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學習入門的“聽說讀寫”之道

民法學習入門的“聽說讀寫”之道

作者:姚明斌 副教授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民商法教研室

時值防疫停課的特殊時期,考慮到華政今年有千餘位本科生同學將開始民法專業課程的學習,教研室主任楊代雄老師囑我針對民法入門的學習方法,爲同學們提供一些建議,以爲線上教學啓動前之“前菜”。恰好最近這兩個學年,我自己嘗試過在大一課程的首節鋪墊一點學習方法的內容,還和學院的幾位老師協力開設了第一輪本科生的“法學論文寫作”課程,對同學們學習民法的“痛點”算是有所感知,便將一些初步的想法整理出來,形成這篇短文,供同學們參考。當然,方法的生命力在於“運用”,法學方法如是,學習方法亦然。

甲赴疫區出差後返回家鄉,在自身無症狀的情況下,把身上的病毒傳染給了不知情的理髮師乙。對此,流行病學關注的,或許是查明該情形下病毒傳播的具體途徑,並提出必要的針對性防疫措施。而法學,比如民法學所關注的則是,甲應否賠償乙被收治期間的營業損失;若乙事先知情,甲應否賠償損失;若理髮店這段時間本來就門可羅雀,甲應否賠償損失……
上述例子說明,在社會分工的背景下,不同學科觀察和解讀同一生活事實的思維方式並不一樣。民法學習的過程,就是通過學習民法的規則和原理,培養“民法思維”的過程。“民法思維”強調“說理”,主張理由重於結論;強調“邏輯”,奉行邏輯先於價值;強調“規範”,講求從現行法出發;強調“體系”,力圖避免評價矛盾。這些思維特點,當然需要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具體體會。對於剛入門的同學來說,爲了提高這種專業思維的敏銳度,可以有意識地嘗試掌握若干學習的章法,大體可分爲“聽”“說”“讀”“寫”四個方面。

一、“聽”

1.課時有多少:通過預習複習,擴充個人課時
每一門法學專業課,形式上都有規定的專業課時。但對於個人學習而言,一門課程的“實際課時”有多少,完全取決於個人。如果某位同學願意在每週課前用等量課時作預習,每週課後以等量課時作複習,那麼他每週用於課程學習的“實際課時”將是課堂課時的三倍。一個學期堅持下來,形成的學習節奏、積累的學習效果都是十分可觀的。所以,一門課的課時有多少,不取決於學校,不取決於老師,而取決於同學自己。——“不能不聽課,也不能光聽課。”

2.聽課聽什麼:宏觀聽體系邏輯,微觀聽問題示例
聽課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區分“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宏觀方面,需要理解老師對於課程各個板塊的鋪排,遵行的是什麼樣的邏輯,形成的體系又有什麼樣的特點。這種理解在開課伊始可能不易掌握,但在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要有意識地予以關注,體系的思維才得以慢慢養成。微觀方面,也就是局部地帶,需要注意老師對某一規則、原理提出了什麼樣的問題,運用哪些示例作爲說明。正如評價醫術高低的標準,不在於誦記醫理而在於治好具體的病人,評價民法功底好壞的標準,並不在於背法條、概念,而在於能以例子說明問題,能運用規則和原理解決具體的例子。——“以體系理解民法骨架,用例子感受民法脈搏。”

二、“讀”

1.讀什麼書:研習經典著作,涵養辨識品味
民法學習對於閱讀的要求很高。在這個信息爆炸、泥沙俱下的時代,入門時應勇於、樂於、善於向經典著作靠攏。民法內部不同的課程、不同的學習階段,適合參考的著作文獻不盡相同,初學時可結合老師的推薦確定書目、篇目。經典著作可以涵養專業閱讀的辯識品味,幫助同學感知什麼樣的作品是上乘之作。曾有同學反饋,自己入門時堅持研讀經典,日後碰到水準不佳的材料,甚至會產生“生理性厭惡”。——“好的品味也是一種免疫力。”

2.怎麼讀書:縱向貫通讀體系,橫向比對讀問題
對於經典教科書,存在縱橫兩種讀法。縱向閱讀,是跟隨課程的進行,從頭至尾貫通閱讀。橫向閱讀,是針對某一個具體問題(比如動物侵權責任中的“飼養動物”如何認定),選取不同著作中的對應章節,進行比對閱讀。縱向閱讀有助於形成基本的理論思維體系,橫向閱讀有助於理解不同學者如何相互辯論原理難點.但拘泥於縱向閱讀,會流於固守一種觀點,難以開闊視野,無法領會法學問題的論證特點;偏執於橫向閱讀,局部或許理解頗深,但恐見木不見林,有損體系思維的養成。初學者可結合課程偏重縱向閱讀,也要注意對一家之言保持批判性精神。——“專業,既要求全面,也要求深刻。”

