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30年來職業冷熱變遷 當下什麼是鐵飯碗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西門子移動裁員、轉售;摩托羅拉被谷歌收購、裁員、研發部門退出中國;諾基亞裁員,被微軟收購……

十年前,如果你在上述任何一家企業工作,你的同學、朋友和親屬都會投來羨慕的眼光。可這幾年大家又一窩蜂地去報考公務員,很多家長的說法是工作穩定,但是我們的家長太健忘了,往前看30年,一個國企員工不會想到10年後他會下崗。沒有哪一個職業是常青的,在一個快速發展的年代,一切眼前的繁華最好先以5年期計算。

1980年代國企技術人員最吃香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雖然許多個體戶已成萬元戶,但並不令人羨慕。那時人們追求的是穩定和體面。最熱門的職業有新聞媒體、高校教師、國企工程師等。

53歲的李麗(化名)做了30多年的工程師,再有兩年就要到退休的年紀了。

上世紀80年代初,機械行業盛行,那時候流行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正是在那樣的大背景下,李麗在高考時選擇了機械行業,“真不是誇張,那時候能進入一家大型國企,簡直是夢寐以求,比現在考上公務員都要興奮。”

和所有職業一樣,李麗剛畢業時只是個“技術員”,但因爲是大學生,所以是“幹部”編制,之後就一級級考,最終順理成章成爲了“高級工程師”。

不過,好景並不算太長,90年代中期,計劃經濟開始轉型爲市場經濟,各種商業行爲逐漸增多,“最早進入市場經濟並且發財的,就是當初找不到工作的那批人。”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越來越多的工廠由於產品落後、設計落後等原因退出舞臺,很多國有企業開始關停並轉。工廠的衰敗,自然影響到了工程師的“地位”,慢慢地,工程師也不再是“香餑餑”了。

雖然李麗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工程師當年的那股子“傲勁”,早已沒有了,她甚至還鼓勵自己的孩子試着去做做生意,那是當初她曾“看不上”的行當。

1990年代去外企工作倍有面子

到了1990年代,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薪酬和工作前景成了人們求職時的首選,最熱門的職業由此變成了外企。

在40多歲的趙安(化名)看來,外企的光環正在被日益崛起的民營企業以及競爭力越來越強的央企所遮蓋。趙安的第一個東家是歐洲企業,之後又陸續待過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美國一家名聲赫赫的大型跨國企業,最後成爲高管之一。前年,決定單飛,他自己成了老闆。

“1990年代,外企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他們帶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辦法,一下讓很多年輕人折服。”趙安說,“同學聚會時,很有面子。”

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外企,以其母公司的強大實力,以及成熟的公司文化,讓這些剛進門的年輕人,一下看到了一種清新、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從個人行[微博]爲看,在外企工作的人,言談舉止都和很多普通企業的人不一樣。”

然而,隨着年齡逐漸增長,最初的高額薪水、優厚福利,已不是這些已走上管理層的中年人最看重的東西了。“競爭越來越強、壓力越來越大,和年輕的海歸學生一起競爭,連英語都比不過對方。”

此外,過去待遇較差的民營企業,如今發展越來越好,有能力提供高待遇;而那些“國字頭”“中字頭”的行業老大,不僅保持着令人羨慕的好福利,而且最關鍵的是,“管老”。他有些無奈地笑笑,“人年齡一大,就會往老的地方考慮,有危機感。”

“爲了保障,很多外企高管跳槽到國企。”趙安坦言,“過去人們仰視外企,如今好的外企依舊受到歡迎,可人們更多的是平視他們。”

2000年代律師的光環逐漸褪去

到了21世紀,整個世界都在轉型,網絡開始統治世界。最熱門的有網絡公司、律師、IT行業、通訊行業等等。

說起當年爲什麼選擇法律這個專業,劉林(化名)笑了,“受港劇影響,真的。”2002年之前,只需要大專文憑,就可以通過自學考到律師資格證從事律師,“所以這個行業有很多人之前都是幹其他行當的,比如廚師,還有修鐘錶的。”

2002年之後,國家對律師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本科以上才能報考,另外用司法考試代替了原來的律師資格證,難度大大提高了。”

除了像劉林這樣因爲TVB愛上律師的,他發現大多數同學主要還是看上了律師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我師父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在國辦所工作,那個年代大多數人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但那時我師父一個月的工資加提成就有5000元多,是別人5倍。”劉林說,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律師的收入絕對算中上等,甚至上等。

中國向法治社會邁進,涉及到的法律事務也越來越多,劉林的業務處於上升和拓展期,收入也是水漲船高,但律師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卻下降了。“過去律師少,大家也很少會打官司,請個律師覺得很新鮮,但現在大家和律師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律師自然走下了‘神壇’,頭上的那圈‘神祕感’也就隨之消失。”

此外,隨着法律系招生越來越多,真正能進入法院、律師事務所等相關行業工作的畢業生比例隨之下降,法律系學生就業成爲近年來的一個難題;加上律師的壓力大、工作量大等因素,不少人如今對這個行業,也只能望而卻步。

