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下三個熱點預判雲計算行業的最佳實踐場景

OpenStack

在雲計算領域裏,不得不提及享譽盛名的OpenStack。它是國外的一個開源雲管理平臺軟件項目。OpenStack項目是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知名託管服務提供商-RackSpace合作發起的。到目前爲止,他每年會發布2個版本,每版本之間是以字母表順序(A~Z)命名,目前的最新版本是第20個版本—Train版本。它共包含40+個分支項目,涉及IT世界可以想象到的各個領域。

都有哪些項目呢?舉例,比如NoVa(計算服務)、Neutron(網絡服務)、Glance(鏡像服務)、Swift(對象存儲服務)、甚至Horizon(UI服務),以及其他。對於從業者來來說,OpenStack的特點是代碼開源、功能強大、架構靈活、社區活躍。可是一般的使用者,會面臨如下問題。第一,安裝部署太複雜。第二,運維有較高的門檻(需要精通Linux及網絡的工程師)。第三,管理所需資源開銷大(需要專門的管理節點來運行管理服務)。第四,版本之間無法升級(平滑無縫升級是做不到的)。

這也就造成了它的市場狀況。廠商很難產品化,逐漸成爲軟件集成商或者服務外包商。對相關人才的要求高,以至於運營成本變高。從大局上看,NASA、eBay、RackSpace、惠普、思科、Intel等大廠相繼退出社區或停止研發。綜上,它的整體熱度在下降。
市場期待一個可以讓雲計算技術平民化的產品。

超融合架構

它的架構主要可分爲兩種,一種是自購服務器+軟件架構,另一種是軟硬件一體機架構。哪一種更有未來呢?自購服務器,那麼更具靈活性,比如單臺服務器中既運行虛擬化服務,又運行分佈式存儲服務。可以避免被廠商綁定,軟硬件分別採購。軟件可以採用VMware、Zstack等。若接納軟硬件一體機架構,可考慮深信服、SmartX、青雲等。這些廠家降低了交付門檻。常見的2U2節點、2U4節點,空間佔用少。用這個架構,就被廠商綁定了。

容器

比如Docker就是其中之一。比較而言,虛擬化的環境裏,在服務器層和雲主機層之間,有一個虛擬化操作系統(如KVM/Xen/Hyper-v)。而容器的環境,在物理服務器的Linux操作系統之上,有一個容器引擎,在這之上,可以有各種業務系統的運行環境,比如SQL、Tomcat等。這樣看來,容器可以認爲是一個更輕量級的虛擬計算技術。他不需要依賴完整的操作系統,有更少的資源消耗(CPU、內存、磁盤)。它可以更快的啓動,虛擬機啓動需要分鐘級、容器啓動需要秒級,這樣我們能夠實現更快的業務部署交付。

在未來,這樣的場景可能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基於Docker/K8S技術的PaaS平臺的應用場景。這裏面的兩個典型代表是微服務架構和DevOps方法論。虛擬化(面向資源)+容器(面向服務)是實現這個場景的最佳實踐。

在未來混合雲也會有更多落地。混合雲有五個特點:
1、統一管控。在私有云界面同時管理線上線下資源。
2、彈性擴容。在按需的場景下將資源負載從私有云彈性擴容到公共雲。
3、安全防護。複用公共雲的DDOS和WAF能力,用私有云來處理正常請求。
4、容災備份。私有云做業務生產,公共雲在業務災備。
5、業務跨雲部署。用公共雲部署敏態業務,用私有云部署穩態業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