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企業價值觀PK:華爾街推崇的“股東至上”,也可能是個大坑?

核心要點:

1、上世紀80年代以來,管理層用資本財技推動股價上漲去討好股東、追逐短期利益,其實是一種普遍現象,曾在汽車、製藥等其他行業發生,AT&T、北電和惠普等科技巨頭的遭遇,不過是露出海面的一角冰山。 2、IBM的CEO塞繆爾承諾以700億美元回饋股東,但一名法人股東仍不滿足。塞繆爾敢怒不敢言,忍氣吞聲地問:“那你覺得多少纔算夠?” 3、2019年8月19日,美國企業家商業圓桌會議BRT發表聲明,首次明確將“股東至上”的價值觀下拉兩個位置,排在第一的是用戶。

2019年9月,互聯網界最大的新聞,莫過於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宣佈正式退休。馬雲雖然退休,但他踐行的“用戶第一,股東第三”的價值觀卻在阿里20週年大會上,被寫進阿里巴巴“新六脈神劍”,排在企業六大價值觀之首。

很少有人注意到,阿里的這一價值觀,曾讓馬雲和華爾街發生過摩擦。

據馬雲自述,阿里巴巴上市前夕,華爾街人士曾尖銳地質問他:“Jack,你把股東放在第三,你來華爾街幹什麼?”

被華爾街念念不忘的“股東至上”,是美式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也是全美商學院MBA的基礎課。但一家家科技百年老店,卻因爲它,要麼衰落,要麼消亡,少有幸免。

01、AT&T一再遭肢解

AT&T由電話之父亞歷山大.貝爾創立於1877年,旗下的貝爾實驗室誕生了晶體三極管(現代芯片的核心部件)、射電天文望遠鏡、數字交換機、Unix操作系統、激光、通信網絡和C語言等影響世界的發明成果,其中8項發明獲得諾貝爾獎。

毫不誇張地說,今天的信息社會就建立在貝爾實驗室的發明成果之上。

到1995年時,AT&T正好118歲,正宗的百年老店。過去的118年,AT&T扛過了對手的圍剿、熬過了經濟蕭條、挺過了反壟斷拆分的打擊,但最終卻倒在了一場裏應外合的圍獵中。

事情是這樣的,1994年美國經濟復甦,股市開始上漲。AT&T由於體量龐大,缺乏推動股價暴漲的故事題材,股價慢得像烏龜爬,這讓掌握大部分股份的華爾街投資機構(主要是基金)和持股的高管們很是不爽。

於是,在華爾街投資機構和高管的合謀下,董事會很快通過AT&T的拆分方案:AT&T保留電信服務業務,電信設備製造業務則分拆出來成立朗訊,並擁有貝爾實驗室,計算機業務分拆成立NCR。

1996年2月,朗訊上市後,果然開始暴漲,到2000年股市泡沫破滅前,4年時間,股價漲了13倍,市值達到2440億美元。華爾街的投資機構、朗訊管理層都發了大財。

公司卻倒了大黴。

朗訊雖然得到了原AT&T競爭對手MCI和Sprint的電信設備訂單,銷售額比從AT&T分拆前增長了,但這種增長是一次性的。爲支撐股價,朗訊走了一步險棋,借錢給中小客戶買朗訊的設備,說白了就是賒銷。朗訊的算盤是,這些客戶賺到錢了,自然會把錢還上。

但人算不如天算,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大量賒銷朗訊設備的中小互聯網公司破產倒閉,於是,朗訊的“應收款項”變成淨虧損。

朗訊股價開始下跌。認漲不認跌的華爾街股東們不願意了,向董事會施壓。朗訊高管於是再次祭出神操作,把公司的無線設備部門Avaya分拆上市。不出預料,華爾街的股東和朗訊高管再次大賺一筆。朗訊的日子則一天不如一天,股價也從近百美元/股,跌到0.55美元/股,最後被法國阿爾卡特收購,成立阿爾卡特-朗訊公司。

覆巢之下,貝爾實驗室這顆科技界的金蛋也被摔得粉碎。

實驗室在失去了AT&T這個大靠山後,新東家朗訊每況愈下,難以維持原來的鉅額研發投入,頂級人才開始出逃,大量進入Google這樣的新生企業,其中就包括Unix操作系統和C語言的發明人之一肯.湯普森。

作爲編程界的“祖師爺”級人物,肯·湯普森是美國計算機科學的領軍人物,據說因爲想要玩遊戲,肯.湯普森和同伴開發出了Unix和c語言。

承載了無數榮光的貝爾實驗室大樓最後的結局是,被賣給新澤西州一家叫Somerset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後者打算將其開發成住宅和商場,榨取最後一點價值。

