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筆記3

昨天中午繼續坐了2小時把後面部分一口氣看完,有新知也有舊聞。

最有印象和值得學習的部分是——課題分離


裏面提到的“回報思想”,我也有過一部分,想着別人對我好了,我也最好、需要相應地對他人好,這樣纔有來往,平衡嘛。

要是老受他人恩惠、幫助,自己卻沒有相應地回報,不成“白眼狼”了嗎?這也是小時候聽“烏鴉反哺”等寓言故事而接受的一部分道德。

而自己對他人好時,比如贈送禮物、有犧牲自己的成分給他人好處時,心裏是有“綁架”束縛的,也不算我比較認可的“心甘情願、自然而然”。


如果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意來選擇接收和給予,確實會坦蕩得多。

其實我一直認可的做真實、自然的人,都還不算是這樣啊,只是內在感受上做到了,外在行爲上也有“遮掩”和“化妝”。

爲了不得罪別人,不引起爭端,看起來不和諧的樣子,怕麻煩和爭吵等等,減少了自己的聲音和立場。這會導致是越來越沒有自己,沒有核心的一部分原因。

就像面對選擇,如果自己不較爲貼切地從自身和現狀考慮,把選擇權交給他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許他人剝奪和佔用自己的權力,已經侵入自己的運行領域了。

從出生至今的這些年就是這樣,自己過得很表面,從未深入做一件事,現在想要自己做主,動力和目標還是很弱,難以驅動自己。

這段時間可能還會悠遊、思考和發現,後續也要真的去認真做事了。




下面這些意識也要加強:





沒必要固執於眼前的小共同體。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體一定存在。

這裏配上孫燕姿唱的一首歌——《無限大》。




以育兒活動爲代表的一切與他人的交流,阿德勒心理學都採取“不可以表揚”的立場。

當然,同時也反對體罰、不認可批評。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


人會因爲被表揚而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這種保持中立態度的觀點還是第一次見到書中直接表明,既不表揚也不批評的立場,看起來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實則是一種大包容,想起“X++”的slogan“讓每個人成爲每個人”。

就是這樣,你應該是不需要我表揚也不需要我批評的。你就按照你的方式去成爲你。

我欣然觀賞、祝福你。


我在收到表揚和讚美時自己會很快樂,這種幸福感就要洋溢出來一樣。我認爲他人對我的肯定性和鼓勵性言語就是對我的認可、支持和在意。

可能我也需要來自他人的話語讓我增加我的認同感和價值感,但我也時常又陷入沉悶中,要是沒有他人的鼓勵、理解性言語,我也像枯萎了,沒有活力。

這麼看,我應該要減少這種需求。因爲外來的東西很飄渺啊,還容易受外來言語影響自己心情和狀態,自己給自己鼓勵和支持吧。




這個觀點似乎能解答我對於長居家中,失去自理能力,需要一家人照料飲食起居的奶奶的看不順眼。

心裏的那一些恨和不滿,源於覺得不公平。

媽媽比爸爸付出(犧牲)得多,不公平,爸媽比其他姑姑付出得多,也不公平;媽媽還要主要照顧外婆的身體健康,相比其他幾位親戚,他們就能省些心,有些和醫療有關的事情好像默認了、順理成章就成了我媽的事。

本來我也沒怎麼考慮這些個不公平,可能也和平常聽我爸在旁邊嘮叨、評論他人,也會潛移默化地認爲我媽承擔的事情、背後的責任很多。

而我媽也容易多慮,因爲要考慮長遠和周全,不得不去扛起了許多精神負擔。

在我看來,她也是很辛苦的。我也不願意她這麼拼,還是默默地任勞任怨,寧願她發一些牢騷、吐一些苦水,這樣我會覺得她有個出口可以疏散下身體和精神的疲憊。

我仍然對奶奶的生存持有“負擔”的態度,重要的一點是,我和她沒有感情,只有血緣關係,就像有個空殼,沒有實質,旁人還樂意以這種“名分”關係來寬慰自己和他人。

“怎麼說也是你XX,你應該XX”,不外乎說的是要尊敬、孝順,盡孝。

我對這樣有親緣關係的關係有種看法,如果沒有足夠的情感和實際來往基礎,根本不配稱得上這種與生俱來的親人關係。

我會分擔這份行“孝”,但有怨氣。也就是不那麼心甘情願,要不是心疼我爸媽,我可能不會去做。

而我在幫忙的過程中也認爲自己是在爲爸媽考慮,我爲他們要照料這位“麻煩老人”也操了不少心,好多煩惱也是和她有關。

昨天聽到媽媽還在問我,我爲她考慮了嗎?這語氣真讓我不爽,失望到無力也無語回覆。她以爲的爲她考慮是怎樣,大概就是趕緊定下工作,安穩生活,不讓她擔心或者操心。又或者是乖乖聽話,按照她希望的道路來走。

抱歉,我已經決定要出健康醫療領域圈子了。我也不願和你們有多的交集,在家看見這種情況就讓我煩心和苦悶。不想重蹈你的覆轍,我不想承擔起這些重擔,本來健康就是自己的事情,爲什麼要我來爲他人承擔起一部分,一直考慮是否健康,要注意身體,弄得自己緊張兮兮,這也不是那也不妥。都覺得一部分天性被壓抑了。

想要獲得我的生活自主權。




我有能力——自立    【自我接納】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與社會和諧共處    【他者信賴+他者貢獻】




舞動人生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並且,驀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裏了嗎?”

後面的驚覺讓我想起《Dream High》裏,六人站在熱愛的舞臺上,共同出道表演時,振國的心理活動:“我們真的齊聚在舞臺上了啊,此刻是幸福的吧?”(大約是這個意思。)



減少拖延和擔憂。不停地起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