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困局:熬不過眼下,談不上未來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八個字,非常準確地形容了比亞迪的處境。看似瀟灑愜意,實則危機四伏。

作者 / 劉亞傑

編輯 / 劉 煜

成熟的體育聯盟,總有一些不成文的條例。以NBA爲例,一支球隊成績糟糕到無以復加時,老闆會最先解僱球隊教練;一旦沒有達到理想效果,下一步就會開出球隊經理;若是仍不見起色,最後一刀會切除球隊當家球星。也就是在那一刻,“賣掉球隊”的念頭會在老闆心中不斷膨脹。

可以肯定的是,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一定不想“賣掉球隊”,放棄比亞迪。不過衆多員工認爲,公司已經在兜售“當家球星”了。

暫停繳納員工住房公積金、停工降薪、部分復產……比亞迪正在通過各種方式降低運營成本,以求渡過特殊時期的難關。不過在員工看來,這樣的決策很傷感情,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舉行聲討活動。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爲,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不到萬不得已,儘量不要動手裁員。可是爲應對燃眉之急,比亞迪必須做些什麼,否則過不去眼前的坎兒,也沒機會談將來了。

當然,企業和員工立場不同,因此前者過關的手段,永遠被後者視爲以自己爲犧牲品。真的有這麼慘嗎?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不難發現比亞迪的狀況沒有那麼好,也不見得有多壞。

01

頭疼的三個月

隨着新冠疫情的影響日益加深,比亞迪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每一位在職員工深有體會。

相關媒體報道,2019年12月底知情人士已向山西省太原市投訴,表示太原比亞迪客車廠在年底無生產計劃,強制員工在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20年2月期間行使休假權利;不久後,比亞迪總部也出現維權事件,部分員工表示被迫停工後工資暫停發放,2月到手工資尚不足300元,“假復工”的橫幅也出現在廠區門口。

比亞迪否認了這種說法。其官方回覆表示,公司並不存在“假復工”問題,整體復工率超過90%,正在統籌全面復產工作。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由於政策不斷調整,長期依靠補貼成長的比亞迪遭受巨大沖擊。“市場需求不斷萎縮,只能通過減產紓解部分壓力,最終與一線員工出現矛盾”。

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還未安撫好抗議員工,一張帶有比亞迪公司擡頭的《關於受疫情影響深圳住房公積金相關事項審議結果的公示》在網絡流傳。比亞迪決定於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暫停繳納深圳住房公積金,至2020年7月正式恢復,讓本就人心惶惶的員工,發出更多抱怨。

只是這次聲討並不劇烈,也沒有誰拉起拉橫幅。按照官方回覆,此舉是依據主管部門的政策約定,正常申請執行的行爲,不會影響職工正常提取住房公積金和住房公積金貸款。

“有據可依”,讓比亞迪避免再次通過負面新聞登上媒體頭條,不過3個月的時間,比亞迪兩次被迫出面回覆各方質疑,這次不是外部車主詬病產品質量與服務的個案,而是投資者及內部員工對比亞迪發展形勢的擔憂,這就比較危險了。

衆多觀點認爲,是突發疫情讓比亞迪亂了陣腳,屬於偶發事件,不過結果並非如此。

根據比亞迪公佈2019年全年財報信息顯示,比亞迪營收爲1277.39億元,同比下滑1.78%;歸母公司利潤16.14億元,同比下滑41.9%。在三大核心業務中,汽車及相關產品業務收入成爲唯一收入下滑的環節。值得一提的是,作爲未來發展的核心業務,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401.45億元,同比更是下滑23.42%。

數據證明,2019年比亞迪的日子過得並不好,汽車業務收入不斷降低,還需要通過手機與電池業務的增長才能填補。只是手機業務並不在比亞迪的長期規劃,電池業務的規模仍然有限,這兩大板塊的支撐能力,不足以彌補汽車板塊的缺口。

進入2020年,新冠疫情進一步拖慢了比亞迪的腳步。據公開數據,1-3月比亞迪汽車累計銷量爲61273輛,同比下降47.89%;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22192輛,同比下降69.67%。因此比亞迪在2019年已經出現疲軟的跡象,只不過進入2020年疊加新冠疫情後進一步爆發。主客觀兩方面因素,共同促成本次下滑。

02

沒有更好,不算更壞

對比亞迪而言,內憂外患協同而至,情況十分危險,不過就此斷言墜落已成定局,也不合適。某種意義上,比亞迪處在“騎牆”的狀態中,沒有那麼好,也不會更壞。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比亞迪並沒有表現出力挽狂瀾的能力與姿態,一切努力仍然略顯蒼白。根據比亞迪公開數據,2019年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爲22.95萬輛,同比下降7.39%。這則數據,遠比特斯拉全球銷量36.78萬輛,同比增長50%的成績遜色不少。

一直以來,比亞迪最爲人熟知的就是自主研發三電技術,以及高性價比的產品;特斯拉同樣擁有底層技術,卻並不追求性價比。因此2019年之前的五年中,比亞迪一直是全球銷量冠軍,現在領先優勢已經不再,甚至出現些許潰敗之勢,境況着實堪憂。

在單品銷量上,比亞迪同樣沒有佔到便宜。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3月特斯拉Model 3的銷量約爲10160輛。該數據遠超過第二名比亞迪新款秦EV的5066輛,以及第三名北汽EU系列的4450輛——第二與第三名的總銷量還不及第一名,這就是目前的差距。

面對下滑的結果,比亞迪在財報中歸結爲政策退坡與研發費用提升兩點原因。

2019年,部分地區燃油車提前從國五切換至國六標準,本已讓比亞迪措手不及,無奈的是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將政府補助額度從2018年的20.73億元,下滑至14.83億元,現實已令比亞迪異常被動。面對逆境,比亞迪還是將研發投入從2018年的49.89億元逆勢提升至2019年的56.29億元。“一降一升”之間,比亞迪表現出足夠的魄力,不過無法改變落後的事實。