後來,貝爾實驗室又輾轉到諾基亞門下,僅保留一塊招牌。

在朗訊開始神操作的同時,AT&T也開始再次一分爲三:AT&T(企業服務和個人業務)、AT&T移動和AT&T寬帶公司,再分別上市,以迎合資本市場對新的投資題材的追捧。當時移動互聯網概念興起,於是AT&T移動募集到100億美元資金,是截止當時最大的募資額。上市前,持有AT&T移動股票的人(包括高管和機構)再次發了一筆橫財。

一再被肢解後,百年老店AT&T現在只剩下AT&T移動這一支血脈,儘管還是美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但和1995年前相比,早已榮光不在。

02、北電網絡的“死亡”和惠普的跌坑

加拿大國寶級科技巨頭北電網絡(以下簡稱“北電”)的結局則比AT&T還慘。

對現在的人來說,北電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在上世紀90年代,華爲還是一個小學生,北電則是研究生級別的學霸,它創造的“光纖革命”,與思科“路由器革命”、愛立信“手機革命”齊名,是不打折的世界級電信巨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如果讓中國一流大學畢業生在北電和華爲之間二選一,絕大部分人會選北電。

1995年,北電迎來百年華誕,新的CEO羅世傑(John Roth)也走馬上任。羅世傑對研發情有獨鍾,他從普通工程師一路做到北電中央研發部門BNR總裁,再到北電CEO,因此上任後在光通信產品研發上下了重注,並在市場上大獲成功,甩開最大的競爭對手朗訊,爲他贏得聲譽。

但羅世傑發現,老老實實做研發、搞產品創新,遠不如併購等資本運作手段提升股價來得快、準、猛。併購可以迅速刺激股價飆漲,股價飆漲又可以增發股份爲資本運作提供充足彈藥,然後再次推升股價,形成“良性循環”。

看到這裏,或許有人會問,羅世傑這麼在乎股價,難道他在炒股?

還真的是這樣。羅世傑(包括其他高管)、員工、董事會成員獲得了公司十幾億美元的股票期權,而行權(買下股票)後要大把賺錢,公司的股價就必須飆漲。

於是,從1997年底到2001年10月,北電花了321億美元收購了Bay Network、Aptis、Qtera、Cambrian等公司,這些公司的淨資產總額實際只有11億美元,但資本市場認可了北電的併購題材,公司股價一路上揚,往2670億美元的市值頂峯狂奔。

至於關係到北電未來的研發,則被置於最不重要的位置,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中央研發部門BNR被拆解,北電的研發能力逐漸掉隊,2000年後再也沒有推出革命性的產品。

也是在2000年,北電CEO羅世傑套現1.35億美元股票,然後向公司提出辭職,成功過上億萬富豪的奢華生活。

北電破產後,員工排隊領取補償金。 

北電則因受併購的拖累,從此由巔峯跌向谷底,逐步衰落,並在9年後也就是2009年宣佈破產。和羅世傑持有相同思路的是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費奧莉娜。

惠普公司是硅谷的活化石企業,但在上世紀90年代末經營陷入麻煩。臨危上任的費奧莉娜沒有將心思用在改造公司、提升競爭力上,而是打算走捷徑——收購康柏公司,這樣惠普加康柏的市場份額能達到37%,超過當時的第一名戴爾公司,給資本市場一個漂亮的炒作題材,從而順利套現價值達6500萬美元的股票。

惠普盈利不佳,康柏正在虧損,兩者的合併就是弱弱結合,只會更弱。因此,費奧莉娜的方案遭到公司創始人休利特和帕卡德兩大家族的反對。但費奧莉娜做通了中小股東的工作,即使有創始人家族的反對,在全體股東大會上,250億美元的收購方案還是以51%贊成、48%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

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惠普和康柏這兩個溺水者抱在一起,並沒有脫離險境,而是加速下沉。在費奧莉娜掌權期間,惠普的股價跌了一半,股東們損失慘重。2005年,惠普董事會不得不花2000萬美元打造了一頂“金色降落傘”,讓費奧莉娜提前退休。

隨後,火線上任的馬克.赫德對惠普進行了刀砍斧削般的改革,提高了公司的運營效率,纔將惠普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管理層用資本財技推動股價上漲去討好股東、追逐短期利益,其實是一種普遍現象,曾在汽車、製藥等其他行業發生,AT&T、北電和惠普等科技巨頭的遭遇,不過是露出海面的一角冰山。“股東至上”價值觀正遭遇挑戰。

03、MBA教育是問題根源?

