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Postman做自動化測試

原文鏈接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4144322#articleHeader3

PostMan的安裝

貌似下載和使用PostMan必須要翻牆-.-
因爲現在提供兩種形態的App:

  1. chrome的插件 (已經快要被廢棄了,推薦使用獨立App)
  2. 獨立的App

而且在使用時需要登錄賬號,我這邊是直接登錄的Google賬號-。-貌似有其它方式,但是我並沒有去嘗試。

獨立App版雲盤地址(Mac版本,今天剛下載的6.0.10,需要的請自取):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8CDp... 密碼:mrpf

下載完畢解壓後直接運行即可,然後就是註冊賬號之類的,目測賬號這一塊主要是用於後續的小組分享需要(可以直接將你的調用記錄分享給其他人)。

發送一個請求

這是PostMan最基礎的一個用法,用來發送一個請求。
可以設置HeaderBody等信息。

Collections

我們可以將每次發送的請求進行保存,方便下次請求該接口時,直接調用即可,
如果保存請求的話,會被保存到一個Collections裏去,類似一個集合。
PostMan提供了方法,能夠一鍵運行整個Collections中所有的請求。

然後我們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直接運行集合中所有的請求了。

保存請求記錄的時候,在下邊選擇對應的Collection即可

開始API測試

測試腳本位置


PostMan針對請求編寫的測試腳本,在這個位置,採用的是JavaScript語法,右側是一些預先配置的代碼片段。
以及我們可以在Pre-request Script中編寫腳本,用於在發送請求前執行。

一些簡單的語法

PostMan也提供了一種斷言,來幫助做一些驗證。

tests['Status code is 200'] = responseCode.code === 200

tests['Data length >= 10'] = JSON.parse(responseBody).data.length >= 10

賦值爲true即表示通過,false爲失敗。
tests的直接賦值作用比較侷限,如果在腳本中進行一些其他異步操作,則需要用到pm.test了。

setTimeout(() => {
  pm.test("test check", function () {
    pm.expect(false).to.be.true
  })
})

只用上邊的tests賦值+pm.test/pm.expect已經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了,其餘的一些只是在這之上的語法糖而已。
各種語法示例

在測試腳本中發送請求

我們可以在拿到一個API返回結果後,根據該結果發送一些新的請求,然後添加斷言。

let responseJSON = JSON.parse(responseBody)

// 獲取關注的第一個用戶,並請求他的用戶信息
pm.sendRequest(responseJSON[0].url, function (err, response) {
  let responseJSON = response.json()

  pm.test('has email', function () {
    pm.expect(responseJSON.email).is.be.true // 如果用戶email不存在,斷言則會失敗
  })
});

如果我們有一些動態接口要進行測試,可以嘗試這種寫法。
一級接口返回List
二級接口根據ListID進行獲取對應信息。

如何處理大量重複的斷言邏輯

針對單個API,去編寫對應的斷言腳本,這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是如果是針對一個項目的所有API去編寫,類似於判斷statusCode這樣的斷言就會顯得很冗餘,所以PostMan也考慮到了這點。
在我們創建的Collection以及下層的文件夾中,我們可以直接編寫針對這個目錄下的所有請求的斷言腳本。


這裏的腳本會作用於目錄下所有的請求。
這樣我們就可以將一些通用性的斷言挪到這裏了,在每個請求的Tests下編寫針對性的斷言腳本。

變量的使用

PostMan提供了兩種變量使用,一個是global,一個是environment

global

代碼操作的方式:

pm.globals.set("variable_key", "variable_value") // set variable
pm.globals.get("variable_key") // get variable
pm.globals.unset("variable_key") // remove variable

通過GUI設置:

設置完後我們就可以這樣使用了:

基本上在所有的可輸入的地方,我們都能夠使用這些變量。

environment

環境變量,這個是權重比global要高一些的變量,是針對某些環境來進行設置的值。
操作方式類似。

在使用代碼操作的方式時,只需將globals替換爲environment即可。
在發起一個請求,或者一鍵發送所有請求時,我們可以勾選對應的環境,來使用不同的變量。

在針對大量API測試時,拿environment來設置一個domain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樣在請求中我們只需這樣寫即可:

{{domain}}/res1
{{domain}}/res2

domain: https://api.github.com

一個簡單的示例:

通過直接運行一個Collection,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所有的接口驗證情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