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未鵬學思考——學習與記憶

http://blog.csdn.net/pongba/archive/2008/06/05/2513263.aspx

 

 

那些看似抓不到摸不着的靈感到底是怎麼來的

 

》》這也困惑了我較長時間

 

解題不是光靠思維的,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事實上,在《跟波利亞學解題》中總結的一個非常關鍵的要點就是:啓發法固然可貴,然而知識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不存在通用的、萬能的知識,要不然我們也不必到今天還在不斷探索物質世界的規律了。此外,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本質上是個體力活(儘管是有一定方法的體力活),這個體力活大致分爲兩步:

》》很贊同。我自己,包括旁人,常常會因爲看到了事物的規律,就以爲可以運用規律了,其實一旦運用規律的時候,發現知識又不夠了。比如寫篇市場文案,肯定知道“要貼着客戶的需要來寫”,但如果對產品的知識積累不足,想“貼着客戶的需要”來寫,也沒有辦法。非常贊成“學習——本質上是個體力活”的說法。以前,對“作家就是個勞動者”這種說法認識不足,現在知道了,所有的這些思考(包括有效率的閱讀和有價值的寫作),都是需要耗費體力的,尤其想尋求突破的時候,用腦子肯定是個艱苦的事情。不想開動鍵盤,不想動腦的同時動手,不會有效果的。感謝2008認識的笑來和草原,他們讓我進一步看到:持續的努力纔有積累,任何的藉口只會讓自己丟失信心。當我想偷懶的時候,我會想想每天花16個小時左右寫代碼的草原,想想每天做公司很勞累了,但依然天天都有高質量文章產出的笑來。

唯有經過大量反覆練習,才能強化形成真正的思維,運用起來纔會靈活。一般的浮光掠影沒有什麼用。我也是一直都覺得未鵬的文章好,但2009,我想,唯有一篇篇仔細閱讀未鵬的文章,並寫下閱讀心得,纔會真的瞭解和理解他曾經下過的功夫。這種笨功夫,我相信是正道。

 

新年伊始,怕自己懶惰,所以要求自己新年第一天就開始實現2009的願望之一:寫大量的閱讀筆記,強化思維。雖然大家都說我記性好,但我還是心裏有很多隱痛:假如我很早就能意識到系統性地做筆記的重要性,到今天能積累比如今多得多的東西啊。幸好現在醒悟了,那就不能再偷懶了。

 

團隊好些同事的記憶力都不如我,我覺得問題就在於沒有下真功夫來讀書和想問題。未鵬在這篇文章裏提到笑來引用的李敖關於記憶力培養的話,我非常贊同——

李敖知道的那麼多,博聞強記,記憶力那麼好。我告訴大家,記憶力是可以訓練的。記憶力一開始就是你不要偷懶,不要說躺在那裏看書,看完了這本書還是乾乾淨淨的,整整齊齊的,這不對。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就大卸八塊,書進了資料夾,纔算看完這本書。

 

今天我爲大家特別亮一手,把如何看書的招告訴大家。不要以爲這本書看完了,乾乾淨淨的新的算看過。那個不算看過,因爲當時是看過,可是浪費了。你不能夠有系統的扣住這些資料,跟資料掛鉤。可是找我這個方法,可以把你看過的書,都把它的精華抓出來,扣在一起。這就是我的這種土法煉鋼的治學方法。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李敖憑藉他對於知識積累的理解和行動,也同樣成就了過人的記憶力。以往老一輩讀書人,能背誦全本的《紅樓夢》和《史記》,現在有幾個人肯下這般功夫。當倘若不能下這等功夫,也就不要妄稱什麼“才華橫溢”。“腹有詩書氣自華”,那是得在“腹”裏存上N多的知識才行的。平平的記憶力,連平時基本的工作要求都記不住,何談“氣自華”。

 

現在有互聯網了,不需要用剪刀了,個人知識管理的高效和普及成爲可能,這也是我們進一步要組織個人知識管理選題的意義所在。

 

最後,未鵬的建議是:

 

我們的大腦本質上是一個計算器,其物質基礎是神經網絡;而不斷的練習則是對該網絡節點間聯繫強度(神經細胞間的突觸聯繫強度)的訓練。——可惜的是像愛因斯坦大腦內的經過完美訓練的神經網絡參數不能直接導入到我大腦中,也許將來可以做到,但目前只有笨辦法,實在是件鬱悶的事。

所以,拿起書吧,訓練你的神經網絡,路漫漫其修遠兮..

 

 

發佈了11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56 · 訪問量 6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