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日本之恥”讓世界蒙羞更可怕的是“集體沉默”

1.

5.20,應該是一個充滿粉紅色泡泡的日子。表白、送花、結婚登記絕對是你方唱罷我方唱,但你絕對想不到就在英國,大混亂在這個浪漫的日子粉墨登場。

2018年5月,英國兩家鐵路運營商進行了鐵路運行時間表調整。結果,在2018年5月20日這一天,鐵路乘客們遭遇了大規模的車次取消和延誤。

據《英中時報》報道,5月20日,新時刻表在啓用數小時後,單是GTR(Govia Thameslink Railway)公司就取消了數十輛班次。該公司對乘客造成的“任何不便”表示歉意,並“預計在最初階段會持續出現服務中斷的情況”,稱這一變化是“重大的後勤挑戰”。

英國交通部的官員接受採訪時說:鐵路公司集體辜負了乘客。

《金融時報》的文章稱之爲2018年的“列車時刻表大災難”,“一場經典的英國式大混亂”。


《李翔知識內參》對這篇文章進行了介紹。文章認爲,混亂髮生的原因,是包括鐵路公司和監管機構在內的羣體性失明。這種羣體性失明最後導致了一場“集體、全系統的失敗”。

在解讀這種羣體性失明事件中,文章提到了一個詞:計劃繼續偏見(plan continuation bias),它指的是,對按計劃完成任務的執着,壓倒了對新變化的擔憂。

這讓我想到了在劉潤老師那裏聽到的一個段子:

某天晚上,程序員正在寫代碼,美工同事匆匆忙忙跑來說:“不好了,不好了,產品經理被綁架了,綁匪要10萬元才肯放人,不然就用汽油燒死他。大家正在募捐呢,咱們要不然也捐一點吧?”

程序員說:“好!必須的!大夥兒都捐了多少?”

美工同事說:“這要看你們的交情了,有的捐5L,有的捐10L......”

產品經理這麼招人恨啊?被綁架了,同事一場不捐錢也就罷了,你們居然慷慨解囊捐汽油?

產品經理爲什麼這麼招人恨?是因爲在生產部門中,所有人都對自己一點一點做出來的產品產生了無邊界的“媽媽情結”:每一行代碼、每一顆螺絲釘,都是生產部門人員辛辛苦苦做出來的。就好像孕婦十月懷胎,歷經千辛萬難總算把產品“分娩”出來了。這是我的心頭肉,這個娃絕對是最好看的。

但是產品經理卻說:做產品是爲了什麼?是爲了在市場上買啊!在產品設計生產中,市場可能已經發生了悄然無息的變化,原來設計的產品可能沒有那麼討喜了。

“什麼?你敢說我生的娃不好看,要重生一個?!”生產人員被“母愛”矇住了眼睛,覺得只要完成那個理想的美娃,就一定在市場上得到衆人的喜愛!

你說他能不恨產品經理嗎?

從這個段子中,我們也看到了計劃繼續偏見!明明產品是爲了真正滿足客戶、市場的需求,結果生產部門的人卻覺得只要按計劃產出產品,就是最好的,其他什麼都不能干擾這個目標!

2.

怎麼來避免這種集體性失明不再發生呢?

《金融時報》認爲,在英國鐵路公司和監管機構在內的羣體性失明事件中,組織需要在“克服萬難必須做到”和“有人跳出來說這次做不到”之間取得平衡。“聘用敢做敢當的團隊成員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在任務明顯無法完成的時候,仍然沒有人說做不到,那麼,即使聽起來最明智的戰略也有脫軌的風險。

《金融時報》的提出的建議,我們概括一下,就是“制衡”兩個字。

把這兩個字放到企業中就誕生了劉潤老師談到的“產品經理制”。

我們通過第一部分的小段子,已經看到生產部門具有無邊界的“媽媽情結”,被心血矇蔽了雙眼,這種情結是不可能捕捉到市場的細微變化,是做不出真正的好產品的。

用什麼來制衡呢?就是“嚴厲的爸爸”——產品經理:我們決不能讓一個懷胎十月的媽媽評價娃的美醜,而要讓一個沒有日日夜夜爲產品付出過心血的人來決定產品的形態:這個娃到底是美還是醜!必要的時候,產品經理還要說:這個娃太醜了,不要了,重生一個!

沒有制衡的結構是不對的,結構不對,什麼都不對!產品經理就是用真正的市場需求構成嚴厲的父愛,來制衡用心血組成的無邊的母愛!

把這兩個字放到國際上就誕生了分立制度的憲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