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利衰落的概念及應對技術——信道編碼、交織、跳頻

  • 無線信道的衰落:無線信道的物理特性總是處於變化中,稱爲變參信道。對於無線信道,最要命的特性莫過於衰落現象:由於多徑效應引起的小尺度效應;由於距離衰減引起的路徑損耗或者障礙物造成的陰影等大尺度效應。大小尺度時按照波長進行劃分的。
  • 瑞利衰落:在無線通信信道中,電磁波經過反射折射散射等多條路徑傳播到達接收機後,使得總信號的強度服從瑞利分佈(Multipath)。同時由於接收機的移動及其他原因,信號強度和相位等特性又在起伏變化(Doppler),故稱爲瑞利衰落。
  • 瑞利衰落/萊斯衰落: 瑞利衰落是一個用來描述信道傳播規律的數學分佈,適用於在從發射機到接收機之間沒有強視距(Line-of-sight)路徑的情況。若信道中存在強視距(LOS),則信道響應的包絡服從萊斯分佈,對應的信道模型爲萊斯衰落信道。
  • 爲了應對瑞利衰落,GSM採用了一系列技術手段,比如信道編碼(增加信息冗餘度)、交織技術(時間分集,用於克服信道編碼不能還原長串信息丟失的弱點)、跳頻技術(頻率分集,降低瑞利衰落髮送的可能性,以及將干擾平均化)。

一、語音編碼與信道編碼

​ 語音編碼與多徑及瑞利衰落沒有關係,但是在傳統的無線通信中,信源編碼和信道編碼總是放在一起闡述。聯合編碼,即不區分信源編碼和信道編碼,採用統一的綜合編碼。但這並不容易,信源編碼要減少冗餘,提高有效性,但信道編碼要增加冗餘度,提高可靠性。

1. 語音編碼

  • GSM系統語音編碼採用混合編碼,即速率爲13kbit/s的RPE-LTP(規則脈衝激勵-長期預測)。

  • 採樣:參數編碼器首先將語音分成20ms爲單位的語音塊,再將每個塊用8kHz進行採樣,可以得到8000Hz/s*0.02s=160個樣本。(人耳敏感的語音頻率一般爲20~3400Hz,按照奈奎斯特定理,二倍頻採樣,所以用8kHz進行採樣。)

  • 量化:每個樣本再經過A律13bit(μ律14bit)的量化(GSM定位的是全球漫遊通信,必須考慮歐洲A律和美國μ律標準不一的情況),所以在A律之後加3bit,μ律之後加2bit,採樣後就形成了16bit。

    如果不經過信源編碼,16bit/樣本 * 160樣本 * (1s/20ms)= 128kbit/s。即按這樣的編碼方式,每時隙的空中接口速率要達到128kbit/s,是不可接受的,需要進行壓縮。

  • GSM採取LPC(線性預測編碼)、LTP(長期預測)和RPE規則脈衝激勵)爲波形編碼器,編碼結果再通過複用器混合完成語音信號的編碼。編碼器模仿了人類發音器官的組合,其工作原理是將該組合看成一個濾波器,人類發出的聲音相當於激勵脈衝。濾波器的參數一直在變,但從很短的時間(比如10—30ms)看它,基本不變。

  • 經過語音編碼的壓縮後,每20ms的比特爲260bit,從而計算得出數據率是260bit *(1s/20ms)= 13kbit/s。我們知道,Abis口和A口之間每時隙的速率爲16kbit/s。爲了便於在Abis口和A口上傳送,通常給其加一個3kbit/s的信令。

2. 信道編碼

  • 信道編碼的本質:通過增加信息的冗餘來實現對信息的保護,代價是增加了開銷,降低了信息量。
  • 在原始數據上附加一些冗餘信息,增加的這些比特是通過某種約定從原始數據中經計算產生的,接收端的解碼過程利用這些冗餘比特檢測誤碼並儘可能糾正。如果收到的數據經過同樣的計算得到的冗餘比特和收到的不一樣,可以確定信息有誤。
  • GSM使用的編碼方式主要由塊卷積碼、糾錯循環碼和奇偶碼
    • 塊卷積碼主要用來糾錯,當解調器採用最大似然估計方法時,可以產生十分有效的糾錯結果。
    • 糾錯循環碼主要用於檢測和糾正成組出現的誤碼,通常和塊卷積碼混合使用。
    • 奇偶碼則是一種普遍使用的最簡單的檢測誤碼的方法。