 

2010年代互聯網金融成新貴

本世紀10年代,商業社會帶來巨大風險,人們選擇穩健的同時,跟隨榜樣開始創業,最熱門的有互聯網金融等行業。

熊偉(化名)算是較早進入互聯網金融浪潮的那批人之一,而他也趕上了好時候。“我們公司是去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第一個產品7月上線。”作爲手機軟件“盈盈理財”的聯合創始人之一,熊偉解釋,他們做的事很簡單,對市面上存在的200多款理財產品進行梳理,幫助那些理財觀念不強、不會選擇顧客,精選出最實惠、安全的五六款,推薦給他們。

在此之前,這個行業並不被人所看好。到2012年,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已經誕生了六七年之久,但全國的年平均交易量,只有一個多億元。就連熊偉也坦言,當初剛接觸這行時,他曾一度懷疑,“哪有這麼好的事,在網上做理財,比存款的利息都高,不會是騙子吧。”

如今,互聯網金融火了,很多敏感度高的人,比如銀行和互聯網從業者,也開始了觀望,他們希望第一波進入這個行業,等過了三四年,就能成爲“元老”。熊偉的公司,也從去年剛成立時的5人,迅速增加到了現在的35人。即便如此,還是有人不斷地向熊偉打聽,“伺機而動”。

然而,一些過去做傳統民間借貸的人,此時也做起了網站,自稱互聯網金融。“這行還有一個自我規範的過程。”他預計,兩三年後,這個行業會自我更新,更加規範。

聚焦

忽冷忽熱的公務員

“今年考公務員的人少了,這很正常。”60後的孔齊(化名)算是國內第一批走進公務員隊伍的人,而在他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國內甚至還沒有“公務員”這個概念。“當年最火的,肯定是國企和軍工企業。而我們的職業,哪怕在介紹對象時,也沒有任何優勢。”他半開玩笑地告訴記者。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他才第一次聽說了這個概念。“是我一個同事聊起來的,說可能沒幾年,我們就算作‘公務員’了。”這個名詞,讓當時那批年輕人着實不屑,“公務,員?”他記得,自己聽說後還抱怨了一番,“從名字上,就感覺低人一等似的。”然而沒幾年,隨着一些經營不善的國企倒臺,薪酬穩定、福利保障好的公務員,開始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在孔齊印象中,上世紀90年代末,是公務員最“趾高氣昂”的時候,特別是在一些權力部門,不僅有隱形福利,而且“好辦事”。但是近幾年,隨着公務員的工資公開透明化、各級領導的要求不斷提升,特別是社會監督的急速增多,公務員時刻處於高壓之中。他們原本引以爲豪的不錯的薪金和福利,也因爲工資漲幅遠跟不上物價漲幅,而失去了優勢。“當然,公務員熱一時半會還不會停。”孔齊說,“但未來人們投奔公務員時,應該會往更理性和客觀。”

分析

職業是和經濟一起走的

國內大型求職網站“前程無憂”的華東區市場經理陳偉,已在求職網站工作了十幾年。在他看來,上世紀80年代,是賣方市場時代,也是資源型時代,掌握了資源和政策,就掌握了成功的“法門”,“那時候,工廠管營銷的人,很厲害。”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是功能時代,只要有技術壁壘,就能把對手擋住,因此研發人員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而公務員因爲享受着國家待遇,以及體制裏資源保護,同樣也是一份穩定的“金飯碗”。

而如今是體驗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個人能夠拯救一個公司”的情況,如今拼產品、設計、領先的科技,以及創新的營銷水平。因此,那些兼具原創能力、產品打造能力,以及傳播渠道的企業,便最爲熱門。

“說得簡單點,職業是和經濟一起走的,經濟熱點在哪裏,行業熱點也就在哪。”比如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只要和互聯網沾邊的人才都很火,一時間各高校計算機系的分數線也急速提升;2007年左右,蘋果手機第一代出世,以及之後iPad出現,通訊和手機人才便很搶手,計算機便冷了下來;2008年前後金融危機,金融人才找不到工作,但去年從餘額寶開始,互聯網金融又變得非常火;隨着如今用戶體驗需求的增高,例如視覺設計師、遊戲體驗師、心理諮詢師等等以前的“冷門”行業,如今也散發出生機。

儘管如今從大的方面考慮,他還是認爲,最受歡迎的行業,其實沒變,“依舊是那些佔有資源、職務體面、收入高、工作環境和諧的單位,比如銀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老牌外資公司等等。”然而,和急於掙錢的上一代人相比,如今年輕人在選擇行業時,出現了不同的情況。一部分人急於證明自己,拼盡全力在北上廣留下來;還有一部分,則更看重自己工作得舒不舒服,工資多少隻是判斷的維度,不願意委曲求全。

 

發佈了96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5 · 訪問量 7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