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有悟性 做事求卓越

 
做人有悟性 做事求卓越
 
認真工作,聰明工作,更需要悟性
 
努力工作是基礎,聰明工作是一個新的要求和更高的境界。
 
絕大多數人認爲,工作量與成功是成正比的,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越多,獲得的成功就越大。但是,只有努力工作是不夠的,聰明工作比努力工作更爲重要。日本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曾收到客戶投訴,買來的香皂,打開一看,盒子裏面是空的。爲了預防此類事情再次發生,該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發出了一臺X光監視器去透視每盒剛剛生產出來的香皂。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買一臺強力工程用電扇,放在輸送機末端,去吹每個香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沒放香皂的空盒。
 
美國太空總署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外太空低溫無重力的情況下,太空人用墨水筆寫不出字。於是他們花了一大筆錢,研發出一種在低溫無重力下能寫出字的筆,當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那麼,俄國太空人則採用另一種方法:他們改用鉛筆。
 
這是一種重要而難能可貴的能力:將複雜的工作簡單化、智能化。在企業中,要努力改進工作方法,將複雜問題簡單化。面對細緻而繁雜的工作,更應該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跳出來,通過總結歸納,發現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努力抓住工作中的關鍵問題,使複雜工作簡單化,從盡己之力向盡人之力、盡人之智轉變,使工作卓有成效。
 
聰明地工作,需要創新突破,需要思考優化,需要學習進取,需要團隊合作,需要工作與生活平衡。不管是從企業的需要還是個人的發展出發,我們都應提倡聰明地工作,它包含了個人能力發揮、角色到位、工作計劃、時間管理、知識管理以及個人及團隊的關係等各個方面,而這一切,都圍繞着企業與個人和諧共生與共同發展而展開。
 
要學會聰明工作。努力與聰明並不矛盾,聰明工作是建立在努力的基礎之上的,努力工作是聰明工作的前提。努力工作是基礎,聰明工作是一個新的要求和更高的境界。聰明地工作,需要員工不斷去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以此來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在工作中不斷地進行反省,不斷地進行總結,將規律性的工作進行歸納和整理,使自己對工作的理解和把控能力能夠儘快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以此指導今後的工作,使工作效率、工作效果產生質的飛躍,這便是真正的頭腦“聰明”。
 
舉重若輕,思考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思考,是一種化繁就簡和舉重若輕的能力,它圍繞着企業與個人的和諧共生而展開。
 
“思考”絕非“一時的想法”。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常常得面對各種問題。爲了要解決問題,我們通常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要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但很多人不知道爲了解決問題該怎麼想,該用什麼方法想。這是一個“思考路徑”的問題。
 
有些人在面對問題時,並沒有認真地思考,而只是單純的“一時的想法”,並稱之爲解決的對策。而在企業中,如果用這種習慣性的一時想法去決策,那麼負面影響定會接連不斷。解決問題的根本能力就是邏輯思考力,它不但能夠讓我們解決問題,我們常說的先見之明、直覺也是從邏輯思考中產生。現今的時代,必須拋棄那些固有觀念和純粹經驗的想法,重新面對“思考的技術”。
 
每一個意欲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組織和個人,都應重拾一種嶄新的工作觀,這種工作觀就是建立在“整體第一”之上的“共事共通”,這是一種必備的智慧資本。
 
當今世界上最聰明的諮詢公司——麥肯錫,有一個著名的“電梯測試”法:假如一位顧問去向某財富500強企業首席執行官做項目說明,準備了400頁精美的演示文稿,演說剛剛開始,首席執行官先生接到總統的電話,要他立即到總統府一趟。顧問應該跟首席執行官先生一起乘電梯下樓,在首席執行官鑽進車裏之前的兩分鐘,顧問要說服首席執行官答應一千萬美元的項目。思考的能力,包含了個人能力發揮、角色到位、工作計劃、時間管理、知識管理以及個人與團隊的關係等各個方面,而這一切,都圍繞着企業與個人和諧共生與共同發展而展開。
 
更大的願景,往往在目光所未及的荒野之處。如同淘兒音樂被線上音樂販賣網站所取代一樣,照相膠片也被數碼相機取代,這個產業中的世界最大企業伊士曼•柯達的業績也正在急速滑落。
 
如此的變化,在某種意義上,雖然是在眼睛所及之處發生的事情,但是考慮到社會的變革和商業機會時,千萬不要忘記,在看不見的地方廣佈着更大的可能性。21世紀的新經濟帶來新商機,必須開拓求知的領域,靠自己的思維建立願景。
 
