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與非

許多年前,目睹一位日本母親,在馬路邊當衆對女兒下狠手的一幕,那時,就有所鄙夷地覺得,“怎麼這樣呢,孩子這麼小,當衆照臉就打的…”。

然而,同等類似的事情竟然降臨到了許多年後的我身上。

前天,我的孩子,即將2歲,當我在家門口整理行李時,他突然衝出馬路,縱使我在後面撕心裂肺地追喊:危險、危險…他卻依然只是興高采烈地往前衝。顯然,他全然不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境況。

我的眼前一片黑…

還好當時沒有車輛經過,但這一次的事情給我敲響了警鐘。

有些東西他不明白,我可以慢慢教,充分提供足夠理解的空間,但有些東西卻不得不需要他一次性明白。

雖然年齡受限,難以理解“危險”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但至少得讓他“銘記”有些東西是多麼的恐怖。

那個媽媽是對的。因爲那時候,沒有苦口婆心,也沒有一而再再而三,只有一次,一刻,甚至一秒。只有當場的“當頭棒喝”才能讓她明白,這個舉動是多麼需要慎行。

由此,不禁讓我聯想到“是與非”的問題。

“是”,固然是“正確的”,但它也包括“不是錯誤的”。

正確的“是”,就是顯而易見的,每個人幾乎都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的事情。比如,垃圾扔到垃圾箱、見面跟人打招呼等。

然而,針對“不是錯誤的是”,它雖然不是完全正確的,但也不是完全錯誤的。

比如,孩子把奶吐到垃圾箱、把碗具一鬨而出,當玩具使、站立在椅子上吃飯…

他把奶吐了雖然不正確,但他至少吐的地方是垃圾箱;雖然把碗拿了出來,但並沒有惡作劇,只是舔舔、看看;站着吃飯,並不代表他胡亂跑、拿飯玩。

面對這種“不是錯誤的是”,我們當然可以充分給予足夠的時間,苦口婆心地告訴他。

“奶是用來吃的,不能亂吐、碗是用來吃飯的,放回去;站着吃飯不禮貌”。

有些東西可以不厭其煩地說,十次甚至一百次。但有些東西,卻只有一次,比如生命。

這裏就涉及到“非”的問題,也就是完全錯誤的事情。

它包括,違法、違規、危害生命、危害ta人…這是必須保持的底線,一旦越過雷池,縱使他再怎麼可愛無比,也要狠心給他足夠的“教訓”,因爲這也是我們的父母職責。

第二天,同往常一樣,當我在整放行李,等待進屋時,他一如既往地在家門口各處摸摸看看,出於不放心,我從門縫裏悄悄地觀察着他的一舉一動。

他時而踢踢石頭、時而扣扣泥土,然後不經意地瞟了一眼離眼前不遠的馬路,再次繼續玩起腳邊的小石頭,幾分鐘後便進屋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