3. 全速率TCH信道編碼

在對全速率語音編碼時,將信息比特分爲最重要、重要和不重要的比特。劃分的原則是根據編碼器的高位和低位進行的。

  • 將260bit分爲3類,最重要50bit,重要132bit,不重要78bit。
  • 首先把最重要的50bit加上3bit奇偶檢驗位,這53bit連同132個重要bit與4個尾比特一起進行1:2的卷積碼,得到(53+132+4)*2=378bit,另外78bit不予保護,則共378+78=456bit。每20ms發送456bit,則可以得出 456bit *(1s/20ms)= 22.8kbit/s。

注意:

  • 語音編碼後的速率爲13kbit/s,之後進行信道編碼,因此語音在空中接口中的發送速率爲22.8kbit/s。
  • 語音編碼在基站側還原之後,考慮到Abis口和A口的傳輸特點,給它加上了3kbit/s的信令,因此語音編碼在Abis接口的傳輸速率爲16kbit/s。

二、分集技術之交織

​ 對於GSM而言,信道編碼無法應對成串的突發脈衝序列丟失,因此需要交織技術。交織技術,是爲了應對無線變參信道而設計的一種干擾平均化的手段。

  • 爲了克服某一條無線路徑的衰落帶來的失真,採用接收多條無線信道的方法,使得空間路徑帶來的干擾平均化,稱爲空間分集。

  • 爲了克服某個頻率的干擾帶來的失真,採用跳頻的方法來使得干擾在幾個載頻之間平均化,稱爲頻率分集;

  • 把碼字的b個比特分散到n個幀中,以改變比特間的臨近關係,因此n值越大,傳輸特性越好,但傳輸時延也越大。這種交織稱爲時間分集。

    3種分集技術本質上都一樣,即通過技術手段使得在空間、時間、頻率上的干擾變得平均化來克服無線變參信道的影響。

三、分集技術之跳頻

  • 在GSM系統中,干擾可能來自系統內部,比如一個用戶佔用無線信道發射信號時其他用戶的干擾;干擾也可能來自系統外部,比如高頻噪聲、汽車點火裝置,甚至是信號屏蔽干擾器。當某個頻點收到干擾時,我們希望換到另一個頻點上,以避開干擾。實際上,跳頻技術最早用於軍事上,GSM不過是借鑑。
  • GSM的跳頻主要分爲基帶跳頻射頻跳頻兩種。沒有經過調製的信號叫基帶信號;經過調製後的信號叫頻帶信號。基帶跳頻和射頻跳頻本質上一樣,都是把1s的信號分爲217份,每一份都通過不斷變化的頻率上發送出去,即所謂的跳頻。
    • 基帶跳頻:基帶信號在調製之前就完成了時隙交換,送到了各塊載頻,實現了每時隙發射頻率的不斷變化。
    • 射頻跳頻:BCCH載頻用於向移動臺廣播信息,如果BCCH載頻的頻率變化,移動臺無法鎖定某個頻道來接收系統信息。TCH載頻在接收基帶信號之後,每個TDMA幀時間變換一次頻率,將信號以不同的頻率送到耦合器,再通過天線發射出去。
  • 跳頻的作用:干擾源分集;頻率分集。
  • GSM中跳頻所採用的參數:終端跳頻的頻點用MA描述,MA是基站小區配置頻點CA的子集,MA可以包含N個頻點(可取164)。跳頻方法由跳頻算法決定,可以用兩個主要參數描述。**跳頻序列號HSN**和**移動分配指數偏置MAIO**。HSN的取值爲063,MAIO的取值爲0~N-1。因此,跳頻算法允許有64種不同的跳頻序列,HSN的取值決定了具體的跳頻序列,MAIO決定了跳頻序列的起始位置。
  • 跳頻序列有兩種,分別爲循環跳頻僞隨機序列跳頻。HSN=0爲循環跳頻,HSN≠0爲僞隨機序列跳頻方式,可以根據一個僞隨機序列表求出相應的跳頻序列。
  • 通常在一個小區內不同的終端使用同樣的HSN和不同的MAIO,這樣可以避免小區內不同的終端之間的信道干擾。相鄰小區之間不會有干擾,因爲它們使用不同的頻率組,即不同的MA。使用同樣頻率組的其他小區應該和本跳頻小區採取不同的HSN。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