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非專業人士講解什麼是深度學習?

從根本上說,深度學習和所有機器學習方法一樣,是一種用數學模型對真實世界中的特定問題進行建模,以解決該領域內相似問題的過程。

首先,深度學習是一種機器學習。既然名爲“學習”,那自然與我們人類的學習過程有某種程度的相似。回想一下,一個人類小朋友是如何學習的?

人類小朋友是如何學習的?機器又是如何學習的?

比如,很多小朋友都用識字卡片來認字。從古時候人們用的“上大人、孔乙己”之類的描紅本,到今天在手機、平板電腦上教小朋友認字的識字卡片APP,最基本的思路就是按照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讓小朋友反覆看每個漢字的各種寫法(大一點的小朋友甚至要學着認識不同的書法字體),看得多了,自然就記住了。下次再見到同一個字,就很容易能認出來。

這個有趣的識字過程看似簡單,實則奧妙無窮。認字時,一定是小朋友的大腦在接受許多遍相似圖像的刺激後,爲每個漢字總結出了某種規律性的東西,下次大腦再看到符合這種規律的圖案,就知道是什麼字了。

其實,要教計算機認字,差不多也是同樣的道理。計算機也要先把每一個字的圖案反覆看很多很多遍,然後,在計算機的大腦(處理器加上存儲器)裏,總結出一個規律來,以後計算機再看到類似的圖案,只要符合之前總結的規律,計算機就能知道這圖案到底是什麼字。

用專業的術語來說,計算機用來學習的、反覆看的圖片叫“訓練數據集”;“訓練數據集”中,一類數據區別於另一類數據的不同方面的屬性或特質,叫做“特徵”;計算機在“大腦”中總結規律的過程,叫“建模”;計算機在“大腦”中總結出的規律,就是我們常說的“模型”;而計算機通過反覆看圖,總結出規律,然後學會認字的過程,就叫“機器學習”。

到底計算機是怎麼學習的?計算機總結出的規律又是什麼樣的呢?這取決於我們使用什麼樣的機器學習算法。

有一種算法非常簡單,模仿的是小朋友學識字的思路。家長和老師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小朋友開始學識字,比如先教小朋友分辨“一”、“二”、“三”時,我們會告訴小朋友說,一筆寫成的字是“一”,兩筆寫成的字是“二”,三筆寫成的字是“三”。這個規律好記又好用。但是,開始學新字時,這個規律就未必奏效了。比如,“口”也是三筆,可它卻不是“三”。我們通常會告訴小朋友,圍成個方框兒的是“口”,排成橫排的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