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往事-多零售門店的快遞+快消平臺

這是我們團隊二次創業最原始的一個項目, 精鄰兔。

在本專欄中,將會有一系列開發故事,講述我們的架構和創業故事, 爲了保護我們客戶的隱私,很多產品將會隱姓埋名。 但精鄰兔可以亮出來,因爲他是我們第一個自主研發+運營的產品。 其中有失敗的辛酸, 也有備受挫折後的靈感, 從中,我們逐步領悟創業的一些哲學思維。

所有互聯網創業的起點, 都不是終點——創業路上一個朋友曾經這麼說過,可能不是他的原創, 但生動的映射了我們團隊的歷程。我們最開始打算自運營, 最終走上了技術開發的道路,一點也不奇怪。很慶幸,我們竟然能轉型成功,很多創業團隊, 一旦上錯道,最終就是不歸路!

我們公司成立在2014年初,可能很多關注過創業領域的人都知道,在2014年3月份發生過一件大事,就是所有的註冊企業,都不需要認繳註冊資金。一下子把創業的門檻拉低了, 在4月24日的時候,一切備齊妥當,我就跟自己小夥伴,劉總一起,註冊了公司。當時的想法,就是做一個saass產品,爲任何一家需要做營銷推廣的企業,開發一套積分管理和用戶管理系統出來。簡而言之,就是做一套積分交易平臺。

然後這次並沒有走很遠,雖然推廣了200多家用戶,但真正付錢的用戶,只有兩家,所以幾乎不能存活,不久我們就各自迴歸行業繼續工作,但這次的創業的經歷,讓我真正能帶起團隊,獨立做項目,而且在雲服務、微信正風起雲涌的這個時期,最先熟悉了這些場景和技術。 所以第二份工作,就在生鮮電商徐徐展開。 真正意義上的交易平臺。

俗話說, 當你手裏是錘子,你眼中的世界,都是釘子。從生鮮電商公司出來,我們就一頭砸進了社區電商中, 在運作中,不斷轉型掙扎。

一: 2016年9月份, 租下門店,每個月六千,在上海同普路1690號, 36平方的一個地方,這個是實體店算很低成本的房租了。然後各種冷凍生鮮、水果蔬菜,齊齊上陣。

二: 開店第一天賣了4千元,以爲後續可以上演好戲連臺,其實開店就是巔峯,後續再沒有一天超過這個營業額。第一天並不賺錢,因爲開店嘛,大家都是做活動, 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冰鮮的產品, 周邊最低價,開張微利

包裝類的蔬菜, 周邊的大媽除了做活動來過,後面再不來了

三:接下來的三個月,跟隔壁的小店競爭,我們賣的是高大上的包裝有機蔬菜, 毫無疑問,隔壁的普通家常菜,打得我們找不到北。

四: 分析下來,我們是缺乏高質量的流量,地處六大小區的中心,上海中環地帶,不可能消費不起。於是,跟快遞合作要流量。首先是中通。 我們代寄存,不送快遞。快遞的泥坑第一次涉足進入。

五: 源於生鮮這塊不斷補貼, 索性砍掉生鮮,留下了堅果類,重點發展快遞業務。中通快遞大家也知道,服務一般, 他們缺人手,我們店地處的六個小區,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

後來,全部是這類乾貨

六: 快遞的轉化率其實很低,沒有足夠好的供應鏈,爲啥要在取快遞的時候,再買你的東西呢? 店裏面每個月的支出很高,快遞送一單兩塊,非常誘人。 然後我們變更模式, 由不送快遞,變成送快遞,繼續往快遞的泥坑裏面深入。

....

回首逝去的時光,我常常陷入深思,人真的是一個很難理解的生物。

  1. 當年我們信誓旦旦的目標,是按照什麼方式定製的,是哪個輸入條件錯了,才導致我們如此固執?
  2. 昨天看來愚蠢的想法, 是我們昨天真的很傻,還是我們今天真的聰明瞭? 還是我們只是進入了下一個愚蠢的循環?
  3. 支撐一個創業平臺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拋去雞湯,我們運作下來的真正決定因素是什麼?

 

很慶幸, 最最開始搭設技術架構的時候,我們有幾點假設,而且我們後面做技術框架的時候,爲了保證業務分離(技術術語爲:業務無關性),我們從2014年開始, 就打算做交易系統,因爲所有的創業都在交易。我們在做精鄰兔之前,考慮的是一個生鮮大平臺,將農業供應鏈後端考慮進去的。 當年架構草圖還在, 精鄰兔只是零售實體店的一部分, 所以做精鄰兔,只是整體抽象架構的一個很小的場景實現。

當年明確的將農場F(Farm)考慮進去,並且把電商和實體店考慮進去

平臺的核心是利益的共享,四年後回來看這個,依然覺得受益匪淺

我們架構平臺的思路,先將業務邏輯標準化

 

平臺= 元素+關係

這些若干年前的總結,考察了十多個行業的交易場景,得出來的標準建模,並在精鄰兔完美呈現,雖然精鄰兔項目走到了終點,但對系統研發而言,恰恰開了一個頭。 後面我們在一個個項目進行磨合,進行處理,從而還原成我們最初的技術構思: 一切皆交易,交易模型,可以解釋一切商業模型。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