“股東至上”價值觀的核心是,股東作爲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的財產由他們投入的資本形成,他們承擔了公司的剩餘風險,理所當然享有公司的剩餘控制權和剩餘收益權。作爲股東代理人的管理者的目標,自然是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

如何追求利益最大化?諾貝爾獎得主尤金.法瑪的“有效市場假說”提供了理論指引:“公司的股價永遠能完全地顯示所有已知信息,所以股價是評估企業整體價值的最佳工具。”

換句話說,股價上漲越多,股東利益才實現了最大化,“股東至上”纔得到了落實。

爲此,股票期權這種金融工具被髮明出來,職業經理人也成爲股東之一,這樣企業股東和職業經理人就成了利益這條繩上的兩隻螞蚱。

職業經理人有動力想法推動股價上漲,滿足股東的同時讓自己也賺取股票差價獲利,否則股東會通過董事會罷免職業經理人。

而且,美國的職業經理人教育也是圍繞“股東至上”展開,使得“股東至上”成爲美國資本主義的絕對主流價值觀。

調查表明,哈佛、斯坦福和沃頓等頂尖商學院的金融基礎課內容幾十年來沒有變動,包括:

  • 股東價值比一切都重要;
  • 商業的目的是賺錢和爲投資者創造價值;
  • 衡量公司成功的唯一標準是看股價,而不是核心技術、創造力、人力資源或社會公益;
  • 管理層存在的價值就是應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提振股價;

 美國阿斯彭研究所的跟蹤調查表明,MBA的學生僅僅經過兩個學期的教育,價值觀就從注重生產高質量商品和提供高品質服務的“用戶至上模式”,轉變爲強調最大化股東回報率的“股東至上”模式。研究認爲,MBA商學院這麼做,幾乎就是在明目張膽教育學生貪婪是好事。

由於華爾街的上市公司基本由職業經理人主導運營,而職業經理人由全美商學院培養,培養的過程就是“股東至上”價值觀持續寫入的過程,因此可以說,MBA教育是問題的源頭。

其實,只要梳理美國的百年老店發展史,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企業創始人幾乎沒有接受過MBA教育,即使在MBA教育的興盛期,硅谷的高科技企業也基本由工程師創立,創業公司遵循的是“用戶至上”價值觀。

隨着公司公開上市,大量股份流入基金、財團等各路機構手中,創始人或其家族逐漸淡出,主導公司運行的人變成股東的代理人職業經理人,企業的價值觀迅速從“用戶至上”變成“股東至上”,產品創新、核心技術、人力資源等影響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要素,讓位於能迅速提振股價的成本、利潤等資產負債表上的數據。

麥肯錫的調查表明,企業70—90%的實際價值與3年甚至更長時期的收益相關,但是通過股票期權獲得大多數報酬的高管,會盡力不去做對企業長期發展更有利的決策,比如產品創新、核心技術、人力資源,而是注重短期利益,在拆分、併購、回購股票、削減研發投入上面做文章,使得賬面的現金流、利潤率等數字看起來更漂亮。

短期利益有多短?企業的長遠規劃上,美國企業往往是一個季度,而新興市場國家的公司特別是亞洲的公司,則常常以10年爲時間單位。

由於“股東至上”價值觀的強大影響力,硅谷的很多公司即使創始人仍然主導運營,也不得不委曲求全。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表明,硅谷的高科技企業上市後,研發投入會削減40%,以便提升利潤數據討好股東。

04、IBM的CEO忍氣吞聲

對堅持長期戰略、企圖跑偏“股東至上”價值觀的企業,華爾街的股東們會毫不猶豫進行懲戒或施壓。

喬布斯敢於冒險,喜歡產品創新,但iPod剛推出那年只賣出40萬臺,股東們並不看好,用腳投票,導致蘋果公司的股價下跌了25%。幸運的是,喬布斯不爲所動,後來iPod大獲成功,戰勝全球消費電子巨頭索尼公司。

IBM的管理層則沒有喬布斯這麼強勢。2004年IBM宣佈退出PC業務,向服務業轉型。由於轉型充滿未知的風險,IBM的CEO塞繆爾.帕米薩諾受到股東譴責,被要求下臺。塞繆爾承諾以700億美元回饋股東,但一名法人股東仍不滿足。塞繆爾敢怒不敢言,忍氣吞聲地問:“那你覺得多少纔算夠?”

最終結果是,在2000年到2014年間,IBM在股票回購和分紅上支出了1380億美元,而用於企業發展的支出僅有590億美元,其中還包括320億美元的收購支出。

在華爾街的上市公司中,敢於蔑視“股東至上”價值觀的,往往是創始人,而且屈指可數,顯得相當另類。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一直堅持“花光賺來的每一分錢”,用於擴張投資,亞馬遜因此被股東嘲諷爲慈善機構,意思是股東投資亞馬遜就像做慈善沒有回報。

喬布斯1996年重掌蘋果公司大權後,公開宣佈“不願意分紅”,即使股東多次提出派息分紅,不爲所動,生氣的股東於是送他外號:“一直不分紅的喬布斯”。

但庫克上任後,接過了喬布斯的權杖,卻沒有接過喬布斯的“衣鉢”。

據說,執蘋果帥印後,曾有人給庫克寫了一封電子郵件,內文稱:“不要做喬布斯,做你自己。”庫克親自回信說:“放心吧,我只會做我自己。”

