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臨睡前解決了一個小問題:藍牙耳機的配對。體會到了出現問題→查看指南→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這個過程的愉悅。

原來是要長按開機鍵7秒,直接這樣長按就行,不用先開機再長按。

我這兩天在 開機 和 關機 之間反覆了好多遍,估計這新來的耳機都無語了。“到底是用還是不用我呀?...”(((φ(◎ロ◎;)φ)))

配對成功後聽到了聲音感覺輕鬆愉悅,還沒有成功之前心裏還是有些焦急,在想前兩三次都成功和手機、電腦配對了,怎麼這會兒就不行了,還是急需想要用的時候。


白天戴着耳機收聽 聲韻學 講座,竺家寧教授的聲音帶着臺灣腔,身着西裝,戴着眼鏡,講解起來也有種溫文爾雅的感覺,語氣柔和,看着是正經講授知識,也能讓人發笑,感受也挺好的。

從他這裏再次聽到“書是消費品”這個觀點,“不要怕撕書,只要把書的功能發揮出來了就行。” 

他建議我們可以把《詩經》撕下來放在口袋裏讀,當等車或者其他間隙,身邊人都在看手機,而自己在看書(閱讀紙質文字)是一件很炫的事。

哈哈,這個字(炫)形容得很精妙啊,這種心態也很宜人。是可以這樣把書籍、紙張裏的文字給充分利用起來呢。


學習音韻學(聲韻學)對於瞭解和閱讀古籍很有幫助,

清朝學者段玉裁有言“音韻明而六書明,六書明而古經傳,無不可通。

大意爲:音韻知曉了,文字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古代所有的經書、文獻通通都能讀通。


知道上古音可以幫助讀《詩經》,知道中古音有助於讀《唐詩》。

其中詩聖杜甫的詩還是比較講究聲音的韻律感的,本人說“晚節漸於詩律細”,指他到了晚年時期講究聲音韻律。

老師在舉例中提到杜甫用類似bp gk df等爆破音來表現水流湍急。——“瞿塘峽口曲江頭” 。沒想到還會聯繫起英語發音,這也是語言的一個共同性吧。


想要多瞭解古代人物、生活等,除了閱讀、拓展知識面,還有一個要點也是要“追根溯源”的,也就是發音問題。語音是語言組成的一個部分,還有兩部分是詞彙和語法。語音隨着時代發展也會有變化,要想讀出原汁原味,就要知道文字背景下是怎麼讀的,這樣閱讀纔算完整和全面。

之前有《傷寒論》誦讀活動,不是用普通話朗讀,而是根據老師的音頻臨摹練習,像唱歌一樣有音調樣的唱出來,一兩個月的練習後,也沒有深入接觸瞭解和練習了。打算自己讀《內經》的計劃也擱置了,這些經典書籍要認真地好好利用啊,資源已經是較多了,自己要更加虔誠地去閱讀和發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