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基礎教程第七彈《透視與比例》

一 瞭解一些透視必要的知識
透視學的發展和研究與科學發展有關,也和人們的審美需求有關。
現代繪畫透視着重研究和應用的是線性透視,而線性透視重點是焦點透視,它具有較完整較系統的理論和不同的作圖方法。
線形透視是指14世紀文藝復興以來,逐步確立的描繪物體、再現空間的線性透視學透視的方法和其他科學透視的方法。是畫家要求理性解釋世界的產物。其特點是逼真再現事物的真實關係,是寫生繪畫重要的基礎.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人文主義運動中最傑出的人物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他把繪畫與雕刻的原理應用到透視學上,他確定了影響遠近知覺的五種因素,從而奠定了現代科學透視的基石。即線條透視(物體越遠,視角越小)、節目透視(物體越遠,細節越模糊)、空氣透視(山越遠越藍,是由於空氣和煙霧的影響)、移動透視(注視近物而頭搖動則該物與頭同向移動,注視遠物頭搖動則遠物與頭反向移動)、雙眼視差(左右眼對同一物所見不完全相同)。根據這種透視方法所描繪的物體最接近眼睛所感受到的事物的真實。先人經歷無數研究得出的這些法則,現在,我們從照片中則很容易就可以體會到。
這一透視法則可分爲線性透視和空氣透視。線性透視,(也稱線條透視、幾何透視)是根據光學和數學的原則,在平面上用線條來圖示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學;按照滅點的不同,分爲平行透視(一個滅點)、成角透視(兩個滅點)和斜透視(三個滅點)。因爲透視現象是遠小近大,所以也叫"遠近法"。其表現形式有以下幾個方面:體積相同的物體,距離近時,視覺影像較大,遠時,則小;距離較近時,寬度相同的物體視覺影像較寬,遠時,則窄。這是由人眼的視角形成的規律。位於視平線以上的物體,近高遠低,位於視平線以下的物體,近低遠高。在現實生活中,人眼觀看遠近景物的透視規律如下:① 物體遠近不同,人感覺它的大小不同,愈近愈大,愈遠愈小,最遠的小點會消失在地平線上;② 有規律地排列形成地線條或互相平行地線條,越遠越靠攏和聚集,最後會聚爲一點而消失在地平線上;③ 物體的輪廓線條距離視點越近越清晰,越遠則越模糊。
而在線形透視理論確立以前,世界各地由於不同文化制約,已經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發表現空間立體的方法,在距今 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壁畫中就有所運用。這些再現空間的方法,是畫家們依靠感官認識世界的體現:
○1縱透視。在平面上把離視者遠的物體畫在離視者近的物體上面。中國古代構圖法中稱高遠法,即近低遠高。在人類早期的繪畫藝術中經常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畫的構圖,遠景作爲一條橫帶完全置於近景橫帶之上。在兒童畫中我們也很容易看到,所有物體都放置在一個平面上,物體沒有近大遠小的區別,只是通過物體的高低位置來體現透視感。現代很多畫家也經常使用這種方法,描繪出的世界往往帶給我們特別的感受。
○2斜透視。離視者遠的物體,沿斜軸線向上延伸。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到這樣的表現手法。這裏不同於焦點透視中的斜透視。
○3重疊法,又叫遮擋法,前景物體在後景物體之上,利用前面的物體部分遮擋後面的物體來表現空間感。在兒童畫中,小朋友們往往採用混合式的繪畫空間來表現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而主要的空間表現方式就是"左右上下關係"和"部分遮擋關係"。同時遮擋法也讓在有限的畫面內表現更多內容成爲可能。
○4近大遠小法。將遠的物體畫得比近處的同等物體小。這也是現代線性透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
○5近縮法。在同一個物體上,爲了防止由於近部正常透視太大,而遮擋遠部的表現,爲此有意縮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畫面效果。在佛寺中常見把大佛塑造得往上逐漸膨大,實際上就是近縮法的運用,使人在其下仰視時避免過度的近大遠小變化並得到完整的視覺印象。
○6空氣透視法。由於空氣的阻隔,空氣中稀薄的雜質造成物體距離越遠,看上去形象越模糊, 所謂"遠人無目,遠水無波",部分原因就在於此。同時存在着另外一種色彩現象,由於空氣中孕含水氣,在一定距離之外物體偏藍,距離越遠偏藍的傾向越明顯,這也可歸於色彩透視法。晚期哥特式風格的祭壇畫,常用這種方法造成畫面的真實性。
本文轉自:http://www.5uflash.com/flashjiaocheng/Flashdonghuajiaocheng/1631.html
發佈了1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192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