故事的真假無從考證,但庫克一上任就分紅卻是實實在在的。

從2012年到2017年,蘋果回饋股東超過3120億美元,獲益者不僅包括華爾街的股東,還包括庫克等公司高管。同期蘋果在研發上的投入有多少呢?652億美元,僅爲回饋股東的大約21%。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只有行業水平的一半,難以符合蘋果的技術創新型公司形象。

爲了把手中充足的現金變成生“金蛋”的母雞,過去幾年間,蘋果公司越來越像一家銀行,不僅通過企業債券市場向其它公司發放貸款,還利用現金儲備支持新債發行。

庫克和喬布斯的區別,簡單說就是,股東排在了用戶前面,資產負債表排在了產品創新前面。

05、華爾街之狼

“股東至上”價值觀在上世紀80年代還在華爾街進化出了新物種“維權股東”。

這個物種的操作手法是,將美國一些利潤最豐厚的大公司做爲狩獵目標,看準時機買進股票後,利用股東身份,使出各種手段插手公司的股價(包括拆分公司、併購市場、股票回購和分紅),擡升股價後賺取股票差價,同時獲取分紅收益。

過去幾年,除蘋果公司外,陶氏化學、雅虎、戴爾、通用汽車、杜邦公司、惠普等大型公司統統成爲他們的目標。

好萊塢就以蘋果第七大股東卡爾.伊坎爲原型,拍攝了一部電影叫《華爾街之狼》,卡爾因此獲得“華爾街之狼”的綽號。據說,庫克打破蘋果公司多年不分紅的慣例,就源於“華爾街之狼”卡爾施加的壓力。

好萊塢電影《華爾街之狼》即以卡爾.伊坎爲原型,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

蘋果宣佈派發史上最高的股息時,卡爾一夜之間就淨賺1.12億美元,爲此他公開稱讚庫克“生意幹得不錯”。

不過,隨着“維權股東”們的興風作浪,美國商界也逐漸意識到“股東至上”的價值觀使企業注重短期利益,削弱了競爭力,使美國在汽車、鋼鐵、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存儲等領域全面敗給日本企業。

在1990年,由美國最大最有權勢公司的CEO組成的商業圓桌會議,在一次使命宣言中聲稱,“仔細衡量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是領導的責任,是他們對公司或對股東長期利益責任的一部分。”這是對“股東至上”價值觀的首次質疑。

但迫於壓力,7年後(1997年),商業圓桌會議收回曾經的質疑,於是“股東至上”價值觀只是搖晃了一下,又行駛在原來的軌道上。

06、中美企業價值觀PK

“股東至上”很快在中國與“用戶至上”進行了一波交鋒。

2003年淘寶網和eBay爲爭奪中國C2C市場爆發大戰。eBay過分看中當下的盈利,甚至是一個季度的盈利,堅持推行收費模式,而馬雲看中的是用戶的增長,將用戶放在盈利前面,推行免費模式,最終讓淘寶網以“螞蟻”的體量擊敗“大象”eBay。

目前,智能手機領域,國產手機和蘋果的PK,本質上也是“用戶至上”和“股東至上”的比拼。

從目前的結果看,秉承“用戶至上”價值觀的企業更能打。

吃夠虧的美國企業界又開始重新審視“股東至上”的價值觀。時隔29年之後,2019年8月19日,美國企業家商業圓桌會議BRT發表聲明,首次明確將“股東至上”的價值觀下拉兩個位置,排在第一的是用戶。這羣被號稱美國企業界最有權力的人,意欲重塑美國商界的傳統價值觀。

但是否會像90年代那樣,成爲一紙空文,尚未可知,畢竟價值觀和規則不同,前者已經深入美國式資本主義的骨髓。

參考資料:

  1. 《帝國的餘暉—AT&T公司》,作者:吳軍;
  2. 《北電之死:誰謀殺了華爲的對手?》,作者:飯統戴老闆;
  3. Shai Bernstein,“ Does Going Public Affect Innov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70, no. 4( 2015).
  4. Matt Levine,“ Apple Bonds and Endless Mortgage Suits,” Bloomberg View, June 5, 2015;Ahmed and Childs,“ Apple Is the New PIMCO and Tim Cook Is the New King of Bonds.”
  5. 《蘋果3年拔毛450億美元,庫克分紅不做喬布斯》,作者:南方都市報記者方南;
  6. 《製造者與索取者》,作者:拉娜.弗洛哈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來源於微信公衆號魔鐵的世界(ID:jiangpeiyu0916),作者:魔鐵。本文首發騰訊科技,鈦媒體經授權發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