手機配件及組裝與電池業務形勢向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比亞迪的壓力,不過短期內還不可能成爲比亞迪上岸的工具。截至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連續三年下滑,繼續挖掘潛力的空間有限;電池業務規模有限,很難成爲比亞迪的救命稻草。

雖然比亞迪的日子卻越來越不好過,但是還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絕境。汽車分析師張翔認爲,市場增量停滯,疊加新冠疫情影響,是比亞迪處於困境的根本原因。不過客觀環境影響的不只有比亞迪,其他廠商同樣沒能倖免。在共同的下滑中,比亞迪表現並不算太糟糕。“宏觀形勢如此,比亞迪無法改變”。

根據乘聯會發布數據,2020年1-3月,廣義乘用車(轎車+SUV+MPV+微客)的累計銷量爲306.7萬輛,同比下滑40.8%。在此背景下,國內四大汽車品牌——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城、吉利的下滑速度都超過40%。北汽新能源64.1%的下滑最爲慘烈,其他廠商差距並不大。比亞迪只能在這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空間中,尋找突破路徑。

面對日益艱澀的市場環境,即使仍然維持增長趨勢,也沒能阻擋特斯拉縮編的規劃。不久前,特斯拉計劃裁掉內華達電池工廠75%的員工,同時對集團董事、副總裁、一線工人落實不同級別的減薪安排。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豐田、大衆、寶馬等一線車企,卻未出現在比亞迪身上。雖然假復工、被休假、停福利被員工視爲“變相裁員”,但相比其他車企的磨刀霍霍,比亞迪還在儘可能維持內部平衡。何況在特殊情況下,下滑纔是常態,因此在財報發佈之後,包括招商證券、興業證券、光大證券等多份報告,仍然看好比亞迪的長遠發展,給出“增持”的評價,比亞迪沒有那樣不堪。

03

“三駕馬車”

“(新冠疫情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對行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影響,不過公司相信這個影響是短期的。”王傳福說的不錯。疫情總會過去,到了考慮以後的時候。

關於比亞迪,近期最熱門的新聞,還是有媒體報道“其口罩生產線已經達到300條,日產量已經突破2000萬隻,成爲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商”。美國加州一口氣送上70億美元的口罩訂單,“股神”巴菲特甚至願意戴着比亞迪的口罩“長命百歲”。眼看着一個新的副業,正在成爲渡過困難期的良藥。

不過對比亞迪而言,口罩生意帶有很強的“時效性”,這疫情特殊時期催生的產物。比亞迪的底層基因來自科技,而非醫療用品,口罩不可能成爲比亞迪長期以來的支柱產業。從長期來看,傳統“三駕馬車”產業仍然是主要方向,比亞迪必須從“出口口罩”的模式中跳出來,否則將會偏離正軌。

在三大業務板塊中,手機配件及組裝業務增幅最大,在比亞迪經歷寒冬時帶來最大的能量,不過這條路同樣不是長久之計。第三方機構CCS Insight預測,2020年5G手機將實現快速增長。不過受到疫情影響,全球手機出貨量將減少2.5億臺,爲近10年來最低水平。

這是一個註定縮水的市場,保持2019年的投入熱情,無法收穫26.4%的增長。因此比亞迪在財報中表示,將會“積極拓展高端客戶”,希望儘可能地提升利潤空間,而非繼續放大產能,追求更高的出貨量,因此今後該板塊的增長將非常有限。

不過在二次充電電池板塊完全不一樣。這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也是比亞迪佈局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的關鍵,卻在營收佔比中不足10%,這顯然是不理想的。截至 2019 年底寧德時代已有產能近 50GWh。爲擴大優勢,寧德時代計劃通過定增募資 200 億元和發行債券 100 億元,將產能擴大至97GWh。一旦完成,寧德時代產能將是比亞迪規劃產能的 2.5 倍,再不發力將很難挽回頹勢。

於是在2020年3月,比亞迪推出刀片電池解決方案。王傳福表示,該方案通過全新的模組結構,將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50%,降低了“熱失控”的風險,並將生產成本降低30%。2019年,衆多比亞迪汽車出現自燃事故,此舉也是彌補當初漏洞的舉措,結果有待數據印證。

至於壓艙石,比亞迪能,且只能依靠汽車業務。畢竟在汽車市場,比亞迪仍然是頭部企業。根據比亞迪證券事務代表王海進言論,截至2019年9月其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佔有率約爲24%,因此被特斯拉超越纔會如此難受。

從政策導向來看,新能源汽車仍然有很大發展空間。在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不到一個月後(4月23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進一步完善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

密集的調整的背後,印證着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能否延續快速增長的發展趨勢,關鍵還是看汽車業務何時重回正軌。

04

結語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八個字,非常準確地形容了比亞迪的處境。看似瀟灑愜意,實則危機四伏。

爲應對困難,比亞迪作了“開源”和“節流”兩方面準備。員工激烈的態度證明,比亞迪的“節流”工作非常成功,短期內不需要因爲成本壓力煩惱;不過,要扭轉局面,“開源”纔是關鍵。口罩、手機、電池很難在長期發展中幫助比亞迪,汽車市場節節敗退難有起色,這才值得比亞迪警惕。

好在還有時間,更多競爭對手也停下了腳步,不過等待疫情影響退潮實在太被動。一直以來,比亞迪自視爲行業領軍者,以創新和技術能力當作核心競爭力,這些資本本應該給予它逆勢而上的能力。只是從結果來看,比亞迪確實令人失望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