3.讀好論文:瞭解問題結構與研究現狀,學習寫作技巧和學術規範
除了經典教科書,還可以嘗試着讀一些好論文。與教科書偏重體系完整性不同,專業論文往往是聚焦某一具體問題作深入研討。研讀好論文,有助於學習、揣摩論證一個法學問題的“正確姿勢”,並在平面的課程學習之外,瞭解前沿研究的立體狀態。更進一步,還可以爲掌握專業寫作技法、熟悉學術規範細節打下基礎。——“想拍出好電影,得先多看好電影。”

三、“寫”

1.筆記電子化:及時整理的思考功效,便利後續補充及查閱
關於課程筆記,時常有同學誤會,以爲在課堂上聽課過程中作速記、標識,即可滿足課程學習的需要。事實上,課後及時整理課程筆記,有很好的體系化重溫的功效。特別是以電子文本對“課堂記錄”作錄入重整,既可以在整合片段信息的過程中接通思路,也便利於後續的查閱,以及在體系的對應位置作插入補充。——“課程筆記不是課堂筆記,也不是隻靠筆來記。”

2.規範化寫作:筆頭功夫的持續訓練,學術規範的具體操作
整理課程筆記的過程中,可以借鑑專業閱讀之所得,持續訓練用“法言法語”進行規範寫作的能力。這種筆頭能力既包括書面展開說理論證的能力,不可忽視的還有簡練、準確地概括案件案例事實的能力。如果涉及課外素材的補充,應借鑑、模仿所閱讀的文獻,養成以規範的腳註註明出處的習慣。這樣可以 方便日後利用筆記回溯文獻,也是爲學習撰寫正式的學術論文做好準備。——“規範的寫作,離不開寫作的規範。”

四、“說”

1.言說:之所以說不清楚,是因爲沒想明白
口頭能力當然也是法學專業需要培養的一項重要素質。不時聽到初學的同學聲稱,“這個問題我想得挺清楚了,只是表達得有點問題。”這其實是一個誤會。表達(包括口頭表達)的過程,其實也是將既有思考進一步整理、“銳化”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沒能說清楚一個道理,看似是表達得不好,其實是因爲思考得還不夠全面和有條理,其實是因爲還沒真正想明白。——“不是表達思考,而是在表達中思考。 ”

2.討論:學會理解對方的邏輯,學會讓對方也聽懂你
法學是社會科學,天然帶有“論辯”的特徵。用民法的術語來比喻,法學是一種“有相對人”的言說。自說自話並非什麼本事。重要的是,將自己置於和對方同一個頻道,保持參與討論的“同理心”,嘗試去理解對方言說的邏輯,努力以對方能理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參與討論的能力,往小了說屬於專業能力,往大了說,更是一個公民參與公共討論的應有素質。——“不能只會‘我覺得吧’,還要學會‘你覺得呢?’”

3.提問:應先窮盡所有求索途徑,並嘗試形成自己的思考
提問和答疑,很重要,也很容易被忽視。民法學習中的提問,追求的不應只是一個“結論”,更重要的是通過答疑交流,習得解決同類問題的“方法”。所以提問之前,需要嘗試窮盡自己的能力解答,並形成自己的初步思考。有的問題,在“自力救濟”的過程中救濟掉了,成就感油然而生。即使沒解決,帶着自己的方案向老師提問,老師也更容易“對症下藥”。而且,個人的教學實踐表明,就答疑時所提供的解答,有所準備和毫無準備的同學能解讀出的信息也是截然不同的。——“學問學問,學會提問。”

民法很重要很有趣,實事求是地講,也很難。學好民法,客觀上需要“正確的方法”,主觀上需要“熱愛的心志”。遵行“正確的方法”,可以避免受誤導,走彎路。懷有“熱愛的心志”,可以爲學習提供動力機制,讓克服困難的過程不那麼痛苦,甚至還能有趣起來。當然,即便如此,要學好民法還是不太容易的。但是,如果一個學科、一門專業、一本書籍、一篇論文,是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打通、擅長、讀懂、吃透的,說明對於你來說,它們的准入門檻太低了,也說明身處其中的你,註定不會有所成長。從這個意義上看,民法學習之不易,反倒是同學們突破自己思維舒適區的契機。風雨過後不見得總是有彩虹,但突破了自己的舒適區,專業的成就感肯定會來敲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