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是段子的狂歡

讀這本書初來覺得甚是溫暖,不知不覺三分之一的量已過。但慢慢地卻覺有種膩了的感覺,甚至越讀到後面越覺得乏味,以及似曾相識。猛然驚覺,好像已經甜到了苦澀。

書中雖然劃分了三十個標題,但是卻真的不能算是三十篇完整的文章,每篇文章裏的都是十分零散的片段,只是找一個標題把他們歸攏在一起。而這些片段,其實像極了朋友圈會有的一條條狀態,短短几字雖然甜膩溫暖,卻毫無來源和歸處,彷彿憑空出現的花火。簡單點說,就是段子。難怪有人評論:如果這樣都能出書,那把我的朋友圈歸集一下,也能來個幾本了。

也許這本書會成爲這個樣子,真的如作者所說,“這本書記錄了那些或幽默或甜蜜或溫馨的故事,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狗血的橋段,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快樂而真實的片段”,但是愛情、生活,真的這個樣子嗎?

書中作者結婚兩週年時時,老公送了她一個蛋糕,上面寫着“我們仨,在一起”。不管這個片段是否真實,化用了楊絳先生《我們仨》裏的內容卻是肯定的。所以此處暫時就用兩者之間進行一個比較。楊絳先生去世後,她和錢鍾書的愛情成了許多了的理想標的。只是這一理想,添加了太多自我想象的成分。錢鍾書和楊絳先生的愛情,可沒有各種節日必須送的禮物,也沒有問不完的兩難問題。他們之間不會來一段,“我也許很笨,不會說甜言蜜語,但是我有一顆真摯的心,時刻爲你跳動;我從前不懂什麼叫浪漫,現在我知道了,只要和你在一起,吃頓飯也是浪漫,一起上自習也是浪漫;我從小到大沒丟過一分錢,沒掉過一串鑰匙,從戴眼鏡至今,沒跌過一次眼鏡,從懂事以來,沒談過一次真正的戀愛,我會把我所有的細心和全部的愛傾注在你一人身上。”更不會在日常對話中跳出個“葷段子”:“今年休年假,我帶你去馬爾代夫旅行。”“滾!”“七夕了,我們滾牀單好嗎?”“滾!”。他們的愛情,更像是花開並蒂,獨立連枝。各有各的生活空間,卻也能夠互相扶持。

每個人的生命,是要自己去溫暖和完善的,我們的另一半能做的只是讓我們生命的火焰更加炙熱——兩把火相互,綻放出更熱烈的光芒,而不要指望自己殘羹冷炙的狀態,來一個救星把自己端上滿漢全席。

豆瓣裏的許多對這本書評論,都是欽羨作者的感情能夠如此溫馨。而這也是這種類型的書不該多看的原因。看多了,只能覺得爲何自己的愛情長在地域,他人的愛情美如天堂。完全淪陷於羨慕別人的愛人,羨慕別人的感情,羨慕別人的相處方式。

但其實,愛情本就不能比較。

因爲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在一起之後的化學反應究竟如何,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們無法複製他人的公式,只能催化自己的反應。我們唯有借鑑他人的處事方式,而不能讓我們自己的生活也是套路叢生,段子遍地。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是木訥,所以他愛你的方式不會有甜言蜜語,只會拼儘自己的努力讓你生活的更好;有的人可能從小就是嘴裏含蜜,但也可能他愛你的最大方式就是說情話,而沒有實際行動。不要去參照,只需要去感受。自己覺得好,就好。

至於要看愛情會發生何種反應,除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還可以看看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以及格雷厄姆·格林的《戀情的終結》。如果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一桌愛情的滿漢全席,有各種各樣的菜式;那麼《戀情的終結》則是一道菜的味道極致,演繹着一段感情的極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