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創業公司技術的工作模式

在創業開始時,也許有一個點子,經過研究調查有市場可行性就開始召集人員開始創業。這個時候一般都是單打獨鬥,一兩個人負責所有的事情,包括產品設計、交互原型設計、網頁美工切割、程序開發、功能測試。這個時候基本不用合作,採用獨立開發模式,自己搞定保存就可以了。不過也有風險就是硬盤壞了怎麼辦呢,要知道硬盤是最脆弱的東西了,我一般的話會定期備份硬盤的東西。

      如果發現創業模式可行,需要趕時間搶市場,一兩個人完成不了很多任務,就需要更多專業的人加入才能做出一個交互很好、頁面美觀、功能好用的產品。這個時候一般的話應該有產品經理、美工設計、程序開發、測試、運維。但是這些角色不是說一定要安排這麼多崗位的人,需要根據公司具體自身情況來設定。

    有了點市場機會,時間纔是最重要的。如果按照傳統的計劃型開發模式就不太適合了,敏捷開發還算比較相像。不一定說非要採用什麼開發模式,這個也要根據自己的公司來決定。我們的模式應該是像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一樣是基於敏捷的XX公司的開發模式。

      好了,崗位都有了,咱們怎麼分工合作呢?這時,因爲是根據點子來演化產品,很多東西都是不確定的,不能定一個大的一成不變的長時間計劃和需求。畢竟這個時候要求需求不變也是不可能的,我們本身自己就充當了產品經理的角色。不只要想市場和老闆的需求,還要產品本身和功能實現的需求,逐步把一個模糊的東西變成可以實際操作的產品原型,再形成最終產品。結合敏捷開發的特點,以人爲本,把一個大的需求分成小需求分給適合的人來完成。上面所說的那些角色不一定每個崗位都需要一個具體的人,也可以是一個人承擔一個角色,或者多個人承擔一個角色。比如我們公司暫時就沒有產品經理、測試、運維,程序開發負責開發、測試、運維,產品設計所有人都要參與。總體產品設計由一個人來把關和跟蹤,細分到每一個產品都要對自己的產品負責分析和跟進。相當於貫徹了一句話,好像來自於阿里巴巴的一個產品寫的一本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如果自己對自己的產品都不清楚、玩不轉、操作不了,談什麼讓用戶喜歡呢?不管美工、研發、測試、運維,都需要對產品有很好的理解。如果可以的話,不只是要理解自己做的一小塊需求的產品,還應該瞭解更多其他同事的產品。作爲產品總體把關的人一般是技術總監需要對每一個產品都很熟悉,這樣才能跟進和設計討論。所以研發、美工、測試、運維不管做什麼工作,都需要站在一定高度思考問題,既然創業就需要以創業的角度思考,這樣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幫助,也可以做好產品。

      在根據一個大需求技術總監和大家討論,把模糊的東西逐步清晰化得到一個比較明確的做法後分到合適的人上。這樣大家各自領導自己的需求開始分析具體實現,得到一個大概的思路後再和技術總監討論確定最終具體實現。關於美工總體需求分析可以參與,這樣便於瞭解整個需求,還是那句話瞭解了才能設計出好看好用的產品界面。細節的需求和技術實現就讓研發來想和確定。在研發確定好了實現方案後,和美工進行討論界面的實現方案,這個時候美工就清楚了小需求的實現功能和界面方案。然後美工設計界面,有時間可以多弄幾個方案,開始可以在草圖用筆畫,也要溝通、討論、確定。最後選擇一個用戶界面,研發開始開發程序、美工切割頁面。如果美工的模板和規範基本都有確定了,那工作可能就不是太緊張,所以可以應對幾個開發的需求。這個根據具體的情況確定美工的人數。

      研發開始可以自己弄頁面,先把動態的標籤確定好了,後面根據美工切割的頁面套入。然後研發後臺邏輯,一般都是從前臺到後臺開發甚至db開發都需要懂點,這樣才能保證高效開發。如果橫向切分,一些人研發service、一些人研發dao,一些研發jsp會增加不必要的溝通浪費時間。如果後面項目龐大了,還是建議應該增加一個專業的前端js開發和後臺DBA。研發開發好自己的業務代碼對功能進行測試,測試ok技術總監確認就等集成連調。這個時候的開發都是在自己的本機完成,不在測試環境測試是爲了提供研發速度和效率。大家都知道如果是java開發,部署war不斷reload會影響他人的工作,如果工程比較大啓動也比較慢。如果在本機,只是修改類裏面的東西和jsp等直接就可以看到效果。修改類簽名和增加類等需要重新部署。

      大家都開發好自己的模塊後,集中在測試服務器集成測試。這裏可以由指定人來打包部署,大家一起測試找問題,修改。關於前端一般是自己改好了原型界面,後面被嵌入了動態頁面後就直接修改動態頁面了。預覽在集成服務器,這裏可以把預覽和svn服務器集成,前端美工提交jsp到svn後就生效,他也可以直接看到效果了。具體操作後面文章再介紹。最後測試沒有問題,老闆確認,發佈外網服務器、部署db。這裏也容易出錯,如果發佈者不是本人很容易漏掉東西,所以最好在發佈時,如果改了除了程序以前的東西需要提供發佈列表一併修改。

      再以後隨着項目的龐大和人員的擴充就需要藉助更多的模式和輔助工具來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了。比如頁面發佈工具(前端可以直接發佈IDC)、持續集成(可以自動部署測試和IDC)等等。項目中最最重要的還是人,根據人來選擇不同的工作模式,就像豆瓣CEO說的,什麼語言工具技術都沒關係,最重要的是人、團隊。相信經過大家的磨合, 每一個都是超人(技能、溝通、合作)的團隊就是這麼誕生的。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轉載自Lanceyan

本文鏈接地址: 談談創業公司技術的工作模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