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永亮:打造超級產品,互聯網公司的風水轉到哪兒了?

一時間,信息透明,和以人爲中心的價值產業網,大數據分析。

01

”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這句話成爲中國互聯網記憶的經典。

向北1500米,代表着中國第一家互聯網企業:瀛海威

一開始大部分路過的人不但看不懂這個廣告,甚至誤以爲那是路標,不僅如此,瀛海威還曾策劃過更誇張的廣告:“不用護照就能出國”,該廣告語一經推出就被郵電部教育了一番。

1994年,中國成爲全國第77個接觸互聯網的國家,次年,在美國“觸網”的瀛海威創始人張樹新通過提供ISP服務,成爲中國最早的互聯網企業。

當時的中國,絕大多數人連電腦都沒有,更不知道什麼是Internet,瀛海威成爲國人上網的唯一通道,只要家裏電話、電腦和modem,並註冊成爲瀛海威的付費用戶,再登錄瀛海威時空就可以上網看新聞、玩遊戲,發郵件…

在搜索引擎、電商還未出現的年代,瀛海威憑着一己之力,推動着中國互聯網的發展。

1995年,“中國黃頁”的馬雲前去拜訪瀛海威創始人張樹新。

1996年,打算創業的張朝陽也來到瀛海威拜訪張樹新。

同年,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寫的《數字化生存》風靡中國。“計算不再只跟計算機有關,它決定了我們的生存”這句話作爲書的封面寄語吸引力無數的互聯網愛好者,而張樹新看準時機,決定請他進一步推動企業發展。

那時的張樹新出錢出力,忙前忙後,幫忙鋪路,沒想到卻爲他人做了嫁妝,當記者詢問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訪華的目的時,他指着身旁的年輕人說:我來中國就是爲了投資他的新公司,而那個年輕人就是張朝陽。第二天,張朝陽和他的公司紅遍全國。

吃了啞巴虧的張樹新決定開通全國8大節點,還斥巨資投入興發集團。

1997年聯想和瀛海威開始攜手合作。

1998年,瀛海威成爲國內最大的民營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企業。

瀛海威企業一時風頭無兩。

但互聯網的時代總是變幻莫測。

就在瀛海威創始人張樹新正打算如何籌備三峽工程、香港迴歸、網上延安等計劃的時候,1997年,中國電信正式進軍ISP,不到兩年時間瀛海威被打的一敗如水。

1998年,瀛海威創始人張樹新在企業內外交困中辭職。

說到瀛海威的成功在於它洞察到了超前的市場,遇到了合適的機遇,而敗也敗在超前。

因爲互聯網發展太過於迅速,瀛海威前期的付費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太過於麻煩,當時的企業並不知道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壁壘,只顧着一味收費,讓用戶付費,卻忽略了能夠留住用戶的好體驗,讓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太痛苦”。

02

一個外國大老爺們算哪門子的天使?

1991年1月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再次訪華時,被授予“搜狐天使”的稱號,引發了網友的調侃。

即便如此,在搜狐企業發展初期,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帶着幾十萬美元的投資來到中國,真是讓搜狐企業倍感溫暖,這也算國內第一筆天使投資。

1996年,張朝陽藉着瀛海威的“船”,得到了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的“箭”,一轉身就去美國硅谷挖掘人才去了,並且一眼看中了但是還在自家別墅菜園內無法自拔的李彥宏,可惜那時的李彥宏沉迷於菜園,否則,國內互聯網又掀起多少“腥風血雨”。

與此同時,網上羣英薈萃。

1997年,丁磊還在創立網易企業,新浪還叫四通利方,憑藉着《大連金州沒有眼淚》這篇帖子火遍互聯網,然而很少人知道當時寫這篇文章的是創建中國最早的電子商務網站的王峻濤,張朝陽則還在不斷地進行創新,並推出中國第一個中文搜索引擎,搜狐成爲衆所皆知的門戶網站。

在中國互聯網時代當中,草根也能逆襲

1999年,馬雲競聘搜狐的首席運營官,結果惜敗給古永鏘,折戟而歸的他,在那年的大年初五走到了屬於自己的“十八羅漢”開啓了屬於阿里巴巴的時代。

同年2月,馬化騰創新出QQ這款產品,在創業艱難時期他曾想過把QQ賣給搜狐,結果因價格談不攏而選擇自己硬抗,就這樣搜狐與社交巨頭失諸交臂。

而在年底,李彥宏決定回國創業,在谷歌跟搜狐的雙重競爭中,百度脫穎而出。

2000年7月,搜狐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市值4.9億美元,彷彿站在互聯網的頂端,但卻陷入了迷茫。

從社交上來看,搜狐收購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社區ChinaRen,但最後也無疾而終,而在遊戲上,搜狐暢遊雖然也做到了上市,但價值卻不是很大,在視頻上,搜狐早就被後起之秀優酷和愛奇藝吊打。不僅如此,就連新聞方面,搜狐也被其它企業後來者居上。

爲什麼搜狐“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這是因爲搜狐什麼都想做,結果什麼都做得不太成功,一家企業想不被後起之秀超越,其實只要做好一款產品,把精力聚焦於一款產品,產品定位明確,洞察用戶,瞭解用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讓企業的產品成爲超級產品,企業才能獲得高利潤,什麼都想做的企業,最終只會什麼都做不成。

03

顛覆市場的超級產品,悄然而生

在網絡用戶們沉迷於人人網、開心網中的找同學、佔車位,興趣來得快走得也快,不具粘性的弱社區終究讓用戶厭倦。這一切在騰訊產品面前都將歸於沉寂。

2010年10月,一款Kik的社交產品突然爆火,僅用一個月就吸引了三百萬用戶,不少互聯網企業家意識到這是互聯網的新風口。

一個多月後,中國第一款Kik產品,米聊出現在市場當中。

與此同時,一款超級產品呼之欲出,就在當天深夜張小龍一封郵件給馬化騰,建議做出同款產品。2011年1月21號,第一版微信推向市場。

具備社交功能的微信和米聊都大受歡迎,用戶越來越多,兩款產品之間的競爭陷入了僵持,還未接觸過社區產品的米聊越發頹廢,很快就遇到了服務器宕機、用戶頻繁掉線的問題,另一邊早已積累不少核心技術的騰訊穩如泰山。

技術加持和龐大的QQ用戶數量,勝利的天平傾向於微信,到了2012年,微信用戶破億,從此成爲騰訊的王牌,被稱之爲超級產品。

至今,微信成爲用戶網絡關係中最具價值的超級產品,沒有之一。

總結

在互聯網時代,競爭還在繼續,從抓住先機的瀛海威,再到無法聚焦產品的搜狐,我們不難看出,這兩大企業之所以無法打造出像微信一樣的超級產品,最大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看到用戶。

瀛海威忽略用戶體驗,搜狐沒有洞察用戶,不知道用戶想要什麼,只能每個市場都試一下,企圖以數量來贏得用戶。

這就是騰訊跟他們最大的不同,騰訊能夠看到用戶,一切的產品創新都以用戶爲中心,想要打造出超級產品,即要敏銳的把握時機,又不能操之過急。

強大的資本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幸運,而一旦無法爲其創造出價值,企業就會被拋棄,這對於用戶而言也是同理,產品無法爲用戶帶來價值,用戶就不會選擇企業的產品,企業就無法打造出超級產品。

無法爲用戶創造價值的企業,哪怕拔得頭籌也只能曇花一現,只有打造出超級產品才能在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你想學習超級產品的方法,瞭解超級產品的案例,請搜索關注“艾老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