管理時間,管理知識,管理人生
 
懶於求知的人沒有生存空間,更大的願景和可能性就存在於看不到的地方。
 
悟性是指將你的能力及態度能夠通過合理的方式充分展示出來的一種智慧。包括有責任心以及個人品格文化修養道德素質等各方面要素。
 
IDC的研究報告顯示,知識工作者做的90%的所謂“創新工作”是重複工作,因爲這些知識已經存在。
 
有時候,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因爲沒有對個人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當今,信息量十分龐大,我們工作中需要的知識也很廣泛,大部分工作是去做那些創新性的工作而不可能去日復一日地重複某項活動或操作,因此我們每個人工作都會用到各種知識,對知識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很高,那麼我們對這些衆多的知識要進行可行而有效的管理。
 
個人知識管理是每個知識工作者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提高自己的有效手段,對自己的知識進行有效管理有利於自己遊刃有餘地做事,並從而最終提高自己。個人知識管理的實質在於幫助個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資源,提高個人競爭力。通過個人知識管理,讓個人擁有的各種資料、隨手可得的信息變成更有價值的知識。
 
只有擁有很多知識的情況下,個人的知識管理纔有意義,因此知識管理的第一步是知識的學習(也叫知識的獲取)。第二步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架構,你儲藏知識的架構,有系統的知識架構,將有助於你將收集到的資料有系統地儲存與未來快速地擷取,缺乏系統化的分類架構,將造成日後擷取與整合資料、創造知識的大量時間浪費。
 
在古代,書生應該屬於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但爲什麼這些古代的“知識分子”卻是百無一用呢?除了歷史的原因,古代的知識分子學習的知識很少能在生產或生活中應用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人爲知識而知識,對學習知識的目的沒有正確的認識。作爲一名現代人,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所有的知識只有一個目的:使用它,利用知識創造效益,利用知識幫助我們生活得更美好。在知識的利用中創造新的知識,這種能力纔是企業和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而這也正是知識管理中最困難之處。
 
學而悟,悟而行,善用智慧資本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加自由纔是力量;知識的重新運用會讓企業更有力量。
 
“智能資本”並不是指一堆博士關在研究室裏埋頭苦幹,發表許多學術論文,也不是指專利權與著作權之類的“智能財產權”,這都只是智能資本的一部分。所謂的“智能資本”,是指每個人與團隊能爲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總和。這和一般企業所熟知的土地、工廠、機器、現金等有形資產,在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
 
智能資本是無形無相的,它是企業內人力資源的知識總和,它是存在於發明10億美元新葯的化學家身上的專業與經驗直覺,它是能夠想出方法提升作業效率的工人身上的技術,它是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它是公司與供貨商之間的合作關係,它更是企業在市場中的形象與信譽。
 
一言以蔽之,凡是能夠用來創造財富的知識、信息、技術、智能財產、經驗、組織學習能力、團隊溝通機制、顧客關係、品牌地位等,都是智能資本的材料組合。
 
榮獲美國出版協會獎的著作《智能企業》中,把知識分爲了四個層次,依據其重要性從低到高分別爲認知知識(知道是什麼),高級技能(知道是怎樣,即訣竅)、系統理解(知道爲什麼)和自我激勵的創造力(關心爲什麼)。
 
隨着知識由認知上升到自我激勵的創造力,知識的價值顯著增長。將那些潛藏的知識融入到實際的技術和產品之中,從而使人人都成爲知識的創造者、傳播者、共享者和利用者。
 
日本一位專家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概念。其中,顯性知識具有規範化、系統化的特點,所以更易於溝通和分享,例如產品說明、科學公式、計算機程序等。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具有難以規範化的特點,因此不易傳遞給他人。哲學家邁克爾•波拉尼的話,就是“知而不能言者衆”。此外,隱性知識深深地根植於行爲本身,根植於個體受到的環境約束,主要分佈於高級技能、系統理解和自我激勵的創造力之中。
 
400年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過:“知識就是力量。”而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哈耶克教授卻認爲:“知識加自由纔是力量。”的確,面對如此一個信息時代,只有通過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綜合利用,使知識在組織內轉化爲新的行爲方式,知識才會使企業更有力量。
 
追求卓越,自我超越,實現跨越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臻於至善”是一種境界,是我們共同的追求。
 
凡是不做則已,要做就做精品。優秀是卓越最大的敵人。卓越是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將“培育先進企業文化、錘鍊持久核心能力、塑造卓越企業形象”等三大措施作爲推進新跨越戰略的舉措,打造卓越的組織、培育卓越的員工,實施卓越工程,從而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超越競爭,走向藍海。
 
 “一流的企業、優秀的員工、高貴的品牌、領先的業務、超值的產品、優質的服務、合理的價格”等七項客戶感知標準,是我們企業追求的目標,把企業做精、做優、做強,從優秀邁向卓越,做世界一流企業,實現新的跨越。
 
這種高標準,首先受益的是我們自己。員工個人綜合素質、經營能力的不斷提升,也是企業爲社會創造的價值之一。其次受益的還有廣大客戶。通過精細管理,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建立了一張精品網絡,制定合理的價格,致力於提供精緻的人性化服務,使廣大客戶不斷從中受益。
 
發佈了1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5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