的,沒有愛的家才最可怕。每個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私有品,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就像《家有兒女》裏劉星和母親劉梅的對話:

媽媽:嘿,我真不該生你這個不懂事的。

劉星:誰要你生了??經過本人的同意了嗎??

既然我們已經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上,那麼,我們就有必要照顧好他。只是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愛往往陷於兩個極端:或者過分溺愛,或者十分傷害。什麼纔是他們最需要的,什麼纔是我們應該無條件給的,是一輩子的學問。

幸好,最終雖然被忽視,被傷害,贊恩還是以他的熱情和善良去面對整個灰敗人生,最終還是有了光明,我們也看到了他第二次發自內心的微笑。

愛是一種選擇,而貧窮從來都不是不愛的理由。

PS:雖然電影討論了許多現實的社會問題:包辦婚姻、人口買賣、底層貧困等等,但將這所有問題的解決通道僅侷限於少生這一個因素,還是顯得太單薄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