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北大教授朱青生給學生的一封信:大學,更是一個科學的保證

 

這封信,摘自《十九札(一個北大教授給學生的信)》

  

劉平、劉子珍及其他同學


你們已經逐步瞭解大學的意義。它不僅是一個培養子弟的學校,不僅是訓練後代技能的場所,不僅是施教者傳授人倫準則和社會理想的組織,它更是一個科學的保證。

所謂科學的保證是指人類的理性在大學這樣一個系統中,根據理性本身的邏輯,自我生長,自我推展,自我檢測,自我批判。任何個人只能因爲自己的才智、精力和專注的程度來促進和延滯這個系統的進程,但不可能影響大學的內在結構,而學科的調整是爲了使這個內在結構更合理;任何政治體制和經濟條件只能限制和規定大學的規模、師資的集團歸屬、學生的配置和實用課題的取向,但不可影響大學的根本性質。大學本身沒有個性,因爲它用當下具備所有的研究能力去研究一切可資研究的全部,包括宇宙和人生,這就是科學。

科學憑藉什麼不受個人或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而起保證作用?或者它以什麼保證它自己?只有一點,就是根植於人的理性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在於人們是否應該對它選擇、取捨或沿革。方法就是科學的顯現,方法就是理性的展示,人別無選擇。在大學的結構中每個參與者都是“無我”的腦力勞動者。千秋萬代,遵從方法,個體的思維和科學的運作共同營造着人類的理性。理性和科學是自古以來,特別是自有大學以來人類共同收穫的,或者說是逐步發現並按其合理的性質構造的,所以,它是人性的顯現,任何個人和任何環境不能改變人性,至多隻會影響其展現的幅度和美麗的程度

人性並不都是理性,理性之外亦有需要傳授者。人們針對信仰的追求,建立了佛、神學院;人們針對感性的培養,建立了藝術院校;人們爲了政權的保證,建立了黨團院校;人們爲了社會的發展,建立了職業技術院校。從培養讀算能力的小學基礎教育到中等專業技術的培訓,到高等技術的研習,到高級管理領袖的培訓,再到國家工程技術院院士的設立,事關國計民生,各個國家和集團競相投入。因爲學業關係到個人的今後財產和社會地位,所以學生把學業的重點投放其上,並根據自我的條件和社會需要,在家長的協助下計算出最佳的路徑。這是自然之勢,無可非議。大學也闢出巨大的精力去配合其勢,益發喧囂。

但是,當你們進入大學之後,纔開始發現大學的意義並不是單純的職業訓練,甚至許多課程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沒有什麼關係。大學要求它的學生———理性與科學系統的新的參與者做許多“無用”的學習。這時,對你們的心智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測試。你是一個勞心者———自覺的知識分子/學者,還是一個勞力者———權力和金錢的執著佔有人,或者是第三種,佔有權力和金錢的自覺的學者。答案表面很簡單,但事實上回答和實行一個答案都是對心智的長期磨難。我希望你們成爲一個完整的成功者。作爲一個大學的教師,我提請你們注意,即使今後你們不會在大學中專門爲了促進和維護人類理性的發展而工作,甚至即使你們今後因爲職業和事業的必要而做出阻礙或者損害理性的事情(比如從事政治活動和商戰),也並不意味着你們在大學期間就可以輕視科學基本方法的訓練,就可以忽視相關人類本性的研究而非關具體的技術操作的課程,因爲,人性要求自我發展。
      

作爲一個學生,大學階段在做兩種預備:
其一,預備做一個高水平的人。因爲你們已經用你們以往的努力證明你們是人羣中的優秀分子,所以許多人都期望你們給我們大家帶來利益。民衆“遴選”出你們來到大學裏深造,因爲他們以爲大學可以提供“高等教育”標示的教養,教養使人高尚。如果大學把學生訓練得很會榨取和利用他人以達到專門的目的,那就不會再有大學,只有特務培訓中心。大學也不能成爲教會或藝術家工作坊,以堅定你們的信仰或開發你們感受力(歐洲大學曾從教會開始而終於分離)。大學只能依賴科學以會同你們的理性,一面在方法的保證下使你們成長爲有理性的人類精英,一面吸收着你們中的最優秀者繼續鞏固大學這個科學的本營。
      

其二,預備做一個強有力的人。因爲你們會在知識最集中的地方,在教授的引導下、同學的激勵下,從圖書、實驗和實習的培養中拓展思路,掌握方法,熟悉手段,對某一門專業有系統的瞭解,當然還包括接受方法,知道自己怎樣去繼續瞭解和掌握專業的訓練,據此方能不斷把握專業的進展,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具體的一個教學單位的情況總在不斷改善,目標不會改變;專業上,畢業的學生個個馬壯兵強。

預備也是有限度的,有些東西,大學不教。比如你今後怎樣克服同事而獲得權力,你怎樣用有效的手腕去應付社會的陰暗面。教了也是紙上談兵,留待你們畢業後在人生中體驗、把握。學期短暫,人生漫長,因此在大學中就要了解什麼是大學的性質,要從它的特長中去聽受講座,參與研討,投身實習,積極思維。有幾個原則是不應該忘記的
1.開張心懷。爲大任籌劃準備,廣選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的課程。
2.審慎周密:掌握周密實在的方法(特別注意進入優秀教授的親授範圍,參加研討課和科研項目;聽課常不能深入)。
3.清晰判斷:對問題明確掌握,儘量收集關於這個問題的所有研究材料,對比、分析、思索,作出獨立的判斷。
4.謙遜:不要一旦發現別人學問的缺點,就認爲自己掌握着真理。方法永遠在自我更新,材料日有所增,學科自成規律,科學中沒有天才。
      

最後,你們會認爲我本人不是一個人生的榜樣,作爲一個教師沒有身體力行,以實現個人在社會上現實的價值,而是非常明顯地對權力和金錢遲鈍,並有有意迴避之嫌。我想向你們說明,這正是我現有的職務決定的。在大學裏執教,就是科學運行的操作者,和同行及學生一起,從專業的角度,遵循科學的方法,爲人類理性的保證———大學活動而勞動。社會地位的高低同我的思想程度的高低毫無關係,收入的多寡同我學術工作價值的多寡毫無關係。今天,我踞此教席,我的職守與社會上一個成功者的標準也沒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一天我會離席而去,正是因爲我還在這個席位之上,由於大學作爲科學的保證的性質,所以你們才收到這樣一封信。這封信不是出自我一時之意見,而是出自大學中的一個職守的理性要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