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發展史

區塊鏈技術並不是一項憑空出世的神奇技術,而是站在前人幾百年的研究基礎之上,將多學科進行融合發展而成的一項技術。爲了讓大家能夠明白區塊鏈技術,到底是對哪些傳統技術的融合和發展,祕猿科技區塊鏈小課堂給大家帶來了通俗易懂的第二篇文章,訴說區塊鏈的發展歷程。

祕猿科技區塊鏈小課堂第 2 期


區塊鏈發展史

Cypherpunk 發展和成果

衆所周知,區塊鏈發源於比特幣這個項目,也可以說比特幣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但其實在比特幣誕生之前,就已經有很多東西在醞釀之中了,而這其中就包含區塊鏈所依賴的最關鍵的兩個技術,一個是分佈式系統,一個是密碼學。(所以有人稱區塊鏈是分佈式數據庫,更準確一點說是採用了密碼學加密的分佈式數據庫)

密碼學是一個很古老的學問,發展到上世紀 70 年代的時候出現了一些質變,包括民用的對稱加密算法,非對稱簽名算法,還有密鑰交換算法。這給互聯網的隱私傳輸加密創造了條件。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是非對稱對抗成爲可能。而這也直接導致了 Cypherpunk 的誕生。

在 1997 年亞當·貝克(Adam Back)創建了“Hashcash”匿名交易系統。就其本質而言,它其實是一種反垃圾郵件機制,通過增加發送電子郵件的時間和計算能力,從而使發送垃圾郵件的成本提高:發件人必須證明他們已經花費了算力在電子郵件標題中創建“郵票”(這是比特幣中工作量證明 PoW 的雛形)

1998年,戴偉(Wei Dai)發佈了B-Money提案,並推出了兩種維護交易數據的方法。在提案中,對記錄數據進行監管的用戶組表現誠實的話,就會獲得激勵。爲此,他們不僅需要把自己的錢存入到一個特殊賬戶中,如果他們表現的不誠實,就會損失這筆錢。這種方法被稱爲“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用戶特定組(或主節點)如果試圖處理任何欺詐性交易,那麼將會失去自己所有的資金。

2004年,哈爾·芬尼(Hal Finney)借鑑亞當·貝克的 Hashcash 原則,創造了可重複使用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2005年,尼克·薩博(Nick Szabo)發佈了 Bitgold 提案,該提案的理念正是建立在哈爾·芬妮和其他加密項目的基礎之上的。

分佈式系統的發展和成果

在 80 年代的時候,分佈式系統的研究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在這些人中有兩類人,一類人是比較實際的,他們研究的是數據庫的技術,那時候已經有分佈式的數據庫了,他們研究的是怎麼樣把這個分佈式的數據庫做得更加穩定和可靠;而另一類人則偏重於理論,他們會研究一些在實踐中基本碰不到的問題,比如 Leslie Lamport 在 1982 年提出的拜占庭將軍問題。

到了 2000 年以後,在這兩個領域都已經有了很多研究成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區塊鏈這樣一個技術。2008 年 10 月,中本聰向 metzdowd.com 的“密碼朋克”郵件列表中發佈了論文《比特幣:P2P電子現金系統》。這篇論文直接引用了戴偉的 B-Money 和亞當·貝克 Hashcash,同時還解決了早期開發者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比如雙重支付。至此,比特幣登上了加密貨幣的歷史舞臺,區塊鏈技術也應運而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