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 Gartner 報告看超融合的 6 大適用場景與 11 個評估關鍵點

時至今日,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HCI,即超融合)以其創新的架構和對用戶帶來的巨大價值,已經爲越來越多用戶所接受,據 Gartner 統計,近年來超融合架構始終保持着高達 48% 的複合增長率,已經成爲 IT 基礎架構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在中國市場,由於廠商繁多,充斥着各種聲音,導致用戶會產生以下一些疑惑:

  • 超融合架構到底適用於哪些場景?

  • 不同的場景需求下,產品和方案應該從哪幾個指標特性進行評估?這些指標的權重是什麼樣的?


對於以上問題,世界知名信息領域調研與諮詢公司 Gartner 在其報告《Critical Capabilities for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中,從用戶的視角給出了參考答案。

Gartner 關鍵能力(Critical Capabilities)報告是 Gartner 對特定領域產品進行系統評估的重要報告,報告會給出所研究產品類型的關鍵能力類型,適用的場景,以及在每個場景下不同關鍵能力的權重,從而對相同品類但不同品牌的產品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給出系統、量化的評估。


超融合產品的 6 大適用場景 

在最新的《Critical Capabilities for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報告中,首先值得關注的是 Gartner 對超融合當前六大主流場景的定義,包括:

  1. Consolidated:以降低 TCO 爲目標的不同層級 IT 設施整合的數據中心超融合項目。

  2. Business-Critical:用於承載類似 ERP 等關鍵業務,並用於提升可靠性與可擴展性的超融合相關項目。

  3. Cloud:用於承載基於私有云設計的新型應用或重新設計的核心應用。

  4. Edge:支持和 IoT 設備接口,並基於邊緣計算相關應用、微服務的超融合相關項目。

  5. ROBO:被遠程管理的非主數據中心,亦可用於作爲 IoT / 邊緣計算的橋接基礎架構。

  6. VDI:VDI 架構可通過 LAN/WAN 的方式,通過遠程顯示協議訪問,通過超融合簡化部署而受益。


以上 Gartner 定義的六大場景包含重要信息:

  • 超融合最早被廣泛的應用的場景以 VDI 和 ROBO 爲主,即使是生產環境,也用於非核心生產系統,但時至今日, 超融合已經完全覆蓋了傳統架構中塊存儲覆蓋的所有的領域,甚至包含企業級核心應用。

  • 超融合作爲私有云的重要基礎,同樣成爲超融合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

  • 目前熱點的邊緣計算和物聯網領域,也成爲超融合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


超融合產品的 11 個關鍵能力

除了適用場景,用戶同樣關心超融合這種新型的架構,應該關心哪些特性。各家廠商一般給出的是自身產品的特性列表,但 Gartner 從用戶需求視角梳理了如下超融合產品關鍵能力:


1. 超融合產品硬件相關能力(Hardware),例如:

  • 硬件配置最低要求

  • 基於第三方硬件的能力優化

  • 認證的硬件平臺

  • 對最新配件如 NVMe 的支持

  • 網絡資源是否支持無中斷的自動擴展

  • 硬件故障處理能力等


2. 軟件定義數據中心能力(SDI),例如:

  • 軟件定義計算,軟件定義存儲,軟件定義網絡支持能力

  • 數據中心基礎機構編排管理能力

  • 雲管能力以及第三方雲管的支持

  • Openstack 的支持等


3. 虛擬機相關能力(Hypervisors),例如:

  • 支持的自有和第三方 Hypervisor 平臺

  • 對熱遷移、快照等基礎特性以及 HA、DR 等高級特性的支持

  • 對多 Hypervisor 混合支持的能力等


4. 容器相關能力(Containers),例如:

  • 對 Docker 等容器引擎的支持

  • 對 Kubernetes 等容器管理架構的支持

  • 對容器持久化存儲的支持等


5. 數據服務相關能力(Data Services),例如:

  • 壓縮、重刪等容量優化技術

  • 對於帶寬、延遲、IOPS 相關的優化

  • 基於性能和容量的存儲分層等


6. 數據保護相關能力(Data Protection), 例如:

  • 自有或第三方集成的備份歸檔方案

  • 同步複製以及兩個站點和多站異步複製功能

  • 數據保護機制和恢復機制等

  • 數據恢復對性能的影響

  • 是否支持在線的系統升級


7. 系統管理相關能力(Management),例如:

  • 主站點以及對 ROBO/Edge/IoT 的監控,管理和故障診斷

  • 安裝、配置服務支持

  • 管理 API 的支持

  • CMP 的集成


8. 自有以及第三方軟件棧集成能力(Stack),例如:

  • 操作系統支持

  • ERP、數據庫、BI 分析軟件支持

  • 內存型數據庫支持

  • VDI 支持

  • PaaS 層軟件支持等


9. 系統擴展能力(Scaling),例如:

  • 系統最大系統規模

  • 當前已部署的最大規模集羣

  • 集羣間互聯的協議

  • 計算和存儲獨自的擴展能力


10. 服務與支持能力(Service and Support),例如:

  • 是否提供軟硬件打包模式,軟件模式的用戶服務如何支持

  • 從 L1 到 L3 的支持能力

  • 監控以及解決問題的工具以及處理流程

  • 對邊緣計算或者 ROBO 提供的服務


11. 安全合規相關能力(Security),例如:

  • 基於角色的權限管理能力

  • 數據加密能力

  • DOS 和 DDOS 支持能力

  • NFT、NIPS、SEM 等能力


不同應用場景中對不同產品關鍵能力的權重

基於以上關鍵能力和主要應用場景,Gartner 還給出了各種關鍵能力在不同場景下的權重:

Gartner報告--表格.png

各種關鍵能力在不同場景下的權重


針對每個場景的具體解析:

  1. 對於 Consolidated 場景,整體要求比較均衡,但硬件平臺和虛擬化平臺的開放性是關注重點;

  2. 對於 Business-Critical 能力,數據保護能力自然是用戶最關注的特性;

  3. 對 Cloud 場景,對上層協議棧的支持是評估的關鍵;

  4. 而對於 Edge 場景,特定的硬件要求以及管理能力和擴展能力尤爲重要;

  5. ROBO 場景,由於區域上的分散,系統的管理能力和廠商服務支持能力是客戶需要重點評估的內容。


希望讀者通過以上內容,可以有效根據自身需求對超融合進行針對性評估,並應用於更多場景,加速 IT 架構轉型。


以下是一些主流超融合廠商網站,如果感興趣可以訪問詳細的產品介紹:

SmartX:https://www.smartx.com

Nutanix:https://www.nutanix.cn

vSAN:https://www.vmware.com/products/vsan.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